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以南京东郊中型哺乳动物露牙獐为研究对象,采用2007--2009年47个物种痕迹点和江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8个环境变量为主要信息源,在空间信息技术Geomatics支持下,采用最大熵法(Maxent)生态位模型,建立潜在生境预测模型。通过ArcGIS空间分析模块,构建露牙獐景观安全格局。结果表明:在快速交通网络的囚笼效应作用下,保护对象露牙獐的潜在生境呈高度破碎化空间分布格局;在影响露牙獐潜在生境的生态环境因子中,距公路距离(41.9%)、距铁路距离(17.8%)、距居民点距离(14.7%)3个因子的贡献率占74.4%;在研究区域,露牙獐有3个呈大陆一岛屿复合种群关系的栖息地,4条栖息地的源间联接通道,3个位于山间谷地和鞍部的战略点。  相似文献   

2.
掌握城市郊区的野生动物生境动态变化,对于制定野生动物保护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南京东郊野生哺乳动物獐Hydropotes inermis为研究对象.以2006年中巴资源卫星、2011年HJ-1A小卫星、47个獐物种痕迹点数据为主要信息源.在南京东郊快速交通网络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基础上.采用最大熵法Maxent生态位模型.进行快速交通对城市郊区大型哺乳动物生境影响分析。结果表明:2006—2011年。南京东郊快速交通网络日益复杂.道路密度从2006年的1116.27m·km-2增加到2011年1371.95m·km-2:快速交通修建对獐生境产生囚笼效应.导致獐的潜在生境呈孤岛状空间分布格局。随着快速交通网络日益复杂,与2006年相比,2011年獐潜在生境呈缩小趋势:獐生境概率分布冷热点分析表明.距道路和居民点距离这2个人为干扰因子对獐生境概率分布影响最大。图4表2参11  相似文献   

3.
选取影响朱鹮生境适宜性的9个环境因子,基于层次分析法(AHP)构建生境适宜指数(HSI)模型,结合地理探测器,分析陕西省洋县朱鹮生境适宜性程度及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洋县朱鹮生境适宜性整体处于中等偏高水平;2)洋县境内朱鹮生境适宜区和较适宜区空间分布连贯性较差,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呈现东、南、北高,中间和西低的格局;3)单因子中,对朱鹮生境适宜性空间分异特征解释力较强的主要因子由大到小依次为距水体距离(0.501)、距水源距离(0.359)、植被类型(0.162)、海拔(0.155)、距道路距离(0.152),其他环境因子的解释力(q)偏弱,q均未超过0.1;4)交互因子中,qx1x2)为0.5以上交互作用的因子均是距水源(水体)距离叠加其他因子产生。其中,q(距水体距离∩距道路距离)为0.602,仅次于q(距水体距离∩距水源距离)最高值(0.725)。研究可为濒危动物生境保护以及栖息地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马鹿冬季生境破碎化因子斑块尺度结构的地理统计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地理统计学的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半方差分析技术,研究黑龙江省完达山地区冬季马鹿生境破碎化因子的斑块尺度结构,揭示了马鹿数量分布与生境因子斑块结构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①马鹿冬季生境因子中的9个生境破碎化因子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其Moran’sI值的显著性达73%;其他有蹄类的干扰等6个生境因子在不同距离范围内表现出不同的空间自相关的特征,说明在不同空间尺度下表现出马鹿生境不同尺度的结构特征;居民点、农田和废弃运材路这3个因子在全部14个距离梯度下均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特征,这不仅说明它们对生境破碎化在大尺度的空间格局上影响的高度一致性,而且说明这3个因子在马鹿冬季生境破碎化过程中影响的范围较大,发挥着一定的作用;②马鹿在冬季破碎化的生境中,数量分布的半方差随空间距离梯度的变化呈“巢状结构”特点,反映出马鹿数量分布的空间格局存在着多尺度的变异,而马鹿分布数量的分维数D接近于2,说明马鹿数量分布的空间格局变异主要发生在较小的尺度上,表明了马鹿生存微生境的重要性,但较大的标准差也表明,在较大的尺度上的居民点、农田和废弃运材路等人为活动的影响不容忽视,表现为样点内马鹿足迹链数量的差异很大,较高的数量持续一段时间后往往随之以较低的数量.这充分显示了马鹿数量分布的多尺度和生境因子等级斑块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微生境的脆弱性,即一旦一定微生境因子的斑块尺度发生变化,则可能导致马鹿数量分布空间格局的较大改变.此外,揭示马鹿生境破碎化因子在不同空间尺度上自相关的特性和分布的格局,对今后关于马鹿的生境研究时应用取样尺度的有效性、独立性和代表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双台河口保护区是世界濒危鸟类丹顶鹤大陆种群西线群体不同生活史阶段的重要栖息地。2008-2010年3-4月,采用定点观察法、二维坐标法、方差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对保护区内春迁期丹顶鹤觅食栖息地的多尺度选择进行了监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春迁期,该保护区丹顶鹤觅食栖息地选择包括2个尺度3个选择,即大生境尺度内觅食生境类型选择和小生境尺度内觅食区选择、觅食微生境选择;(2)觅食生境类型偏好选择芦苇沼泽(90.00%),也偶选玉米地、泥滩、草甸等生境;(3)觅食区选择通过宏生境因子和干扰因子来判定,宏生境因子包括明水面、堤坝和火烧地,距离均在30m以内;干扰因子包括居民区和油田等强干扰因子和道路等弱干扰因子,均采取远离的方式进行回避,居民区保持在1km以上,油田保持在2km以上,道路保持在300-500m;(4)觅食微生境选择通过微生境因子来判定,包括植被高度、植被密度、植被直径等,选择盖度小(<5%)且植被高度小于喙长的区域觅食。  相似文献   

