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土壤中含有人类已经发现的大多数化学元素,构成了植物矿质营养的主要来源.植物体内元素的种类也高达70余种,其含量从10-16到10-1,差异巨大.如果把土壤的化学组成和植物体内必须营养元素组成加以比较,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别.其中一些元素在土壤中的含量很高,但植物的需求量很低,如Si、Al、Fe等;而另一些元素在土壤中含量很低,但却是植物需求量较多的元素,如N、P、S;正是这些差异构成了土壤化学组成和植物营养之间关系的基础[1].元素的原子序数即核电荷数决定了元素的内在性质,一般的土壤和植物分析结果也表现出原子序数越大的重金属元素,其在土壤和植物中的含量也越低.Zipf法则由于具有普适性的特点,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离散型分布的研究[2],为了解土壤与植物中元素含量与元素原子序数之间存在的关系,利用Zipf法则对土壤与植物体内元素含量与原子序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红树植物群落(或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滩盐渍土的特有的木本植物群落,具有防浪护岸固沙,保护和改善当地生态系统,促进滩涂养殖业发展等重要作用.国内外对红树植物群落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等已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而有关红树植物群落土壤腐殖质组成和特性的研究国内未见报道.本文在对广西英罗港不同红树植物群落的土壤理化性质与酶活性以及红树植物中元素分布特征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对各红树植物群落的土壤腐殖质组成、特性及结合形态进行分析比较,为红树植物群落的保护、恢复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马瑾 《土壤》2008,40(4):640-646
通过对汕头经济特区115个土壤表层样品中8种重金属元素的分析测试,初步摸清了各区(县)土壤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状况. 研究区土壤中Hg、Pb两元素分别有70.43%和56.52%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除As元素外,其.余元素均有不同程度的累积.对照广东省土壤环境背景值,各重金属元素的累积效应更为明显,其中Cd元素更是100%超标.各区(县)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由于地理位置及工业分布不同而产生差异.应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可将研究区8种重金属元素归因为4个主因子,并分析了主因子对应的污染物来源.  相似文献   

4.
利用土壤颗粒的沉降粒级研究泥沙的迁移与分布规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了解不同粒径泥沙迁移运动规律,有助于深入理解侵蚀条件下碳、氮、磷等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土壤营养元素的迁移转化与泥沙颗粒的运动规律密切相关,而泥沙的运动规律由颗粒大小、性状、孔隙度和密度等因素共同决定。依据泥沙颗粒沉降速度分选的原理,针对中国两种典型侵蚀土壤(红壤和黄绵土),分别进行了土壤机械组成(矿质土粒分选)和沉降速度分选测定。结果表明,土壤颗粒的沉降粒级可有效区分红壤和黄绵土中不同粒径团聚体的沉降速度,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出同一粒径颗粒因性状、密度和孔隙度的差异而形成的不同沉降速度。相对于质地疏松的黄绵土,红壤的机械组成显示,有86.9%的有机碳与≤32μm的矿物颗粒相结合,很有可能随悬移过程汇入下游水体。但土壤颗粒沉降速度分布表明,约有90.5%的红壤有机碳与等效石英粒径≥63μm的团聚体相结合,易在经历较短的迁移过程后,快速沉积于下坡面。这表明,现有的土壤侵蚀模型大多利用土壤机械组成(即矿质粒径大小)在反映泥沙运动或元素迁移规律方面存在片面性。土壤的团聚过程可有效缩减有机碳和无机碳的迁移距离,从而使其更易沉积于陆生环境。土壤颗粒的沉降速度分级对认识泥沙颗粒和养分元素在侵蚀—迁移—沉积过程中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提供了新的途径和视角。  相似文献   

5.
李志鹏 《土壤》2008,40(4):580-585
土壤固碳研究中需要精确的(有机)C计量,而常规的湿氧化法与CNS元素分析仪法测定结果的吻合性足C计量中的问题.国外对旱地土壤的研究表明,这两种方法的结果基本可以对比,但是否同样对于湿地土壤也适用还不清楚.采用CNS元素分析仪(仪器法)和重铬酸钾外加热湿氧化法(容量法)对20个水稻土样品,26个淡水湿地土壤样品和20个沿海湿地土壤样品进行了总有机C(TOC)的对比测定.结果表明,无论是土壤的表土样品还是剖面样品,仪器法测定结果约低于容量法10%以下.两种方法对淡水湿地土壤和水稻土的有机C含量的测定可以对比,但是重铬酸钾氧化容量法对于含氯化物较高的沿海湿地土壤有机C的测定可能不精确.CNS元素分析仪测定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较高,可以用于各种湿地土壤的C计量.  相似文献   

