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0 毫秒
1.
贵州喀斯特高原峡谷石漠化地区土壤动物功能类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给深入揭示喀斯特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提供基础资料,在2010年8月,对贵州喀斯特高原峡谷石漠化地区土壤动物功能类群进行了野外调查和室内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将该研究区土壤动物划分为腐食性、植食性、捕食性和杂食性动物4个功能类群。其中,杂食性土壤动物的个体数占总捕获量的比例为最大,捕食性土壤动物为最小。土壤动物个体数在水平分布上差异明显,类群数分布较均匀。土壤动物垂直分布格局研究表明,各样地都表现为明显的表聚现象。不同样地的特有类群反映出各自局地环境的特殊性,它们对生态系统具有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贵州喀斯特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对土壤动物分布的影响研究较少,通过对花江喀斯特高原峡谷,清镇喀斯特高原盆地与毕节喀斯特高原山地天然灌草丛中土壤动物群落的分析,得知贵州喀斯特高原地貌异质性对土壤动物分布有一定影响:(1)沿峡谷-山地方向,土壤动物类群不断增加,膜翅目、双尾目比重不断减少,弹尾目比重不断增加。(2) 双翅目与半翅目的分布与地表空气的相对湿度呈正相关关系。(3) 近孔寡毛目和蜱螨类的分布与地表的光照度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区土壤动物的时空格局与生态功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石漠化治理区土壤动物的动态变化。对毕节鸭池、清镇红枫湖和贞丰-关岭花江石漠化区的土壤动物的空间格局进行了调查,并对土壤动物在石漠化生态环境恢复中的功能研究作了总结。结果发现: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区以杂食性和植食性功能类群为主,捕食性和腐蚀性功能类群分布较小。随着纬度的增加,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ulef指数有增加趋势,而Pielou指数和Simpon指数不存在这种趋势;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深,物种数和个体数有减少趋势;随着土层的加深,各研究区的土壤动物的物种和个体数有减少趋势,土壤动物表聚现象显著。受气候干旱的严重影响,土壤动物的年度变化波动较大。蜱螨目和弾尾目的抗干扰性、抗旱性较强,在凋落物的分解中充当重要的角色,因此,可把这两类物种作为改良土壤的主要动物。  相似文献   

4.
为了了解松嫩平原不同纬度耕作草甸土的环境差异及其对土壤动物群落组成的影响。2009年5、8、10月在松嫩平原黑龙江部选取5个代表性耕作草甸土进行土壤动物群落区系组成调查,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33类、2088只;中小型土壤动物获22类、8372只,隶属于4门、7纲、19目、33科。研究结果表明:5个样地的土壤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水平生态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呼兰土壤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占有绝对优势,纬度最高的嫩江最少;耕作草甸土中的土壤动物垂直分布表聚性不明显,与森林土壤动物相比形成鲜明对比。分析显示:不同地区土壤动物密度-类群指数不同,大型土壤动物:呼兰>海伦>绥化>依安>嫩江;中小型土壤动物:呼兰>海伦>绥化>嫩江>依安。  相似文献   

5.
松嫩平原耕作黑土土壤动物群落的区系组成和生态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琳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1):23-30
摘要:为了解松嫩平原不同纬度耕作黑土的环境差异及对土壤动物群落组成的影响。2009年5月、8月、10月在松嫩平原(黑龙江省境内)选取5个代表性耕作黑土土壤动物群落进行研究,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41类,2242只,中小型土壤动物获49类,15050只,隶属于3门7纲22目57科。研究结果表明,5个样地的土壤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水平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在海伦,无论是大型土壤动物还是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都占有绝对优势,最北部的嫩江最少。耕作黑土中的大型土壤动物垂直分布表聚性不明显,中小型土壤动物的表聚性则较明显,但与森林土壤相比其表聚性不显著。分析表明不同地区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H',大型土壤动物:嫩江>依安>海伦>呼兰>绥化;中小型土壤动物:海伦>呼兰>绥化>嫩江>依安。  相似文献   