6.
东祁连山喜马拉雅旱獭生境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甘肃天祝县抓喜秀龙乡对喜马拉雅旱獭(简称旱獭)生境的选择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旱獭洞穴与各种生态因子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3个特征值(地理因子,人为干扰因子、植被因子)的累计贡献率为68.80%,可以较好地反映旱獭生境的特征,根据3个主成分中载荷系数绝对值的大小可以判断影响旱獭生境选择的主要生态因子是海拔、坡度、纬度等地理因子,同时草高、地上生物量等与地理因子又具有协同效应;人为干扰距离、距公路距离等人类活动因子是次要因子;盖度等植被因子对旱獭的生境选择也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2008年6月-9月采用样方法对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马麝(Moschus sifanicus)栖息地进行调查,2012年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选择海拔、人为干扰距离、土地覆盖3个生态因子,利用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SI)对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马麝栖息地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马麝适宜栖息地面积为6 089.63km~2,较适宜栖息地面积为5 204.44km~2,不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41 047.93km~2,三者占比依次为4.00%、3.42%和92.58%。从空间分布情况来看,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于保护区东部果洛州以及南部玉树州生境条件较好且人为活动干扰较低的区域,不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于保护区中部的人为活动干扰较高区域及西部荒漠区。适宜生境的破碎是限制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马麝种群恢复的重要因素,建议加强马麝栖息地保护,降低人为活动干扰,促进其种群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以王朗自然保护区为例,考虑地质灾害影响,完善王朗大熊猫生境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海拔、坡度、坡向、距河流距离、植被、竹子分布、距道路距离、灾害点密度为评价指标。采用AHP-PCA熵权法和Maxent模型综合评价王朗大熊猫生境适宜性,基于两种方法结果预测大熊猫潜在活动区域。结果表明:(1)AHP-PCA熵权法和Maxent模型得到王朗大熊猫适宜栖息地主要在东北部及大窝函、竹根岔、长白沟,该区域植被丰富,食物水源充足,受自然灾害和人类干扰较小;(2)AHP-PCA熵权法不受物种分布影响,仅与环境指标相关,得到适宜大熊猫生境与Maxent模型预测区域有较高的重叠性,说明AHP-PCA法也可用于大熊猫生境评价且准确度较高;(3)基于两方法结果得到大熊猫栖息地潜在活动区域,主要是大窝函及竹根岔沟的西南方向延伸区域,面积约30.36 km2。  相似文献   

