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北京又添一新景老舍茶馆是以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命名的一家京味儿十足的茶馆,1988年兴建,位于北京前门西侧蓝色琉璃瓦飞檐的“大碗茶”商业大楼三楼。正门前,有一座老舍先生的半身铜像,“老舍先生”以幽默的目光迎接着前来品茗的宾客。门楣上书有“北京大碗茶”五字的金漆匾额,落着老舍夫人胡絜青题写的“集老舍书印”的边款。走进大厅,使人感到一派既古朴典雅,又清新蓬勃的气氛.厅内宫灯高照,名人书画琳琅满目。中央池座里摆着数十张乌漆铮亮的仿古梨木八仙桌,上首是一座小巧玲珑,故宫漱芳斋风格的小戏台,下首棱花木门,虚掩着几间雅座,左边明亮的高台上是一溜可以眺望天安门的廊座,右边柜台前悬挂着老式茶叶店  相似文献   

2.
鲁迅与茶     
有一文艺单位,想在上海开爿艺术茶馆,取名“鲁迅茶馆。”。上海的“鲁迅茶馆可与北京的“老舍茶馆”齐名。一来,鲁迅、老舍都是文艺界著名人士。二来,上海是鲁迅长期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可说是鲁迅的“第二故乡”),三来鲁迅生前十分爱喝茶。他一边品茗,一边构思佳作,在他的日记中,就有买茶、赠茶及外出饮茶的记载。鲁迅对品茗有一论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种清福,首先就必须  相似文献   

3.
20 0 1年 9月 8日 ,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在浙江德清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苕溪茶会暨三味茶馆开张”活动。如今 ,德清城乡有灵通信息、延年益寿、深受农村中老年人喜爱的老茶馆 2 14家 ;有放松心性、陶冶情操、深受白领阶层和中青年常去的大小茶艺馆 4 0多家 ,全县城乡每天有 3.7万多人在茶馆中喝茶品茗 ,其乐融融。新世纪新开张的三味茶馆 ,又以增添乡土文化气息特色而吸引了众多的远近茶客 ,天天下午和晚上门庭若市 ,热闹非凡。这家座落在老县城县桥河畔 ,是忻国梅和忻国莉两姐妹下岗后 ,利用私房装璜一新的茶艺馆 ,一楼是品茗大厅、二…  相似文献   

4.
沙宣  刘军芳 《农业考古》2005,(4):122-126
扶植民族艺术花 走进老舍茶馆的西大厅,一眼就可以看到舞台两侧一副烫金对联“振兴古国茶文化,扶植民族艺术花”,这副简短的对联诉尽了尹盛喜一生的喜好、追求和努力,也成为老舍茶馆的两大立馆宗旨。  相似文献   

5.
以老舍茶馆为代表的北京大碗茶,代表了中国茶文化的普及化与平民化倾向;星巴克则是美国咖啡文化的代表,而茶道与儒道佛传统文化及咖啡与西方人本主义都是密不可分的。在中西文化融合的背景下,融入西方的茶道与进入东方的咖啡都力图改变自我,在获得互相认同的同时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6.
旧时镇江茶馆颇多,茶饮之风尤盛,可谓"处处桥头见茶肆,条条小街有茶馆".一些稍具规模的茶馆中还设置了书场、面饼摊点等,所以除集聚本地平民百姓、三教九流外,还吸引了众多南来北往的商贾游客. 镇江上了年纪的老人大都记得,当时的茶馆有荤、素之分.荤茶馆集中在城外大西路一带商业区,大商号的老板同客商洽谈生意,一般好在荤茶馆,一来可边品茶,边谈生意,二来还便于摆酒宴招待.素茶坊则遍及全城,除春节停业数日外,每天均供应清茶点心.旧时南门大街有一家叫"春生园"的茶坊,规模较大,能摆二十张八仙桌,同时接待近百名茶客.在五条街附近有"杨家茶坊"和"联桂茶坊",也较有名气.另外还有大西路上的"如意茶坊""、小门口的"鸿翠茶坊"、天主街一带的"大兴楼茶馆"、"华阳楼茶馆"及宝安新街的"万和楼茶馆"、镇屏街上的"栊江茶坊"等.  相似文献   

