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抗环斑型花叶病毒病番木瓜新品种选育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本地番木瓜品种(类型)与新引进的国外品种哥仑比亚(Colunbia)杂交获得杂交后代(F1),从中选择抗病植株再与抗病株系岭南1号杂交,初步选育出钟村1号等3个具丰产优质果实特性的优良抗病类型。接种试验及田间观察结果表明,钟村1号对3个株系病毒抗性均表现出较高水平,发病轻微,具有较强而稳定的水平抗病性。  相似文献   

2.
《吉林农业科学》2015,(4):51-53
在网室内采用人工磨擦接种鉴定方法,对2009~2013年吉林省选育出的54份大豆新品种(系)进行了针对东北大豆花叶病毒主要流行株系1号株系和3号株系的抗性鉴定。鉴定结果表明:对1号株系表现抗病及以上的品种(系)29份,占参鉴总数的53.71%,表现感病的品种(系)2份,占参鉴总数的3.70%;对3号株系表现抗病及以上的品种(系)25份,占参鉴总数的46.29%,表现感病的品种(系)14份,占参鉴总数的25.93%;对1号和3号株系均表现抗病及以上的品种(系)25份,占参鉴总数的46.29%。鉴定出的抗性品种(系)既可用于大豆生产,也可作为抗源材料用于抗病育种。  相似文献   

3.
采用人工摩擦接种鉴定方法,对2004—2008年吉林省选育的30份大豆新品种(系)进行针对东北大豆花叶病毒主要流行株系1号株系和3号株系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对1号株系表现抗病及以上的品种18份,占参鉴总数的60.00%,表现感病的品种4份,占参鉴总数的13.33%;对3号株系表现抗病及以上的品种7份,占参鉴总数的23.33%,表现感病及以上的品种15份,占参鉴总数的50.00%;对1号和3号株系均表现抗病及以上的品种7份,占参鉴总数的23.33%。  相似文献   

4.
大豆对SMV3号株系的抗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高抗东北SMV3号株系的大豆品系95-5383与4个感病品种(系)HB1、铁丰21、Amsoy、williams和抗病品种PI486355配制5个杂交组合,对各组合的F1、F2代接种SMV鉴定抗性.结果表明,95-5383与各感病品种杂交组合的F1代表现为感病,F2群体分离比例为3感(花叶+顶枯)1抗,表明95-5383对SMV3号株系的抗性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95-5383×PI486355的F2代接种后有感病植株分离,表明二者对SMV3的抗性基因不等位.利用BSA法对95-5383×HB1的F2代进行鉴定,筛选出RAPD引物OPN11在95-5383和抗池扩增出OPN11980片段,在HB1和感池扩增出OPN111070片段,在F1同时扩增出OPN11980和OPN111070.用该引物分析95-5383×HB1的F2个体,共显性的RAPD标记OPN11980/1070与95-5383抗病基因的遗传距离为2.1cM.  相似文献   

5.
为了详细了解我国近几年来育成的北方春大豆品系对花叶病毒病的抗性表现,本研究通过分析2003~2007年的国家北方春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病毒病2个流行株系(SMV1和SMV3)抗性鉴定数据,筛选兼抗SMV1号和SMV3号株系的抗原有19份,专抗SMV1号株系的抗原55份,专抗SMV3号株系的抗原20份,并发现辽宁省的新品系对2个株系的抗性表现都是最好的,尤其是表现抗病级别(R)的品系较多;而黑龙江省对2个株系的抗性表现都是最差的,尤其是对3号株系,大部分表现感病。建议黑龙江省今后要重视花叶病毒与抗性育种,可以考虑从辽宁和吉林两省引入抗原,进行品种选育和抗性改良。  相似文献   

