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报道了海南省小粒种咖啡炭疽病病原菌鉴定及病害流行规律。  相似文献   

2.
以咖啡主栽品种大粒种、中粒种和小粒种咖啡为材料,进行8℃低温胁迫,研究其在胁迫条件下植株的伤害情况和生理生化指标变化,并利用隶属函数法对3种咖啡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低温胁迫条件下,3种咖啡叶片受害程度差异显著,小粒种咖啡比大粒种和中粒种咖啡具有明显的耐寒表型;小粒种咖啡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胁迫72 h时,较大粒种和中粒种的高。3种咖啡的抗氧化酶变化趋势都是先升后降,大粒种和中粒种咖啡的抗氧化酶在各处理间都处于较低的水平,小粒种咖啡在胁迫48、72 h时仍表现活跃;咖啡的丙二醛和相对电导率的变化幅度与其抗寒性呈现负相关。通过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3种咖啡抗寒性由强到弱排序依次为:小粒种大粒种中粒种。  相似文献   

3.
为快速、准确地鉴别中粒种与小粒种咖啡,以不同种源的中粒种和小粒种咖啡为试验材料,对514对SSR引物进行中、小粒种咖啡种间特异性引物筛选,最终筛选到1对特异性引物,该引物在小粒种咖啡样本中扩增出90 bp和110 bp双带产物,而在中粒种咖啡样本中只扩增出90 bp或100 bp的单带产物,根据产物条带的数目即可对中粒种和小粒种咖啡进行鉴别。经随机抽取中、小粒种咖啡样本进行种类鉴别准确性验证,验证结果与实际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4.
咖啡锈病是咖啡的主要病害,危害性最大。受害的小粒种咖啡植株轻者减产,重者死亡。咖啡锈病主要为害叶片,有时也侵害幼果和嫩枝。  相似文献   

5.
以过氧化物酶同工酶作为生化指标,对咖啡的中、小粒种不同发育时期的叶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小粒种咖啡在不同的发育时期酶谱不同,以成熟叶片进行同工酶分析较好。②中、小粒种不同品系或品种之间酶谱各异。③中粒种二倍体与自然四倍体酶谱不同。④中粒种具有慢区和中区酶带,而小粒种只有慢区酶带。  相似文献   

6.
针对当前咖啡种植者对咖啡品种的商品性及杯品质量认识不足、盲目引种而造成的生产中咖啡品种混乱,咖啡豆质量下降等问题,对普洱普遍种植的小粒种咖啡品种咖啡豆的商品性及杯品质量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不同小粒种咖啡品种生咖啡的商品性及杯品质量存在较大的差异性;Catimor系列品种之间杯品质量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7.
小粒咖啡庇荫效应及其间作组合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云南热区合理的间作能为小粒咖啡提供适度荫蔽,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咖啡生长发育,减轻寒害、病虫和草害影响,为咖啡丰产、稳产,提高园地产出率,降低成本创造条件;橡胶+咖啡,香蕉+咖啡,澳洲坚果+咖啡,龙眼、荔枝+咖啡是小粒咖啡间作的优势组合。  相似文献   

8.
总结2010年以来云南河口民族地区小粒种咖啡技术创新亮点,分析认为:近年研究制定的《河口小粒咖啡综合技术规范》(DG5325/T 5.1-5.6—2013)标准,规范了本地区小粒种咖啡栽培技术;试验筛选出的高抗锈良种CIF7963(6),加快了本地区良种化进程;“水压自动补偿”灌溉系统,解决了本地区传统灌溉问题;对传统湿法加工实施背压式热风穿透风干燥技术(设备)改造,改变了传统上利用水泥晒场自然晾晒咖啡豆。这些创新亮点促进了本地区小粒种咖啡产业的可持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实地勘察、走访调查、资料收集与整理的基础上,依据生态环境相似性及生物资源开发近似性原则,采用气候相似性的原理建立回归方程,对河口县小粒种咖啡生产的农业气候条件进行(区划)分析,提出河口县小粒种咖啡产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云南小粒种咖啡荫蔽栽培有利于咖啡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平衡,能有效控制主要病虫和草害的发生,有利于咖啡丰产、稳产,提高品质和降低生产成本;咖啡与热带经济作物、果树间作,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单位土地面积的经济效益:是发展云南小粒种咖啡的最好方式。  相似文献   

