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常温条件下,采用大米粉、大豆粉、面粉、爆米花、中草药5种饲料饲喂洋虫,观察了洋虫的卵、幼虫、蛹、成虫的形态特征、取食习惯、活跃程度等生活习性,分析了5种饲料饲喂的洋虫幼虫化蛹后,饲料种类对蛹的发育历期、蛹重、成虫的体重等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饲料中蛹发育历期最长的为大豆粉饲料,发育历期最短的为大米粉饲料;用面粉和大米粉饲喂的幼虫化蛹后蛹最重;5种饲料下成虫体重由重到轻的顺序依次为:中草药>爆米花>面粉>大米粉>大豆粉。综合经济成本考虑,建议以爆米花为主要饲料,并混合适当的大米粉饲喂洋虫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毒素Ⅱ是从嗜线虫致病杆菌HB310菌株分离得到的一种具有胃毒杀虫活性的复合蛋白毒素。本研究以该毒素口服饲喂棉铃虫4龄幼虫,检测了毒素Ⅱ对棉铃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并通过生化分析研究其对棉铃虫幼虫体内几种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饲喂拌有毒素Ⅱ人工饲料的棉铃虫4龄幼虫-化蛹历期为6.65 d,比对照明显推迟2d,毒素Ⅱ对棉铃虫幼虫化蛹有明显的影响,毒素Ⅱ饲喂的幼虫化蛹率为62%,取食对照幼虫的化蛹率为98%,并且处理组蛹的平均体重也受到明显的抑制,比对照蛹的平均体重降低106.47 mg,两者差异显著;在饲毒12 h后棉铃虫幼虫中肠弱碱性类胰蛋白酶、强碱性类胰蛋白酶、类胰凝乳蛋白酶和总蛋白酶活性分别受到抑制,到36 h饲毒幼虫与对照几种蛋白酶活性差异达到最大,分别为对照幼虫酶活性的0.3708,0.1903,0.3282和0.2141倍;饲毒12 h后毒素Ⅱ开始诱导棉铃虫幼虫体内羧酸酯酶、酯酶活性和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3种酶的活性均在36 h达到最高,分别为对照的15.66,9.49,6.38倍。  相似文献   

3.
秦宗林  鄢建 《粮食储藏》1989,18(3):31-39
本试验通过全麦粉饲养,观察了谷蠹在不同温、湿度条件下的生物学习性和个体生态学特征,结果表明:1、谷蠹的发育温区为18-38℃,32-36℃为最适温度.2、不同温湿度条件下,谷蠹幼虫的龄数不完全一样,在适温范围内,低温低湿时其龄数较多,高温高湿龄数少,通常在3-8龄间变化,但以3或4龄居多.3、不同温湿度条件下,各虫态及幼虫各龄期和世代历期不一样,就虫态而言,以幼虫历期最长,蛹历期最短,就幼虫各龄而论,以1龄历期最长,低温低湿历期长,高温高湿历期短,世代历期在32.52~226.41天之间.4、该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和世代有效积温随相对湿度变化而不同,相对湿度为45%、55%、65%、75%、85%时,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20.1、18.4、18、17.7、17.8℃,平均世代有效积温分别为:798.8,768.1,674.8,661.0,642.5日度.5、各虫态之间的转化率随温湿度变化也有差别,高温高湿,由卵向成虫的转化率较高(即死亡率低),低温低湿由卵向成虫的转化率低.在供试的温湿条件下,1龄幼虫的死亡率最高,蛹的死亡率极低.一旦化成蛹,几乎都能羽化为成虫.  相似文献   

