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是在地力、肥力条件较好的基础上,以适当降低播种量为中心,充分利用分蘖成穗,比较好地处理了群体与个体的矛盾,使麦田群体较小,群体动态结构比较合理,改善了群体内光照条件,从而使穗足、穗大,粒重增加。一、选用良种选用分蘖成穗率高、耐水耐肥、抗倒伏、株型紧凑、落黄好、抗病、抗逆性强的小麦品种,有利于精播高产栽培。如周麦22、众麦1号、众麦2号、百农矮抗58等品种。播种前种子要经过精选,种子纯度在99%以上,发芽率在95%以上。二、配方施肥实行精播高产栽培,必须以良好的土、肥、水条件为基础,要求土壤耕层养分含量指标为:有机质含量为1.08%~1.  相似文献   

2.
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宽幅精播技术是在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的基础上,以扩播幅、增行距、促匀播为核心,改密集条播为宽幅精播的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该技术将播幅扩大到7~8cm,将行距增加到26~28cm,可以实现播量相对准确,子粒分布均匀,提高出苗整齐度,培育健壮个体,构建合理群体.  相似文献   

3.
郯城县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技术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樊青峰  孟凡胜  李龙  李宝强  王靖  周忠新  孔令国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2):11268-11269,11301
[目的]探讨郯城县小麦宽幅精播的高产潜力。[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宽幅播种对小麦产量、根系活力及氮肥利用率等方面的影响。[结果]小麦宽幅播种在单株分蘖数、三叶大蘖数和次生根数及根系活力上均明显高于传统播种和精播半精播播种。与精播半精播和传统播种相比,宽幅播种小麦0~140 cm各土层土壤贮水量均有所增加。宽幅播种的无穗茎、收获时青穗、下落穗分别为5.7%、4.7%和6.6%,分别比精播半精播播种方式减少17.0、2.6、2.5个百分点。宽幅播种可促进根系对养分的吸收,显著提高氮素利用效率,氮素生产效率比常规技术提高10.6%~16.4%。宽幅播种比传统播种增产960.0 kg/hm2,比精播半精播播种增产535.5 kg/hm2,增产效果显著。[结论]宽幅播种比传统播种有利于小麦增产,能增强小麦根系活力,提高氮肥利用率,提高小麦的抗旱抗寒能力。  相似文献   

4.
小麦宽幅精播技术是在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的基础上。以扩播幅、增行距、促匀播为核心,改密集条播为宽幅精播的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该技术将播幅扩大到7-8cm。将行距增加到26~28cm,可以实现播量相对准确,子粒分布均匀,提高出苗整齐度,培育健壮个体,构建合理群体。利用这种技术一般可增产10%以上。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以重穗型和多穗型两类品种为材料 ,从不同群体对养分的消耗、能量的利用以及经济效益入手来分析合理的高产群体结构。结果表明 ,在晋中晚熟冬麦区的中高肥力麦田上 ,适当降低播种密度 ,以常量或精量播种 ,采用高光效的重穗型品种可以获得高产、优质、高效  相似文献   

6.
宽幅精播对冬小麦群体动态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给小麦高产高效栽培和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宽幅精播对不同地区、不同品种冬小麦的群体动态、产量以及产量三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等行距宽幅精播有利于小麦群体生长和产量提高;与留套种行宽幅播种相比,等行距宽幅精播小麦分蘖数多,成穗率高,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等行距宽幅精播烟农5158和青麦6号的成穗率较高,产量提高显著;与传统播种方式相比,等行距宽幅精播的济麦22穗粒数显著增加,相比对照产量增加显著。等行距宽幅精播相比留套种行宽幅播种和传统播种方式产量提高范围为11.6%~16.4%,且烟农5158的亩产量达到719.3 kg的超高产水平。  相似文献   

7.
小麦精播高产是在地力、肥力条件较好的基础上,适当减少播种量,充分利用分蘖成穗,较好地处理群体与个体的矛盾,使麦田群体动态结构比较合理,改善了群体内光照条件,从而促使穗多、穗大,粒重增加.因此,精播可以较好地解决小麦高产与倒伏的矛盾,是小麦高产栽培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显著的一项综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8.
束林华  陈震 《农家致富》2010,(15):32-33
一、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 1.技术概述该技术是适期早播、精播半精播高产栽培技术与群体质量、精确定量栽培等理论和技术在小麦上的集成应用。  相似文献   

