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水稻(Oryza sativa L.)高光效栽培技术试验效果。[方法]在田阊设计了水稻高光效栽培技术与常规栽培技术的对比试验。[结果]水稻栽培行向为磁南偏西20°、栽培密度为(50cm+20cm)×15cm时产量最高,为8038.5kg/hm^2,比水稻栽培行向为南北向、栽培密度为(50cm+20cm)x15cm时增产3.1%,比水稻栽培行向为南北向、栽培密度为33cm×15cm时增产4.5%。[结论]该研究可为进一步探讨水稻高光效栽培技术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水稻应用喷施宝肥表现为增产。均以处理4(基肥+追肥尿素(15kg)+喷施宝增产效果最好,比处理2(只施基肥)亩增产40.5kg、25.1kg、增幅6.12%~5.38%;处理4比处理1(常规施肥)亩增产14.2kg、22.3kg,增幅2.19%~5.0%。  相似文献   

3.
水稻免耕直播节水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水稻免耕直播节水高产栽培技术具有减轻水土流失、减轻劳动强度、减轻纹枯病危害、节水、省工、省本等许多优点。我们1996—1999年先后在早稻、中稻上进行了旱床育秧、直播、直播与薄露灌溉试验,总结出水稻直播薄露栽培技术;2000—2004年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在早稻、中稻上进行了免耕、免耕直播与薄露灌溉等多项试验推广,总结出水稻轻型节水高产栽培技术,现已推广了188hm^2,早稻平均产量达6573.7kg/hm^2、中稻产量达8606.8kg/hm^2,分别比对照田增产10.8%、11.2%。现将该栽培技术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4.
30%爱苗乳油对水稻中后期病害防治效果试验总结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就30%爱苗乳油对水稻中后期病害的防除效果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破口前3.7d和始穗期分别喷施30%爱苗乳油15~20ml/667m^2,对水3000倍,可有效防治水稻中后期发生的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穗颈瘟),防效分别达60.9%~81.7%、61.0%.94.4%、76.2%~77.7%。同时还能促进水稻生长发育,显著提高产量,一般稻田增产11.0%~24.5%,稻瘟病(穗颈瘟)严重发生的稻田增产117.8%~118.7%。  相似文献   

5.
水稻大垄双行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垄双行栽培技术能有效地解决水稻株行距较小,导致封垄早,后期通风透光不良,底部叶枯死较早,造成水稻早衰、干物质积累受阻等问题,从而提高水稻光能利用率,充分发挥边际效应。经过两年研究结果表明,大垄双行栽培在许多方面都强于常规栽培,如穗长,大垄双行比常规栽培长0.006m左右;每穴有效穗多1.2~1个;穴粒数多174.6~157粒;结实率高1.5~2.0个百分点;实收粒数多4164~4347个/m^2。空秕率方面大垄双行比常规低约1.5%,增产幅度一般在11%~13%(见下表)。  相似文献   

6.
米泉市水稻面积0.8万公顷,有充足的水源,面积比较集中,增产稻谷5%~8%,产鱼50-80千克,667米^2增产效益200~320元。  相似文献   

7.
地膜冬植蔗具有防寒防旱增产的特点,近几年,贵港市蔗区大面积推广地膜冬植蔗新技术,一般产量90~105t/hm^2,高的达120t以上,比常规春植蔗每hm^2增30~45t,增产35%~40%,蔗糖分提高0.5%~0.8%,增产增糖增收效果明显,深受农民欢迎。其主要栽培技术是:  相似文献   

8.
水稻施硅肥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施硅可改善水稻产量结构,提高抗逆性,增产3.5%5~17.1%。含硅水稻专用肥的适宜用量是750kg/hm2,追施尿素不宜高于75kg/hm2。  相似文献   

9.
水稻专用控释BB肥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水稻专用控释BB肥在青紫泥为主的土壤上应用,早稻配方以N 18%、P2O5 12%、K2O 10%,晚稻配方以N 20%、P2O5 8%、K2O 12%为宜。全氮中速效氮和控释氮的比例为3~5:5~7。基施用量375kg/hm^2,并结合施用一定的速效氮肥。施用后早稻增产319.5kg/m^2,增产率为5.2%;晚稻增产429.0kg/m^2,增产率为6.4%,并具有省肥省工效果。  相似文献   

10.
《水稻抛秧栽培技术》一书是由黑龙江省农科院牡丹江农科所编著的,由高级农艺师朱今哲主笔,朴在九译成朝鲜文,水稻专家高呈祥写了序。水稻抛秧栽培技术是水稻栽培课题组的科技人员经过5年在全省大部分稻区通过试验、示范、开发推广应用,其经济效益远比直播和插秧为高,增产显著。比直播田增产20~40%,比手插秧增产10%,是一项新兴的高产稳产栽培技术。其优点是通过简塑盘育秧,能争取时间提前育秧,能保证水稻生  相似文献   