6.
小流域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发生与元素地球化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广东五华县牛角塘综合治理试验区几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的物质迁移、肥力特性及元素迁移与富集特性。结果表明,生态类型的差异不仅会影响到土壤的肥力状况,同时由于水土流失等因素的影响,还会造成土壤机械组成、元素迁移富集特点以及其它发生学特性的差异,林地、半林地及光山地之间在这些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合肥地区土壤中Zn元素的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土壤重金属污染提供定量依据,该文在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基本模型的基础上,基于土壤中Zn元素含量实测数据,分别研究了合肥大兴镇地区和义城镇地区土壤中Zn元素的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特征并进行了对比,确定其数学模型.研究结果显示,大兴镇地区土壤中zn元素有从可释放态向有效态(TRCPzn→ZnE c)释放转化的趋势,其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临界值为70.333 mg/kg,约22.6%面积的土壤具有爆发Zn元素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的可能性.而义城镇地区土壤中Zn元素还不具有爆发缓变型地球化学灾害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对黄土中埋藏古土壤的研究有过许多报道[2,5,8].但对黄土风化过程中元素的变化讨论则不多.笔者是在近年来对陕西洛川黄土剖面工作的基础上,讨论了不同类型古土壤中元素的含量与分布,古土壤剖面中元素的变化.并将古土壤的化学组成与黄土母质进行比较,进而论述了在古气候变迁的影响下,黄土剖面中元素迁移、积聚的地球化学特征.这对探讨黄土的堆积环境和生物气候条件的演变,以及地层划分等均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北京大兴地区4种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测定了林地0~100 cm土层土壤水分、土壤机械组成、土壤容重和孔隙等指标。结果表明,随着林分年龄的增长,土壤水分——物理特性得到改善。具体表现为,①土壤含水量增加,土壤水分状况改善程度大小与树种有关。②土壤机械组成中粉沙和黏粒的含量增多,中粗砂含量降低。③土壤容重值减小,土壤总孔隙度增大。  相似文献   

10.
不同类型森林土壤4种金属元素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安徽老山自然保护区肖坑村典型的6种森林类型为研究对象,对森林土壤中的钾、镁、铁和钠元素的含量及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肖坑森林土壤中钾元素含量在0.49~0.63 g/kg,各种森林土壤钾含量都较少;镁元素含量在1.12~1.41 g/kg,落叶阔叶林土壤含镁量最高,常绿阔叶林(<20年)土壤最低;铁元素含量在10.65~17.89 g/kg,以落叶阔叶林土壤最高,针叶林土壤最低;钠元索含量在1.12~1.42 g/kg,以毛竹林土壤钠含量最高.针阔混交林土壤最低.在相同的土层深度,钾元素、镁元素、铁元素和钠元素的含量在各种森林类型土壤中表现出不一致趋势.但是不同土层深度钾元素的含量都是以落叶阔叶林最少;毛竹林在0-10 cm和10-20 cm深度土壤的钾含量较少,镁和钠的含量最高;针叶林铁的含量最低.而不同年龄阶段的常绿阔叶林在3个土层深度钠的含量排序一致.同种森林类型在不同土层深度4种金属元素含量有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1.
赵志忠  毕华  刘强 《土壤》2005,37(5):506-511
砖红壤是海南岛西部地区占地面积大、发育典型的地带性土壤,对区内不同砖红壤剖面稀土元素的组成特征及稀土元素含量的纵向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发现,成土母质决定着土壤中稀土元素的最初含量,同一土壤剖面上下层土壤之间的稀土元素具有一定的继承性。砖红壤在形成发育过程中发生了轻稀土元素富集,且由深部至浅部,稀土元素总量逐步减少,而Ce也呈现出由负异常向正异常演化之趋势,土壤的淋溶作用是导致稀土元素发生纵向分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土壤磷素养分潜力概图》及其说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土壤磷素养分潜力概图》是以一千万分之一的《中国土壤图》为底图,收集国内有关单位的资料1-5)(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1978;熊毅等,1965)整理后编制而成。又缩影成一千八百万分之一。解放以来,我国土壤化学和农业化学工作者,在土壤磷素养分和磷肥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一定的资料,为编制本图奠定了基础。但由于资料的平衡性和系统性不够,所以编制过程中仍有不少困难,尤其是西部和西北部地区,收集的资料较少,有待进一步补充和修改。  相似文献   

