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湖北省安陆市水寨试验站对12个籼稻品种进行区组试验的基础上,对12个品种的产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单产、主要产量性状和植物性状进行了聚类分析,以评价各品种的优劣,并试图利用统计方法建立一种客观评价品种优劣的方法。结果表明,利用统计方法可以对水稻区组试验数据产量的显著性进行评判,利用聚类分析可以对参试品种的产量结果进行合理的分类,并可以结合产量数据对品种进行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2.
选择吉林省中熟组18个品系和对照品种吉育86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产量相关的7个性状进行考种,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我们发现单株粒重、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三者之间达到极显著正相关;底荚高度与单株荚数达到极显著负相关,与单株粒数达到显著负相关;株高与单株节数达到极显著正相关.聚类分析和各性状分布图,反映出这7个性状在不同类别间的优劣差异和性状间的相关性.采用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明确了各产量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并更加直观地表现各品系产量相关性状的优劣,辅助优良品系决选,提高选择效率.  相似文献   

3.
应用多元统计方法对40个亚麻品种的13个性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的F值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然后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7个主成分因子,按主成分因子评价亚麻品种的优劣,并按照40个亚麻品种间的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得到5大类群。  相似文献   

4.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夏播花生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客观准确地评价11个花生品种在鄂北地区夏播种植的适应性,对其农艺性状、生育期、产量性状、品质性状等指标进行调查测定,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中前6个主成分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90.064%,并以此构建适应性综合评价模型,筛选出综合得分较高的适宜鄂北地区夏播种植的品种有中花16、天府22、宁泰9922、中花215、湘花645。11个品种聚类分析为3个类群,各类群间农艺性状存在较大差异,第一类群品种与主成分分析得分较高品种基本一致。综合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可以更准确地进行客观评价,有利于品种引进和筛选。  相似文献   

5.
灰色关联分析在青贮玉米品种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方法,对黑龙江省青贮玉米主栽品种在不同生态区域中的表现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对青贮玉米的8个主要性状指标进行分析计算,确定了各性状与产量关系的密切程度,参试品种的优劣评价分析结果与实际生产情况相一致。研究结果表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为综合评价及筛选青贮玉米新品种提供了一种较为客观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棉花新品系选育中,要求选育产量高,综合性状好的新品系.产量的高低一般是采取方差分析和新复极差测验与对照品种进行比较.综合性状的好坏目前尚没有一个完善的分析方法,致使一些性状的调查数据不能直接参加利用,这就不能做到全面的客观的评价品系的优劣.品系的优劣除产量外,还有丰产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综合评价近30年西北内陆棉区审定的早熟陆地棉品种,阐述该区域育成品种主要性状的育种演变规律,为西北内陆棉花新品种选育和主栽品种推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20年和2021年分别在甘肃敦煌和新疆石河子对110个1988—2021年西北内陆棉区审定的早熟陆地棉品种与早熟、产量、纤维品质和株型相关的12个主要性状的表型进行鉴定;利用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品种表型特征进行综合评分,筛选优良品种,并对其主要性状进行育种演化分析。【结果】110个早熟陆地棉参试品种的12个主要性状表型值分布范围较大,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果枝长度>单株结铃数>吐絮率>单铃重>马克隆值>纤维强度>衣分>纤维长度>开花时间>果枝夹角>伸长率>整齐度。通过聚类分析将110个早熟陆地棉品种分为Ⅰ、Ⅱ、Ⅲ和Ⅳ4个类群,它们分别为优良纤维品质、早熟、松散株型和高产的品种类群。相关性分析表明,早熟性与产量和纤维品质相关性状均呈负相关,产量构成性状与纤维品质性状呈正相关,且多数性状之间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利用主成分分析将12个主要性状...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江西省12个主栽油茶品种生长指标和果实性状的变异程度,并综合评价品种的优劣程度,对其生长指标和果实性状进行方差分析、多重比较、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生长指标和果实性状品种间存在一定的变异程度,平均变异系数达17.57%,其中单株产量的变异系数最大,果实纵径变异系数最小;参试性状重复力均大于0.5,属于高重复力性状,品种间差异主要受遗传差异影响;参试性状品种间差异极显著,长林4、赣84-8果实经济性状较优,长林3单株产量显著较高;长林40生长较为高大。聚类分析结果将12个品种分4个大类,综合排序最优的为长林4、长林53和赣83-4,综合排名较优的有赣84-8、赣84-3和赣无1,赣兴48综合排名最差。所调查油茶品种的生长性状和果实性状变异幅度较大,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高油花生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以便在生产和花生新品种选育中更好地推广和利用高油花生品种。【方法】以2019—2021年参加河南省花生联合体品种试验的22个高油花生品种为材料,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其主要农艺、产量和品质等18个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18个性状遗传基础丰富,变异范围为:0.02~0.33,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是油酸含量(0.33),变异系数最小的是脂肪含量(0.02)。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脂肪含量与蛋白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荚果产量、籽仁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蛋白含量与主茎高、侧枝长、百果重、百仁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生育期呈显著正相关,与每公斤果数、每公斤仁数、出仁率、饱果率、脂肪含量、籽仁产量呈显著负相关;荚果产量、脂肪含量、籽仁产量相互呈极显著正相关。由分析结果可知,高油花生品种脂肪含量与产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产量性状与农艺性状、品质性状之间均具有一定的影响。运用主成分分析将18个主要性状指标综合为4个主成分影响因子,累计贡献率84.541%,能代表18个性状指标综合评价高油花生品种。聚类分析将22个供试品种分为4大类群,各类...  相似文献   