11.
对云南小粒种咖啡高海拔种植适应性进行分析和评价,进一步明确在适宜的范围内,海拔越高,杯品质量越好。高海拔是生产精品咖啡的重要条件,卡蒂姆咖啡在高海拔种植杯品质量显著提高。发展高海拔咖啡生产,可提高咖啡生产经营效益,对促进国内小粒种咖啡生产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云南省普洱市小粒咖啡主要栽种区病虫害及荫蔽树种类、杂草和荫蔽树与咖啡病虫害的关系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普洱市小粒咖啡害虫有13种,病害有7种,常用荫蔽树有17种。文中还分析杂草和荫蔽树与咖啡病虫害关系,就普洱市咖农的管理技术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卡蒂莫、铁毕卡、波邦、墨西哥等4个品种的小粒种咖啡的一些性状与产量的测定和相关分析,小粒种咖啡的株高、冠幅、一级分枝对数和一级分枝节间长度等性状都与产量有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可作为品种选择、评价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云南思茅地区咖啡生产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思茅地区发展小粒种咖啡生产的经验,分析了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巩固建设咖啡生产基础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玉溪地区发展小粒种咖啡生产的经验,分析了存在问题,并提出今后发展咖啡生产的对策 。  相似文献   

16.
回顾云南河口县特色小粒种咖啡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历程,对河口县发展特色小粒种咖啡产业的优、劣势进行分析,同时指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大田条件下,无荫蔽栽培的小粒种咖啡向阳叶片的气孔在晴天午间出现迅速关闭、气孔阻力增大现象,但这种现象不是小粒种咖啡生理上固有的,灌水可明显减小气孔关闭的程度;不论晴天或阴天,灌水和不灌水两种处理当太阳辐射强度约小于300μmolm~(-2)s~(-1)时,小粒种咖啡向阳叶片气孔阻力都随太阳辐射强度的减小而迅速增大,但晴天全天平均,灌水比不灌水处理的气孔阻力小,其分别为11.230s/cm 和20.036s/cm。小粒种咖啡群落树冠下内层过度荫敝叶午间无气孔关闭的现象,但其气孔阻力要比向阳叶的大,它们全天平均分别为53.740s/cm 和19.910s/cm。有荫蔽栽培的小粒种咖啡,上层外围向阳叶片气孔阻力的日变化情况基本上呈“U”字型,全天平均的气孔阻力为14.599s/cm,比无荫蔽的20.733s/cm 低29.6%,荫蔽栽培有利于创造一个适合于小粒种咖啡气孔维持较大开度的环境。  相似文献   

18.
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迄今30年,小粒咖啡的土壤肥力不断更新变化,为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并促进咖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探寻小粒咖啡的土壤肥力现状和变化特征尤为重要。2015—2018年间对小粒咖啡6个主产区采集的大量土壤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咖啡地土壤肥力现状,并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相对比,得出咖啡土壤肥力的变化特征及原因。目前,小粒咖啡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平均值分别为5.53、32.68 g/kg、128.77 mg/kg、18.01 mg/kg和138.31 mg/kg,主要分布范围分别为4.5~5.5、>40 g/kg、120~150 mg/kg、10~20 mg/kg和100~150 mg/kg。小粒咖啡土壤肥力在不同海拔高度的分布均存在显著差异,pH和碱解氮含量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速效钾含量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目前小粒咖啡土壤呈酸化趋势,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明显降低,而有效磷含量显著提高。宜耕区长期频繁耕作、大量施用化学肥料,小粒咖啡土壤肥力变化显著。建议小粒咖啡主产区应控制磷肥施用量,推进咖啡秸秆、果皮发酵还田的力度,加快小粒咖啡土壤肥力的提高并达到养分供需平衡。  相似文献   

19.
进行了利用咖啡胚乳离体培养技术培育六倍体咖啡胚乳植株及四倍体中小粒种咖啡种间杂种的研究。结果表明:将小粒种咖啡自花授粉所得六倍性胚乳及以中粒种咖啡为母本、小粒种咖啡为父本进行杂交所获得的四倍性种间杂种胚乳,分别在附加有6-BA1~2mg/L和NAA2mg/L的改良MS培养基上培养,能诱导出有效的愈伤组织;在附加有6-BA或KT0.5mg/L,NAA0.1mg/L的改良MS培养基上,愈伤组织能分化出各种类型的胚状体;在附加有NAA或IBA0.5mg/L及2g/L活性炭的1/2MS培养基上,胚状体可被诱导生根而再生完整的六倍体咖啡胚乳植株和四倍体种间杂种咖啡胚乳植株。   相似文献   

20.
零上低温对咖啡幼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用2℃、5℃和8℃分别对中、小粒种咖啡幼苗处理4~5天,结果表明,随着低温强度的增强与处理时间的延续,叶片含水量、Vc含量和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不断下降,而丙二醛(MDA)含量、电导率和钾离子外渗量却逐渐增加,与此同时,呈现幼苗叶片受害面积不断扩大,受害程度相应加重。以上述生理生化指标为依据,比较不同品种对零上低温的反应,反映了中粒种咖啡幼苗对低温比小粒种咖啡幼苗更为敏感。当不同低温处理后回到室温下半个月,观察其生长情况,发现5℃连续处理4天,中粒种咖啡幼苗整株干枯直至死亡,2℃连续处理3天,小粒种咖啡幼苗致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