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黄河中游某金矿区为研究区,利用常水头渗透试验测定研究区矿渣型泥石流物源的渗透系数,结合颗粒筛分试验数据,与自然泥石流物源的渗透系数、颗粒级配进行对比,得出泥石流物源土体颗粒级配对渗透性能的影响,结论认为矿渣型泥石流物源的渗透性能与其他类型泥石流物源渗透性能的显著差异是控制研究区泥石流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后发型地震泥石流是在发生地震后由暴雨、堰塞湖溃决等诱发因素激发形成的泥石流。"8.13"孙家沟泥石流是由汶川地震诱发的后发型地震泥石流。通过灾害调查,分析了"8.13"孙家沟泥石流的形成机理,计算了泥石流静动力学参数,得到泥石流的危害范围,对再次强降雨作用下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并以孙家沟为例,探讨了后发型地震泥石流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3.
泥石流野外调查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野外现场调查是勘测泥石流的重要方法,可直接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泥石流野外调查分为区域调查和沟谷调查2种。区域调查主要对泥石流形成和活动区域的背景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识别出泥石流沟;沟谷调查是对某一具体的泥石流沟的地貌、地质、气候、水文等泥石流形成条件和泥石流特征进行调查分析,确定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所需的各种参数。本文对2种调查的技术方法进行了总结与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4.
川西高寒地区泥石流的形成机理、运动过程、动力特性,受高原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气候条件等影响具有独特性。以四川省甘孜县四通达沟泥石流为例,通过对泥石流清水汇流区、物源区、堆积区的详细调查、测绘和泥石流堆积物样品分析,研究了高寒高海拔地区泥石流的成因和特征,综合分析了泥石流的动力特性。研究表明:(1)流域地形高差大,沟道坡降比高,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地形条件;(2)流域汇水面积大,易形成短时暴雨的高原气候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水源条件;(3)该流域发育于川西高寒地区,处于寒温带、亚寒带、寒带等气候变化带,立体变化显著。强日照,大温差的气候条件使得岩石差异风化、冻融作用强烈,以及受鲜水河断裂带的影响,使岩体破碎,土体结构松散,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源。  相似文献   

5.
大渡河野坝沟泥石流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野坝沟位于四川省境内,为大渡河右岸的一级支流。历史泥石流活动明显,沟口公路和村庄都曾遭受其破坏。采用单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方法,结合遥感图像解译及现场调查,对泥石流的形成条件、类型、危险性进行了分析。根据该沟泥石流发生的特点,对泥石流的工程效应进行了分析,发现该沟是低频的中等易发泥石流,对大渡河和上下水库的影响均不大。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黑水县红水沟泥石流动力特征及危险性评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省黑水县红水沟泥石流位于色尔古水电站闸(坝)址上游右岸约500m处,严重影响着该水电站的安全,因此必须对红水沟泥石流进行重点研究。在现场勘察调查的基础上,对红水沟泥石流的成因、动力特征和危险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评估,研究表明,红水沟泥石流形成的物源条件、降雨条件和地势条件均满足泥石流的形成条件,且形成条件充分。该泥石流的规模中等.危险程度高,有进一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泥石流流域地貌形态的统计分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域面积、主沟长度和沟床比降等地形地貌要素,在泥石流的发育和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证明三者与泥石流沟分布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回顾了泥石流流域地貌的分形研究,并通过大量的资料分析,对原来泥石流流域地貌的分维计算进行了改进,得到的分维结果更具有关联性。同时,建立了泥石流流域地貌的统计分形模型,对泥石流流域地貌分维的意义进行了详细论述。这为泥石流发育、形成和分布的非线性研究提供了一条定量化途径。  相似文献   

8.
从重庆市北碚区坡面泥石流形成的地质、地貌和气象条件入手,分析了北碚区1962—2003年发生的坡面泥石流数据及降雨资料,认为在该区域,降水是发生坡面泥石流的决定性因素,坡面泥石流的发生与前期降雨量和1 h雨强关系密切,前期降雨对泥石流形成的贡献比较大,1 h雨强主要起到激发作用。通过对泥石流的降雨指数分析,认为在该区当1 h降雨量达到40 mm,降雨指数达到160,综合指数达到650,就可能发生坡面泥石流。  相似文献   