4.
管侧沟茧蜂的寄生对甜菜夜蛾幼虫取食和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明确和评价管侧沟茧蜂的利用价值,采用寄生与未寄生对比的方法,研究了管侧沟茧蜂的寄生对甜菜夜蛾幼虫取食量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被寄生的甜菜夜蛾1,2,3龄幼虫与未被寄生的同龄期幼虫取食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被寄生的1,2,3龄幼虫分别比未被寄生的同龄期幼虫取食量减少75 01%,65 64%和57.45%。被寄生的1,2,3龄幼虫取食量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被寄生的2,3龄幼虫与被寄生的1龄幼虫的取食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即1龄<2龄<3龄。被寄生的3龄幼虫与未被寄生的发育历期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被寄生的2,3龄幼虫与被寄生的1龄发育历期差异达显著水平。被寄生的幼虫随发育历期的延长,其取食量和幼虫体重缓慢上升,被寄生的从第6d或第7d后取食量和幼虫体重缓慢下降。所有被寄生的幼虫均不能化蛹。该寄生蜂不仅能够有效地控制甜菜夜蛾当代危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抑制甜菜夜蛾的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5.
采用大米粉、大豆粉、小麦面粉、玉米爆米花、中草药5种饲料饲喂洋虫,分析洋虫幼虫、蛹、成虫体内蛋白质、氨基酸、脂肪和多糖的含量,结果表明:5种饲料对洋虫幼虫、蛹、成虫各阶段营养成分影响显著。不同饲料饲喂后,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爆米花蛹,脂肪含量最高的是爆米花幼虫和大米粉幼虫,氨基酸含量最高的是大豆粉饲喂下的成虫,不同发育阶段洋虫体内多糖含量均比较低。  相似文献   

6.
双价基因(Bt+CpTI)抗虫棉对棉铃虫的杀虫活性及抑制生长作用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比较了转 Bt+ Cp TI双价基因抗虫棉 (双价棉 )与转 Bt单基因棉 ( Bt棉 )对棉铃虫不同Cry1 Ac抗性种群杀虫活性的时间动态和对不同龄期幼虫的抑制生长作用。结果表明 ,双价棉叶对棉铃虫的杀虫活性于 6月底最高 ,7月底和 8月下旬逐渐下降 ,高于同期测定的 Bt棉的杀虫活性。双价棉对棉铃虫抗性种群 2~ 5龄幼虫的死亡率、存活幼虫体重、化蛹率和成虫羽化率等生长发育的影响 ,均显著高于 Bt棉。用 Bt棉叶连续饲养不同龄期抗性棉铃虫 ,2龄幼虫就可部分化蛹和羽化 ,而用双价棉饲养 ,5龄以下幼虫不能化蛹和羽化 ,表明双价棉对抗性棉铃虫具有较强的抗虫性。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不同胡萝卜素含量及人工饲料制作方法对七星瓢虫幼虫的影响。采用不同浓度的胡萝卜素及其他组分组成的不同状态人工饲料对七星瓢虫幼虫进行饲养,对七星瓢虫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成蛹率、成虫数量及体重进行评估、分析。结果表明:以50 mg/kg浓度胡萝卜素及其他组分饲养的幼虫的成蛹率为75.00%±5.00%(n=20)、成虫率为71.75%±2.00%(n=20)、幼虫期为(11.68±0.10)天(n=20),显著高于其他浓度胡萝卜素饲养组;体重(0.0325±0.0007) g(n=20)则显著低于其他浓度饲养组,蛹期(3.70±0.11)天(n=20)与其他浓度饲养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干粉饲料加糖水的组合饲养的七星瓢虫幼虫的蛹期(3.80±0.06)天(n=20)和体重(0.0357±0.0006) g(n=20)与糊状饲料饲养组的蛹期(3.55±0.10)天(n=20)和体重(0.0345±0.0010) g(n=20)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干粉饲料加糖水的组合饲养的七星瓢虫幼虫的成蛹率57.50%±2.00%(n=20)和成虫率41.25%±5.00%(n=20)均显著高于糊状饲料饲养七星瓢虫幼虫的成蛹率18.00%±2.00%(n=20)和成虫率17.00%±2.00%(n=20),而幼虫期(9.93±0.17)天(n=20)则显著低于糊状饲料饲养七星瓢虫幼虫的幼虫期(11.68±0.16)天(n=20)。50 mg/kg浓度的胡萝卜素组成的人工饲料饲养七星瓢虫幼虫,其成虫率和成蛹率显著高于其他组合,干粉状人工饲料显著优于糊状人工饲料,研究明确了1组较优的七星瓢虫幼虫饲料及其制作方法。  相似文献   

8.
用棉花秸秆、灰绿藜分别配以不同量的麸皮作为饲料对黄粉虫进行饲养试验,考察黄粉虫在不同饲料条件下幼虫的生长和死亡情况,观察其死亡率、幼虫增重、蛹重等指标。结果表明,直接用棉花秸秆、灰绿藜饲养黄粉虫时幼虫增重、蛹重及幼虫生长期明显不如用麸皮饲养。  相似文献   