6.
大豆品种(品系)对大豆花叶病毒六个株系的抗性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测定了116份大豆材料对大豆花叶病毒(SMV)6个株系的抗性反应。从中选出10个品种可以抗 SMV 的3—6个株系的侵染。它们是 Kwanggyo、西曹黄、兖黄1号、大白麻、齐黄23、豆高3号、Buffal0、齐黄22、7588—10和徐豆2号。在查明当地的 SMV 的流行株系和株系组成之后,认为上述品种可选为抗病育种的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7.
通过调查草莓不同品种(系)的白粉病发病规律,发现设施条件下的草莓白粉病发病时间为11月初至翌年5月,大面积爆发在3~4月份。易感白粉病的品种发病较早(11月初)、抗白粉病品种发病晚(翌年4~5月)。分析31个主栽的草莓品种田间白粉病的发病规律,发现不同来源的草莓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存在差异,来源欧美的草莓品种多表现高抗或抗病,来源日本的草莓品种多表现易感白粉病,我国自主选育的品种多表现抗病或中抗白粉病。经统计明确高抗白粉病的品种有4个:"甜查理""爱莓""赛娃""宁玉";高感白粉病的品种有7个:"甘王""章姬""红颊""幸香""千代田""黔莓1号""枥乙女"。调查设施栽培条件下137个草莓优系,共计47个杂交组合的田间抗白粉病特性,发现高抗白粉病的优系23个,来自15个双亲组合类型,其双亲组合主要含有高抗亲本"宁玉"和‘甜查理’的遗传信息。13个优系表现高感白粉病,来自12个双亲组合,其双亲的高感遗传信息分别来自"红颊""章姬""佐贺清香"。通过分析亲本的抗白粉病特征,发现抗病与感病遗传信息的传递有以下规律:母本是抗病品种、父本是感病品种得到的后代株系中,表现抗病的几率(82.98%)大于以上双亲组合反交所获株系表现抗病的几率(66.67%)。尤其在父母本都是抗病品种的后代株系中,其后代株系表现抗病的几率最大(高抗46.67%、抗病26.67%、中抗20.00%,合计93.34%),只有极少数表现感病(6.67%),未见重感株系出现。  相似文献   

8.
苹果抗轮纹病遗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筛选出的2个抗病、感病苹果品种及抗病×抗病、抗病×感病、感病×感病3类杂交组合的F1为材料,通过3年人工接种鉴定的方法,研究了F1单株间的抗轮纹病情况。结果表明,不同的杂交组合、同父本组合、同母本组合间抗病性差异显著,正反交组合之间差异不显著。试验初步筛选了抗病杂种株系150多份,对轮纹病抗性较强组合1个。  相似文献   

9.
稻瘟病是对水稻生产具严重威胁的真菌病害,培育聚合多个抗稻瘟病基因的抗病品种是防控该病最为经济有效的途径.以优质、高产、感稻瘟病的中间材料L0为受体亲本,与携带Pizt和Pib基因的粳稻品种武运粳21号杂交,经分子标记及系谱选择、抗性鉴定和农艺性状鉴定,获得6个不同类型的稳定株系.苗瘟及穗瘟抗性鉴定表明,含不同基因组合的抗性效应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携带Pizt/Pib的L5株系抗性频率与武运粳21号相当,显著高于仅携带Pizt或Pib的株系.将L5株系参加江苏省中熟中粳淮南迟播组中间试验,最后审定定名为扬粳3491.该结果表明利用粳稻中广泛分布的广谱抗病基因Pizt,再聚合其他染色体位点的抗性基因,可有效地提高江苏粳稻品种的稻瘟病抗性.这一研究还表明利用分子标记选择可快速实现多个抗病基因的聚合,有效缩短水稻抗病育种进程.  相似文献   

10.
 利用高抗东北 SMV3号株系的大豆品系 95 - 5 383与 4个感病品种 (系 ) HB1、铁丰 2 1、Am soy、William s和抗病品种 PI486 35 5配制 5个杂交组合 ,对各组合的 F1 、F2 代接种 SMV鉴定抗性。结果表明 ,95 - 5 383与各感病品种杂交组合的 F1 代表现为感病 ,F2 群体分离比例为 3感 (花叶 +顶枯 )∶ 1抗 ,表明 95 - 5 383对 SMV3号株系的抗性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 95 - 5 383× PI486 35 5的 F2 代接种后有感病植株分离 ,表明二者对 SMV3的抗性基因不等位。利用BSA法对 95 - 5 383× HB1的 F2 代进行鉴定 ,筛选出 RAPD引物 OPN11在 95 - 5 383和抗池扩增出 OPN11980 片段 ,在HB1和感池扩增出 OPN111 0 70 片段 ,在 F1 同时扩增出 OPN11980 和 OPN111 0 70 。用该引物分析 95 - 5 383× HB1的 F2 个体 ,共显性的 RAPD标记 OPN11980 /1 0 70 与 95 - 5 383抗病基因的遗传距离为 2 .1c M。  相似文献   

