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性水稻土中的铁解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群  陈家坊 《土壤学报》1986,23(2):184-188
我们曾发现,苏州地区的某些水稻土的耕层土壤,pH值可低至5.0-5.5,有些土壤的交换性Ca/Mg比值亦明显下降[2,3]。黄棕壤在添加有机物质并淹水培育后,使其交换性镁含量增加和交换性钙含量下降[1],而试样的pH值与交换性钙镁总量之间,出现显著的正相关(r=0.837,n=10)。  相似文献   

2.
胡荣梅  陈定一 《土壤学报》1961,9(Z2):129-132
土壤吸收性能的研究,自上世纪Way,Bemmelen 以来,吸引过很多土壤化学家的注意,诸如К.К.Гедройц[1],А.Н.Соколовский[9].Н/П/Ремезов[8],Н.И.Горбунов[3]等。  相似文献   

3.
无结构土壤透气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清硕 《土壤学报》1958,6(2):123-136
土壤的透气性是指土壤让空气穿透本身的能力。透气性是土壤很重要的物理性质,因为它不仅决定了土壤与大气间空气交换的速度[1],而且和土壤的持水性有关[2],测定土壤的透气性还可以了解土壤其他一系列的物理性质如排水的能力[3]、地表迳流的速度[2]、耐蚀性、空气容量[3]及其结构性的程度等等。土壤中微生物活动的方向与强度、种籽的发芽、根系的发育及其吸收能力、土壤中养分的状态[4]和影响农作物生活的其他重要土壤因素都有赖于土壤的透气性。  相似文献   

4.
顾永明  汪寅虎 《土壤》1986,18(3):120-125
自从张守敬和Jeckson(1957年)提出土壤无机磷分级方法以来,国内外许多土壤农业化学家对土壤有效磷与各级无机磷之间的关系[1],作物吸磷状况与土壤无机磷组成的相关性[2],水稻生长期间土壤有效磷增加的机理[3],以及磷肥对土壤无机磷组成的影响和转化等方面作了广泛的研究[4]。  相似文献   

5.
张仁玲  周琼 《土壤学报》1965,13(1):101-102
在植物提取液中,较常测定的是葡萄糖、果糖和蔗糖,这些糖的显色剂显影后,整个纸面也相应着色[1]。若喷雾技术不佳,则更难以发现少量的糖、其它物质如Cl-和Na+的存在,也能和硝酸银生成黑色斑点[2]。本文根据糖分加热后的焦化性能[3],不同显色剂,直接用热显影测定糖分。  相似文献   

6.
陈际型 《土壤学报》1985,22(1):108-112
某些作物所摄取的钾,约有90%是通过扩散作用移向植物根表后而吸收的,因此测定土壤中K+的扩散系数,对了解K+向根运移的速率就具有实际意义。对扩散系数的测定国内常用的是同位素冰冻切片法和同位素针筒法,此二法需应用同位素,难于推广。国外早期提出的离子交换树脂膜法[4-6],曾用以测定了土壤中各种营养离子的扩散系数,近年又应用于田间钻孔土壤的测定[7,8],但均未介绍具体测定方法。我们根据斐克第二扩散定律,对K+扩散系数的计算公式进行了推导并拟定了一个测定方法,现将初步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季国亮 《土壤学报》1980,17(2):165-171
在测定土壤中的硫酸盐的各种方法中,重量法较为费时,使用指示剂的滴定法因难于找到合适的指示剂,不易看出滴定终点。有人用铅离子选择性电极做指示电极,用过氯酸铅进行电位滴定,可以得到较为满意的结果[2],但因为硫酸铅的溶解度较大,必须加入大量的有机溶剂,这时如果溶液中的钙或氯离子过多,可以引起测定误差或使曲线的转折点不明显。近年来随着热敏电阻的发展,有人[1,3]用热滴定法测定溶液中的硫酸盐。本文是将热滴定法应用于土壤中硫酸盐测定的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8.
杨罗清  刘汉芳 《土壤学报》1984,21(4):395-400
土壤分步浸出液中钙的浓度有时很低,EDTA滴定法难以满足微量分析的要求。近来已有人将对溴偶氮胂用于稀土测定[1],但对钙的显色反应尚未见报道。我们研究了该试剂在强碱性介质中与钙的反应,认为可用于土壤分步浸出液和天然水中微量钙的测定。  相似文献   