9.
采用随机布设样地的方法对飞机草入侵区域的入侵格局进行研究.通过量化飞机草样地的海拔、坡度、坡向等18个生境因子,精确描述了飞机草对具有不同特征的各种生境的入侵格局,对其进行主成分(PCA)分析,结果表明:描述飞机草生境的18个生态因子所含的生态信息可用4个综合因子表征,飞机草的发生频率与坡向、土壤湿润度、植物总株数、灌木数、杂草高度、水源距、耕地距、空气湿度、乔木高度、乔木大小、海拔、坡度、植物种数、杂革盖度等生态因子呈正相关,而与气温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水生条背萤是河湖湿地生态系统中珍稀物种之一,了解栖息地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进行生境适宜性评价是恢复生物多样性和栖息地保护的重要途径。根据2019年6—7月对江西潦河流域的萤火虫野外调查记录,以条背萤成虫个体分布点和生境变量数据为驱动,建立MaxEnt模型对潦河中源段水生条背萤精细尺度生境适宜性进行分析评价。研究发现:土地利用类型、水源距离、居民区距离是条背萤适宜生境分布的主要限制因素;适宜的土地利用类型为溪流、河滩湿地、水田,且与稳定水源距离应保持在0~110 m、与居民区距离应大于140 m、与道路距离大于50 m为适宜;潦河中源段河岸带条背萤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93 km2,约占河岸带研究区域的16%,其中最适宜区面积仅为0.17 km2,沿河流呈“一带多岛”的分布格局。研究不仅提供了萤火虫在潦河中源段的分布现状,也为萤火虫分布与生境因子的关系提供了一个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2002~2004年,在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区选择4种不同干扰生境,在3个空间尺度上对啮齿动物群落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干扰和尺度下,荒漠啮齿动物群落格局具有明显差异。随着尺度的增大,不同干扰生境种类组成明显增加,优势种组成格局明显变化,开垦干扰下子午沙鼠在3个空间尺度上都为优势种;轮牧干扰下子午沙鼠只是在小尺度上占有优势,而小毛足鼠在2个较大空间尺度上始终为优势种;过牧干扰下同样子午沙鼠只是在小尺度上占有优势,而三趾跳鼠在2个较大空间尺度上始终为优势种;禁牧干扰下子午沙鼠和黑线仓鼠的优势地位在1hm2和10hm22个空间尺度上交替出现,但在40hm2空间尺度则同时成为优势种。在荒漠栖息地破碎化过程中,啮齿动物群落格局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受到了明显的影响。三趾跳鼠在群落中数量升高是荒漠生境开始破碎化的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12.
2008年2~5月,通过对南昌前湖地区的乔木、灌木、草地以及农田生境下的麻雀栖息地的调查与研究,共分析了57个觅食地样方和70个休息地样方。结果表明,对麻雀觅食地影响的主要因素依次为距建筑物距离、草本盖度和草本均高;对其草地生境休息地影响的主要因素依次为距建筑物距离、草本均高和距水源地距离;而树木盖度对其乔木和灌木生境休息地选择最为关键。总体上,麻雀喜欢在距建筑物较近且植被不太茂密的地方觅食。总之,人类活动是麻雀栖息地选择的最主要影响因素,为了获得更多的食物,麻雀选择到人类活动区域来觅食和休息,但是过于频繁的人类活动也会干扰到它们的觅食和休息行为。  相似文献   