11.
针对影响黔东南中低产田水稻产量的气候因子和栽培条件,通过水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理论和多年生产实践经验,系统集成组装中低产田水稻超增产栽培技术体系,为水稻大面积生产提供技术指导。该技术在海拔1320m的雷公山进行示范,产量达622.9kg/亩,突破了当地历史记录;2010—2011年在全州推广应用100.05万亩,平均亩产494.8kg,比非技术区每亩平均增产88.6kg,增产21.8%.实现了黔东南山区中低产田水稻平均亩产量从406.2kg提高到494.8kg的超增产水平。  相似文献   

12.
水稻抛秧的增产效果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抛秧的增产效果及需要解决的问题蔡育宽刘福兴崔农凯(沈阳市东陵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凌海市原种场)水稻抛秧栽培技术是近年来全国推广的一项新的栽培技术。1992年东陵区引进了这项栽培技术,试验抛秧10亩,在缺乏经验的情况下平均比一般插秧增产5.5%。...  相似文献   

13.
水稻等距穴播覆膜节水栽培技术是利用水稻既可水养又可旱长的特性,充分利用自然降水的一种节水、高产、技术操作简便的栽培技术。经过两年的试验平均比当地旱育稀植亩增产54.94kg/667m^2,增产10.73%。  相似文献   

14.
1997~1999年,在国家水稻科技工程醴陵基点大面积应用双季稻旺根壮秆重穗高产栽培技术,每667m^2早、晚两季投入物化成本共430元,产稻谷1101.2~1130.6kg,比当地习惯栽培法增产14%~17%,增收节支效益154元。  相似文献   

15.
作为华南稻作带之一的福建省,推广抛秧种稻技术非常成功。上杭县1993年开始引进抛秧栽培技术,至2002年全县累计试验、示范、推广抛栽技术面积达73347hm^2,占水稻播种面积的18.40%;总产435285t,占稻谷总产21.11%;每hm^2生产稻谷5.93T,比全县的5.18T增加0.75T,增幅14.5%。本文将阐述华南地区在亚热带,甚至热带气候条件下,在不同母土发育的水稻土上都可进行水稻抛栽。并提出水稻抛秧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浙江南部山区山高水冷.虽然土壤中含硅量较高,但由于二氧化硅风化缓慢.溶解度较低.无法被水稻吸收,造成土壤中有效硅营养缺乏(二氧化硅低于100毫克/千克),晚稻每公顷施用硅肥150~450千克能增产15%~18.5%。增产原凶是增施硅肥能增强水稻抗逆能力,提高水稻抗病性,  相似文献   

17.
2004年在涛源进行水稻“三围立体”栽培试验,2005年至2006年试验扩大到永胜县低海拔稻区、中海拔稻区和高海拔稻区,并获得成功,增产效果明显。在低海拔稻区试验点每公顷增产稻谷1125kg,增7.8%;中海拔稻区试验点每公顷增产稻谷1146kg,增9.8%;高海拔稻区试验点每公顷增产稻谷718.5kg,增10%。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高蛋白高产多抗杂交水稻新组合汕优联合2号的选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不育系珍汕97A与自育抗病抗寒恢复系UN12配组,育成高蛋白优质多抗杂交水稻新组合汕优联合2号。经1999~2000年贵州省杂交水稻区试鉴定,汕优联合2号平均产量8269.5k/hm^2,比对照增产7%。2001年在5个不同生态区进行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838.0kg/hm^2,比相应综合对照增产2.67%。结果表明,汕优联合2号比贵州省目前推广的优良组合增产,抗寒好、结实率比对照高3%。稻瘟病接种和自然鉴定结果表明,汕优联合2号1~3级,抗稻瘟病。米质理化测试指标和食味鉴评结果,米质优,有9项指标达部颁优质米标准二级以上,特别是蛋白质含量高,达12.2%。汕优联合2号于2002年2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可在贵州省中低海拔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9.
钢渣对辽宁省水稻的增产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辽宁省主要类型的水稻土上,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钢渣作为硅肥对水稻增产作用。结果表明:施用钢渣可改善水稻的生长状况;提高水稻植株中SiO2和籽粒中K2O的含量;增加水稻产量,增产幅度为8.3%~20.9%。  相似文献   

20.
氮磷钾配比及氮用量对水稻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为了给水稻高蛋白、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田问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氮、磷、钾配比及氮用量对水稻光合特性、养分吸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推荐配比(N,P2O5,K2O的质量比为206.3:105:180)和氮低量配比(N,P2O5,K2O的质量比为186.3:105:180)两处理能显著提高水稻乳熟前、后期功能叶净光合速率,促进叶肉细胞的羧化效率,提高CO2的同化速率,促进水稻对氮、磷、钾的吸收,早、晚稻产量高低依次均为推荐配比处理、氮低量配比处理、氮高量配比处理.和对照相比,早稻增产幅度为8.2%~12.0%,晚稻增产幅度为3.7%~1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