9.
土壤湿度计,又名张力计[4]、负压计[1],是测量土壤吸(水)力的一种仪器。  相似文献   

10.
陈际型 《土壤》1977,9(6):296-301
自七十年代以来,离子选择性电极在工农业生产中日益得到广泛的应用[1],在土壤研究中已用钾电极测定土壤溶液中的钾[2];我们也曾用钾玻璃电极测定窑灰钾肥的含钾量和用1NHNO3提取土壤的酸溶性钾,结果都比较满意*。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中南地区不同纬度带花岗岩母质发育的黄棕壤、红壤、砖红壤的胶体表面性质与粘土矿物组合、14×10-10m矿物、氧化物的关系。结果表明:(1)黄棕壤、红壤、砖红壤粘粒的阳离子交换量、比表面和内表面占总表面的比例依次减小,这与其高岭石、粘粒氧化物含量依次增加,14×10-10m矿物含量依次减少有关,且也与14×10-10m矿物在黄棕壤中主要是蛭石,在红壤中主要是14×10-10m过渡矿物,砖红壤不含14×10-10m矿物的结论相符合。(2)在其他矿物类型和含量相近下,14×l0-10m矿物是蛭石的土壤与14×10-10m矿物是14×10-10m过渡矿物的土壤相比,前者的阳离子交换量、比表面、内表面占总表面的比例比后者高些,但土壤的活性酸度弱些,交换性铝含量比后者低些。  相似文献   

12.
伊犁河谷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水平对碳源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伊犁河谷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变化趋势及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影响因素,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固碳减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04—2013年伊犁河谷农作物产量、播种面积、农业投入等相关统计数据为依据,采用碳转化系数的方法对伊犁河谷农田生态系统主要碳源汇进行测算。[结果](1)近10a来,伊犁河谷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总量由2004年的2.32×106 t升到2013年的4.48×106 t,平均增长率为7.57%,单位播种面积碳吸收量也由2004年的7.54t/hm2上升到2013年9.27t/hm2,提高了0.23倍。碳吸收量与水稻、小麦、玉米、蔬菜总产量呈极显著相关与胡麻总产量呈显著负相关。(2)碳排放总量由2004年的2.24×105 t增加到2013年的4.02×105t,10a间增加了0.80倍。对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总量贡献最大的因素为柴油和化肥投入。(3)近10a间,净碳吸收总量由2004年的2.10×106 t增至2013年的4.07×106 t,单位播种面积净碳吸收量由2004年的6.81t/hm2上升至2013年的8.44t/hm2,年均增速2.41%。[结论]在伊犁河谷农业生产的高投入、高产出的模式下,其农田生态系统表现为碳汇系统。  相似文献   