7.
沙宣  刘军芳 《农业考古》2006,(2):148-152,157
小茶馆与大社会一个小茶馆,一个大社会。“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多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是老舍先生一次在回答记者问他为何写作《茶馆》时所说的话。的确,通过他的笔触,我们看到了一个小小的茶馆,这个小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中浓缩了的大社会的风情世态。老舍先生的《茶馆》是中国话剧舞台上不朽的作品。这部三幕话剧涵盖了清末至民国长达半个世纪中茶馆的变迁,茶馆的王老板一心期望通过跟上所谓的改良步骤来挽救自己的茶馆,但是茶馆的日益凋敝是当时社会动荡的必然结果。老舍先生曾恳切地说:“…  相似文献   

8.
你吃过用茶叶做的水蛋,用茶叶煲的排骨汤吗?在品茗茶馆不仅可以品茶,还可以品尝到茶式菜谱。该茶馆馆主小伟说,把茶引入餐饮,是现代很好的保健方式。据了解,品茗茶馆自开业以来,客  相似文献   

9.
舒云 《农业考古》2003,(4):276-277
老舍的代表作——《茶馆》,对当时社会的深刻描写,给人们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也从中吸取了营养。但《茶馆》的产生,却鲜为人知。舒云女士特撰文“老舍与《茶馆》”一文,详细叙述了老舍写《茶馆》的来龙去脉,值得一读。今特摘之。  相似文献   

10.
《茶馆》是老舍先生的著名话剧,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这个作品用茶馆的命运来隐喻时代的变迁、文化的兴衰,从茶、茶馆、茶文化入手来传达"葬送旧时代,歌颂新中国"的时代主题,与当时的主流文学样式迥异其趣。  相似文献   

11.
“老舍茶馆”的冷与热1988年,北京西珠市口开设了“老舍茶馆”,茶客们在这古色古香的环境中悠然品茶,领略“从来佳茗似佳人”的茶文化韵味。同时可欣赏传统技艺节目,既发思古之幽情,也是传统优秀民族文化的洗礼,这正是“老舍茶馆”独特魅力之处。不到五年功夫,...  相似文献   

12.
老舍的话剧《茶馆》中,主人公王利发所开的茶馆里张贴有一张"醉八仙"大画,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第四册的有关课文注释是:"醉八仙"大画大约是以饮中八仙故事为题材的画.饮中八仙,是指李白、贺知章等八人.杜甫有《饮中八仙歌》.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欠妥,"醉八仙"应指传说中的汉钟离、铁拐李等八仙.其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3.
话说北京茶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茶馆不仅是人们饮茶小憩、享受品茗乐趣的好去处,而且还可以从茶馆里了解当地风俗民情,历史掌故,乃至世道的兴衰。凡是看过老舍先生著名话剧《茶馆》的人,都会对北京的市井生活和民间疾苦,产生深刻印象。茶之成为商品,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了。据陆羽《茶经》引《广陵耆老传》中说,在晋元帝时,就有老妇人每天清晨提着一罐茶水,到市场上去卖,市民们纷纷购买,由此推断这就是茶馆的雏型。明确记载有关茶馆的最早文献,是唐代宗(公元七六二——七七九年)时封演的《封民闻见记》:“闰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见卷6)唐中期时,饮茶风气愈益盛行。市廛间随之出现了卖茶水的  相似文献   

14.
邢湘臣 《农业考古》2003,(2):132-132
老舍的女儿舒云女士撰写了“老舍与《茶馆》”回忆录 ,读来思绪万千。今择之 ,共“品”味。老舍写《茶馆》一剧 ,有他的前因后果。老舍是当代著名的剧作家 ,但是他对自己的剧本 ,从不作高的评价 ,他只有一个优点 ,就是“勤快”。此话不假 ,正是老舍夫人胡青在整理老舍手稿时 ,发现仅一部《春华秋实》 ,老舍写了五十多万字 ,化了七、八个月时间 ,一遍一遍的改 ,一共改了十遍 ,说明他写作的谨慎、郑重 ,所以他写出的作品 ,份量很重 ,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 ,这就是治学“勤快”的哲理。老舍写《茶馆》剧本 ,那就在“三反五反”后 ,老舍刚…  相似文献   

