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两年,浙江黄岩市在金针菇上发生一种新的真菌性病害——金针菇软腐病.病原菌经分离培养获得的菌种,并把在PDA培养基上长出的分生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于健康的金针菇上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现出与原来病菇相同的症状.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鉴定为异形枝葡孢Cladobotryum variun Nees.该菌在双孢蘑菇和韧革菌属上寄生已有报道,但在金针菇上发生尚未见报道.现将金针菇软腐病发生为害情况及病原菌形态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2.
金针菇工厂化生产中黑腐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山东省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工厂化生产中发现一种新病害,将其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并经柯赫氏法则验证,该病原菌为致病菌。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及16SrDNA序列分析,鉴定其为托拉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tolaasii)。  相似文献   

3.
绵腐病是金针菇栽培中常见的真菌性病害之一,致病菌为异型葡枝霉(Cladobotryum varium)。为了探究其抗性机制,以L3002、L3003、L3005为材料,通过测定同一时期不同品种金针菇子实体接种与未接种病原菌子实体内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4种防御酶活性变化,为研究金针菇品种对绵腐病的抗病性差异及筛选优良菌株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接种病原菌处理后,各品种金针菇子实体内PAL、PPO、POD和SOD活性变化不同。金针菇L3005品种4种酶活峰值最高,其次是L3002和L3003,说明4种防御酶对金针菇抗绵腐病有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4.
王升厚  董文秀 《食用菌》2008,30(5):52-52
采用平板加药抑菌法,研究了32%克菌乳油对金针菇栽培中出现的主要病害的抗杀作用。实验结果表明:32%克菌乳油在0.1‰以上浓度对金针菇褐斑病病原菌(细菌)和绵腐病病原菌孢子抑制作用强,无菌落生长;在0.2‰以上浓度对木霉、青霉孢子抑制作用也很强,无菌落生长;在0.05‰-0.7‰浓度范围内对金针菇F21菌丝体抑制作用明显,菌丝几乎不生长。药物对金针菇绵腐病菌丝体抑制方面呈现出随浓度增加抑制作用增强的效果,当浓度超过0.3‰时,抑制程度几乎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5.
从辽宁省法库市奥斯达菌业有限公司患褐斑病的金针菇病灶上分离筛选得到4个细菌菌株,采用回接感染实验法证明细菌05Y和05N两个菌株可不同程度地导致金针菇褐斑病的发生.通过光电比浊计数法测定不同浓度的克菌对金针菇褐斑病病原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克菌在浓度为0.75‰时的抑菌活性最佳.  相似文献   

6.
杜鹃褐斑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杜鹃褐斑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进行了形态学鉴定,并对其rRNA基因内转录间区(ITS区)进行了克隆测序,与Genbank中已有的有关序列进行了比较,确定其病原菌为Phomopsis sp.。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黄瓜棒孢叶斑病(褐斑病)病原菌鉴定和防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黄瓜棒孢叶斑病(褐斑病)在山东省的为害、症状特点、生物学特性以及病原菌的鉴定进行了研究。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和致病性,并结合其rDNA ITS区域的序列分析,将引起山东省黄瓜棒孢叶斑病的病原菌鉴定为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 & Curt)Wei.〕。室内测定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43 %戊唑醇悬浮剂和33.5 %喹啉铜悬浮剂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可达90.49 %。  相似文献   

8.
金针菇品种间酯酶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是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利用同工酶的不同酵谱类型进行品种间鉴定.一、材料和方法(一)供试菌种编号1.黄色金针菇,引自成都;2.白色金针菇,引自成都;3.金针菇4号,引自北农大;4.朴菇,引自重庆;5.高产金针菇,引自铜川市、6.金针菇,引自三明;7.金针菇8001,引自重庆;8.CN7,引自成都;9.三明一号,引自成都;10.构菌,引自上海;11.CN12,引自成都;12.金针菇,引自昆明;13.金针菇,引自重庆.  相似文献   

9.
蔡为明 《食用菌》1995,17(5):40-41
金针菇软腐病是由病原菌——异形枝葡孢(Cladobotrum vdrium Nees)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自1989和1990年发现其对金针菇危害以来,该病的流行日趋严重,发病严重的菇场发病率高达80%以上,发生涉及范围从最早发现危害的黄岩、常山等地,扩展到本省其他许多金针菇产区,已成为金针菇最严重的病害之一。本文仅就病菌生长发育所要求的环境条件、影响病害发生和流行的因素及据此提出了以下几点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戴富明  陆金萍 《食用菌》2003,25(4):37-37
白色金针菇大多数属低温型品种 ,自然栽培 ,市场供应期相对较短 ,且产品质量较低 ,而工厂化生产不仅产量高、质量好 ,而且能均衡全年市场供应。然后连续不间断栽培使得蛛网病等病害问题日见突出 ,同其它栽培方式相比 ,病害对其安全生产构成了更大的威胁。金针菇蛛网病 (金针菇葡枝霉病 ) ,病原为CoadobotryumvariumNeesexSteud ,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 1 0~ 30℃ ,最适为 1 5~ 2 0℃ ,属低温病原真菌。适宜pH4 .5~ 8.0 ,最适pH5 .5。工厂化生产的搔菌、催蕾和生育等阶段是病原菌的侵染、发病的主要时期。该菌在低温下生长速度快 ,产生分…  相似文献   

