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掌握越南玉米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为中越两国开展科技合作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基于越南统计局数据,总结归纳越南玉米发展历程、种植生产、进口贸易及各生态区生产情况,对中越玉米在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的合作进行展望。【结果】越南从事玉米育种研究较晚,品种引入,国外品种引进对越南玉米育种和生产发展起重要作用,越南玉米种植面积、单产和总产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年上升,目前种植面积在100万ha左右,总产量在500万t左右,2014年以来呈现逐年下滑趋势。从生态区域来看种植主要集中在北部丘陵山区,2019年北部种植面积61.97万ha,占全越南玉米1/3以上;从省份来看种植面积较大省份有山罗省、多乐省、义安省和清化省,产量来较大省份是多乐省、山罗省、同奈省、清化省、义安省、嘉莱省和得农省;从南北区域来看种植面积和产量主要集中在北部;从栽培条件来看,东南部、九龙江平原和西原地区玉米单产最高,单产较高省份是同塔、坚江、安江和同奈。越南生产的玉米约60%用于食用和生产酒精,40%用于生产饲料。越南生产的玉米满足不了本国需求,需从美国、印度等国进口大量玉米,年进口量100万~180万t,且80%为转基因玉米。种植品种主要有单交玉米GS9989(A380)、VN5885、TC 14-1,鲜食糯玉米品种VN556、甜玉米品种20(DL20)青料饲料两用玉米VS71品种。玉米草地贪夜蛾是危害中越两国迁飞性害虫;同时越南玉米生产中存在品种单一、优良品种匮乏、栽培技术落后制约其玉米产业的发展。【建议】我国相关机构部门应加强与越南玉米研究所和越南农业大学等农业研究部门合作;加大示范推广我国优良玉米品种;在越南登记经示范适用玉米品种;与企业合作将适宜品种出口到越南,加强与东盟国家合作。  相似文献   

2.
我国芒果产业现状与发展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我国芒果产业生产、贸易和科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芒果产业的发展策略,为促进农民增收及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方法】实地调查我国海南、广东、广西、云南、四川和福建等芒果主要产区,收集其科研和生产情况的相关资料,参考农业部发展南亚热带作物办公室的统计数据,得出我国芒果产业的产销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结果】至2010年,我国芒果种植面积12.9万ha,收获面积8.9万ha,总产量87.7万t,总产值39.3亿元。我国芒果的主栽品种主要有台农1号、金煌芒、凯特芒、贵妃芒、紫花芒、桂热芒82号等,不同地区主栽品种不同。芒果产业存在的问题有:(1)科技投入少,生产管理和标准化生产水平低;(2)采后处理和加工技术落后;(3)生产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4)生产布局和品种区划不够科学合理。【建议】加强品种选育和推广,科学调整品种结构;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大力培养和稳定科技队伍;加强芒果采后加工技术研究和引进工作;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建立完善的芒果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带动品牌战略的实施;增强政府社会化服务意识;建设芒果预警预报系统,促进我芒果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广西蔬菜产业的基本情况,为广西蔬菜产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等方法收集数据,并针对广西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结果】广西蔬菜种植品种较多,14个市均有种植,但不同市区种植的面积及产量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南宁市和桂林市蔬菜种植面积及产量在广西名列前茅,防城港市、北海市、崇左市、来宾市的蔬菜种植面积及产量最低。制约广西蔬菜产业发展的瓶颈主要是生产基地建设滞后、标准化程度低、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不强。【建议】完善企业经营机制,加快农业五化进程;应用现代技术,提高科技水平;强化基地建设,提高蔬菜商品率;紧抓蔬菜质量安全,提高蔬菜流通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研右江河谷地区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现状及市场需求情况,为鲜食玉米品种及相关配套技术的研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查阅相关资料、与当地农业生产部门会议座谈、实地走访经销商和种植户等方式,对2014~2016年百色市右江河谷地区的右江区、田阳县和田东县三县(区)的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促进右江河谷地区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的若干对策。【结果】调研发现:右江河谷三县(区)2014~2016年的鲜食玉米总播种面积相对稳定,平均每年播种0.051万hm~2,平均每年总产量0.773万t,平均每年单产为0.072t/hm~2;年平均种子总销量8112kg;市场对品种的特性排序方向是:高产食用品质外观品质穗型结实性抗病性抗倒性苞叶厚、长度苞叶颜色;种植每亩总投入约950~1500元,亩产值在1400~4000元,利润幅度在450~1500元;无专门从事鲜食玉米果穗加工的产业化龙头企业;缺少成熟的种子供应+产品销售一体化流通商。