15.
沙宣  刘军芳 《农业考古》2005,(2):110-113
雷锋墙下多沉思,远望老舍茶馆,除了京味十足的彩色雕梁门柱,几十年如一日的“老二分”茶摊,还有那面巍巍壮观的“雷锋墙”。褐色的雷锋铜雕像和“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在这里绝不仅仅是个装饰和口号而已,它犹如茶馆的历史一样绵长,作为一种企业文化深深刻进了老舍茶馆每一个员工的血液里。  相似文献   

16.
李韬光 《农业考古》2001,(4):112-114
从酒吧到练歌厅 ,沈城的休闲娱乐场所历来以动制胜 ,然而随着打传统文化招牌的茶馆的一举挺进 ,一股复古的修心养性之风开始在沈城渐成时尚。沈阳的茶馆越来越多 ,也越来越有特色。走进文艺路上的一家茶馆 ,一棵巨大的榕树从一楼延伸至二楼 ,浓荫处百灵、画眉、鹦鹉跳跃欢畅 ,瀑布飞泻蜿蜒成溪 ,就在这时一位古色古香的丽人手提鸟笼 ,把玩折扇出场。而茶艺小姐又在此间吟茶释道 ,让人不由疑为身在画中。让这家名为“遛鸟”的茶艺馆的主人没有想到的是 ,原以中老年顾客为消费定位的茶馆更多吸引的反倒是年轻人 ,品茗、聊天、闻琴、对奕 ,心怡…  相似文献   

17.
茶馆作为人们品茗休闲的公共空间,在我国已有一千六七百年的历史。其装饰风格随人们需求、茶馆功能的变化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通过对其装饰风格的梳理,可以探寻出茶馆装饰风格的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香茶换诗     
晚唐诗人皮日休和陆龟蒙都有饮茶癖好,经常一起聚会品茗,吟诗作赋。有年春暖花开的时节,他们两人结伴来到浙江省长兴县的顾渚山春游,想尝尝当地的新茶味道。一天中午,他们经过一小镇,看见镇东一家小茶馆门前挑着一面三角杏黄旗,上书一个醒目的茶字,春日融融,经过半天的旅游,早已喉干舌燥,便快步进了茶馆。茶馆不大,只有四张茶桌。已有几位茶客在聊天品茗。四周壁上挂了不少饮茶诗词。他们便在一张空桌边坐下。茶馆老板是个花甲老翁,见二位是书生模样,又操京城口音,不免有几分高兴。“请问客官,本店今春新茶品种繁多,有顾渚…  相似文献   

19.
刘钟瑞 《农业考古》2001,(2):171-172
如果到上海老城厢逛一逛 ,也许会发现老城厢最具特色的店家是茶馆。旧上海 ,老城厢曾是上海茶馆的集中地 ,尤其是在城隍庙一带 ,以湖心亭茶楼为中心。周围有茶馆十几家。随着社会的变迁 ,特别是十年动乱开始后 ,老城厢的茶馆除了湖心亭茶楼外 ,所有的茶馆已全部消失。现在 ,在老城厢范围内 ,仅豫园商城和上海老街就有大大小小的茶馆十几家 ,使老城厢地区又重现了历史旧幕。然而 ,和旧上海的茶馆不同 ,现在的茶馆、无论在装饰布置 ,还是在经营格局上均体现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成为一个集品茗 ,休闲、交友、赏艺的高雅场所。各家茶馆在突出主题…  相似文献   

20.
朱郁华 《农业考古》2002,(4):140-144
文人与茶馆文人与茶馆结缘。所谓茶馆文化便是在文人们的参与下日渐形成的。中国茶文化的内容 ,由明清到近代已形成各具地域特色茶馆文化 :巴蜀文化与四川茶馆、吴越文化与杭州茶室、京都文化与北京茶馆、海派文化与上海茶馆等 ,斑斓多彩 ,风格各有异趣。茶馆吸引众多文人墨客的直接参与 ,茶馆里清茶一杯 ,谈风论雅 ,品茗谈文 ,论画挥毫 ,正是由于文人与茶馆的结缘 ,使茶馆更富文化魅力 ,更具风采。茶馆不仅是人们约会、娱乐、议事、交换信息的方便场所 ,而且也是文人活动的场所。有的艺术家到茶馆体验生活 ,还有的作家写作专到茶馆里 ,来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