9.
泥石流粒度分维值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分形理论,提出泥石流粒度分维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根究泥石流粒度分析结果,分别求解泥石流形成区原始土体粒度分维、流体粒度分维和堆积物粒度分维,并分析它们与泥石流体颗粒机械组成和流体性质方面的相互关系。泥石流粒度分维值为泥石流形成、运动和堆积特征以及流体性质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依据泥石流发育历史、地质地貌及降水等条件,对西和县泥石流的分布、成因以及发展趋势等进行了初步分析。分析认为,本县泥石流沿构造带、随岩性变化和人为破坏植被的地区分布。由此推断了泥石流的成因,探讨了泥石流形成与地形、固体物质储量、水源及新构造作用的关系,并得出本县泥石流发展的趋势将进入壮大阶段并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11.
北京山区泥石流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北京山区是一个泥石流易发地区,为了加强防治泥石流危害,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了北京山区泥石流的分布和灾害情况,以及泥石流的成因、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北京山区泥石流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2.
四川某电站库区泥石流的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对四川某电站库区的泥石流的危险性进行了评价,并运用工程地质分析原理的方法对其中最易发的四条泥石流沟产生条件进行了定性的分析,并计算了它们的不同概率的泥石流总量,最后对该库区泥石流的发展趋势作出了预测评价并提出了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3.
喇嘛溪沟泥石流运动特征及其对工程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喇嘛溪沟是流沙河的一条支流,历史上曾发生过不同规模的泥石流。沟内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丰富,在特大暴雨的诱发下,有暴发泥石流的可能。为确保桥梁的安全运营,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结合喇嘛溪沟流域的特征,分析研究了喇嘛溪沟沟谷发育特征和泥石流的运动特性。通过对不同设计概率下的泥石流流速、峰值流量、一次泥石流固体物质总量的计算,桥梁工程设施按100a使用寿命考虑,喇嘛溪沟流域内的松散物源在遭遇100a一遇特大暴雨的情况下有失稳启动的可能,并对桥梁安全运营有一定的影响,这一研究对保证桥梁工程的安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大渡河右岸一级支流利子依达沟是一条多期次,中高频率的泥石流沟。根据该沟泥石流的灾害历史和发育特征,对整个沟域进行了详细的地质工程调查,典型剖面保留泥痕的地质工程测绘,现场的颗分实验及容重实验,分析了利子依达沟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和泥石流的演化历史。结合大渡河阶地发育特征和冰川消融期次,分析了利子依达沟各期老泥石流的发育时期,并对该沟泥石流进行了预测。通过研究发现,利子依达沟古泥石流的形成和冰川的演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历史分析法可以预测其发展趋势。利子依达沟是一条衰亡期泥石流沟,其泥石流暴发规模会逐次减小。  相似文献   

15.
高寒高海拔山原地区沟谷型泥石流与深切峡谷地区泥石流具有较大差异性.以四川省雅江县祝桑景区泥石流为例,通过实地调查、测绘和泥石流堆积物样品颗粒分析,探讨了高寒高海拔山原地区沟谷型泥石流的成因和特征.研究表明:(1)强日照,大温差等气候条件导致高寒高海拔山原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土体松散,斜坡稳定性差,物源丰富,对泥石流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滑坡转化和沟底侵蚀构成物源补给与泥石流启动的主要方式;(3)泥石流动力条件相对较弱;(4)沟床纵坡曲线总体呈现出上游平缓,中游较陡,而下游至沟口进一步变陡的折线形态,汇水区和形成区分界明显,沟口至主河段平缓,堆积区较长;(5)泥石流堆积物粒度分布相对均匀.  相似文献   

16.
李俊  陈宁生  卢阳 《水土保持通报》2013,33(1):29-33,156
震后环境下单沟高含沙水流与泥石流相互演化规律是泥石流工程防治的关键问题.以茂县牟托沟泥石流为例,探讨了牟托沟泥石流物源补给和微地貌在高含沙水流与泥石流相互演化过程中的重要性.首先分析了牟托沟地形地貌特点;其次利用容重分析了牟托沟高含沙水流与泥石流相互演化特征;最后采用一次泥石流固体物质总量的形态调查法和阶梯-深潭微地貌效应分析方法分析了高含沙水流与泥石流相互演化机理.研究表明:(1)牟托沟泥石流起动模式为冲蚀→冲沟→堵塞→溃决→泥石流的模式;(2)在弃渣和崩坡积物的影响下牟托沟易形成阶梯一深潭微地貌;(3)高含沙水流与泥石流的相互演化和一次泥石流固体物质总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亓星  余斌  马煜  王涛 《水土保持通报》2013,33(2):256-260
2011年6月6日凌晨,贵州省望谟县在强降雨作用下发生大范围群发性泥石流,泥石流主要分布在降雨集中的望谟县北部山区打尖河、打易河和乐旺河上游.此次群发性泥石流是自1949年有记录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该次望谟县“6·6”泥石流的灾害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望谟县“6·6”泥石流主要是低频率群发性泥石流灾害.由于降雨量大,物源相对较少,泥石流以稀性为主,对沟道产生了较强的冲刷作用.泥石流危害方式主要是冲毁淤埋沟口房屋以及随之产生的灾害链效应.未来在相同降雨条件下还可能暴发较大规模泥石流灾害,建议采取避让和修建防治工程等相应措施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8.
西藏林芝地区泥石流类型及形成条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藏林芝地区是我国泥石流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特别是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冰川融水型泥石流灾害频频发生,危害极其严重。自2009年7月中旬开始,对该地区林芝、米林、波密、察隅4县30条泥石流沟做了系统调查。在研究该区域20条较具代表性泥石流沟的基础上,结合该区域已有研究资料,按泥石流形成的激发条件将其分为降雨型泥石流,冰川降雨型泥石流,冰崩、雪崩型泥石流,冰湖、堰塞湖溃决型泥石流共4类。进而从地形地貌、物源、水源及气温等方面分析了其形成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防灾建议。  相似文献   

19.
某水电站位于四川省境内,属于西溪河4级梯级电站的第二级。水电站库区、尤其是库尾附近泥石流相当发育。在对该水电站库区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基本特征阐述的基础上,对库区泥石流当前的灾害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泥石流的危害性和输沙量进行了预测,最后提出了对该水电站库区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