9.
山东小麦高产栽培体系与配套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山东小麦高产栽培分精播、半精播、旱作和晚茬麦四大技术体系与八项配套技术(精播、千斤规范、半精播、中产变高产、旱作、晚茬四补一促、独秆栽培和稻茬盖播)。这些高产体系和配套技术是指在一定的播期范围内和不同的土、肥、水等生产条件下,以冬前积温为依据,以调整合理的群体起点为开端,以建立合理的群体动态结构为中心,以提高光能利用率,求得穗、粒、重最大乘积为目的,以相应的综合配套技术为手段,来协调小麦高产生育与环境条件关系的统一。其中控制小麦的叶蘖生长与合理的群体动态结构,掌握栽培体系的技术特点是高产栽培的关键。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适期播种的冬小麦叶蘖生长规律、群体结构及四大栽培体系的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10.
胡诚鑫  阴红兵  陈鹏  陆春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3,(20):8626-8628,8634
以晋中盆地介休地区为例,通过对晋中盆地介休地区1983~2010年光、温、水资料统计整理,证明气候变暖的事实,并通过2011年在介休地区进行冬小麦和夏玉米的复播试验研究夏玉米复播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晋中盆地的气候条件能够改变原有的种植制度,进行夏玉米复播作业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在晋中盆地的平川区水浇地可进行全面推广,达到充分利用丰富热量资源提高农作物产品的产量、增加农民效益,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11.
播种是夏玉米生产的最关键技术环节,种肥同播技术一次作业完成多项任务,近年来得到推广应用。该项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着肥害烧苗,增产效果达不到预期等问题。为解决诸类问题,提出了侧深玉米种肥同播技术。侧就是侧施肥,实现种肥分离,解决肥害烧苗问题。同时,5厘米的种肥距离是保证肥料就近供应的理想位置,达到防肥害、增肥效的优化布置。深的要求是深施肥,垂直方向上,肥料比种子要深5厘米以上。肥料就施在地表下8-10厘米的位置。满足玉米生长发育需求,随着养分溶解下渗,诱导根系向深层发育,促根壮秆。侧深种肥同播技术的关键就是选好品种,用好种子,以测深施肥为抓手,测土配方,单粒精播,提高播种质量,通过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精细管理,实现肥效利用率高,产量高,品质好,收益高。  相似文献   

12.
库限制型中粳稻播栽密度和施氮方式的扩库增产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播栽密度和施氮方式两试验结果的分析表明 :产量构成 4因素中 ,每穗颖花数是左右库限制型中粳品种西光产量的首要因子。稀播少本栽比密播多本栽平均每穗颖花数增加 3 9.7% ,增产 18.4%。增施攻花肥比不施攻花肥 (一轰头 )平均每穗颖花数增加 19.2 %~ 11.1% ,增产 11.2 %~ 3 .1%。稀播少本栽和增施攻花肥配套是库限制型品种西光扩库增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科尔沁沙地苜蓿抗逆增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年试验表明,在科尔沁沙地旱作条件下产草量为草原2号〉公农2号〉敖汉苜蓿〉润布勒苜蓿;草用苜蓿适宜播量为11.25~18.75kg/hm^2;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安全越冬播种期,深耕能明显地提高苜蓿产量,沟垄作“干埋集雨”较传统的平作播种增产30.13%,“一炮轰”施肥和苗期乘雨追肥可使产草量提高,但乘雨追肥效果更好;封冻前培土能提高越冬率,达83.4%~93.5%,其中深开沟冬磨平比平作培土效果更好。另外,苜荞混播表明,苜蓿产草与荞麦播种量和产量呈负相关(r=-0.958 0),苜荞分期播种较同期播种产草量增加约40.87%,中耕除草能增加苜荞混播草地的苜蓿产草量。  相似文献   

14.
洞庭湖区潮泥田晚稻施用钾镁硫肥的肥效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科学指导K、Mg、S肥的施用,在洞庭湖区潮泥田上,进行了晚稻施用KCl、MgSO_4肥的肥效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地力产量为369.95 kg/667 m~2情况下,施用N、P肥的基础上,单施不同量K肥,稻谷可增产16.5%~24.2%,增产效果明显;单施不单施不同用量MgSO_4肥,稻谷可增产5.8%~6.9%.在施用N、P肥和不同用量K肥的基础上,再增施不同用量MgSO_4肥,稻谷可增产7.0%~8.6%和10.2%~10.3%,说明增施K肥有利于提高MgSO_4肥的肥效.  相似文献   