【结论】百色市右江河谷三县(区)鲜食玉米产业发展存在种植规模小,经济效益不明显,农户种植鲜食玉米的积极性不高,综合利用率低,当地政府缺乏专项政策支持等问题。亦有一定的发展优势。【建议】一是做好优势区域布局发展规划,适度规模发展;二是争取政策倾斜,资金扶持;三是加强优质高产品种选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发与宣传,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四是加强信息平台建设,营造良好的产销环境。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研分析广西大豆产业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建议,为广西大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方法】2018—2020年对广西全区14个地级市的大豆产业情况进行实地调研,重点调研对象为大豆种植及加工相关合作社、企业及地方农业局,主要调查广西大豆种植品种、种植面积、区域分布、加工情况及原料来源等情况,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分析广西大豆产业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结果】广西各地栽种大豆较普遍,以夏大豆和秋大豆为主(约占72%)、春大豆次之(约占28%)。自2000年以来,广西大豆种植面积和总产量整体上呈不断下降趋势;主要分布在桂林、河池、百色、南宁及崇左等5个市,2017和2018年5个市的大豆产量分别占广西总产量的68.31%和69.77%。广西大豆多为山区旱地零星种植,且以玉米套种、果园间种或田埂豆的方式种植为主;生产上新品种更新速度较慢,春大豆品种仍以桂春8号和桂早2号等品种及地方农家种为主,夏大豆则以桂夏1号和桂夏3号等品种为主。1992—2020年广西共选育审定大豆品种45个,其中春大豆29个、夏大豆16个;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品种有41个,通过国家(南方)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品种有9个。广西传统豆制品加工以腐竹、豆腐、豆豉、腐乳、酱油和豆酱等为主,其加工原料主要来自我国东北地区;进入21世纪后新增大豆压榨(主要产品为油脂和豆粕)加工,其加工原料100%为进口转基因大豆。广西大豆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大豆种植效益低且自给率低,品种同质化现象较严重,豆制品加工副产品利用率低,科企联合攻关少,大豆生产优势发掘不足。【建议】增加科技研发投入,多学科联合攻关解决大豆产业发展中机械化程度低、品种产量低及专用型品种少等瓶颈问题;强化科学布局,重点支持大豆优势区域和重点品种,促进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打造桂字号品牌;加强与东盟国家合作,共同开发东盟大豆种植市场,进而促进广西大豆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推动重庆市杨梅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通过调查分析重庆市杨梅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结果】重庆市杨梅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种苗生产高规格化、观光果园迅速发展、产后加工崛起、产业组织逐渐形成,其拥有市场前景广阔、自然环境和条件优越、野生种植资源丰富、生态效益良好等发展优势,但仍存在栽培前期无效益、品种结构不合理、从业人员缺乏现代农业技术、栽培技术研发滞后、无配套生产技术、宣传力度不够、产业发展缓慢等问题。【建议】推行新的种养殖模式,提高果园收入;合理化区域布局,调整品种结构;扩大科技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素质;提高科技投入,完善配套技术;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自主品牌等发展对策,推动重庆市杨梅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玉米生产限制因素评估与技术优先序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目的】明确中国玉米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和技术发展优先领域。【方法】采用参与式方法,对中国主产省和东北春玉米、黄淮海春、夏播玉米和西南山地玉米三大主产区生产限制因素进行评估,并基于限制因素影响程度、解决的可能性评估,建立玉米生产技术优先序。【结果】当前限制中国玉米产量潜力实现的主要因素:一是以耕作栽培管理粗放、施肥方法不科学、技术到位率低等为主的栽培管理技术问题,在不同生态区玉米产量损失占28.8%—57.7%;二是以干旱为主的自然逆境因素,产量损失占9.3%—35.1%;三是玉米品种遗传基础狭窄,品种"多、乱、杂"、缺乏高产稳产的区域主导品种,良种良法配套差以及种子质量问题,产量损失占11.4%—19.8%;四是水土流失、耕层浅、土壤瘠薄等土壤障碍因素,产量损失占4.8%—20.2%;五是病、虫、草、鼠等生物逆境危害,产量损失占4.5%—11.0%。【结论】加强"轻、简、化"栽培技术研究;选育耐密、抗逆、广适高产优质品种,并筛选确立区域主导品种;推进科技入户和玉米生产机械化,提高技术到位率是近期政府制定相关玉米生产政策时应考虑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8.