11.
根据田间和室内试验结果,分析了番木瓜环斑病的季节流行动态、蚜虫田间消长规律以及显症和传染动态。在田间自然状态下,有翅蚜的迁入每年出现3个高峰(6月上旬、8月中旬和10月中旬)。在蚜虫迁入后的10~20d,病害的发展也相应出现高峰,病害的发展与蚜虫的迁入量以及温度、湿度、风速等的变化有关。比较3种数学模型对此病流行曲线、显症动态及传染动态的拟合效果,结果前者以Gompertz方程为最佳,后两者以We  相似文献   

12.
华南地区番木瓜环斑病毒和畸型花叶病毒调查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鉴定了广州、南宁、厦门和福州市番木瓜病毒病病原种类,发现都是由番木瓜环斑病毒引起的,未发现番木瓜畸型花叶病毒。  相似文献   

13.
番木瓜环斑病毒的提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详细报道了影响番木瓜环斑病毒(PRV)粗提纯效果的几个主要因素(繁殖寄主种类,有机澄清剂,分散剂,病毒浓缩前的去渣离心力,浓缩病毒的超离心力等)的最佳选择,繁殖寄主以角葫瓜最好。该研究综合上述最佳选择而拟定的一次差速离心和一次30%蔗糖硫酸连续密度梯度离心3h的简单程序较好地提供了PRV提纯的病毒有典型核蛋白紫外吸收曲线,A260/A280=1.68,提纯产量为2.56mg/100g西葫芦病叶,所  相似文献   

14.
15.
番木瓜环斑病的空间分布及流行动态模糊聚类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病样方率、平均样方病株数、扩散系数和聚块性指标等多数分析了番木瓜环斑病病株的田间分布类型,并利用模糊聚类方法初步探讨了此病的流行特征。结果表明病株在田间的分布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变化。在流行初期,病株呈随机分布,随后呈聚集分布,到后期则趋于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16.
通过60Co-γ射线与赤霉素(GA3)复合处理研究番木瓜种子的辐射生物学效应,结果表明,用10~40 Gy的60Co-γ射线处理,番木瓜种子的出苗率、成活率、苗高和根长随辐射剂量增大而显著降低,幼苗叶片的质膜透性、MDA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POD和SOD活性则随辐射剂量增大而升高.辐射后用10~50 mg/L的GA3处理能有效地减轻辐射损伤,其中在低辐射剂量时较低浓度的GA3处理效果较好,高辐射剂量时则较高浓度的GA3处理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番木瓜环斑病毒(PRV)外壳蛋白(CP)基因cDNA克隆到pUC18上构型建成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表达载体,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该表达载体在E.clidDH5α中有两种特异蛋白表达,分子量为34kd的蛋白与推测的表达产物大小相符,且与PRVCP的一个“组分”大小相似;而分子量为16kd的蛋白可能是34kd蛋白的降解物或者是PRV CP基因不完全表达产物。  相似文献   

18.
番木瓜种子的辐射生物学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60Co—γ射线与赤霉素(GA3)复合处理研究番木瓜种子的辐射生物学效应,结果表明,用10—40Gy^60Co-γ射线处理,番木瓜种子的出苗率、成活率、苗高和根长随辐射剂量增大而显著降低,幼苗叶片的质膜透性、MDA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POD和SOD活性则随辐射剂量增大而升高。辐射后用10—50mg/L的GA3处理能有效地减轻辐射损伤,其中在低辐射剂量时较低浓度的GA3处理效果较好,高辐射剂量时则较高浓度的GA3处理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番木瓜环斑病毒株系的生物学和血清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华南地区番木瓜环斑病毒的Ys,Vb和Sm3个株系和夏威夷HA5-1弱株系的生物学和血清学等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确证了PRV在华南地区至少有3个株系。在株系间亲缘关系方面,华财3个株系间的关系较密切,而与HA5-1株系的较疏远。在西葫芦植株体内增殖和运转,Sm株系病毒增殖和运转最快,在体内的浓度最高;Vb次之;Ys再次之;而HA5-1则更次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