10.
12个青贮玉米新品种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综合评价青贮玉米新品种,应用模糊概率法对国家黄淮海区试12个青贮玉米杂交品种13个主要性状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各参试品种的优劣依次为大京九26柳玉3号帮豪玉108BN2932渝青506先玉1321雅玉青贮8号SN13-11云端12号SAUQ1401衡远Y1038黔糯青1号。其中,大京九26的生物产量和模糊概率值均为最高,分别为18 742.5 kg/hm2、0.884 4。综合性状排名结果与产量排序的秩相关系数达极显著水平,说明模糊概率法能够充分利用产量及其相关多个性状的全部信息,是一种客观、有效评价青贮玉米新品种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江西省1998~2007年早稻区试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江西省1998~2007年10年的早稻区域试验结果,结果表明近10年来江西省早稻区试的平均产量及日产量都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影响产量的经济性状中除有效穗呈逐年减少外,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都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中增加较明显的是每穗总粒数和千粒重这2个性状。所有参试品种(组合)的农艺性状中,生育期的变化不是很明显,株高及穗长性状具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对29份宁夏粳稻品种(系)粒形与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自2000年后,宁夏水稻品种的粒形(长宽比)有增加趋势,而水稻籽粒随长宽比的增加,产量呈下降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米粒长宽比和单株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以米粒长宽比2.0为临界值进行t测验,参试材料长宽比<2.0的平均单株产量显著高于长宽比≥2.0的,表明粒形对宁夏水稻产量影响较大。ANOVA分析表明,稻米长宽比大于2.4后,产量显著降低,说明在试验条件下,宁夏稻米长宽比对水稻产量具显著降低的阈值为2.4。  相似文献   

