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为探讨FSH对牛腔前卵泡体外发育的影响,在McCoy’s 5a基础无血清培养液中,分别加入浓度为0、1、10、50及100 ng/mL FSH,观察培养不同时间腔前卵泡的生长和存活情况。结果显示,在培养6 d后添加50及100 ng/mL FSH组腔前卵泡及其卵母细胞直径都较对照组及其他处理组有较大幅度的增长(P<0.01);添加10 ng/mL以上FSH组腔前卵泡在培养后期的体外存活率也有明显提高(P<0.05),表明适宜浓度的FSH对培养后期腔前卵泡体外发育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主要探讨水牛腔前卵泡体外培养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梳刮法从沼泽型水牛的卵巢中回收得到腔前卵泡,而后用McCoy's5a培养液在96孔培养板中体外培养5~10 d,在显微镜下观测腔前卵泡的形态与增长情况,并用台盼蓝染色鉴定腔前卵泡的存活情况。【结果】在培养液中添加100 µg•L-1的FSH能显著提高腔前卵泡培养5和10 d后的增长幅度,当同时添加50 mg•L-1的维生素C时增长幅度进一步加强;添加50 mg•L-1的维生素C能提高腔前卵泡培养10 d后的形态正常率,但对卵泡增长及存活没有影响;添加50 µg•L-1的EGF能提高腔前卵泡培养5 d的增长幅度,但对培养10 d后腔前卵泡的作用不显著。随着卵泡的直径增加,体外存活率升高,增长的幅度上升,异常率下降。60~100 µm的腔前卵泡用三维培养法(琼脂糖包埋)体外培养10 d的直径增长幅度显著高于二维培养法(琼脂糖铺底)和普通培养法,且形态异常显著低于二维培养法和普通培养法;100~140 µm卵泡用二维培养法培养的增长幅度最大,培养成活率最高。【结论】FSH能促进水牛卵泡的体外增长,维生素C能维持卵泡的正常形态结构,且两者的协同作用显著;水牛卵泡体外发育能力随其体积的增大而增强;三维培养法适宜于培养60~100 µm的卵泡,而二维培养法有利于100~140 µm卵泡的体外发育。  相似文献   

3.
南阳牛卵泡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南阳牛卵泡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培养技术。[方法]以南阳牛卵泡卵母细胞为材料,分别在成熟培养液中添加不同激素(E2、FSH+LH+E2、PMSG+hCG+E2)、不同血清(0.6%BSA、10%FCS、10%OCS)和牛卵泡液(10%、20%和30%bFF)后对其进行体外成熟培养,研究不同处理对其体外成熟状况及发育潜力的影响。[结果]在激素添加试验中,添加FSH+LH+E2的效果最好,卵母细胞的成熟率及卵裂率(72.5%,52.6%)显著高于添加E2(47.5%,35.4%)组;在血清添加试验中,添加10%OCS的效果最好,卵母细胞的成熟率(73.3%)显著高于添加BSA组(51.7%);在卵泡液添加试验中,卵母细胞的成熟率及卵裂率随卵泡液浓度的增加而降低,成熟培养液中添加10%bFF可取得与添加10%FCS相似的效果。[结论]该研究为牛卵泡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培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IVM液中FSH+LH添加方式、半胱氨酸和表皮生长因子(EGF)不同浓度对猪IVM卵母细胞早期孤雌发育的影响,将在不同成熟体系中IVM 44 h后的卵母细胞经化学激活后放入NCSU-23中培养,分别于第2、7天统计分裂率和囊胚发育率.结果表明:①IVM液添加有FSH+LH且在培养22 h后更换添加有FSH+LH的IVM液继续培养22 h,其分裂率(83.76±9.95) %和囊胚发育率(23.49±7.74) %显著高于添加FSH+LH连续培养44 h、中间不换液的处理(P<0.05);②IVM液中添加1.2 mmol/L半胱氨酸的囊胚发育率(28.13±10.9) %显著高于添加0、0.3、0.6 mmol/L半胱氨酸的处理,差异显著(P<0.05);③IVM液中添加10 ng/mL EGF的囊胚发育率(23.49±7.74) %显著高于其他浓度处理(P<0.05).可见:在该研究条件下,IVM液添加有FSH+LH且在培养22 h后更换添加有FSH+LH的IVM液继续培养22 h,并添加1.2 mmol/L半胱氨酸、10 ng/mL EGF,有利于促进猪IVM卵母细胞早期孤雌发育.  相似文献   

5.
表皮生长因子(EGF)是参与卵巢功能调节的一个重要肽类因子,关于EGF对小鼠胚胎期卵巢卵泡发育和类固醇激素发育的 今未见报道。本研究以单个卵巢的放泡数、生长卵泡数和5个最大卵母 平均直径为卵泡发育优劣的衡量指标,利用我们早期研究建立的无血清培养体系研究了EGF对胎鼠卵巢卵泡发育和类固醇激素分泌的作用。结果发现:①EGF处理组胎鼠卵巢总卵泡数、生长卵九和卵巢内5个最大卵母细胞平均直径从培养第7天起即显著高于ITS对照组直至培养结束;②EGF在培养后期显著促进胎鼠卵巢分泌睾酮,但对雌二醇的基础分泌无影响;③EGF处理组胎鼠卵巢在培养过程的后期引起贴壁的卵巢边缘脱离培养板底壁发生卷边现象,丧失卵母细胞皮持-髓质生长模式。结果提示:EGF在胎鼠卵巢原始卵泡生长起始中起重要作用, 同时EGF促进胎鼠卵巢小腔前卵泡/卵母细胞进一步生长、发育和体外存活;EGF促卵泡发作用与雌二醇的作用无关。  相似文献   

