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进发南极海域,南极磷虾捕捞船只越来越多;传统的船载南极磷虾加工脱壳设备往往依靠人力操作,导致其加工效率低下,劳动强度大。如今使用船载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控制的南极磷虾脱壳系统,可实时对整个系统的运行故障进行监督和安全控制;对电动机、水泵、压力机械等机械参数和运行状态进行监测、记录和打印,并且对南极磷虾脱壳加工设备的运行过程进行安全保护,以防止意外发生;可以为提高南极磷虾脱壳效率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冷冻南极磷虾是南极磷虾船载加工的主要产品之一,能够较好的保存热敏性活性物质,开发利用前景广阔。研究表明,冷冻南极磷虾的冻结、贮运、解冻及贮运期间温度波动等都会影响冷冻南极磷虾的品质和深加工利用。综述了冷冻南极磷虾加工技术、贮藏技术、品质评价、品质变化、解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影响其加工利用和品质的因素,分析了目前冷冻南极磷虾加工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我国冷冻南极磷虾的加工贮运、品质控制、后续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南极磷虾的利用价值,以自主设计的南极磷虾脱壳机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关键组件和滚轴长度、滚轴间隙、进料速度等工艺参数进行船载试验;对脱壳后的南极磷虾虾仁进行感官评定和出成率测定,确定了滚轴间隙、滚轴长度、进料速度和磷虾放置时间的最优组合。结果显示:在滚轴长度1. 0 m(A2)、滚轴间隙1. 0 mm(B2)、进料速度125 kg/h(C3)、放置时间15 min(D1)的条件下,各项试验指标皆达最佳;实际生产中采用A2B2C3D1工艺组合,南极磷虾虾仁的出成率达到24%。研究表明:该设备可以提高南极磷虾脱壳生产效率,提升南极磷虾高值化加工的自动化技术水平,从而推动南极磷虾产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在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南极磷虾产业中,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上的捕捞加工生产是其产业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南极磷虾的生物特性,船载捕捞加工线直接影响产品质量,进而影响后端陆基深加工产品的质量等级。以“深蓝”号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智能化捕捞加工的冻虾、虾肉和虾粉3种磷虾产品生产线为研究对象,比较其与传统船载加工的差异,基于HACCP体系对3条生产线的工艺流程进行分解和危害分析,并确定关键控制点;通过初步建立控制体系的过程,研究船载南极磷虾捕捞加工生产线在体系中的特征。研究表明,捕捞加工系统由于自动化、整体连贯性和封闭性较高,减少了人为和环境危害概率,关键控制点更为清晰,所有外部输入环节、控制系统参数设置和金属探测都为关键控制点,并对GMP和SSOP的实施要求更为严格,对设备的维护保养和日常清洁要求更高。分析结果可为其他同类船舶的船载加工线设计和建立标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采用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法对船上不同方式加工处理后南极磷虾不同部位的氟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新鲜南极磷虾全虾、虾头、虾壳、虾肉中的氟含量具有明显差异,其中虾壳中含量最高,为538.67 mg/kg,虾头中含量为395.20 mg/kg,虾肉中含量最少,为50.33 mg/kg,约为虾壳中的十分之一;不同体长的南极磷虾全虾、虾头、虾壳、虾肉中的氟含量差异不显著;总体上环境温度为4℃时,南极磷虾全虾、虾头、虾壳中氟含量随放置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但4 h内南极磷虾虾肉中氟含量上升,达到最大值59.67 mg/kg,之后开始下降。经70℃和沸水热处理后的南极磷虾全虾、虾头、虾壳、虾肉中的氟含量差异不显著,热处理后放置1和4 h南极磷虾全虾、虾头、虾壳中氟含量差异不显著,但热处理后虾肉中氟含量高于新鲜虾肉中氟含量。冷冻熟南极磷虾虾肉与冷冻南极磷虾虾肉中氟含量都高于新鲜虾肉中氟含量,但冷冻熟南极磷虾虾肉氟含量比冷冻南极磷虾虾肉低23%。实验结果表明,在船上对南极磷虾进行适当加工处理可以明显减少虾肉中的氟含量。  相似文献   

