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2 毫秒
1.
川气东送管道穿越长江7处,总长15.3 km.通过分析管道穿越方式和选择穿越方案的技术要点,最终基于不同穿越点的地理位置、地质情况和技术难点,分别采用了盾构隧道、钻爆隧道及定向钻穿越方式.其中:南京定向钻长江穿越,创长输管道定向钻穿越长江最长和管径最大的世界纪录;忠县长江隧道穿越创长输管道过江隧道净空断面最大的国内纪录...  相似文献   

2.
安治国 《油气储运》2013,32(2):218-222
西气东输二线东段管道沿线地质复杂,为了解决定向钻穿越施工问题,针对西气东输二线锦江定向钻穿越现状,采用水下光缆与主管道同步回拖技术进行施工.结合工程实例,阐述了水缆的选择、光缆固定方式、定向钻成孔质量控制、应力释放与缠绕、风险预测及防范措施等,对施工中光缆的受力情况进行了分析,其设计回拖力为6.894 kN,仅为主管道回拖力的1.19%.水缆同步回拖技术在该工程的成功应用,在国内尚属首次,有效缩短工期约20%,施工成本比传统穿越钢套管降低约80%.该技术可以有效应用于穿越岩石等复杂地质结构,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长吉输油管道松花江穿越卵石层设计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长吉输油管道松花江段工程水文地质情况,通过对定向钻穿越与隧道穿越方案进行比较,确定松花江穿越工程采用顶套管隔离卵石层的方法进行定向钻穿越.从穿越层位的选择、出入土点的选择、设计参数的确定、穿越技术措施以及卵石层穿越设计等方面介绍了穿越施工的设计及施工要求,为管道穿越卵石层的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张宝强  焦如义  袁会赞  张倩  刘艳利 《油气储运》2012,31(11):871-873,886,887
大口径长输油气管道非开挖穿越方式选择的合理性和正确性直接影响整个工程的工期、造价以及成败。从地质条件、穿越长度、管径、管道的保护与维修、施工效率、经济性和局限性等方面对比分析了水平定向钻、顶管、盾构3种常用大口径长输油气管道非开挖穿越方式的局限性和适应性,并给出一般选取原则。若地质条件适合,应首选定向钻穿越,顶管和盾构次之。若地质不适合水平定向钻穿越或受管道最小曲率半径的影响穿越距离较短(800m以内),应选择顶管穿越,穿越距离大干800m时.刚采用盾桕.  相似文献   

5.
杨敬杰 《油气储运》2014,(3):315-317
由于施工条件复杂,导向孔钻进、管道扩孔及回拖过程存在不可见性,定向钻穿越施工时经常出现冒浆、卡管、钻机故障等作业风险,一旦控制措施失当,会对整个工程施工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结合某天然气管道定向钻穿越河流施工,讨论了影响定向钻施工的各种风险因素,并针对潜在的风险源,制定了详尽的风险控制措施,主要包括:优化施工工序,优选钻具组合,确定与其地质条件相适应的泥浆参数,严格进行钻进轨迹控向,采取卡管风险削减措施等,成功穿越了地下粗砂层,避免了钻机推拉力不足、抱管及大面积冒浆等现象的发生,保证了定向钻施工作业的顺利实施,为今后类似工程的施工提供了参考。(图1,表1,参6)  相似文献   

6.
长距离复杂地层水平定向钻穿越管道施工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外钓岛—册子岛水平定向钻穿越管道工程穿越曲线超长,地质条件极为复杂,施工难度很大。通过对穿越管道工程特点及施工难点的分析,在导向孔钻进、扩孔工艺及泥浆控制等方面采取技术措施,解决了超长距离导向孔施工钻杆的失稳问题,以及长距离管道回拖中存在的钻机推力过大、管道易损坏等施工难题,实现了外钓岛—册子岛海底管道的定向钻穿越。  相似文献   