13.
汤雷  石英尧 《农学学报》2015,5(2):137-140
为了研究安徽省中籼稻产量的发展变化趋势,以安徽省2007—2011年区试的439个品种为材料,通过分析参试品种的产量水平及各产量性状间的相关性,研究影响安徽省中籼稻产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的育种水平在不断的进步,育成的品种(组合)的产量水平在不断的提升;产量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应当在保证结实率的基础上,提高穗粒数和有效穗,这样才能达到高产和稳产的目的。研究的结果为安徽省中籼杂交水稻组合的选育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4.
广西典型地区水稻产量形成要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究广西壮族自治区典型地区水稻产量与产量构成要素间的关系,利用2007—2016年4个典型试验点水稻区域试验的3个品种的产量相关数据,针对水稻5个产量构成要素,分析不同地点及不同品种的表现,并通过不同统计学分析方法,探讨各要素对产量的影响。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结实率对产量贡献最大,其次是穗数和穗粒数,各产量要素间差异不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是结实率,其次是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回归分析揭示了3个品种各自的培育优势;通径分析解析了产量构成要素对产量的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差异程度。根据分析结果,对广西水稻品种培育与栽培提出建议,在优先保障结实率的基础上,探索有效穗数与千粒重的平衡。  相似文献   

15.
福建省杂交中稻产量相关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福建省2006~2010年连续5年10个不同生态条件的杂交中稻联合区域试验数据资料,应用AMMI模型和相应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结果表明:以基因型效应为主的有千粒重,以环境效应为主的有生育期、产量、穗长、株高、穗实粒数,以基因型与环境间互作效应为主的有有效穗;千粒重、穗长、有效穗性状的稳定性好,受栽培环境及G×E互作效应影响较小,其次为生育期和株高,第三为穗实粒数,最差的为产量,受栽培环境及G×E互作效应影响大,因此选育、引种和利用适合福建省杂交中稻品种时,需考虑性状的基因型、环境、基因型与环境间互作效应,才可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确定合适的留桩高度,以便指导再生稻的生产。[方法]采用目前生产上推广的3个中稻品种(深两优5814、两优6326、新两优223),开展50、35和15 cm 3种不同留桩高度试验,分析再生穗的出苗速度、生育期、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产量等性状的变化规律。[结果]50、35 cm留桩高度处理再生穗的出苗速度、生育期、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产量等性状都优于15 cm低留桩高度处理。[结论]该研究进一步印证生产实践中留桩高度分别为50、35 cm为农民所接受。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云南省德宏州籼稻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采用单相关、偏相关、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对2020年德宏州品比试验中的42个水稻品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有效穗数、穗实粒数、千粒质量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提取了穗数因子、粒数因子、粒重因子和穗长因子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5.29%。根据各品种主成分得分进行综合排序,锦两优906、泸优164、花优33分列前3位。聚类分析将42个品种聚为5个类群,第Ⅵ类可作为生产上高产栽培的优势品种,第Ⅴ类可作为早熟高产育种的优异资源。依据各类型品种的特征,笔者提出了针对性的高产育种目标和栽培建议。  相似文献   

18.
滕康开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2):10256-10257
为了解AMMI模型在水稻区域试验产量组成性状分析中的应用效果,利用AMMI模型对2006年安徽省晚粳水稻区域试验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分析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时,AMMI模型优于多元回归和相关分析;AMMI模型中的极显著和显著能分别解释产量、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株高、穗长、每穗实粒数性状的89.19%、95.90%、96.30%、91.20%、90.40%的交互作用平方和;AMMI模型稳定性参数Di可以用来分析产量性状在不同地点下的稳定性,稳定性产量性状Di值分析表明,品系和环境的变化对单位面积有效穗数与每穗实粒数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低供氮处理对杂交稻产量性状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试验,对供试的20个杂交稻品种产量性状及产量在低供氮处理下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有效穗数与实粒数、着粒数与结实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实粒数与着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各产量性状对产量的贡献大小表现为实粒数有效穗数千粒重着粒数结实率。[结论]以有效穗数、实粒数为主攻对象可提高杂交稻的理论产量,为水稻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国际水稻所水稻品种在安徽的表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国际水稻所 196 4~ 1995年育成的 2 8个水稻品种的农艺、产量、品质性状在安徽的表现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IR44产量最低 ,PSBRC 0 4最高 ,多数参试品种的糙米率和整精米率较高 ,米粒细长 ,糊化温度低或中等 ,但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较高 ,胶稠度硬 ,其结论为更好地利用国际水稻所的稻种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