13.
苏南五种水稻土的肥力与作物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不同类型的土壤具有各不相同的肥力,这对其上种植的各种作物产生不同的影响,最后构成不同的产量与品质.反过来,种植不同的作物也对土壤产生不同的影响.研究土壤与作物的这种相互关系是土壤肥力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制定因土种植、合理利用和培养土壤的实际措施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黎耀辉 《土壤学报》1965,13(1):39-45
我国北方石灰性土壤上磷肥的肥效,很不稳定。近年来各地围绕着这一问题,进行了一些工作。大体看来,着重在肥料配合、施用方法、磷肥品种和作物种类对磷肥肥效影响的报道较多。至于土壤本身对于磷肥肥效的影响,研究的还少。  相似文献   

15.
天山山地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山山地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是比较丰富的。全量含量大多超过我国和世界土壤平均含量。有效态元素含量差异较大,但多数元素含量都超过已知临界值。在分布规律上全量元素垂直差异较明显,但水平上差异不明显,有效态元素的分布某些元素与有机质含量成正相关和全量元素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锶元素在土壤的垂直分布中比较特殊。在动植物体中的生理作用尚需继续深入研究。山地土壤中除锰、锌的有效态含量在剖面中受有机质影响使上下层变化较大之外,其它元素则与母质相似,但土壤类型、质地、pH以及氧化还原电位等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16.
南京近郊不同质地黄棕壤水分动态及其与杉木生长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水作为一个肥力因素,与林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国家的土壤学者都把它作为评价森林土壤生产力的关键因素之一[6]。Zahner对于水分张力与林木生长曾作过详述[7];而对于土壤有效水与杉木生长的关系,我国也曾有过报道[3]为了进一步研究不同质地土壤的水分动态,近年来我们在南京近郊东善桥吉山附近本所幼龄杉木试验林,选择不同土壤质地的标准地,进行土壤含水量和杉木生长量的定位观察研究,以探索不同质地土壤水分动态与衫木生长的关系。现将试验结果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水平土柱入渗法,测定了四种不同质地、不同孔隙度土壤的水分扩散率。结果表明,粘粒含量较多和孔隙度较小的土壤,单位时间内入渗水量较少,渗到既定距离需要的时间较长。各种质地土壤的扩散率D都随含水量增加而增加。当饱和度相同时,质地愈粘重,扩散率愈小。扩散率和孔隙度呈正相关。本文建立了土壤扩散率D和饱和度c的幂函数方程。将其运用到非饱和水分运动方程中,以有限差分数值计算法,所得土壤含水量的计算值和实测值比较接近,说明这些经验公式有一定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8.
云南省思茅地区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分布及其肥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9.
Field capacity was measured directly, and soil moisture characteristics were determined on undisturbed cores, for a wide textural range of ferrallitic soils in Uganda. The initial moisture conditions of the soils were shown to affect results and thus standardized procedures were adopted for field and laboratory determinations. Laboratory estimates of field capacity for undisturbed and disturbed samples were shown to be unreliable, but a correction factor was found which improved them. There was no single moisture tension for undisturbed core samples that corresponded to field capacity. Particle-size composition could be related to field capacity, permanent wilting-point, and available water capacity by multiple regression equations having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f 0.96, 0.98, and 0.88 respectively. The relationships predicting available water capacity were different from those found for soils in England, but those for field capacity and permanent wilting-point were similar. Particle-size analyses were carried out using three methods of dispersion of different efficiencies. Particle-size composition following gentle dispersion by shaking soil with distilled water was poorly correlated with moisture-holding properties. There was little advantage in using vigorous ultrasonic dispersion compared with overnight shaking with sodium hexametaphosphate. Two soils formed on alluvial deposits with kaolinite the only clay mineral, and one soil with montmorillonite the dominant clay mineral, showed markedly different relationships between moisture-holding properties and particle-size composition.  相似文献   

20.
Total amounts of Mn, Fe, Ni, Cu, Zn, As, Bt, Rb, Si, Y, Zr and Pb were determined in soil samples from approximately 250 profiles. Examples of automatically plotted maps show the distribution of some of these elements in topsoils and subsoils. Element distribution in the soils is related to land units based on underlying rock-type and air photograph interpretation; these units distinguish soils of different lithological and drainage status and many are dominated by a single soil subgroup. Agricultural and pollution aspects of the work are discussed. The survey indicates the present levels of the elements, and may be used as a comparison in future pollution stud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