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薇甘菊是一种危害极大的外来入侵植物,近年来薇甘菊防控技术与途径的研究成为薇甘菊研究的热点,但薇甘菊作为一种生物资源也一直受到关注.从薇甘菊在害虫防治、病原微生物防治、生态环境影响以及其他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对薇甘菊的开发利用前景进行探讨与展望,以开拓薇甘菊防治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薇甘菊柄锈菌在中国南方自然环境下的致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薇甘菊柄锈菌接种于自然环境中,观察薇甘菊发病特征和侵染状况,研究薇甘菊柄锈菌在中国南方自然环境下的适应性和致病力。结果表明:薇甘菊柄锈菌在自然环境下有较好的适应性,接种后的薇甘菊叶片可以出现大量褪绿斑,随后产生黄褐色冬孢子堆,然后逐渐坏死和脱落;并且可以成功侵染野生薇甘菊,完成侵染循环。  相似文献   

3.
菟丝子致死薇甘菊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是入侵的害草,已经由珠江三角洲扩散到粤东、粤西沿海地区,以及部分山区。在薇甘菊的天敌调查中看到菟丝子寄生于薇甘菊,严重时可以把薇甘菊致死。我们在本所的实验园中栽种薇甘菊,并让其被菟丝子Cusuta chinensis Lam.寄生,结果证实菟丝子在两个月左右,完全可以抑制薇甘菊的生长,最终把薇甘菊致死。这可能是以草治草的一种新途径,但是菟丝子也是我国农作物的一种重要昌,如何利用菟丝子控制薇甘菊的为害,而又不使菟丝子对薇甘菊的伴生植物和鞭它农作物造成为害,是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菟丝子致死薇甘菊的机理更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薇甘菊的天敌调查初报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经调查和鉴定,我国假泽兰属有两种:原产种为假泽兰Mikania cordata,分布海南省和广东省,不造成为害;入侵种为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分布广东、香港和台湾等地,造成严重为害。在假泽兰上采到假泽兰瘤瘿螨Aceria mikaniae(Nalepa),是我国新记录,对假泽兰的生长有较大的抑制作用。薇甘菊有明显的驱避作用,绣线菊蚜Aphis citricolor可致薇甘菊叶片萎缩;在深圳、珠海等地发现薇甘菊上病害普遍,是假尾孢菌属一种真菌Pseudocercospora sp.所致。在有些地方发现菟丝子Cuscuta Japonica Choisy寄生薇甘菊,能否用来抑制薇甘菊的生长,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5.
薇甘菊柄锈菌生物学及其寄主专一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检疫温室条件下对外来入侵植物薇甘菊的寄生菌——薇甘菊柄锈菌的生物学及其寄主专化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薇甘菊柄锈菌可以侵染植物叶片和叶柄等营养器官。受侵染部位起始出现褪绿斑,12~15d,自叶背产生黄色冬孢子堆,并逐步坏死和脱落,最终致寄主死亡。冬孢子黄至暗褐色,包埋在寄主组织中,无明显休眠期。高湿条件下,冬孢子易萌发产生担孢子进行再侵染。采用悬挂法对29个科、62个属的72种植物进行了寄主专化性测定,结果表明,薇甘菊柄锈菌在菊科植物天门冬、紫茎泽兰、向日葵、地胆草上形成褪绿斑,但未发现菌丝和吸器。薇甘菊柄锈菌可成功侵染薇甘菊和同属植物假泽兰。  相似文献   

6.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是世界上最具危害性的恶性杂草之一,目前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南部已发现薇甘菊的分布,并产生了严重的危害。根据薇甘菊生物学特性、潜在风险性及管理控制的难度等,评估其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传播、定植、扩散的风险性,分析其潜在危害,并初步建立薇甘菊入侵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风险评估体系。根据评估体系对薇甘菊的综合评价结果可知,薇甘菊传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总风险值为83.5分(满分100分),属于入侵风险极高的入侵植物。  相似文献   

7.
薇甘菊在云南省德宏州扩展蔓延,给农业生产及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危害。4年来,通过开展调查与防治,系统地掌握了薇甘菊在德宏州的发生与危害规律。据此,应加强防治技术研究,筛选高效、安全、低毒、低残留除草剂,确定防治方法;广泛宣传培训,提高群众认识和防治技能,结合实际制定合理的措施开展防治,遏制薇甘菊扩散蔓延。  相似文献   

8.
研究薇甘菊活体在不同pH值、初始浓度、吸附时间条件下对水体中亚甲基蓝的吸附能力,并对薇甘菊的再生及重复吸附能力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常温下,在亚甲基蓝溶液浓度为5~20 mg/L、pH值为8的亚甲基蓝溶液中,薇甘菊活体培养3 d后对亚甲基蓝的去除率可达99%。同一株薇甘菊可以在浓度为10 mg/L、pH值为8的亚甲基蓝溶液中循环培养4次吸附效果最佳,去除率均可达到90%以上,吸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ICP-MS法对薇甘菊不同部位的Pb、Cd、Cr、As、Fe、Mn、Cu和Zn等8种微量元素进行检测,结果显示Fe、Mn、Cu、Zn含量较高,Pb、Cd、Cr和As含量相对较低;不同地区薇甘菊中Pb含量相差较大;不同部位元素含量根中Pb最高,Cu、Zn含量从根、茎、叶依次升高。根据检测结果,从微量元素分布及其富集形态层面对薇甘菊的元素成分进行了剖析,探讨了薇甘菊的综合防治和生物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安婀珍蝶的生物学及其寄主专一性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对外来入侵植物薇甘菊天敌昆虫安婀珍蝶的生物学及其寄主专一性进行了研究。在温度2 6℃、RH80 %的人工气候箱内饲养 ,安婀珍蝶一个世代历期 92~ 1 0 2d,卵产于薇甘菊叶片上 ,幼虫在四龄前群聚生活 ,六龄后在支持物上化蛹 ,蛹期约 1 1d ,成虫存活约 8d。选择 42科 86种植物进行寄主专一性测定 ,结果表明 :安婀珍蝶对薇甘菊的嗜食程度明显高于其他供试植物 ,且仅能在薇甘菊、飞机草上完成世代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