13.
以2002年印度野牛(Bos gaurus)印度次大陆的空间分布图和开放式生态环境数据库的30个环境变量为主要信息源,采用逻辑斯蒂回归(LR)、分类与回归树模型(CART)、基于规则的遗传算法(GARP)、最大熵法(Maxent)4种生态位模型,进行印度野牛印度大陆部分潜在生境预测.结果表明:4个预测模型总体性能相差不大,其中,Maxent模型单项指标、总体平均值均最高;年平均降水量、温度季节性变化、林木覆盖率、标准归一化植被指数、海拔高度、距主要道路距离是影响印度野牛空间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增加林木覆盖率、减少道路修建引起的生境破碎化、保证水源是印度野牛保护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以1988、2000和2005年3期的Landsat TM影像和统计数据作为数据源,运用3S技术及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以石家庄市平原地区各市(县)城乡居民点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988—2005年间研究区居民点空间格局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近20年来,石家庄市平原地区城乡居民点规模呈逐年增长趋势,各级居民点面积整体增长71.4%。空间格局上,城市居民点边界的破碎程度较大;建制镇居民点个数及规模受行政区划影响增长迅速;农村居民点个数呈逐年减小趋势,但规模扩大。各市(县)农村居民点边界规则,平均邻近距离均有所减小,呈现集中、密集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鹅喉羚蒙古亚种与夏季栖息地的关系,为探索鹅喉羚蒙古亚种的生境选择和生境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6年7—8月,采用样线法和随机样方法,在内蒙古乌拉特后旗的蒙古野驴?梭梭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展开了鹅喉羚蒙古亚种夏季生境选择研究。共获得71个鹅喉羚数据样方,测定了15种生境因子,计算Vanderploeg和Scavia选择指数同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鹅喉羚喜好高平原和残丘,坡向半阴,灌木类型以白刺灌木林为主。倾向选择灌木数量为0 ~ 10株、20 ~ 30株,植被盖度为0 ~ 20%、60% ~ 80%,距道路的距离为10 ~ 15 km,距居民点的距离为10 ~ 15 km的生境。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5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76.504%,其中第1主成分的贡献率为22.058%,地形因子(坡向、坡位和坡度)是第1主成分的影响因子,其他几个主成分的生境选择因子主要是干扰、水源和食物及植被因子。结论因此,我们认为夏季鹅喉羚对生境的选择呈现一定的偏好和回避,是由于夏季保护区内气候、地形、食物以及干扰等因子特有的季节性特征导致,也体现出其对保护区实际生境情况和资源分布进行的择优和取舍行为。   相似文献   

16.
2013—2015年冬季,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新林林区对紫貂(Martes zibellina)的生境选择进行了野外调查研究。通过大兴安岭紫貂冬季对海拔、坡度、坡向、距水源距离、距道路距离、距针叶林距离、距阔叶林距离、距混交林距离、距灌木距离、距沼泽距离、距居民点距离、隐蔽级、郁闭度、雪深、植被类型、优势乔木共16种生境因子的选择研究,发现新林林区冬季紫貂更偏爱海拔较高、距离水源较近、距离道路和居民点较远、距离混交林较近、郁闭度更高的生境。通过对生境因子进行逻辑斯蒂回归筛选,建立了紫貂生境选择的资源选择函数模型,该模型的选取变量也支持了海拔、距道路距离、距水源距离的差异。这表明该林区紫貂偏爱海拔较高的生境,活动在水源较近的区域,回避人为干扰,选择郁闭度较高的生境。  相似文献   