6.
重金属污染土壤不同修复处理后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重金属污染过的土壤经修复后其土壤生态的变化情况,于2014.12—2015.12期间,采用干漏斗法针对经过不同修复处理后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进行追踪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污染抑制了某些土壤动物的生存,导致土壤动物的个体数与类群数锐减;而杜绝污染水源后,修复植物根系土壤动物群类群数与个体数增加,并且蜱螨目、弹尾目和线虫纲等常见的土壤动物类群修复效果明显。说明被重金属污染过的土壤在断绝污染水源后,人工种植修复植物不仅可以改善土壤物理性质,而且对根系土壤动物也有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7.
常绿阔叶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在海拔梯度上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海拔梯度及地表残留物质量对土壤动物分布的影响,于2011年8月(雨季)和2012年6月(干季),采用样地调查法对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不同海拔梯度(2000、2200、2400和2600 m)生境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所查不同海拔梯度常绿阔叶林土壤动物群落组成相近,优势类群为蜱螨目和弹尾目,常见类群为双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啮虫目、半翅目和鳞翅目,稀有类群的组成在不同海拔梯度上有明显变化。土壤动物群落类群数和个体数分布受海拔垂直梯度变化的影响明显,而水平方向不同样方间的差异不显著。总体表现为:随海拔梯度升高,土壤动物类群数降低,个体数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海拔2400 m生境最低)。不同海拔生境中地表凋落物C含量以2200 m海拔生境最高,N含量则在2600 m海拔最高。相关分析表明,弹尾目个体数量与地表凋落物N含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由此说明,土壤动物群落在不同海拔梯度的数量分布受海拔变化所产生的凋落物质量和温湿度差异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8.
李泽兴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6):296-300
2008年7月和9月,文章基于对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德惠农业试验示范基地5种不同秸秆覆盖量处理农田土壤动物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玉米秸秆覆盖量差异对农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大型土壤动物采用手拣法,中小型土壤动物采用改良干漏斗分离法(Modified Tullgren),显微镜下分析鉴定,研究区共捕获土壤动物44科5336只,优势类群为棘跳科(Onychiuridae)、球角跳科(Hypogastruridae)和摇蚊科(Chironomidae)幼虫,占总捕获个体数量的59.51%。结果表明:随着玉米秸秆覆盖量的增加,农田土壤动物类群多样性与丰富度相应增加,类群分布更均匀。玉米秸秆覆盖量的不同对农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着显著的影响,秸秆覆盖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的农田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研究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为蔬菜大棚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维持提供参考材料。对延安5个不同蔬菜大棚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采集180个定点土壤样品,通过手拣法和干漏斗法,共获得大、中小型土壤动物标本3442只,隶属13个目。其中寄螨目、弹尾目为优势类群,两者占总捕获量的87%,常见类群为正蚓目和真螨目,其余为稀有类群。对调查结果分析表明:土壤动物的群落数量垂直分布有明显的表聚现象;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呈正相关,与优势度指数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水分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问题严重地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揭示土壤水分变异性规律对该区域生态系统适应性修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贵州省荔波县和普定县为研究区,通过野外采样和实验室分析,对西南喀斯特地区典型石漠化阶段的土壤水分变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深,土壤水分含量逐渐减少;(2)土壤水分含量随时间变化明显,在夏季达到峰值,然后呈下降趋势,至冬季达到最低值,随后又逐渐增加,同时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深,其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幅度呈减少趋势;(3)未石漠化土壤的蓄水、水分释供能力及土壤有效水含量明显高于石漠化土壤;(4)土壤含水量与容重、孔隙度、颗粒组成及土壤有机质等土壤性质关系密切。通过封山育林等措施提高土壤有机质、水分含量,对于防治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和进行水土保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土壤动物是湿地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正常运行的关键一环。土壤动物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笔者概括了土壤动物的分类和采集及土壤动物生物量的测定,阐述了湿地生态系统中土壤动物研究主要集中在2个方面:土壤动物的生态特征研究和生态功能研究。其中,土壤动物的生态特征研究包括土壤动物数量、组成和多样性及及影响因素等主要生态特征,土壤动物生态功能研究主要包括生态指示功能、生态调控功能及对枯落物的分解功能等。最后,对土壤动物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土壤动物对土壤质量变化的响应述评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土壤动物对土壤质量指示作用的研究已成为国际土壤生态学领域的热点和前沿课题。文章述评了土壤质量表征指标,土壤动物指示作用以及土壤动物指示作用与土壤质量的联系现状,指出了土壤动物作为土壤质量的指示者潜力巨大,具有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应用前景;并对未来在土壤动物及土壤动物指示作用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为我国从土壤动物学角度开展土壤质量健康维持的研究,以及将土壤动物指标纳入土壤质量评价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土壤动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全面了解与掌握土壤动物的相关研究进展,明晰相关的研究重点与薄弱环节。笔者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分析,重点介绍了国外土壤动物学的发展演变进程,以及中国在土壤动物分类与分布、群落生态特征以及土壤动物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最后在总结与归纳的基础上对未来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指出应加强全球环境变化对土壤动物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土壤动物对土壤环境的生物指示作用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土壤动物对土壤环境生物指示作用的研究已成为国际土壤生态学领域的热点和前沿课题。土壤线虫对土壤环境(化肥、农药、除草剂和重金属)污染的生物指示研究,土壤原生动物对土壤中残留的有机污染物、农药和重金属的污染诊断的应用,蚯蚓物种多样性作为土壤环境污染的指示生物研究,土壤螨类种类组成和密度与土壤环境的变化的研究等越来越被国内外学者重视。笔者阐述了土壤动物对土壤环境变化生物指示作用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