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郭洲  张平 《甘肃农业》2003,(1):17-19
景家泉乡位于定西县北部干旱区,治理与扶贫开发结合、治理与科技结合、治理与退耕还林生态建设结合,走出了一条干旱山区保持水土、发展生态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新路子,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达到了最佳的结合。  相似文献   

2.
以甘肃省农业自然资源为背景,结合甘肃省农业生产实际,阐述了21世纪甘肃省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应强化意识,健全制度,抓好示范,利用与保护并举,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与生态环保结合,与高新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结合,与战略调整结合,与农业产业化结合,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结合,与科教兴农,提高农民素质结合,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农业模式,只有这样,生态农业才能得以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需要推广者和生产者的积极配合,通过福建省农科院几年来的实践,总结出农业科技推广“五结合”的模式。一与优高农业示范区结合;二与科技扶贫结合;三与下派挂职干部结合;四与“双拥共建”结合;五与种粮大户、科技示范户结合。  相似文献   

4.
农科教结合与中国农村社区传统农业的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创新、人力资源开发与农业生产结合起来,走农科教结合之路,是中国农村社区改造传统农业的必然趋势,在阐述农科教结合的理论基础的同时,探讨了中国农村社区农科教结合的动力机制与运行模式,并针对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5.
浅谈《形势与政策》课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思想理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势与政策》课具有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替代的育人功能。为更好地实现《形势与政策》课育人功能,充分展现其独特的育人魅力,作为教师应实现形势政策具体内容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结合、知识传授和方法论传授的结合、形势政策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结合,着力抓好教学组织管理、师资力量建设、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效果反馈5个环节。  相似文献   

6.
1.控制奶牛的精子与卵子结合机会法。试验表明,家畜性细胞含X染色体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可发育成雌性.合Y染色体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可发育成雄性.X型精子头大体长,运动速度慢.寿命长.耐酸性及穿透黏液力也较强。Y型精子头圆体小,运动速度快,寿命短,耐酸性及穿透黏液力也较弱.人为地控制这两种精子与卵子结合的机会.可控制仔畜的性别。马、驴友情时间长,  相似文献   

7.
汪志铮 《福建农业》2008,(11):27-28
现代畜牧业上,关于多生母犊和多生公羔的问题,仍在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之中。现仅就目前了解的情况介绍如下:一、控制奶牛的精子与卵子结合机会法。试验表明,家畜性细胞含X染色体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可发育成雌性。含Y染色体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可发育成雄性。X型精子头大体长,运动速度慢,寿命长,耐酸性及穿透黏液力也较强。Y型精子头圆体小,运动速度快,寿命短,耐酸性及穿透黏液力较弱,人为地控制两种精子与卵子结合的机会可控制仔畜的性别。马、驴发情时间长,掌握排卵时间,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单介绍了农机与农艺的关系,分析了机械播种、机耕作业中的农艺要求,并提出了农机与农艺结合的对策,为农机和农艺结合发挥更大效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了进一步了解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人体内性激素平衡的影响,选择阿特拉津这种已被确认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农药,通过研究阿特拉津、天然性激素(雌二醇、睾酮)加入血清后体系紫外吸收峰的变化、温度与体系荧光强度关系等方法,确定了阿特拉津、天然性激素对血清组分的荧光猝灭机理,认为阿特拉津可发生类似天然性激素和血清组分间的基态络合。此外,通过计算各二元体系的结合常数发现,阿特拉津与血清组分的结合常数与天然性激素常数较为接近,可以认为阿特拉津具有与天然性激素相近的对血清组分的结合能力,并可能与天然性激素发生竞争结合,由此影响生物体内正常的性激素水平。  相似文献   

10.
国庆长假后的第一天,江苏省临海农场党委就下发文件,要求农场各支部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与当前三秋大忙结合起来,与贯彻落实农场各项年度任务结合起来,与推动本单位、本部门工作结合起来,体现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各个方面,着力推动农场的科学发展。要努力巩固拓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成果,充分发挥“党建服务经济”的重要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强大力量。  相似文献   

11.
在测算兰州市土地集约度的基础上,构建改进的灰色关联度模型,研究兰州市土地集约度与土地利用结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998—2008年兰州市土地集约度逐步提高,经历了由粗放、基本集约到较集约的3个阶段;土地集约度与土地利用结构之间呈现明显的关联性,集约度与建设用地、林地负相关,且与建设用地负相关性较高;与耕地、牧草地、未利用地、园地呈现正相关且相关程度依次减弱。因此,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是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的有效途径,因地制宜地控制建设用地,优化耕地、园地、牧草地、未利用地的利用,有助于提高土地集约度。  相似文献   