17.
沙棘人工种群在不同生境条件下的繁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沙棘人工种群根蘖萌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丘陵沟壑区纸坊沟流域不同生境沙棘人工种群根蘖萌苗,产生的无性系个数、空间分布和生长状况的调查,系统研究不同生境条件下沙棘人工种群的根系产生幼苗的基本特征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主要结论是:沙棘人工种群的更新几乎完全依赖于无性繁殖更新,种子萌发产生的幼苗在调查地内很少发现;生长在阴坡的沙棘人工种群无性繁殖较阳坡的旺盛;母株通过根蘖萌芽形成无性系小株的数量、水平扩展范围、无性系小株个体生长均优于阳坡;山坡下部优于山坡上部。不同生境种群均存在枯枝现象,阴坡沙棘种群枯枝率最小(5%);阳坡萌蘖苗的枯枝最大(20%)。不同龄级中,以5~6 a生无性小株枯枝率最高。土壤中沙棘根蘖幼苗萌发点的空间分布分析表明,在土壤2~6 cm为密集区,水平扩展距离在山坡上部距离较远,可达到3 m,山坡下部扩展距离较近,最远不超过1.5 m,无性系小株萌发点空间分布格局受坡位影响大,而与坡向关系不密切。尽管沙棘人工种群在丘陵沟壑区基本都能自我更新,但在生境选择中,应该尽量利用水分条件较好,土质疏松的生境,以获得最佳生长效果和水土保持功能。  相似文献   

18.
不同生境胡杨种群径级结构与格局动态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应用"相邻格子法"对塔里木河中游不同生境下胡杨种群进行每木调查,获得野外资料。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与5种聚集度指标,研究了不同生境胡杨种群径级结构和空间格局及其动态。结果表明:河漫滩生境胡杨种群径级结构呈金字塔型,幼龄储备丰富,种群呈增长趋势;沙地生境种群结构呈纺锤型,幼苗严重不足,种群呈衰退趋势。胡杨种群的格局规模为25m2。不同生境下胡杨种群空间格局有所差异,分别表现为集群分布与随机分布;在胡杨种群生长过程中,空间格局呈现由集群分布至随机分布的扩散趋势;胡杨种群结构和空间格局主要受塔里木河洪水与其自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选择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为目标物种,对它们在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潜在栖息地进行适宜性评价分析,以期对黑麂生境保护提供指导意义。在总结黑麂生活习性的基础上,分析对黑麂栖息地生态适宜性有重要影响的4种因素:植被因子、地形因素、水源距离和人为干扰。对不同因素在一年四季的影响权重综合赋值,结合保护区的自然环境条件,确定黑麂潜在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准则与分析方法。结果表明:由于毛竹Phyllosta~hysedulis林和针叶林的不合理分布和800~1000m海拔处较为强烈的人为干扰,研究区域内黑麂潜在适宜栖息地、次适宜栖息地和不适宜栖息地面积分别为3.2122,3.0222,和2.9922km。,占地比例分别为34.8%,32.7%和32.5%。天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麂潜在生境的保护,需要加强对上坡位人为干扰的控制,同时通过建立生态绿道,强化潜在适宜栖息地之间的联系,促进次适宜栖息地向适宜栖息地转化。  相似文献   

20.
崇明东滩越冬白头鹤生境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06年11月至2007年2月和2007年10月至2008年2月,通过记录崇明东滩越冬白头鹤(Grusmonacha)的空间分布特征,运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评价了东滩保护区白头鹤生境适宜性,分析了保护和管理野生白头鹤种群的适宜空间区域。研究结果表明,白头鹤主要活动于农田生境和滩涂生境。在农田生境中,白头鹤对居民耕种区及活动区存在明显的选择性(P0.05);公路、植被指数等因子对白头鹤的分布没有明显的干扰(P0.05)。在滩涂生境中,白头鹤对潮沟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P0.05),主要分布于生境斑块密度低和植被指数低的区域(P0.05);人为活动对白头鹤分布没有显著影响(P0.05)。在不考虑人为干扰因素的制约下,崇明东滩保护区越冬白头鹤潜在适宜栖息地的面积为172.2km2,最适宜生境面积为4.5km2;在人为活动影响下,白头鹤的实际适宜生境面积为101.7km2,最适宜生境为1.4k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