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为了解涝对杂交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以杂交中稻丰两优香1号为试材,在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分别设计不同涝淹深度和受涝时间的胁迫试验。结果表明,杂交中稻受涝胁迫后,植株高度、节间长度均增长,灌浆期、孕穗期受涝胁迫后植株高度增长幅度大于拔节期,涝淹深度对植株高度、节间长度的影响大于受涝时间。不同生育期受涝水稻减产顺序表现为孕穗期、拔节期、灌浆期,拔节期和灌浆期受涝时间对产量的影响大于受涝深度,  相似文献   

2.
水稻耐涝高产栽培与减灾策略(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概述了水稻耐涝高产栽培技术的基本要点,并对早稻和中稻受淹后的减灾策略分别进行了归纳,提出了早稻在淹涝胁迫下的“壮苗,旺根,储糖,控芽”耐涝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及其原理。  相似文献   

3.
《湖北农业科学》2008,47(5):F0002
优质高产杂交中稻培两优986;优质中稻新品种培两优537;杂交中稻新品种武香988;杂交中稻新品种珞优8号;优质高产抗稻瘟病杂交中稻Ⅱ优恩22。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由于气候、病虫害发生与防控、杂交水稻品种多而杂、水利设施条件和栽培措施等多种因素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水稻结实率出现了降低现象,造成稻谷秕瘪粒增多,制约了水稻单产的提高。分析了山区杂交中稻结实率降低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减灾措施,主要包括:选用适宜的品种;适期播种;加强田间栽培管理措施,培育健壮秧苗等,以期为提高山区中稻水稻单产和增加水稻总产,确保山区粮食安全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5.
我县水稻以种植一季杂交中稻为主。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调优力度的加大,近年来,公司大力引进优质中稻新组合进行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宜我县推广的杂交中稻品种。近年来,全县种植优质杂交中稻逐年增加,取得较好社会经济效益。笔者结合生产实践,总结优质中稻品种栽培技术经验和做法,就如何使优质杂交中稻既保优又高产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基于农业气象业务观测调查及分期播种试验,研究不同时期的淹涝、高温、低温对中稻结实率的影响。得出:在怀化山区自然条件下,48小时以内淹涝对中稻结实率的影响,抽穗期大于孕穗期,灌浆期因倒伏、芽谷等影响较重。抽穗期连续3天37℃以上高温,结实率可能明显降低。始穗至齐穗低温对结实率影响较大,齐穗6天后的低温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利用杂交中稻田间试验等资料,深入地分析了影响四川盆区杂交中稻生长发育,产量形成的主要气象因子,关键时期和作用规律,按穗型,粒型分类建立了杂交中稻生育期、有效穗,实粒数、闰重和产量的气候生态模,在四川盆区杂交中稻生态布局和生产决策服务中具有广泛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外山乡大力引进优质中稻新组合,推广适合我乡种植的杂交中稻组合.全乡种植优质杂交中稻逐步增加.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经过几年来的生产实践,总结优质中稻栽培技术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从社会发展需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与特点等方面分析了我国杂交中稻育种上的研究动态,以湖北省近10年审定的中稻品种情况为例分析并提出下一步杂交中稻育种的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10.
通过连续6a的田间试验,分析比较了茶陵县杂交中稻的相对产量、相对吸收量与土壤肥力的关系,根据杂交中稻的N、P、K养分相对吸收量划分土壤N、P、K丰缺指标。采用三元二次回归,建立了不同肥力条件下杂交中稻的N、P、K肥料效应模型,依据模型提出了不同肥力水平(目标产量)下杂交中稻的测土配方最佳施肥用量及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11.
12.
Radiocarbon-dated samples show that the Connecticut coast has submerged about 9 feet in the last 3000 years and about 33 feet in the last 7000 years. The rate of submergence is similar to rates reported from other coasts. The finding strengthens the hypothesis that a worldwide postglacial rise of sea level is the cause.  相似文献   

13.
A series of five radiocarbon dates obtained from samples taken along the base of the lagoon between the Brigantine City Barrier and the mainland indicates a rate of submergence of 3 meters per millennium between 6090 and 2600 years before the present. During the last 2600 years the average submergence has slowed down to only 1.2 to 1.4 meters per millennium; the general picture of a rapid rise and the subsequent slackening is in agreement with results published for the New England area.  相似文献   

