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研究了滑动轴承的空化流润滑状态,导出了考虑界面效应的空化流广义Reynolds方程,建立了高速油气润滑径向轴承空化流热流体动压模型。通过数值耦合求解广义Reynolds方程、能量方程和气泡力平衡方程,获得了油气润滑动轴承的压力分布、空化流速分布、气泡速度分布和温升。结果表明:气泡尺寸分布和界面效应将使油膜发散区产生正压力,油气润滑的散热性能明显优于纯油润滑。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浅水区域海底管道泄漏天然气扩散规律,减少重大事故的发生,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理论,建立海底天然气管道泄漏事故后果预测和评估模型。通过用户自定义函数(UDF)给出海流流速分布情况,结合VOF模型和k-e湍流模型,实现对泄漏天然气扩散行为的模拟,研究不同泄漏速率、泄漏孔径及海流流速对天然气在海水中扩散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海底天然气泄漏扩散大致经历气云团→大气泡→小气泡3种形态的变化过程;泄漏速率越大,扩散气体气泡半径越大,与海水掺混比例越小,抵达海面的时间越短;泄漏孔径变化对天然气扩散的影响与泄漏速率变化影响相同,但泄漏孔径变化对天然气扩散形态的影响更为明显;海流流速越大,气体扩散轨迹与海底的夹角越小,沿海流方向的扩散距离越大。  相似文献   

3.
通过可视化观察 ,采用以电导探针与光纤探针相结合的方法 ,对弯头连接起来的倒U形管内油气水三相流动流型分布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由于弯头的影响 ,使得倒U形管垂直段内的流型分布表现出不同于长直管内的流型分布 ,表现出更多的流型形式 ,同时由于油水两相流动的影响 ,使得倒U形管内的油气水三相流动的流型分布更为复杂。建立了流型图 ,实现了在同一流型图上表示油气水三相所有流动形式。  相似文献   

4.
水平管油气水三相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国内外近十几年来对水平管油气水三相流动的流型和压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分析了目前该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在流型的划分上统一认识,在大口径试验管道或实际运行管道进行试验和使用多种混合气体进行模拟,以期在三相流管道的设计和运行上取得实用性效果.  相似文献   

5.
刘德生  宫敬  吴海浩  管志伟 《油气储运》2011,30(2):107-110,116,76,77
利用气液两相流压降规律相关式预测油气水三相流压降的关键是油水混合物粘度的预测。采用即时取样方法,在油气水三相流动条件下,实验测量了流型、气液速、含水率对油水混合物粘度的影响,得到了水平管内油水混合物粘度的变化规律:波浪流的油水混合物粘度大于段塞流,而段塞流的油水混合物粘度大于分层流和气团流。随着折算气速和折算液速的增大,油水混合物的粘度增加。反相前,随着含水率增大,混合物的粘度变化范围增大;反相后,随着含水率增大,油水混合物的粘度降低。随着截面高度的增加,油水混合物的粘度增加。建立相应的计算模型,其计算值与实验测量值相差-24.9%~0.93%,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6.
黏菌显型原质团可以作为研究胞质环流的模式材料,其大型、具有稳定的外质和多泡流动的内质结构,使得对其原生质流的观察、测速变得十分方便。文中描述了一种借助水文浮标测定黏菌显型原质团原生质流流速的方法,通过随机测量流经菌脉的9个气泡,获得气泡流速为25. 83~289. 05μm/s,9个气泡的平均流速为190. 01μm/s,这个数值可以认定为这段菌脉原生质流的流速。这种方法有助于对胞质环流进行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7.
有压侧向进水泵站肘形进水流道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水流道尺寸和形状直接影响水磁叶轮进口断面的流速分布的压力分布,对不泵装置的性能影响很大,模型试验研究表明,优化设计参数,解决了泵站侧向有压进水流道的设计问题,第1次把肘形进水流以道应用于长距离有压涵管侧向进水的中型轴流泵站,为水泵叶 较均匀的流速和压力分布,消除了泵站的振动危害,取得了巨大的工程,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水平管内油气水三相流动摩擦压降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水平钢管和有机玻璃管内油气水三相流动的摩擦压降特性进行了比较和研究,在含水率为18%-100%,折算淮速为0.6-2.4m/s,折算气流为0.22-2.2m/s的实验时发现,水平管内油气水三相流的摩擦压降受含水率的影响很大,在同一流动条件下,当含水率较小时,有机玻璃管内流体的摩擦压降大于钢管内流体产生的摩擦压降,随着含水率的增大,钢管的摩擦压降大于有机玻璃管的摩擦压降,这也说明,在一定条件下,除了粗糙度的影响,流体对管壁的润湿特性也会影响油气水三相流动的摩擦压降。  相似文献   

