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张宝军 《北方园艺》2016,(9):149-151
简述了全熟料正季袋式滑子菇栽培模式特点、生产工艺及其栽培关键技术,为正季袋式滑子菇栽培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2.
滑子菇栽培春季发菌管理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臧玉红  王金梅 《食用菌》2005,27(2):31-31
平泉县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规模生产滑子菇以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年产量2万t,产值近亿元,产品远销日本、香港、东南亚及欧洲等地。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栽培管理方式,现将滑子菇栽培春季管理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食用菌》2015,(5)
试验研究出了滑子菇紫穗槐枝条三级菌种生产技术。采用该菌种制作的滑子菇菌包具有发菌快、发菌均匀、生物转化率高、污染率低等优点。该项技术对我国北方地区袋式滑子菇高效栽培技术的推广,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引进滑子菇栽培时间较短,生产中常以阔叶杂木屑为主栽培料,配方较单一。通过设置滑子菇配方试验,探究不同培养料配方对滑子菇产量及效益的影响,除杂木屑为主料外,得出以棉秆粉、玉米芯为主料的滑子菇配方。该试验对充分利用当地农业废弃物,节约森林资源,开拓食用菌栽培料途径,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时风元 《食用菌》2006,28(6):49-50
近几年,西宁地区在日光节能温室栽培金针菇,采用袋式堆积两头出菇的栽培法,比单袋排放一头出菇装袋多,空间利用率高,管理方便,生产成本低,经济效益高。一般净面积340m^2的温室装培养袋1.2万袋,产量达4000kg,产值达3.6万元,成本2.16万元。现将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滑子菇又名滑菇,原产于日本,我国主产区是河北北部、辽宁、黑龙江及内蒙古的赤峰等地。滑子菇100g鲜菇含蛋白质1.1g、脂肪0.2g、糖2.2g,并含有钙、磷、铁、钠及维生素B1、B2。滑子菇子实体的热水提取物——多糖体,可预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杆菌、结核杆菌的感染。滑子菇是很有发展前途的保健食品及出口创汇产品。目前,滑子菇袋式反季节栽培技术在赤峰地区大面积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这一栽培技术基本上取代了传统盘式上架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玉米芯栽培灰树花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省庆元县食用菌科研中心自1983年开始灰树花室内栽培技术研究,到1985年,初步掌握了灰树花的生活习性和室内栽培方法,并开始在庆元县黄田镇试点栽培。经过20多年的发展,灰树花已是庆元县继香菇后的第二大食用菌生产品种,年栽培量在1500万袋,产量(鲜)3800余吨,占全国灰树花产量的95%以上,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灰树花生产基地。随着近几年原材料价格的上涨,  相似文献   

8.
《食用菌》2015,(5)
<正>滑子菇[Pholiota microspora(Berk.)Sacc.]又称滑菇、滑子蘑、珍珠菇、光帽鳞伞。滑子菇的人工栽培始于日本,我国于1976年由辽宁省外贸公司引进,试种成功并快速规模生产,逐渐成为东北地区的主栽品种。河北平泉县的滑子菇引自辽宁,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批量栽培,90年代成为平泉县食用菌产业的主栽品种,生产规模曾达5000万袋,并一度  相似文献   

9.
平泉县立袋香菇高效栽培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会森 《食用菌》2014,(6):44-45
<正>平泉县位于河北省的东北部,冀、辽、蒙三省交界,是一个典型的"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山区县,香菇栽培是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平泉县已经有二十多年的香菇栽培历史,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层架香菇、地栽香菇、立袋香菇三种主要的栽培模式,其中的立袋香菇栽培始于2011年,技术来源于河南省灵宝市。经过近三年试验示范,立袋免割膜香菇栽培技术日趋成熟,2013年达到2000多万袋的生产量,成为一种重要的栽培形式。但栽培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金针菇标准化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沈秀法  李德兴 《食用菌》2006,28(4):34-34
我县金针菇规模化生产已有二十余年,年栽培量8000万袋以上,外出菇品遍布23省(市),并在80多个大中城市占居相当市场份额。现将经多年研究推广应用的金针菇标准化栽培技术介绍如下:本规程规定了金针菇的产地环境和生产管理措施,适用于金针菇大棚或室内袋装栽培。  相似文献   

11.
陈世昌  徐明辉 《食用菌》2005,27(5):22-23
平菇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菌类之一。平菇的发酵料栽培具有方法简便、成功率高、产量稳定、周期短等优点,现已发展成为平菇最主要的栽培方式。笔者根据多年来指导平菇发酵料生产的实践经验,将该栽培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2.4搅拌所谓搅拌,即按生产配方,在一定时间内,将所需要的各种栽培料进行机械搅拌混合,并调整培养基含水量及p H,以满足某栽培菌类的生长发育需求。(1)搅拌机容积与灭菌锅灭菌量匹配。不同的企业所选择的栽培容器不同,无论袋式还是瓶式,为了保证每一灭菌锅次所有的栽培袋(瓶)内料的水分及p H一致,应配置一定容积的搅拌机。也就是每一锅次搅拌的栽培料量和灭菌锅灭菌量应匹配。搅拌机容量通常有0.6、1.2、2、4、6、8、9、15  相似文献   