9.
不同寄主植物对斜纹夜蛾生长发育、繁殖及飞行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研究表明,取食不同食物斜纹夜蛾幼虫的发育历期、存活率、蛹重和成虫的羽化率有显著的差别。取食人工饲料的幼虫发育历期最短(18.11 d),其次为取食甘蓝和大豆(20.13 d和20.45 d)。取食人工饲料幼虫存活率达91.80%,显著高于取食棉花(75.47%)、甘蓝(\{73.68%\})和大豆(72.22%)的处理。幼虫取食人工饲料、甘蓝、棉花和大豆的成虫寿命和产卵前期没有显著性差别,但成虫的产卵期、产卵量和卵的发育历期有显著不同。取食人工饲料成虫的飞行能力显著高于取食甘蓝的处理,而以取食大豆和棉花处理的飞行能力最差。鉴于较差的幼期营养条件并不导致成虫飞翔能力的增加,斜纹夜蛾的远距离迁飞是成虫对羽化后所处不良环境的行为反应。  相似文献   

10.
生长前期转 Bt基因棉对低龄棉铃虫幼虫具较强的抗性 ,子叶期抗性最强 ,真叶后下降 ,随后逐渐上升 ,至 1 0叶期达顶点 ,之后又开始下降 ;沿江棉区一代棉铃虫幼虫发生期 ,正处于 Bt基因棉的生长前期 ,转 Bt基因棉对 1龄和 2龄幼虫在较短的时间内即表现出较强的抗虫效果 ,对 3龄和4龄幼虫抗虫效果明显下降 ,但连续取食后全部不能存活 ,对 5龄幼虫抗虫效果较差 ,连续取食后可部分化蛹但化蛹率明显低于对照。同时测定了降雨对生长前期转 Bt基因棉抗性表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改善挂面制品的营养保健功能,研发谷物加工副产物的深加工产品,将经过超声波-酸解法改性处理后的麦麸粉添加到面粉中用于制作酸改性麦麸挂面。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优化确定酸改性麦麸挂面的最优配方。结果表明,在面粉100 g的基础上,酸改性麦麸粉添加量为6%(相当于面粉质量的百分比)、水添加量为56%、食盐添加量为3.5%、食碱添加量为0.4%、羧甲基纤维素钠添加量为0.4%,此条件下制得的挂面品质良好,且外观、适口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不同时期干旱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为探明不同时期的干旱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以‘浚单20’为试验材料,分别在拔节—抽穗期和抽穗—乳熟期进行水分控制处理,令土壤水分分别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40%(重旱)和60%(轻旱),以自然生长(CK1)为对照,分析了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程度的干旱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时期的干旱对玉米的生长发育有抑制作用,具体表现为株高变矮,叶面积降低,干物重减少,玉米各个产量构成因素(穗长、穗粒数、百粒重等)在受旱时都呈下降趋势。与自然生长(CK1)相比,拔节—抽穗期遭受重旱(G1)的玉米,生长至乳熟期,株高偏低26.1%,叶面积下降30.9%,果穗长、穗粒数、百粒重分别下降27.6%、46.5%和8.7%;抽穗—乳熟期遭受重旱(G3)的玉米,生长至乳熟期,株高偏低21.7%,叶面积下降23.6%,果穗长、穗粒数、百粒重分别下降36.1%、60.5%和30.2%。说明干旱是制约玉米高产的一个关键因子,特别是抽穗—乳熟期遭受重旱,玉米产量降幅更大。  相似文献   

13.
以3种小麦为原料,测定面粉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的含量。结果表明,原料小麦清理前后微生物含量变化明显。小麦清理后,微生物的数量显著减少;润麦后微生物的含量又大幅上升,润麦是微生物增加的主要阶段;面粉及副产物中,微生物的含量按大麸、小麸、皮粉、心粉的顺序依次降低。  相似文献   

14.
采用冷冻面团法制备手撕面包,研究山药粉、薏米粉、荞麦粉、魔芋粉、紫薯粉、谷朊粉等食品配料对面包感官品质、比容和失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面粉添加量100%,山药粉添加量4%,薏米粉添加量2%,荞麦粉添加量2%,魔芋粉添加量0.4%,紫薯粉添加量2%,谷朊粉添加量2%时,手撕面包的口感良好,组织细腻均匀,比容较高,失重率较小。在小麦面包中添加具有一定生理功能的食品配料,可以改善面包的感官品质,提高面包比容,降低失重率,并使面包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  相似文献   