13.
秸秆碳的田间原位分解和微生物量碳的周转特征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应用14 C示踪技术研究了杂交狼尾草秸秆在稻麦轮作田中为期 1年的原位分解。结果表明 :秸秆用量对其分解率影响甚微 ,1年后秸秆C分解了 72 %左右 ,分解速率常数为 2 7× 1 0 - 3d- 1,但秸秆用量的多少与土壤原有碳的分解和土壤有机碳平衡密切相关。黄棕壤原有C年分解率为 5 4 5 %~ 6 0 7% ,分解速率常数在 1 0 4× 1 0 - 4~ 1 1 8× 1 0 - 4d- 1之间。随秸秆用量增加 ,黄棕壤原有C分解率和分解量均增加 ,土壤有机碳的亏缺减少。微生物量14 C占加入秸秆14 C的 3 79%~ 1 0 63% ,占土壤残留14 C的 1 2 2 7%~1 7 4 3% ,其大小变化及减少程度均较微生物量12 C显著。微生物量12 C约为微生物量14 C的 0 74~ 3 85倍 ,说明大多数情况下 ,土壤原有C仍是土壤微生物活动所需能量和养分的主要来源。微生物量14 C的周转率在 1 1 0~ 1 1 8a- 1之间 ,微生物量12 C的周转率在 0 97~ 1 0 6a- 1之间。增加秸秆用量可加快土壤微生物量C的周转速度 ,反过来微生物量C周转速度的加快又加速了秸秆C和土壤原有C的分解。土壤原有C和秸秆C的分解进程与微生物量12 C和微生物量14 C的动态变化趋势一致 ,说明有机碳分解的快慢是土壤微生物活动强弱的外在表现。  相似文献   

14.
A simple spectrophotometric method was developed to quantify chlorophenol (CP) concentrations after reaction with potassium permanganate and quenching with sodium sulfite. Other quenching agents (peroxide, sodium thiosulfate and hydroxylamine hydrochloride) were found to create absorbance in the spectral range required for CP quantification. Analysis at pH 12 gave greater absorption and sensitivity for the method compared with pH 5.6. The calibration curves of the proposed methods were linear in the concentration ranges 0.0061–0.61 and 0.0078–0.78 mM with detection limit of 0.0006 and 0.0008 mM for dichlorophenols and monochlorophenols, respectively. The oxidation kinetics of five chlorophenols in aqueous solution with excess potassium permanganate were evaluated using the analytical method. The pseudo-first-order reaction rates were found to be relatively rapid 1.42 × 10−3 to 0.024 s−1 and followed the sequence 2-chlorophenol (2-CP) > 2,6-dichlorophenol (2,6-DCP) > 4-chlorophenol (4-CP) > 2,4-dichlorophenol (2, 4-DCP) > 3-chlorophenol (3-CP). The apparent second-order rate constant was calculated from the measured pseudo-first-order rate constant with respect to CP with initial KMnO4 concentration (1.5 mM) and follows the same sequence of pseudo-first-order rate constant. This shows that chlorine atoms in the structure of chlorophenol had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oxidation of chlorophenols by potassium permanganate. Permanganate can be used for the treatment of chlorophenol-contaminated soil and groundwater.  相似文献   

15.
玄武岩发育土壤的磁化率及其机理解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应用矿物磁测技术和X-射线衍分析对浙江和云南武岩发育土壤的磁化率机理进行了研究。浙江玄武岩发育土壤的x为100×10^-8 ̄500×106-8m^3/kg,云南玄武岩发育土壤的x在500×10^-8 ̄2000×10^-8m^3/kg,合成针铁矿的x为31.9×10^-8m^3/kg,赤铁矿x为84.5×10^-8m^3/kg,且合成氧化铁的x随氧化铁的铝替代量增大而增加,土壤的磁一参数和X-射线衍  相似文献   

