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正小麦的生长阶段小麦要从营养生长过渡到生殖生长,必须经过两个发育阶段,即春化阶段和光照阶段。小麦种子萌发后,便可进入春化阶段的发育。其特点是在所需要的综合条件中必须有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的低温,否则就不能通过春化阶段,而永远停留在分蘖状态。那么,根据小麦通过春化阶段所需温度高低和时间长短,可把小麦品种分为冬性、弱(半)冬性和春性三种基本类型。冬性品种对温度要求极为敏感,春化阶段适宜温度在0℃~5℃,需经历30~50  相似文献   

2.
一、越冬期冻害 小麦越冬期发生冻害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品种春性较强.冬小麦需要一个低温阶段才能起身拔节,我们称这个低温阶段为春化阶段.品种通过春化所需的温度越低、时间越长,该品种的冬性越强;反之,春性强.小麦通过了春化阶段,发育进入二棱期,抗寒能力大大减弱.春性强的品种在冬前遇到冷空气后通过春化,冷空气过后小麦迅速发育,甚至起身拔节.  相似文献   

3.
一、冻害原因1.小麦遭受冬季冻害的原因品种因素:冬小麦品种分为冬性品种、半冬性品种和春性品种三类。各类品种播种后都需要通过春化发育阶段才能拔节抽穗。各类品种通过春化阶段需要的温度和时间不同。冬性品种,在0℃~3℃,30~50天可完成春化阶段;半冬性品种0℃~7℃,20~30天可完成春化阶段;春性品种0℃~12℃,5~15天可完成春化阶段。通过春化阶段之后的小麦抗寒性会大大降低。气候因素:秋冬季节,气温逐渐  相似文献   

4.
目前栽培的小麦品种,新春6号,永良15号。春性品种的种子在土壤里萌动以后,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低温条件,才能起身拔节发育形成结实器官,这段时间叫做小麦的春化阶段。春性品种通过春化阶段的温度较高,一般是在7℃~15℃,5-8天就能通过春化。  相似文献   

5.
目前栽培的小麦品种,新春6号,永良15号。春性品种的种子在土壤里萌动以后,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低温条件,才能起身拔节发育形成结实器官,这段时间叫做小麦的春化阶段。春性品种通过春化阶段的温度较高,一般是在7℃~15℃,5-8天就能通过春化。  相似文献   

6.
目前栽培的小麦品种,新春6号,永良15号.春性品种的种子在土壤里萌动以后,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低温条件,才能起身拔节发育形成结实器官,这段时间叫做小麦的春化阶段.春性品种通过春化阶段的温度较高,一般是在7℃~15℃, 5~8天就能通过春化.  相似文献   

7.
昆明、威宁小麦夏繁效果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从春性到冬性的21份材料在云南昆明和贵州威宁进行夏繁试验,结果表明,两地气候条件在满足小麦低温春化阶段上有一定差异.但均能够满足本区选育半冬性早熟类型品种要求,在经济性状上威宁显著优于昆明,但生育期却较昆明长。  相似文献   

8.
目前栽培的小麦品种,新春6号,永良15号.春性品种的种子在土壤里萌动以后,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低温条件,才能起身拔节发育形成结实器官,这段时间叫做小麦的春化阶段.春性品种通过春化阶段的温度较高,一般是在7℃~15℃,5~8天就能通过春化.  相似文献   

9.
目前栽培的小麦品种,新春6号,永良15号.春性品种的种子在土壤里萌动以后,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低温条件,才能起身拔节发育形成结实器官,这段时间叫做小麦的春化阶段.春性品种通过春化阶段的温度较高,一般是在7℃~15℃,5~8天就能通过春化.  相似文献   

10.
目前栽培的小麦品种,新春6号,永良15号.春性品种的种子在土壤里萌动以后,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低温条件,才能起身拔节发育形成结实器官,这段时间叫做小麦的春化阶段.春性品种通过春化阶段的温度较高,一般是在7℃~15℃,5~8天就能通过春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揭示黏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基因的区域分布及恢复材料的1BL/1RS情况,为黏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优良恢复源筛选提供理论依据,以推动黏类小麦雄性不育"三系"强优势组合的选配能不断得到新的材料保障。【方法】以8个黏类不育系和国内外一批小麦品种(系)为试材,结合分子和细胞学技术,进行1BL/1RS易位系鉴定,并利用中国国内法对其育性恢复程度进行分类。【结果】在参试的256份材料中,初步鉴定约20%的小麦品种(系)属于1BL/1RS易位系;育性表现半不育、高可育和全可育的品种(系)分别有86.15%、91.67%和100%为非1BL/1RS易位系,表现全不育和高不育的品种(系)中均有40%左右属于1BL/1RS易位系;恢复能力在50%以上的品种(系)在中国春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西南冬麦区和华南冬麦区的比例依次为60%、65.85%、68.42%和71.43%。【结论】黏类不育系优良恢复源大都为非1BL/1RS易位系,主要集中在中国春麦区和南方冬麦区。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冬麦区小麦品种抗蚜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蚜量比值法对目前我国推广种植的84个高产、优质小麦品种和有苗头的优质小麦新品系,进行了初步的抗蚜性鉴定,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系)的抗蚜能力普遍较低,绝大部分小麦品种表现为感蚜虫。比较各供试小麦品种(系)上麦蚜的蚜量比值可知,对荻草谷网蚜、禾谷缢管蚜及混合种群表现感虫性的品种(系)分别占供试小麦品种(系)的86.90%,57.14%和86.90%。麦蚜的消长曲线也表明各供试小麦品种(系)不抗蚜虫。  相似文献   