15.
日光高温消毒方式对土壤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漆永红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35):122-127
为了探讨日光高温消毒对土壤温度和根结线虫2龄幼虫的影响,采用0.9 kg/m2麦皮 + 覆膜、1.7 kg/m2鸡粪 + 覆膜、4 kg/m2甘蓝+2 kg/m2麦麸+ 覆膜结合夏季阳光进行日光高温消毒。结果表明,棚温在15:00平均温度达到最高值47.5 ℃,而9:00最低为28.8℃。除10 cm土层在15:00温度达到高峰值外,其他15、20、30 cm土层均在18:00达到峰值。1.7 kg/m2鸡粪+覆膜对各土层平均温度提高最高,达到3.6~5.3℃,提高了4.5℃。1.7 kg/m2鸡粪 + 覆膜和4 kg/m2甘蓝+2 kg/m2麦麸+ 覆膜对0~30 cm土层根结线虫2龄幼虫的闷杀效果达到90%以上和87%以上,而对30 cm以上土层线虫的防效不明显。4 kg/m2甘蓝+2 kg/m2麦麸+覆膜和1.7 kg/m2鸡粪+覆膜对后茬番茄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100%和92.3%。建议生产上利用4 kg/m2甘蓝+2 kg/m2麦麸+覆膜和1.7Kg/m2鸡粪+覆膜结合夏季日光高温消毒来防治蔬菜根结线虫,具有操作简便、防治效果好等优点,适宜夏季在北方温室蔬菜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挤压膨化处理麸皮对全麦粉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红麦、白麦、加麦的小麦麸皮经挤压膨化处理、粉碎后,按原配比回添到面粉中,制得全麦粉。通过与未处理小麦麸皮回添的全麦粉在理化指标和流变学特性对比来评判2种工艺制得的全麦粉的性质,从色度、面筋、蛋白、沉降值、粉质、拉伸等方面进行比较,挤压膨化处理麸皮回添工艺对全麦粉的品质有明显的改变。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福建7个储备粮承储企业159个仓廒89.17万吨库存粮食害虫防治经济性调研与分析,分别研究了害虫蛀食性和粉食性、小麦和玉米、熏蒸杀虫温度等情况下储粮害虫防治与其经济阈值的初步关系。主要结果包括:①蛀食性害虫的经济阈值小于粉食性害虫,同等条件下处理蛀食性害虫挽回的经济损失要大于付出的成本;②小麦和玉米品种的经济阈值小于稻谷,在同样的条件下,出现同样的害虫,处理小麦和玉米所付出的代价比挽回的经济损失要小;③熏蒸杀虫时,粮温在20℃以上,经济阈值较小,当粮温在15℃以下及35℃以上时,害虫防治的经济阈值较大。  相似文献   

18.
劳传忠  曾伶  郭超 《粮食储藏》2012,41(4):27-29
研究了在28℃、75%RH的温湿度条件下,5%和2%低氧储藏条件对赤拟谷盗高龄幼虫、蛹和成虫的抑制作用。在5%和2%氧气条件下暴露15d后,赤拟谷盗高龄幼虫化蛹率分别为95.0%和3.7%,蛹羽化率分别为98.0%和0%,成虫死亡率分别为12.7%和100%。本研究结果为气调储粮防治害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白灵菇新型栽培基质配方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栽培白灵菇,以棉柴、花生壳、栗木屑为新型栽培基质,设计13组配方全部或部分替代常规栽培主料棉籽壳进行栽培试验,对不同基质配方栽培白灵菇的菌丝生长速度、产量和周期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花生壳、棉柴、栗木屑均可作为栽培基质主料,可部分替代棉籽壳;产量最优配方是以40%花生壳替代棉籽壳的配方A4,但该配方生产周期较长。综合考察,最佳新型栽培基质配方为C1(棉籽壳40%、生棉柴40%、麸皮15%、玉米粉2%、石灰2%、石膏1%),其平均单位产量、生物学效率及栽培周期分别为188.38 g、53.81%、150.7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