16.
花生荚果钙素吸收机制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采用45Ca微观放射自显影、电子探针及特异性抑制剂研究花生荚果钙素吸收机制,结果表明,Ca2+是通过主动吸收由外界进入细胞质中,并以共质体途径在组织和细胞间运输,外果皮的周皮层和中果皮的纤维细胞层对Ca2+质外体运输有一定阻碍作用。钙通道抑制剂与ATP酶特异性抑制剂处理,中果皮和内果皮的薄壁细胞内未见45Ca显影,大量45Ca出现在周皮层,仅微量的45Ca到达中果皮细胞间隙和纤维细胞层质外体空间。电子探针的结果也可看出高钙峰出现在周皮层,而对照处理荚果整个组织的共质体和质外体均有45a的显影,且由外果皮向内,组织中的钙呈逆浓度梯度分布。2,4二硝基酸可抑制荚果钙素吸收速率,其抑制率达7092%。荚果钙素吸收动力学的结果表明,当Ca2+浓度为0-0.5mmol/L时,其吸收速率符合Michaelis-Menten酶动力学模型,Km值为0.0135mmol/L,Fmax为13210-4.mol/(cm2h);而当Ca2+浓度为1-5mmol/L范围时,其表现出复杂的吸收特征,此时Km和Fmax均无法得出明确的数值;供钙浓度为0.5-2.0mmol/L时,荚果干重及果仁干重与吸钙量均可达到最大并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7.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土壤侵蚀经济损失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GIS的支持下,通过气象数据分析、实地调查、野外采样及室内分析、DEM计算、遥感解译等,构建了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库区流域地理信息数据库,并利用USLE估算了研究区的土壤侵蚀量。以1990年的价格为基准,利用市场价格法、机会成本法和影子工程法估算了水源区年均土壤侵蚀带来的经济损失。结果表明,水源区的年均土壤侵蚀模数为2394 t/(km2·a)。研究区表土流失造成的全氮、全磷、全钾和有机质损失量在分别换算成标准化肥磷酸二铵、氯化钾及薪柴后的经济损失分别为1.64×108,7.25×107,1.17×109和2.97×107元;年均侵蚀的土壤相当于61.94 km2的土地被废弃,经济损失为3.71×107元。土壤侵蚀导致的涵养水分、泥沙淤积和泥沙滞留方面的经济损失分别为3.22×105,1.88×107和1.95×106元。水源区年均土壤侵蚀总经济损失达1.50×109元,其中养分损失占96.11%。  相似文献   

18.
14C-tracer technique and closed incubation method were used to study straw 14C de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in different fractions of newly formed humus under different moisture regimes. Decomposition of straw 14C was faster during the initial days, and slower thereafter. Decay rate constants of straw 14C varied from 3.29 × 10-3 d-1 to 7.06 × 10-3 d-1. After 112 d incubation, the amount of straw 14C mineralized was 1.17~1.46 times greater in submerged soils than in upland soils. Of the soil residual 14C, 9.08%~15.73% was present in humic acid (HA) and 31.01%~37.62% in fulvic acid (FA). Submerged condition favored the formation of HA, and HA/FA ratio of newly formed humus (labelled) was greater in submerged soils than in upland soils. Clay minerals affected the distribution of straw 14C in different humus fractions. Proportion of 14C present in HA to 14C remaining in soil was greater in Vertisol than in Ultisol.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在吐温-20存在下,于硝酸介质中,铁(Ⅲ)与硫氰酸钾和邻菲啉的显色反应房件。结果表明,所形成的红色配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18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2.06×104L·mol-1·cm-1,铁(Ⅲ)含量在0~50μg范围内服从比耳定律。本法具有操作简便,选择性高,重复性好等优点,可不经分离和掩蔽,直接用于植物中铁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陕西省关中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估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改进的CASA(carnegie ames stanford biosphere)模型,基于化肥、农膜、农地翻耕、农机运用4类主要碳排放,结合2010年相关遥感数据和统计数据,以县(区或市)为单元对陕西省关中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碳排放及净碳汇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1)研究区碳吸收总量约为6.44×106 t,其中6,7,8月为碳吸收高值月,12,1,2,3月为碳吸收低值月。碳吸收量高于2.0×105 t的县(区或市)分布在宝鸡市北部,咸阳市西部,渭南市中部和西南部。(2)研究区碳排放总量约为1.41×106 t,农用化肥为主要碳排放源,约占89%。碳排放量超过6.00×104 t的县(区或市)分布在渭南市中部、咸阳市中部偏南。(3)研究区净碳汇总量约为5.03×106 t,各县(区或市)净碳汇量均为正值。净碳汇总量超过2.00×104 t的县(区或市)主要分布在关中地区西北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