11.
随着食用菌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细菌性病害成为阻碍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严重问题。目前,细菌性病害多发生于蘑菇属、侧耳属、金针菇、草菇和香菇等食用菌上,笔者介绍了国内外食用菌细菌性病害的研究进展,总结了食用菌细菌性病害的发病症状、病原菌的类型及鉴定方法、病害的防治方法,为食用菌细菌性病害的防治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野生金针菇的分子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采自全国7个自然保护区共计11个野生金针菇和2个常见栽培金针菇菌株,进行ITS-PCR和产物测序,经过与Gen Bank上已知序列的比对,结合传统形态特征鉴定,确定各菌株的拉丁名,并用MEGA6.0进行ITS序列的遗传距离分析和系统发育树构建。结果表明,金针菇的ITS1比ITS2进化速率快,变异位点和简约信息位点差异较大;13株金针菇种内遗传距离为0~0.014,种间遗传距离为0.029~0.045;ITS系统发育树也支持将13个菌株分为3个类群,即3个种,这与分子鉴定和传统形态鉴定结果相吻合,且同一菌种地域分布越近的菌株越容易聚为一支。研究表明,ITS序列分析可用于野生金针菇的分子鉴定和种间遗传多样性分析。  相似文献   

13.
高晋  曾桂萍  宋莉莎  赵致  李忠 《园艺学报》2020,47(1):169-178
为明确在贵州发现的萱草(Hemerocallis fulva)叶斑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分离法和离体接种法分别对其病原菌进行分离和致病性测定,利用形态学及ITS基因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萱草叶斑病病原菌菌株(编号为XCS369)的菌丝为灰白色、绒毛状,菌落中心隆起呈灰褐色,背面橄榄绿色,培养15 d表面可产生白色孢子粉;分生孢子光滑,无色,椭圆至长椭圆形。在以ITS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XCS369与古巴炭角菌(Xylaria cubensis)聚于一支,且支持率达99%,结合形态特征与系统发育分析将其鉴定为古巴炭角菌。该菌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25 ~ 28 ℃,最适pH 7,在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对碳源麦芽糖、氮源酵母浸粉的利用最高,菌丝生长对光照不敏感。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福建马铃薯黑胫病的病原菌的种类和生物学特性,采集福建3个马铃薯种植区的病样,并通过平板分离、纯化和致病性测定、生理生化测定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从病样中分离获得9个菌株,其中2个菌株鉴定为黑腐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atrosepticum),3个菌株鉴定为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胡萝卜亚种(P. carotovorum subsp. carotovorum),4个菌株鉴定为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巴西亚种(P. carotovorum subsp. brasiliensis)。不同地区菌株差异较大,其中福州青口的病原是P. atrosepticum,霞浦的病原是P. carotovorum subsp. carotovorum,而周宁的是P. carotovorum subsp. carotovorum和P. carotovorum subsp. brasiliense混合侵染。  相似文献   

15.
2021年,在海南省保亭县植物园红毛丹Nephelium lappaceum L.活树上发现一种灵芝根腐病,为明确该病害的病原菌种类,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从其担子果分离菌株,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优势菌株HMDGF001,对其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学特征鉴定,rDNA-ITS、SSU和LSU序列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并测定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引起红毛丹灵芝根腐病的病原菌为热带灵芝Ganoderma tropicum(Jungh.)Bres.,该病原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30℃,最适pH值6,黑暗条件有利菌丝生长,且在PDA培养基上生长较好。  相似文献   

16.
从北京延庆县甘蓝生产区采集典型的甘蓝枯萎病病样,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和纯化,通过致病性试验和形态学鉴定,确认甘蓝枯萎病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粘团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Schl.f.sp.conglutinans(Wollenw.)Snyder & Hansen〕;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原菌生长适宜温度为20~25 ℃,低于5 ℃或高于35 ℃时不能生长;在pH值为3~10的范围内均能生长,pH值为8的条件下生长最快;能利用多种碳源,氮源以硝酸钾、硝酸钙和硝酸钠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17.
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草莓根腐病病原菌进行鉴定.对草莓育苗圃内发病草莓根部进行组织培养、病原菌分离纯化,通过传统的形态学观察初步判断该病原菌菌株为土赤壳属病原菌.利用通用引物ITS1/ITS4初步鉴定该病原菌菌株ZJ16属于土赤壳属,但不能鉴定到种,又选择土赤壳属特异基因EF-1α和Histone H3基因引物序...  相似文献   

18.
金针菇是我国最早进行人工栽培的食用菌之一,也是栽培量最大的食用菌之一。金针菇富含蛋白质、多种矿质元素和微量元素,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及保健功能。多糖是金针菇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有调节免疫、抗氧化、抗炎、保肝、抗肿瘤、抗菌等功效。因此优化金针菇多糖的提取纯化工艺,并研究其生物活性对金针菇多糖的综合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总结了近些年金针菇多糖提取纯化及其生物活性方面的研究进展,为金针菇多糖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王海 《蔬菜》1997,(6):22-22
金针菇罐头加工方法713300陕西乾县咸阳市轻工机械厂王海金针菇营养丰富,其蛋白质含量高达13.9%,同时,还含有一种扑菇素,具有抗癌作用。因此,将金针菇加工成罐头,不仅携带方便,而且还提高了经济效益。金针菇罐头分袋装和瓶装两种。具体方法为:一、原料...  相似文献   

20.
何石兰  刘增亮  刘晓妹  蒲金基  谢艺贤 《果树学报》2011,(3):474-478,后插2
于2009年在云南发现一种杧果新病害,搞清其病原菌与生物学特性,有利于进一步研究该病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通过常规鉴定和rDNA-ITS序列克隆鉴定明确了该病的病原菌为粉红聚端孢(Trichotheciumlose-um),并将该病害命名为杧果粉红聚端孢叶斑病.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菌丝营养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