6.
邹胜样  万建荣 《海洋渔业》1986,8(4):157-159
<正> 前言南极大磷虾是一种高品质的蛋白质,据澳大利亚和阿根廷专家估计,每年捕捞7千万吨磷虾,就可为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10亿人)每人每天提供20克蛋白质。因此磷虾将是今后人类从海洋中索取高蛋白食品的重要来源。1958年,全苏海洋学与海洋渔业研究所的科学家建议国家对南极磷虾进行捕捞和加工,开始了南极大磷虾的捕捞和加工研究工作。目前已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在南极海域  相似文献   

7.
探究南极磷虾管束干燥过程的特性及品质变化规律,为高品质虾粉加工提供工艺参数.设置110℃、120℃、130℃、140℃和150℃5组干燥温度,以南极磷虾料温、水分含量、干燥速率为干燥特性指标,检测干燥过程中南极磷虾粗蛋白、粗脂肪、虾青素和色泽变化.结果 显示:管束干燥温度越高,达到干燥终点所用时间越短,每升高10℃,时...  相似文献   

8.
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以其庞大的生物量和潜在的渔业资源价值广泛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南极磷虾因富含蛋白质已成为人类重要的优质生物蛋白库,此外,其还含有脂质、矿物质等营养物质、虾青素及甲壳素等活性物质.目前,高氟含量一直是制约南极磷虾大规模加工利用的瓶颈.南极磷虾在加工利用过程中伴有氟元素的迁移现象...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南极磷虾(Antarctic krill)虾粉加工过程中热处理条件与南极磷虾酶活性的对应关系及变化规律,探究有效降低南极磷虾酶活性的热处理加工工艺。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对比不同加热温度、加热时间、颗粒大小(指圆柱形颗粒纵长)对多酚氧化酶、蛋白酶、脂肪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热处理对多酚氧化酶的影响最为显著,其因素影响程度依次为加热时间、颗粒大小和加热温度;热处理对蛋白酶活性的影响次之,其各因素影响程度依次为颗粒大小、加热时间和加热温度;对脂肪酶影响不显著。研究表明:综合分析南极磷虾酶的热处理影响因素,得出最佳灭酶条件为加热温度85℃、加热时间2.5 min、颗粒规格0.4 cm。采用此热处理条件,可有效避免虾粉制品蒸煮阶段因酶的影响而造成品质问题,为南极磷虾粉船载加工装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南极磷虾资源利用现状与中国的开发策略分析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由于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资源丰富,可捕量是世界现有渔业产量的1倍以上,因而参与南极磷虾资源开发是中国远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由于南极磷虾资源开发面临困难较多,如远离港口、远离补给、远离市场、航行距离长等,加之捕捞技术和加工技术仍存在问题,与其他渔业相比,具有较大的成本压力.尽管如此,由于南极磷虾属于寒带海洋生物,具有其特殊的营养学特征,形成高附加值产品的潜力较大,因此在进行南极磷虾开发的准备过程中,应以最终产品的设计为导向,如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发展产品综合开发能力等以化解高成本的压力;从相关加工设备、加工工艺的研究和捕捞技术改进为出发点,重视项目的经济技术和盈利前景分析.由于南极磷虾的商业开发是高风险、高投入的项目,因此在没有把握获得商业利润以前,应以技术准备为主,不宜盲目投入大量资金直接进行商业化开发.建议以此作为制订中国南极磷虾资源开发策略的主要考虑因素.  相似文献   