13.
【目的】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冬季温度升高明显,这一变化对冬小麦冬春性品种种植界限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了回答这一科学问题,笔者以1981年为时间节点,将1951—2010年划分为两个时段,分析比较后一时段冬季温度升高对中国冬小麦的强冬性、冬性、弱冬性和春性4种类型品种种植北界和种植南界的空间位移及可种植面积的影响。【方法】依据制约冬小麦正常越冬的冻害指标和影响春化天数指标确定冬小麦不同品种种植的北界和南界;采用ArcGIS软件绘制冬小麦不同品种种植区域及种植面积变化。【结果】与1951—1980年相比,1981—2010年冬小麦强冬性品种种植北界在宁夏-甘肃及河北-辽宁北移趋势最明显,分别北移200 km和100 km,其种植南界东部地区北移趋势大于西部地区,在江苏和安徽等地移动90 km,强冬性品种可种植面积共增加36.24万km2;冬小麦冬性品种种植北界在山东-河北变化明显,向北移动310 km,种植南界在贵州毕节-习水地区向西推移趋势明显,西推95 km,冬小麦冬性品种可种植区域共增加17.75万km2;冬小麦弱冬性品种种植北界在安徽、江苏、河南和山东交互之处变化明显,北移120—370 km,西部地区变化趋势不明显,种植南界呈略微北推趋势,冬小麦弱冬性品种可种植面积共增加15.70万km2;冬小麦春性品种种植北界在江苏、安徽和河南变化明显,北移230 km,而西部地区不明显,春性品种可种植面积共增加23.44万km2。华北北部地区以强冬性品种为主,华南地区以春性品种为主,河南、山东和四川等地区冬小麦可种植冬春性品种类型较多,以冬性和弱冬性品种为主。【结论】由于中国冬季温度明显升高,较1951—1980年,1981—2010年冬小麦不同冬春性品种种植界限明显北移,北界北移趋势大于南界移动趋势,种植区域面积增大,其中强冬性品种种植界限及可种植区域移动最明显。  相似文献   

14.
小麦品种对日长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3个小麦品种于人工控光和广州自然光5级日长下,先后于1985年和1987年年份两年共7期播种,盆栽和田间试验结合,结果表明冬性品种有严生格的出穗临界日长,但日长变化对出穗迟早影响极微;春性和半冬性品种未发现有出穗临界日长,但长日出穗促进率大,春性和半冬性品种出穗的光温联应方程为y=a-b1x1-b2x2,即出穗日数随日长增长温度升高而缩短,但华南春性品种出穗受日长影响大于受温度影响,而四川、 宁夏春性及山东半冬性品种3受温度影响则甚于受日长的影响,冬性品种方程为y=a-b1x1 b2x2,即出穗日数随日长随长而缩短,随温度升高而增加,温度影响较日长影响大,文章还探讨了日长结合温度对小麦生育期、穗粒性状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云南小麦种植气候生态类型区划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气候立体性强、干湿分明,干旱、低温是制约云南小麦高产稳产的主要影响因子。为给云南小麦种植提供更加客观、科学的理论依据,根据云南小麦生育期间(10月—翌年5月)的降雨量、气温(积温)和日照时数的时间、空间分布与小麦生长适应性之间的相关性,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因子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法与GIS技术结合,对云南小麦种植区进行气候生态类型区划试验,并对区划结果进行综合评述。结果表明,云南小麦气候生态类型可划分为中北部冷凉小麦种植区、中部半干旱小麦种植区、中部半湿润小麦种植区和南部温暖湿润小麦种植区,其中中部半干旱区是云南小麦最适宜和优先发展种植区。  相似文献   