转变传统农业观念,发展平乐现代种植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当地政府解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矛盾,实现农村经济新发展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采取实地调研、座谈、收集相关资料等方式对平乐县种植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结果】平乐县现代种植业发展存在良种良法推广应用不到位;农业组织化程度低,难以形成规模化发展;农产品荣誉多品牌少,企业参与度不高;机械化程度低,服务机制不健全;农业发展扶持力度不够等问题。【建议】进一步加强对现代种植业工作的领导和规划、切实加大良种良法推广应用、加快土地有序流转,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强化服务和支持,提高产业化水平、构建现代种植业发展新模式,推进现代种植业示范园区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努力打造"平乐品牌"、健全发展现代种植业稳定的投入机制,并落实到位。  相似文献   

9.
赵琳 《南方农业学报》2012,44(6):1055-1058
【目的】探讨三峡库区食用菌产业区域差异化发展问题,为三峡库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根据波特“钻石”模型的竞争力结构,从生产、需求、产业的战略结构、竞争对手、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着手,构建基于波特“钻石”模型的农产品竞争力指标体系,通过DEA模型定量分析三峡库区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结果】三峡库区各区(县)食用菌产业竞争力的发展效率呈现空间上的差异性,整体形成“重庆主城向渝东北地递减分化”的格局。【建议】发挥区域优势、发展特色食用菌产业,优化区际间的投资资源配置、促进食用菌产业均衡发展,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以实现三峡库区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黄淮海冲积平原区粮食生产生态成本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粮食生产必然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以黄淮海冲积平原区河北省曲周县为研究对象,对粮食生产生态成本进行研究。【方法】依据水土流失和水环境污染相关理论,运用生态学和经济学方法对生态成本进行估算;采用灰色关联法对粮食生产生态成本中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008年该区粮食生产生态损失总价值相当于当年农业总产值的2%;小麦和玉米生态成本已分别达到1.51元/kg、1.12元/kg,而出售单价分别为1.62元/kg、1.38元/kg,高成本低收益的情况对该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着不利影响;单位面积产量、播种面积、农业机械费用和劳动力支出费用是影响粮食生产生态成本的重要因素,化肥费用、有机肥费用、农药费用和灌溉费用对粮食生产生态成本的影响较小;生态成本随着家庭种植规模的变大呈现出下降趋势。【结论】在当前生产力水平条件下,适度加强科学技术的投入,扩大家庭种植规模,可降低生产单位粮食的生态成本,有利于实现该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优化海南省农业发展环境,明确地区性农业投资方向和重点,促进区域农业协调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根据海南省18个市(县)的农业资源条件和特征及2011年统计数据,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并结合实际情况对海南省各市(县)域农业发展环境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海南省农业发展地域不均衡,18个市(县)中地处中部地区的市(县)农业发展环境评分较低,农业发展基础薄弱;而处于滨海平原地区的市(县)农业投资潜力较大,可以很好地支持农业发展。农业生产中的土地要素和资本要素对农业发展的作用较大,农业产业结构、技术等内生要素对农业发展贡献普遍不大。【建议】应采取加大农业投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依靠农业科技、推动农业发展,因地制宜,优化调整农业结构等措施,以推进海南省农业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广东柑桔种植面积和产量历年均居我国前列,2014年全省柑桔种植面积达25.95万hm2,产量390.42万t,占全国柑桔产量的11.17%,是广东水果乃至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广东柑桔生产的优势区域基本形成,包括以柚类、蕉柑、脐橙和马水橘为主的粤东柑桔产业带,以沙糖橘、贡柑、年橘为主的粤中柑桔产业带,以马水橘、红江橙为主的粤西柑桔产业带,以沙糖橘、贡柑、早熟温州蜜柑为主的粤北柑桔产业带.广东柑桔区域布局使得各品种的优良性状能在相应产业带得到较充分表现,为高产优质高效益栽培奠定良好的基础.从柑桔生产、区域布局、市场供给、价格动态方面对广东省2014-2015年柑桔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当前柑桔产业存在品种结构不合理、病虫害严重、科技投入力度弱、加工率低、产业化营销薄弱等问题,提出了广东发展柑桔产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照平县秋冬种生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实地调查,总结归纳法对昭平县秋冬种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结果】秋冬生产现状: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示范样板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面积扩大,标准化工作扎实推进。主要存在问题。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乡镇间发展不平衡,自然灾害频繁,农民生产技术水平低,生产资金和技术力量不足,劳动力缺乏。