11.
南极磷虾资源分布热点分析的空间尺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慧  朱国平 《水产学报》2020,44(11):1851-1861
空间尺度是生态学领域重要的研究领域,但少有研究关注数据尺度对生物资源热点分析产生的影响。为了分析不同空间尺度对南极磷虾环南极分布热点的影响,以10年为间隔将1926—2016年南极磷虾资源密度数据插值为10′×10′、20′×20′、30′×30′、40′×40′、50′×50′、1°×1°、2°×2°、3°×3°、4°×4°、5°×5°等10个空间尺度,利用线性、对数、指数、幂律和多项式函数计算了南极磷虾资源全局密度、磷虾资源热(冷)点区密度与空间尺度之间的关系,分析了热(冷)点区在不同空间尺度下质心与面积的变化。结果显示,南极磷虾资源全局密度的最大值、偏度、峰度、变异系数与空间尺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比例关系,热点区的最大值、偏度、峰度、Q3、变异系数与空间尺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比例关系,冷点区的最大值、平均值、标准差、偏度、峰度、Q3、变异系数与空间尺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比例关系。热(冷)点区的面积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大而增大,其质心的偏移显示热(冷)点区的位置受空间尺度较大的影响。当空间尺度大于1°×1°时,热(冷)点区的质心偏移严重,与精细尺度明显不同,故不建议空间尺度大于1°×1°的尺度用于识别南极磷虾的局部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2.
根据2013年1–9月辽宁远洋渔业有限公司“福荣海”轮南极磷虾拖网调查数据,以3n mile/h拖曳获得的产量作为CPUE指标,对南极磷虾资源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6月的月均CPUE值相对稳定,7–9月逐月下降。各渔区中平均CPUE值以48.1区最高,为(25.12±31.04) t/h;48.3区最低,为(11.49±12.06) t/h;CPUE值的波动幅度48.1区大于48.2和48.3区。48.1区的南极磷虾群主要分布于0 –100 m水层,CPUE值以25–50 m水层为最高;48.2区虾群主要分布于50–150 m水层,CPUE值以100–150 m水层最高;48.3区虾群主要分布于100–250 m水层,CPUE值以200– 250 m水层最高。海底深度<500 m的近岸海域是磷虾主要集群分布区和商业捕捞渔场,以水深<250 m的浅水区渔场虾群密度最大,平均CPUE值为(17.54±35.26) t/h,水深250–1500 m的深水区渔场平均CPUE值变化较小,在12.0–14.0 t/h之间波动,但水深>1500 m时,平均CPUE值降到(9.62±9.54) t/h。作业渔场的表温SST主要集中在-1–2℃,当SST为-1–0℃时,平均CPUE值最高。探捕调查发现了5个主要的磷虾集群,集群时间可达30 d以上,但集群密度随时间发生变化。调查结果可为研究南极磷虾渔场形成机制和渔业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并为商业捕捞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赵昕源  欧阳杰  马田田  白贞  沈建 《水产学报》2021,45(7):1172-1180
虾粉是南极磷虾最主要的加工产品之一,加工过程中,热处理会造成营养物质的流失和活性物质的破坏,是决定虾粉品质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为了掌握虾粉加工过程中主要物质的变化情况及流向路径,通过测定蒸煮、干燥两个涉及到热处理的关键工序中水分、灰分、蛋白质、脂质等主要营养物质的含量变化及脂肪酸、虾青素等功能成分的损失情况,分析各主要物质的流向路径及变化原因。结果显示:水分在蒸煮过程中流失8.49%,干燥过程中水分流失63.5%,大多以蒸发的形式流失;蛋白质在蒸煮过程中流失1.12%,其中流向蒸煮液0.87%,流失部分主要为水溶性蛋白,干燥过程流失6.05%;脂质在蒸煮、干燥过程中分别减少1.11%和1.61%,进一步分析其脂肪酸组成,发现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由45.57%降低至43.65%,其中EPA相对含量在蒸煮、干燥过程中分别减少0.41%和1.16%,DHA相对含量在蒸煮过程中变化不大,干燥过程中减少0.68%;虾青素是热敏性物质,受热处理的影响,在蒸煮、干燥过程中分别减少29.4和58.6mg/kg;灰分含量在蒸煮、干燥过程中分别减少2.85%和0.85%;结果表明蒸煮过程损失的主要物质为蒸煮液中的可溶性物质及少部分的热敏性物质,干燥过程主要造成水分的蒸发和虾青素等热敏性物质的破坏。研究初步掌握了南极磷虾虾粉加工过程中主要物质的含量变化与流向路径,分析了变化原因及主要影响因素,并讨论提出了减少物质流失的方案,可为后续南极磷虾粉加工工艺流程和参数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对提高虾粉品质、促进南极磷虾资源高质化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杨晓明  朱国平 《水产学报》2018,42(3):356-365
南极磷虾作为南极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磷虾渔场时空演变规律对于磷虾海洋生态功能影响及其资源管理十分重要。本研究利用我国磷虾渔业生产数据,按照月份组合,针对南极半岛北部磷虾渔业,采用点模式方法,利用3个空间因子:经度、纬度和离岸距离,获得各月磷虾资源分布最佳点模式模型和模型的方差分析结果,并以最佳点模式模型推知可能潜在的渔场分布。结果显示,(1)12月磷虾渔场离岸距离最大(为45 km),随后,渔场逐渐向南设得兰群岛岸线逼近,至3月时渔场离岸最近,3月之后,磷虾渔场逐渐远离海岸线,4月和5月渔场离岸距离大约在13 km左右。(2)点模式模型的方差分析结果发现,12月,1月,3月和4月最优点模式模型对模型的方差解释率分别为59%、60%、57%和68%,空间因子能够较好拟合磷虾渔场分布,而2月和5月,空间点模型对总体方差的解释率分别为38%和32%。(3)夏季12—1月,磷虾渔场分布在乔治王岛北部;2月,在利文斯顿岛周围形成第2个渔场,以及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中部形成第3个渔场;3—5月渔场基本分布在布兰斯菲尔德海峡沿南极半岛岸线平行方向分布。研究表明,南极半岛北部磷虾渔场的离岸距离远近与该海域海冰边界消融和生长的规律相吻合;基于空间因子点模式模型在大部分月份均能较好地拟合磷虾渔场的时空演变规律,再配合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数据,可以作为探测磷虾群热区的潜在手段。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南极磷虾致敏问题,从南极磷虾中筛选、鉴定、分离纯化其主要过敏原,并对过敏原的性质进行研究,实验通过缓冲盐溶液提取南极磷虾蛋白;采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WB)筛选南极磷虾过敏原;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鉴定过敏蛋白;通过等电点沉淀、硫酸铵盐析、阴离子交换柱层析分离纯化过敏原;采用SDS-...  相似文献   