9.
油气水三相流测量技术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孙贺东  赵海鸿  周芳德 《油气储运》2002,21(3):31-36,37
如何测量油气水混合物的流量已成为石油工业十分感兴趣的一个课题,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研究适合工业环境使用的三相流量计。讨论三相流测量的重要性,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所在。对过去10年中油气水三相流测量技术的进展进行了描述,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长距离油气水三相流管道混输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海洋油田的开发,目前正引入沙漠、滩涂和极地油田的开发。混输技术研究的重要内容是油气水三相流动的规律,包括流动形态、压降和持液率的规律,其成果对多相流混输系统的设计和运行非常重要。综述了90年代以来国外开展水平管中油气水三相流动研究的情况。由于三相流远比两相流复杂,因此研究工作大多是在借鉴两相流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结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针对国内外的此项研究工作现状,提出了继续开展研究工作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油气水混输技术在石南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石南油田基东集输管道起点压力高,部分计量配水站的气液无法进入集输系统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发现采用三相混输公式求出的管道各段压降预测值与实测值较接近,误差在5%~30%之间,且较安全.根据压力预测结果选择油气水混输泵,在基东集输管道起点区域增建了混输泵站及配套控制系统,有效解决了其混输难题,提高了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张天娇  李汉勇  宫敬  段纪淼 《油气储运》2012,31(5):352-357,407,408
以大庆外输含蜡原油为实验介质,利用自行研制的高压流变特性测试系统,测试了实验油样在氮气和天然气两种气质加压条件下,油气两相和油气水三相在不同剪切速率、含水率及压力下的粘温特性,探讨了氮气和天然气的溶解度对含蜡原油析蜡点和溶蜡点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氮气和天然气两种气质加压条件下,油气两相和油气水三相混合物的视粘度均随剪切速率的增大而减小,且温度越低剪切稀释性越明显。在相同的压力条件下,原油含水率低于20%时,油样视粘度随着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大。在低于泡点压力的条件下,当以天然气加压时,油气水三相和油气两相混合物的溶蜡点和析蜡点均随压力升高而降低,而以氮气加压时的变化规律与此相反,说明天然气溶解于原油有利于改善原油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13.
钱焕群  吴浩江 《油气储运》2000,19(11):41-44
以油、气、水为试验介质,研究了油气水多相流体在水平管中的流型特征。通过测取水平管内油气水多相流流动的试验段压力降脉动信号,运用扩散分析方法对所测压力降脉动信号进行分析。分析表明,不同流型的信号序列其数值分析的结果具有不同的数值特征,反映了不同多相流流型的流动机帛,因此可用于多相流流型识别。  相似文献   

14.
气固两相流管道流动阻力特性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掌握气固两相流的流动阻力特性,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CFX,对直管段及水平弯管进行气固两相流数值模拟。采用欧拉一拉格朗日法选择数值模拟计算模型,根据模拟对象工况,确定软件模拟条件。通过模拟,对管道系统的特性、操作条件、物料和气体的性质等影响气固两相管流压力损失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对连续相速度和压力分布特性以及颗粒运动轨迹进行了分析,得到了气固两相管流的压力场、速度场分布,颗粒在管内的分布情况和运动轨迹,以及不同工况条件下的系统阻力和颗粒沉积量分布规律,并确定了在特定条件下能耗最小的经济流速。研究成果可为气固两相流的工程设计和理论研究提供参考。(图18,表2,参10)。  相似文献   

15.
水平管内油-气-水三相流流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吴浩江  李斌 《油气储运》1999,18(7):30-34
在内径为40mm的水平管内,0.4MPa压力下进行了油-气-水三相流流型可视化的实验。描述了所观察到的各种流型的特征,并给出了流型图。可视化实验中观察到的流型有7种类型,分别为水基和油基的波状流,弹状流的分层-环状流。实验中带发现然两相流动中所观察不到的新的流型结构。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国内外非线性分析技术在多相流领域中的发展现况及应用前景。着重就混沌分形技术的三个重要参数Hurst指数(分维数),关联维数D,以及Kolmogorov熵对非线性系统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了小波分析理论在多相流中的应用研究,旨在全面阐述多相流动的内在规律,以期有效地指导实验研究和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17.
利用光纤探针试验研究垂直上升管内气,水,油,三相弹状流截面相份额的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短时域内平均截面含气率是三相流流型判断的有效方法,同时通过对三相流系统中油水比例的改变,对比它对平均截面含液率的影响,并测定各个工况下的平均液弹长度和平均截面含液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