15.
寒地水稻折衷直播栽培技术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相结合,形成寒地水稻折衷直播高产新技术体系,其技术核心为早中熟耐寒品种、供氧剂种子包衣、机械旱直播、侧条施肥、早期灌水等5个技术要素.结果表明:选用龙粳8号,供氧剂包衣,播期在5月6~13日,播种量100.0~112.5 kg·hm-2,播深5~20 mm,产量可达到7 500 kg·hm-2以上...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精量机条播和人工撒播水稻产量形成的规律,明确直播稻最适宜的氮肥运筹比例,特做了不同前后氮肥比例对精量机条播和人工撒播水稻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机条播的最优氮肥运筹比例为7∶3,人工撒播的最优氮肥运筹比例为6∶4;精量机条播比人工撒播产量高的主要优势在于有效穗不减少,而穗型变大;后期氮肥比例增加促进二次枝梗的数量,提高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适宜的氮肥运筹比例能明显促进抽穗期、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  相似文献   

17.
地膜穴播春小麦播种密度和施肥水平的优化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裂区试验对临夏州地膜穴播小麦施肥和播种密度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川塬地地膜穴播小麦施N1125~1500kg/hm2、磷肥(P2O5)900~1200kg/hm2、播种量为2273kg/hm2(即12粒/穴)时,可获得最佳产量和经济效益。高产高效的合理群体结构为基本苗达到4000~5000千苗/hm2,成穗数达到4500千穗/hm2左右,穗粒数在40粒以上,千粒质量在39g以上。  相似文献   

18.
适期播种冬小麦主茎叶片形成和高产栽培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滨州地区确定适宜的播期时间范围和提高小麦产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研究比较了适期播种冬小麦主茎叶片形成所需要的时间和积温,并确定出在本地区的播种时间范围和高产条件下的适宜基本苗、肥水运筹。[结果]在滨州常年适宜条件为9月28日至10月3日播种,积温600~750℃。多穗型品种的基本苗以105万~165万/hm2为宜,中穗型品种以120万~180万/hm2为好。有机肥、磷肥、钾肥全部基施,氮肥50%基施,50%拔节期追施,总量折尿素450~600 kg/hm2。中穗型品种实现高产比较稳妥,小麦产量9 000 kg/hm2以上,应选用穗数600万~675万/hm2,穗粒数40~45个,千粒重40~45 g,穗粒重1.6~2.0 g的品种。[结论]适期播种,有利于小麦健壮生长发育,培育壮秆大穗,达到正常成熟,是提高小麦单产和大面积均衡增产的重要措施,可作为黄淮海地区小麦高产栽培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提高早籼15的种植效益。[方法]依据早籼15高产,早发性好,分蘖力强,产量潜力高等优点,结合大田生产实际,提出了早籼15"稀长大"超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结果]早籼15采用肥床旱育秧,适当提前播种,苗床播种量以60g/m2最好,秧龄40d最佳,齐苗前保持床土相对含水量70%~80%,培育带3个分蘖以上的大壮苗。移栽期在4月底至5月上旬。大田株行距13.3cm×20.0cm,栽37.5万穴/hm2,基本苗150万~180万株/hm2。在总施氮量120kg/hm2的条件下,施氮配比以基肥∶分蘖肥∶穗肥=4~5∶3∶3~2较为适宜。[结论]早籼15的"稀长大"超高产栽培技术模式是适期播种,稀播壮秧,化学调控,合理密植,平衡施肥,浅水间歇灌溉促控,加强大田病虫害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黄河三角洲轻度和中度盐碱地的小麦水肥管理模式,为该地区的小麦生产提供理论支撑,设置不灌水,灌底墒水,灌底墒水和拔节水,灌底墒水、拔节水和灌浆水4种灌水方式;不施肥,施有机肥,施有机肥与无机复合肥和施无机复合肥4种施肥方式,研究水肥耦合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小麦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相同肥料价格的情况下:(1)灌3次水无机复合肥处理的小麦叶面积指数最高,可以提高叶面积持续期.(2)无机复合肥和拔节水有助于小麦株高的增加.(3)无机复合肥和灌拔节水可以减少小麦受到的胁迫,且旗叶的丙二醛、还原型谷胱甘肽、脯氨酸含量在各处理中均为最低.(4)灌3次水无机复合肥处理的小麦产量最高,并且对产量构成因素影响显著.由此确定,在考虑肥料价格的情况下,灌3次水,施无机复合肥更适合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小麦种植,有利于促进产量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