16.
南极磷虾冻藏温度下的品质变化及其货架期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出肉率及化学变化(pH、TVB-N、TBARS、Ca2 -ATPase活性)为指标,结合感官评价,探讨了南极磷虾冻藏温度下(-8、-18和-28 ℃)的品质变化及货架期。实验结果显示,南极磷虾感官评分与冻藏时间和冻藏温度均有显著的相关性(r=0.982和0.981),-8 ℃条件下20 d后南极磷虾感官不可接受,-18和-28 ℃条件下南极磷虾分别在75和120 d时感官不可接受;出肉率与冻藏时间有显著的相关性(r=0.953),在-8、-18和-28 ℃条件下南极磷虾出肉率在货架期终点分别达到31.62%、31.21%、34.52%;pH与冻藏时间和冻藏温度相关性不明显,不适宜用作反映南极磷虾冻藏条件下的品质指标,但随时间的延长pH仍呈增长趋势,在货架期终点3种冻藏温度下南极磷虾pH分别达到7.94、7.99、7.84;TVB-N和TBARS分别与冻藏时间有显著相关性(r=0.944和0.935),但TVB-N只与-8 ℃条件下的温度有显著相关性,TBARS只与-18和-28 ℃冻藏温度有显著相关性,在货架期终点时(感官不能接受)3种冻藏温度下南极磷虾TVB-N和TBARS分别为21.43、20.49、19.74 mg/100 g和0.88、0.78、0.66 mg MA/kg,均低于腐败水平阈值;Ca2 -ATPase活性下降显著,与冻藏时间呈显著相关性(r=-0.929)。南极磷虾感官指标、出肉率、TVB-N、TBARS、Ca2 -ATPase活性均在冻藏期间有明显变化,且与冻藏时间有明显的相关性,可以考虑用作反映冻藏条件下南极磷虾品质变化指标。因此,综合各项指标并结合感官评价,可以判断实验过程中3种冻藏温度下南极磷虾货架期终点分别为20、75、120 d。  相似文献   