16.
当前,经过我国农业专家的不懈努力成功培育出"矮抗58"品种,此新品种属于矮秆多抗的高产小麦,目前已经在全国的小麦主产区进行了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小麦需肥的特性是制订合理施肥的主要依据。华南麦区对小麦需肥特性的研究尚未见诸报道。经我们研究,广东小麦每生产一百斤籽粒吸收NPK的数量中,需N量略高于其他麦区。不同生育期对三要素吸收量则具有从分蘖期到拔节期需N量较高,和灌浆期至成熟期需P量也较多等特点。因此,在施肥实践中应重视苗期追N和后期的增P。根据施N效应期较其他麦区早的特点,追N可在计划促进叶位前一叶龄时进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作物品种选育是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结果。黄淮麦区是中国最大的麦区,在保障中国小麦生产和粮食安全中有重要作用。研究过去30年黄淮旱地冬小麦品种农艺性状和气温要素变化规律,为旱地小麦育种适应未来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利用近30年来国家黄淮旱地冬小麦区域试验典型代表临汾点的对照品种农艺性状及该市的气温资料,研究对照品种农艺性状、生育期平均气温和≥0℃积温的变化规律,并进行农艺性状和气象要素的相关、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小麦生育期的平均气温、≥0℃积温、最低和最高温度在逐年呈缓慢增加。小麦生育期平均气温平均每年上升0.05℃,≥0℃积温平均每年上升21.9℃,且二者呈正相关关系。≥0℃积温变化更能深入反映小麦生育期的温度变化情况。小麦生育期最高气温平均每年上升0.02℃、最低气温平均每年上升0.16℃。播种至越冬前的平均气温和≥0℃积温增加最多,营养生长阶段平均气温和≥0℃积温增加明显,生殖生长阶段平均气温增加较少且≥0℃积温有下降趋势。随着气候变暖,分蘖多的强冬性品种逐渐被分蘖适中的冬性和弱冬性品种替代。1986-1996年对照品种农艺性状变化幅度不大,1997-2007年期间变化较大,2007-2014年变化幅度最大;这和小麦生育期平均气温变化趋势基本相同。黄淮旱地对照品种千粒重和穗粒数逐年缓慢上升,分别每年平均增加1.57%和3.39%。有效穗数和产量及株高缓慢下降,分别每年平均下降0.16%和1.29%。产量与株高(0.684**)、有效穗(0.531**)和千粒重(0.541**)均极显著正相关。株高、起身至拔节期≥0℃积温和平均气温是决定小麦产量的3个主要因子,分别决定了小麦产量的46.73%、26.17和3.26%的变异。在黄淮旱地小麦适应气候变化中,起身至拔节期≥0℃积温和株高对产量贡献较大且为正效应;起身至拔节期平均气温为负效应。【结论】气候变暖对黄淮旱地冬小麦农艺性状变化趋势有较强的影响,选育株高和有效穗数适中、穗粒数较多、千粒重较大的中高产抗旱品种是黄淮旱地小麦适应未来气候变化的育种改良方向。  相似文献   

19.
以京冬8号、冬春杂交06F0代217份、06F2代7份、06F3代12份、06F4代55份、06F6代9份为试验材料,通过低温春化、南繁加代,得出以下结论:冬春杂交F0代,在杂交后18 d收获,子粒培养至幼苗为三叶期时定植;采用高低温破眠方式时,还须采取一些辅助手段完全打破种子休眠;冬小麦春化阶段对低温最敏感的部位在叶片。  相似文献   

20.
有机胺在低温下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桂芳  王晓理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139-19141,19175
[目的]研究不同低温条件下有机胺(PTAB)对不同冬小麦品种发芽和幼苗根系活力的影响。[方法]在3个低温(5、10、15℃)处理下,用0、10、20、50、100 mg/L不同浓度的PTAB对小麦进行浸种和叶面喷洒处理,考察对2个冬小麦品种种子萌发和幼苗根系活力的影响。[结果]PTAB对不同低温下不同冬小麦品种的发芽势、芽长、平均根长、最大根长和根活力都有促进作用。而且对2个冬小麦品种的影响趋势一致。在5℃低温下以浓度50 mg/L处理效果最好,在10~15℃低温下以浓度10~20 mg/L处理的效果最好。PTAB对供试的冬小麦抗寒性均有影响,在不同低温下PTAB起到促进生长和抑制生长作用的浓度有区别,表现出处理温度范围内温度越低时,PTAB的浓度越高,效果越好;温度增高时,PTAB的浓度比较低时效果好。高浓度的PTAB对根的生长有抑制作用。[结论]在低温胁迫下,适宜浓度的PTAB对小麦的发芽和幼根生长均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