12.
四川土地资源的主要问题是优势地貌类型占有量少;优质地类比重不大、光温潜力和土地生产潜力的发挥不够;人多地少,人均耕地、林地和牧草地不足,各地类人均占有量极低,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宜农耕地后备资源贫乏,难利用土地比重大;土地开发利用程度低,土地生产力水平发挥不够。因此,基本对策应该是制定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土地的用途管制,切实保护耕地,加强土地质量建设,改善土地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加强土地开发和复垦,实现全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90年、2000年和2008年共3期昆明市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分析昆明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昆明市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为主,其次为草地、耕地、建设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1990—2008年,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逐渐减少,而建设用地、水域和林地逐渐增加,其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建设用地和耕地,盘龙区、五华区和官渡区土地利用变化速度最快,草地→林地,耕地→建设用地为最主要的土地利用转换类型。  相似文献   

14.
黄宝华 《农学学报》2021,11(4):62-67
利用山东省1970s、1980s、1995、2000、2005、2010和2015年共7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结构变化、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研究人类土地利用活动导致的生态环境变化,结果表明1970s—2015年山东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较大,除建设用地增加迅速外,耕地、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均呈不同程度减少趋势,耕地用地为主要用地类型。信息熵上升、优势度下降、均衡度上升,说明各土地利用类型规模差异减少、单一土地利用类型支配程度下降;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12,属于土地利用极缓慢型。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中,耕地、林地、草地利用极缓慢,建设用地中的建设用地动态度为7.07,在建设用地动态度中变化最大;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转向建设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转向耕地和建设用地,水域转向未利用土地。耕地、草地与地区生产总值(X1)、第一产业(X2)、第二产业(X3)、第三产业(X4)有着显著负相关关系;建设用地与X1、X2、X3、X4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未利用土地与X1、X2、X3有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城镇土地综合定级和分类定级研究--以莒南县城区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镇土地定级是对城镇土地质量和使用效益及其在土地空间上分布差异状况进行评定,为全面地、科学地管理土地,合理利用城镇土地,以及为有关部门制定规划、计划和有偿使用土地提供依据。城镇土地定级分综合定级和分类定级两种。我们对莒南县城区土地进行了综合定级和分类定级,研究不同定级结果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综合定级、商业用地定级和住宅用地定级结果比较接近,工业定级与其它定级相比,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16.
王增军  孔小勇  朱丽玲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15381-15384
针对城镇基;隹地价更新中土地级别范围调整问题,以抚州市为例,提出了运用数字地价模型调整土地级别。在ArcviewGIS软件支持下,根据已交易地价点的矢量数据,采用格网建模方式,选择合理的空间内插模型,以生成三维地价模型,直观地再现了土地价格格局,再内插计算出该区域内每一个单元的地价,然后根据一定的地价幅度生成土地级别图,与原有的土地级别进行土地级别范围的确定和调整,为政府调节土地市场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考察土地财政与土地城镇化的互动关系,本研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对中国1999—2015年省级层面二者关系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土地财政与土地城镇化具有双向互动关系,可分为引致用地需求、土地城镇化扩张和土地财政再扩充3个阶段;2)实证分析显示,土地财政和土地城镇化存在相互促进的统计学关系,土地城镇化进程在短期内会引起土地财政的逐渐增加,而土地财政对于土地城镇化有长期的持续性正向影响,分别与理论分析中的3个阶段相匹配;3)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的结果均显示土地城镇化对土地财政冲击的响应较为灵敏和强烈,说明土地财政显著影响了我国的土地城镇化进程。地方政府应积极推进土地财税制度改革,严格把控城市拓展边界,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土地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土地资源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人类的一切生产和生活都是在土地的基础上展开的。土地整治和土地整理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拟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从理论层面上探索土地整治与土地整理的区别与联系,避免二者被混淆使用。土地整治与土地整理的区别在于:目的、范围和实施的手段不同;二者的联系在于:土地整治包含了土地整理,土地整治统率着土地整理的发展,二者的作用都是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平衡土地利用中数量、质量与生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在对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当前土地管理工作中存在土地被占用和土地界桩丢失等问题。提出制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加大对被占用土地的解决力度,加强对界桩丢失地界点的重新核定工作,提高土地管理水平;加强对林地的开发利用和更新修复工作、提高土地利用率等今后土地管理工作设想,以深化土地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20.
为科学指导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质量评价工作,构建服务于土地整治的区域性多重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分级方法.研究立足土地整治的工程特性和具体实施内容,认为针对土地整治项目区的耕地质量评价应该包括耕地的地力质量、工程质量、空间质量和生态质量4个方面.借鉴耕地质量评价相关研究成果,根据土地整治项目区内生需求与外生因素,结合东北地区区域特点,构建服务于土地整治项目区的多重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相应的指标赋分规则,并基于几何平均法的耕地质量评价分级,将耕地质量划分为1-10个级别的4大质量等级.应用该方法对土地整治项目区进行多重耕地质量评价,能够清晰、全面地判别耕地的各维度质量变化情况,为耕地质量提升和土地整治工程管护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