【建议】加强组织领导,搞好宣传发动,明确任务,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创办示范样板,开展优质服务,增加投入,拓展市场,加强秋冬种生产的目标管理。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主要玉米品种杂种优势利用模式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分析河南省主要玉米品种杂种优势的利用模式。【方法】利用玉米基因组的143对SSR引物,从中筛选出均匀覆盖玉米染色体组的95对多态性引物,对河南省主要审(认)定品种的亲本及少数其它自交系进行PCR扩增,用UPGMA法对自交系进行聚类分析,同时对河南省审定品种及部分外引品种在1981~2003年的利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河南省审(认)定品种的主要自交系可分为Reid、温热、四平头、旅大红骨、Lancaster和综合种选系6个类群,与系谱分析基本吻合;(2)河南省玉米生产上利用的杂优模式主要有12种,其中Reid×唐四平头、Lan.×旅大红骨两种主要模式的应用面积分别为26.47%和20.62%,约占河南省玉米累计推广面积的47%;Reid×旅大红骨占9.41%;而温热×其它(综合种选系或Reid等)占9.07%,是一种新的杂种优势模式。【结论】20多年来,河南玉米生产上利用的12种杂优模式中,Reid×唐四平头和Lan.×旅大红骨是两种最主要的模式,应用面积约占1/2。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了解文莱水稻生产概况,为进一步加强我国与文莱农业合作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实地调查与实地试种,探讨分析了文莱水稻生产现状及其制约因素。【结果】文莱大米主要自泰国进口,自给率仅为6%~8%,农业物资较缺乏,农业管理机构不健全;制约水稻生产的因素有基础设施不完善、田间管理粗放、发展方案未能及时制定和实施、未进行品种选育工作。文莱—中国水稻合作种植试验结果表明,5个国内品种在文莱种植生育期均比国内缩短20 d,其产量和米质虽然有所下降,但产量仍比文莱本地品种高;制约文莱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有土壤偏性、储水能力较差、排灌系统较差、病虫害较严重。【建议】提高文莱水稻生产水平的发展思路为:完善与落实水稻发展规划、健全水稻生产指导机构、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建立水稻生产示范基地、组织农民参加培训、选种优质高产高温型水稻品种、确保生产物资供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林下经济发展,助力潜山乡村振兴。【方法】从发展条件、采取措施、实际成效及存在问题全面分析研究,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结果】潜山林地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越、区位交通良好、旅游资源独特,具有发展林下经济的优越条件;通过优化发展模式,培育龙头企业,创优质量品牌和夯实基础保障,推动林下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同时也存在认识不足,支持力度不够,社会服务跟不上和融合发展不够等问题。【结论】潜山市林下经济大有可为,未来必须加强规划引领,明确发展方向;强化要素保障,夯实发展基础;加强服务管理,优化发展环境;强化龙头引领,创建优质品牌。  相似文献   

17.
依托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黄淮海区域各综合试验站,围绕玉米生产“一机两改”的发展战略,在高密度条件下进行试验,筛选和鉴定出高产、耐密、抗倒、抗病、生育期适宜和适应机械化生产的品种,以适应当前玉米密植与机械化快速发展的需求,为黄淮海夏玉米区的品种更替与区域化合理布局提供重要参考【1】。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秋玉米低产原因,为指导玉米高产提供种植技术参考。【方法】通过实地调查地方法,对大化瑶族自治县秋玉米低产原因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调查显示,秋玉米低产的主要原因是:品种连作退化,种植密度不足,养分比例失衡以及秋旱天气影响。【结论】分析认为,秋玉米产量收成除了受自然因素影响外,与当地农民的栽培管理有很大关系,总结提出秋玉米高产栽培对策措施:应选择适生态气候条件的玉米种子;实行双行单株种植;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免耕避旱栽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耦合协调规律及空间关联特征,为实现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方法】基于2005—2020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对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的耦合时空特征及空间关联格局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间耦合协调度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和“北高南低”的空间非均衡化发展。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经济均表现出全局空间正相关,其下存在局部空间分异,两者间为空间正相关关系,高-高、低-低是主要空间集聚模式。【结论】应充分考虑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的区域关联性和空间异质性,加强临近地区间农业生产协作与交流,提升区域协同治理效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低磷胁迫下玉米地方品种苗期的主要生物学特性,筛选玉米苗期耐低磷胁迫的指标。【方法】以10个玉米地方品种为材料,设置低磷和正常磷处理,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玉米地方品种苗期的主要形态和生理指标,并分析了其相关关系。【结果】低磷胁迫对玉米地方品种苗期干物重和植株吸磷量影响较大,不同品种的耐低磷性存在明显的基因型差异,干物重和植株吸磷量可作为玉米地方品种耐低磷种质的筛选指标,酸性磷酸酯酶活性可作为筛选耐低磷种质的生化指标。【结论】以干物重和植株吸磷量为指标筛选耐低磷种质能很好地兼顾其他生物学性状,说明培育高产耐低磷玉米品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