17.
由于虾青素酯具有多种存在形态,其准确定量还存在难点,将其有效转化成可定量的游离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实验将南极磷虾作为不同形态虾青素研究的代表性品种,采用柱层析法从南极磷虾中分别制备了虾青素的单酯和双酯,明确了其组成和含量,作为典型特征样品,进一步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优化确立最佳酶解条件,并对方法的准确性和适用性进行了...  相似文献   

18.
为了进一步研究南设得兰群岛附近海域南极磷虾集群时空分布特征,基于2019年秋冬季(4—7月)中国南极磷虾生产渔船声学调查及商业捕捞数据,从时空两个维度对南极磷虾集群中心深度、集群所处水深水温和集群形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南设得兰群岛附近海域南极磷虾集群中心深度、集群所处水深水温和集群形态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平均集群中心深度在4—7月总体呈递增趋势(变化范围为34.39~86.12 m),昼夜差异较小(P=0.325),峰值时段为日升阶段(sun rising, SRS)(64.06 m)和夜间(night, NIT)(65.32 m);平均集群中心深度低值区间为62.75°~63.75°S和58.25°~59.75°W,高值区间为61.75°~62.25°S和60.25°~61.75°W。平均集群所处水深水温在4—7月总体呈递减趋势(变化范围为-1.71~-1.50℃),昼夜集群水温差异明显,峰值时段为NIT(夜间)(-1.46℃)和暮光(evening twilight, ETW)(-1.4℃);平均集群所处水深水温低值区间为62.75°~63.75°S和61.25°~61.75°...  相似文献   

19.
刘慧  朱国平 《水产学报》2022,46(12):2306-2314
生物资源分布格局依赖于空间尺度,不适宜的尺度可能会产生误导性的结果。作为南极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南极磷虾的资源分布存在着极为显著的时空异质性,分布格局难以预测。为了解南极磷虾资源在不同空间尺度下的时空分布格局,实验利用科学调查数据,以5′为间隔将数据处理为5′×5′至60′×60′等12个空间尺度,从而针对南极磷虾资源主要分布区的南极半岛开展多尺度分析,并计算不同空间尺度下南极磷虾资源密度分布的Moran’s I指数。结果显示,不同空间尺度下南极磷虾资源密度分布的空间格局存在着差异,其中11个空间尺度下的南极磷虾资源密度分布均呈现出聚集趋势。通过Moran’s I指数与空间尺度的相关图确定了南极磷虾资源密度分布的特征空间尺度为25′×25′(Moran’s I指数首次穿过y=0的点)和15′×15′(相关图上Moran’s I指数与0无显著差异的最小尺度)。研究表明,Moran’s I指数与0之间无显著差异的方法更符合南极磷虾资源自身的特性,建议将15′×15′作为该区域南极磷虾资源分布研究的最适空间尺度。  相似文献   

20.
虾青素由于结构稳定性较差,在高温条件下易降解和异构化。为了掌握南极磷虾粉加工过程中虾青素含量、结构及抗氧化能力的变化情况,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虾青素在各加工阶段的含量及结构变化,对比虾青素在各加工阶段的抗氧化性差异,分析虾青素结构与功能活性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南极磷虾原料中虾青素含量为110.6 mg/kg,其中全反式结构虾青素占比90.7%,13-顺式虾青素和9-顺式虾青素占比分别为4.7%和4.6%,经过蒸煮和干燥后,虾青素含量分别为88.7和52.1 mg/kg,全反式虾青素占比分别为76.2%和72.2%,13-顺式虾青素占比分别为19.9%和21.9%,9-顺式虾青素占比分别为3.9%和5.9%。南极磷虾原料中虾青素的3S, 3′S,3S, 3′R和3R, 3′R三种光学异构体含量分别为16.8、17.9和72.1 mg/kg,蒸煮后分别为12.0、25.5和55.3 mg/kg,干燥后分别为2.8、8.1和12.4 mg/kg。各阶段虾青素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均显著强于Vc,在羟基自由基清除实验中,蒸煮和干燥后的虾青素抗氧化能力强于原料中的虾青素,在FRAP铁离子还原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