7.
在大型江河定向钻穿越工程中,如何做好穿越管道的防腐层保护,避免管道穿越过程中防腐层的机械损伤,确保工程质量和后期运行安全,同时降低回拖阻力,提高穿越工程的施工效率,是目前设计和施工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难题。以江都-如东天然气管道项目长江定向钻穿越工程为例,其是国内同管径中最长的大型江河定向钻穿越,工程投资大,质量要求高,为防范回拖过程中砾石层对穿越管道3PE防腐层磨损、划伤及补口套滑脱、撕裂两类主要风险并降低回拖阻力,引用环氧玻璃钢外防护层技术为穿越管道防腐层提供机械性能保护,现场人员结合设计开展环氧玻璃钢防护层涂覆工艺研究,并在该穿越工程大规模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可为今后同类型江河定向钻穿越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了实现更大管径、更长距离的管道穿越,提高我国水平定向钻的穿越施工能力和装备水平,对国内外水平定向钻管道穿越技术的最新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了近几年国内外大型水平定向钻穿越工程和采用的新工艺、新装备,目前水平定向钻管道穿越技术开始向大型工程、大型钻机和大型钻具的方向发展。研制开发了最大回拖力高达1 500 t的水平定向钻机,壁厚为一般钻杆厚度两倍的厚壁钻杆,杆体直径为244 mm的钻杆,机动灵活的模块化钻机,用于硬岩地层的PDC钻头和PDC扩孔器牙轮等水平定向钻新装备。此外,水平定向钻正向扩孔技术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这些最新发展对于促进我国水平定向钻施工技术与装备水平的提高和业务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定向钻穿越技术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以来,在管道穿越方面得到了广泛采用,到目前为止,已成功穿越大小河流上百条。随着大口径长输管道的兴建,定向钻穿越在某些特殊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下,有引发塌陷坑、地面沉降和管涌等环境地质问题的潜势,为此,对可能产生这些环境地质问题的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齐鲁石化-青岛输气管道首次应用水平定向钻施工技术穿越蓝烟铁路的概况,论述了蓝烟铁路水平定向钻穿越方案的设计和实施过程,给出了穿越段钢套管的选用和管道防腐等程序,对定向钻穿越铁路的施工安全性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11.
地质条件对定向钻穿越的影响与应对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长输油气管道工程设计中经常遇到黄土塬、游荡性大型河流、山体等不同地形地貌,如砾砂、卵石层、溶蚀性地层等多种地层条件及其组合。针对不同地形、地貌条件,对穿越曲线设计和泥浆工艺设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穿越曲线设计是定向钻穿越成功的基础;结合地形、地貌,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穿越曲线是实现穿越工艺方案的关键;根据定向钻穿越地层的不同地层结构岩性,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泥浆配比工艺参数,可以有效降低卡钻、抱钻及回拖阻力过大等风险;定向钻穿越时,灵活应用定向钻的单边钻、对向钻、水平钻穿越组合技术手段可解决传统技术手段难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谢崇文  陈利琼  何沫 《油气储运》2021,(1):66-70,77
为保证穿越河流管段的正常运行,需要定期检测管道埋深.针对定向钻穿越大埋深管道检测过程中电磁信号不稳定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的问题,通过改变不同埋深穿越管段的电磁信号校准方法,对One-Pass水下管道检测系统进行优化,提高其在定向钻穿越管道检测中的检测精度.结果表明:利用优化后的电磁信号校准数据计算得到的结果与实际情况的符...  相似文献   

13.
定向钻穿越回拖管道径向变形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庆铁老线嫩江定向钻穿越回拖时管子发生径向变形问题,对管子变形、设计参数和施工过程进行了分析,认为设计选取的管子壁厚偏薄以及施工中可能存在不可预见的外力等因素是造成管子变形的主要原因,指出应根据穿越的深度和地质情况,采取增加管子壁厚、限制回拖的泥浆压力等措施,以确保管道设计的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水平定向钻穿越技术是目前管道铺设施工的一项重要施工工艺,在世界各国及各个行业得到广泛应用。由于穿越距离较长,作业带难以满足管道一次性预制需求,3 300 m长江定向钻穿越作业带可用部分只有1 km,要达到一次性预制存在巨大的拆迁量,而采用"二接一""三接一"等施工方法对长距离管道回拖存在较大风险,为了确保管道一次性回拖成功,采用弹性敷设、过路、过河等措施实现长距离管道一次性预制。通过对管道强度进行应力计算以及现场多次测量,最终采取管道弹性敷设漂管进美人港河的预制方案,实现了1 km管道陆地部分预制,2 km管道进入美人港河漂管的实施方案。实践证明,该措施大大降低了管道回拖力,减少了拆迁量,为管道的一次回拖成功奠定了基础,为今后的长距离定向钻穿越提供了重要参考。(图1,参6)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西气东输一线、二线的建设,水平定向钻穿越管径已达到1219mm,使后续的扩孔孔径增至1600rain以上,进而使扩孔级数增加,极易产生孔洞剖面形状不规则,导致坍塌、卡钻、甚至穿越失败。为此,分析了成孔质量的影响因素,包括穿越地层性质、扩孔级差、扩孔直径、泥浆性能、钻具组合、钻具泥浆喷嘴布置,机械操作技术等。提出采用轻量化钻具、调整喷嘴的喷射方向、在钻具直径变化较大处增加导向器、优化钻具组合等方法提高水平定向钻孔洞剖面成孔质量。该方法在西二线渭河穿越施工中成功应用,孔洞质量控制水平得到明显提升,提高了水平定向钻在中粗砂等低承载力地层的穿越能力,降低了施工风险。(图4,表2,参7)  相似文献   

16.
符碧犀  胡郁乐  陶扬  刘鸿燕 《油气储运》2012,31(3):178-180,248
在非开挖水平定向钻进(HDD)穿越施工过程中,为了避免钻具损坏地下管道,降低工程风险,需要控制穿越轨迹,其中导向孔的施工是最关键的工序之一。通过分析钻具性能参数及地层条件因素,建立了导向钻头在地层中造斜时的造斜强度和曲率半径计算模型。在施工的入土端,利用模型计算得到为钻进预定深度所需要的造斜起点及造斜距离;在施工的出土端,由已知的造斜起点计算造斜距离,确保最终按照设计要求平滑钻至出土点(坑)。使用该方法可以达到轨迹控制的要求,通过工程实践验证了其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