13.
栗蘑大棚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功友 《北方园艺》2017,(19):198-199
以承德市兴隆县为生产背景,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总结出了栗蘑大棚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现从栽培季节与培养料配方、拌料装袋、灭菌、接种、培养、建棚出菇、做畦、菌袋下地管理、出菇管理、采收等10个方面介绍了该项技术。  相似文献   

14.
瓶式栽培和袋式栽培是食用菌产业两种栽培模式,瓶式栽培有一定局限性,而袋式栽培适合所有菌类企业化生产。不同菌类袋式栽培对塑料薄膜袋材质与规格要求不同,对其中原因进行详细分析和类比,涉及的食用菌品种有金针菇、杏鲍菇、海鲜菇、香菇、黑木耳、猴头菇和银耳等。  相似文献   

15.
平菇栽培的方式很多,诸如阳畦、大棚、床式、袋式、套种间作、结合式等,一般生物学效率在150%左右,后期管理中病虫害严重,大面积高产较困难.为寻求最佳的高产栽培模式,笔者在调查总结菇农种菇经验的基础上,于1989年提出了菌棒覆土墙式高产模式的研究课题,通过联合多家科研、生产单位及专业户进行试验,均取得了高产效果.一、试验材料培养材料为棉子壳.平菇菌株供覆土墙式试验的有平菇539(栽培500袋)、平菇117(栽培200袋)、日本小平菇(栽培500袋)、平菇86(栽培120袋).供作对照的菌株为平菇86(栽培120袋)和日本小平菇(栽培500袋).每个袋装棉子壳干料1.5公斤.覆土  相似文献   

16.
孙丽红 《食用菌》2013,(6):61-62
蛹虫草栽培技术已经在全国许多地区得到普及,根据容器不同,分为瓶栽、袋栽、盆栽三种。瓶式栽培占用空间大,劳动强度大、费工,盆栽法是近年发展的栽培方式,已经越来越多的被广大栽培户所接受。盆式栽培每个盒的装料量相当于10—15个栽培瓶的装料量,盆设有无菌通气口,透气性好、发菌迅速。盆的外形为长方形,  相似文献   

17.
仿段木黑木耳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邦仁 《食用菌》2006,28(1):32-32
仿段木黑木耳栽培就是用杂木屑与谷壳、米糠、麸皮、棉子壳等农副产品制成人造耳木,经过灭菌、接种、发菌等工序后,采用密集刺孔出耳法,仿照段木出耳管理,生产出黑木耳品质与段木栽培相差无几。2004年我县发展秋种仿段木黑木耳300多万袋,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以干品计生物转化率在10%以上。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我市发展代料栽培香菇生产已初具规模,但在生产上普遍存在由于菇农所用的栽培料不同而产生显著不同的经济效益。为此,我们对1993年全市香菇生产情况进行了典型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市代料栽培香菇215000袋,其中用桑枝屑料栽培97000袋,桑枝屑和其它代料其香菇产量和产值分别为51.4t、59.3t和246000元、241000元。选择不同  相似文献   

19.
我国森林覆盖率仅为13-6%,在世界上属少林国家。我国食用菌年产量已突破400万吨,在大多数国有属违法行为的段木栽培法,在我国地方却广泛使用。40年来,仅段木栽培黑木耳一项,就消耗木材8000多万立方米,相当于大兴安岭整个森林覆盖率,同时今年水灾带来反思,改传统的段木栽培为代料栽培,保护生态,代料栽培即利用农林等下脚料如木屑、稻草、麦秸、玉米芯、棉籽壳生产食用菌,有袋栽、瓶栽、砖栽、床栽、畦栽等方式,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可健康持续发展,代料栽培是食用菌生产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食品…  相似文献   

20.
<正>香菇代料栽培技术具有生产周期短、产量高、收益高等优点,已成为目前香菇栽培的主要方式。然而,长期以来,香菇代料栽培原料多以桦木栎、青冈栎等硬杂木木屑为主料,影响非林区发展。因此,开发利用当地丰富的农林业生产下脚料栽培香菇尤为重要。甘肃天水作为花牛苹果的故乡,苹果种植面积达10万hm2,每年修剪产生苹果树废枝条达3万多吨。因此,笔者开展了苹果树枝代料栽培香菇技术的试验,并总结出了适宜当地生产应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