14.
涝害一直是中国的主要灾害之一。概述了水稻受淹涝危害的主要表现、耐淹涝品种的特点和 耐淹涝能力评价,淹涝胁迫对水稻的影响,水稻耐淹涝生理机理及遗传改良,并对进一步开展水稻耐 淹涝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淹水条件下玉米耐淹阈值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沿淮低洼地砂姜黑土为研究对象,研究玉米对淹水胁迫的反应及水淹程度的定量表达和耐淹阈值。试验在砂姜黑土原装土柱中进行,共设置6个处理,每个处理埋设相应的根袋,分别在六叶期和大喇叭口期进行淹水。淹水期间每天取2个根袋测定玉米植株养分含量和生物量;淹水结束后再统一取样进行相应的测定。结果显示,淹水对玉米生长影响很大,2个时期的生物量均随淹水时间的延长大幅度下降,营养元素(N、P、K)的吸收受到严重抑制,六叶期比大喇叭口期更敏感。六叶期处理间生物量与淹水时间呈极显著的(0.996*)抛物线关系。根据方程计算,减至对照50%生物量的淹水阈值约为3 d,这一结果和生物量与氮素含量或累积量的相关分析结果完全一致。淹水严重影响玉米生长、降低生物量、抑制养分的吸收。不同时期淹水只是影响程度不同。六叶期淹水其耐淹阈值约为3 d。  相似文献   

16.
Altitudinal and carbon-14 age determinations of in-place Pinus strobus stumps of drowned forests at Odiorne Point, N.H., and Grand Pré and Fort Lawrence, Nova Scotia, yield apparent average rates of submergence of 3.1, 14.5, and 20.3 feet per 1000 C(14) years, respectively. Rate differences are assessed in terms of eustatic rise of sea level, crustal movements, and tidal effects.  相似文献   

17.
18.
水稻耐淹成苗率相关性状全基因组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 耐淹成苗率低是限制直播稻产量的重要因素,挖掘高种子活力、低氧萌发能力强的水稻材料是提高耐淹成苗率的关键,但控制耐淹成苗率的遗传位点的挖掘仍然比较有限。目的 利用来源广泛的自然种质,分析影响耐淹成苗率的关键表型性状,挖掘相关的遗传位点和候选基因,为直播稻耐淹成苗机理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材料基础。方法 以200份来源广泛的水稻种质为材料,在有氧环境下进行发芽试验,测量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在低氧条件下测量芽鞘长和芽鞘直径;进行耐淹成苗试验,水深10 cm,20 d后测量耐淹成苗率。分析各性状间的相关性,挖掘影响耐淹成苗率的关键性状;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对以上6个表型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鉴定与性状显著关联的SNP位点,并在关联区间内筛选候选基因;对02428和YZX 2份材料进行有氧、无氧以及氧气含量转换条件下的转录组检测,结合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分析候选基因的表达模式差异。结果 种子活力、芽鞘表型和耐淹成苗率在200份材料间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其中,芽鞘长和活力指数的变异系数最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芽鞘长、活力指数与耐淹成苗率呈极显著正相关;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鉴定出8个与活力指数显著关联的位点,15个与芽鞘长显著关联的位点;结合基因组注释,在关联区间筛选出6个与活力指数相关的候选基因,7个与芽鞘长度相关的候选基因;进一步比较13个基因在有氧、无氧及氧气转换条件下的表达模式以及表达量的变化,发现Os02g0657000Os03g0592500Os08g0380100表达量变化显著,表现出对氧气处理的敏感性。结论 种子活力、芽鞘长与耐淹成苗率密切相关,可作为筛选高耐淹成苗水稻材料的重要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转录组分析与基因表达模式比较的联合应用可提高候选基因的筛选效率。水稻耐淹成苗过程可能受到与逆境胁迫、光合作用相关基因的调控。  相似文献   

19.
作物耐湿涝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湿涝害是作物生产过程中主要的非生物逆境之一,它决定了作物分布,限制了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作物遭受湿涝害时,其根系和地上部会做出不同的响应.分别从分子、生理生化和形态结构上适应湿涝害,确保作物的生长发育.从土壤湿涝害如何使根尖死亡、根系和地上部如何适应湿涝害以及作物耐湿涝的遗传研究等方面,综述了作物的耐湿涝性研究进展,并提出和讨论了有关该领域有待进一步开展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20.
Pollen analysis of a coastal marsh sediment at Guilford, Connecticut, indicates that there was a period of warmth and dryness preceding 3000 years ago. The subsequent increase of conifers at the expense of oak indicates a reversal that could account for decreasing rates of ice melt and rise of sea level. The record of herbaceous vegetation (grasses vs. sedges) suggests that the rise in the water table has been pulsating in charact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