6.
卵泡大小及卵泡液对牛卵母细胞体外受精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以屠宰场牛卵巢为材料,研究了卵泡大小和卵泡液对牛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受精和培养后发育潜力的影响。试验1:按照卵泡大小将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COCs)分为4个试验组:>8 mm组、2~8 mm组、腔前卵泡(PF)卵母细胞组和混合(将前3种卵母细胞混合)组。结果表明,卵泡大小直接影响卵母细胞受精后的发育,同时,源自不同大小卵泡的卵母细胞混合培养,可以促进未成熟的腔前卵泡内卵母细胞的发育。试验2:将源自优势卵泡(>8 mm)、小卵泡(2~8 mm)和混合(所有卵泡液混合)的牛卵泡液(BFF),按照10%添加到成熟培养液中,3个试验组的卵裂率和囊胚率均高于没有添加BFF的对照组(P<0.05),但添加10%的优势卵泡液使卵母细胞和胚胎发生粘连,易于造成丢失。试验3:与未添加BFF的对照组相比,成熟培养液中分别加入10%、20%和40%的混合BFF,均可明显促进卵母细胞受精后的发育(P<0.05),但20%组和40%组出现卵母细胞及胚胎粘连。因此,成熟培养液中添加10%的混合BFF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7.
化学激活对猪体外成熟卵母细胞孤雌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索了离子霉素结合细胞松驰素B(cytochalasin B, CB)、放线菌酮(cycloheximide, CHX)以及6-二甲基嘌呤(6-dimethylaminopurine, 6-DMAP)等化学物质,对猪卵母细胞激活后发育的影响。试验1,体外成熟卵母细胞分别用15、20、25、30 mol·L-1的离子霉素处理40 min或电激活(1.3 kV·cm-1,80 s,1次脉冲),结果表明,20 mol·L-1组的激活率(69.93±5.80)%显著高于15 mol·L-1组(P <0.05),但与其它各组差异不显著(P >0.05)。试验2,卵母细胞采用20 mol·L-1离子霉素分别激活10、20、30、40、50 min,再用2 mmol·L-1 6-DMAP处理6 h,其中,40 min组的卵裂率、囊胚率[(72.40±13.02)%、(25.37±11.43)%]较高,但与其它各组差异不显著(P >0.05)。试验3,卵母细胞经离子霉素(20 mol·L-1、40 min)激活后,分别用7.5 g·ml-1 CB、10 g·ml-1 CHX、2 mmol·L-1 6-DMAP、7.5 g·ml-1 CB +10 g·ml-1 CHX和7.5 g·ml-1 CB +2 mmol·L-1 6-DMAP处理6 h,2 mmol·L-16-DMAP组的激活率、卵裂率和囊胚率[(86.05±4.29)%、(61.77±8.10)%和(21.62±3.31)%] 显著高于7.5 g·ml-1 CB组(P <0.05)与另外几组差异不显著(P >0.05)。试验4,卵母细胞由离子霉素(20 mol·L-1、40 min)激活后,用2 mmol·L-1 6-DMAP分别处理3.5、5.5、7.5 h,5.5 h组的卵裂率和囊胚率[(66.59±14.36)%和(25.40±10.16)%]高于另外两组,但差异不显著(P >0.05)。结果表明,离子霉素(20 mol·L-1、40 min)+6-DMAP(2 mmol·L-1 、5.5 h)为最佳激活方案。离子霉素激活卵母细胞后,CB与CHX、6-DMAP的互作对卵子的发育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绵羊不同直径腔卵泡中葡萄糖与生殖激素(FSH、LH和17β-E_2)含量和相关受体基因表达的相关性,阐明不同腔卵泡发育中葡萄糖和生殖激素对卵泡生殖调控的机制。根据绵羊腔卵泡不同直径划分为小卵泡组(2.0~3.4 mm)、中卵泡组(3.5~5.4 mm)和大卵泡组(5.5 mm)3组,收集其卵泡液及颗粒细胞(GCs)。采用AnnextinV-FITC测定小、中和大卵泡中GCs凋亡情况;利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小、中和大卵泡组中葡萄糖浓度及FSH、LH和17β-E_2的含量;运用qRT-PCR技术检测小、中和大卵泡GCs中FSHR、LHR和G6Pase基因的转录水平。结果显示,不同直径绵羊腔卵泡中GCs凋亡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腔卵泡直径的增大,卵泡液中葡萄糖浓度、FSH、LH和17β-E_2的含量均升高;同时,GCs上FSHR、LHR、G6Pase基因的转录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不同直径腔卵泡中,葡萄糖浓度与FSH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仅在大卵泡中与LH呈显著正相关(P0.05)。另外,葡萄糖浓度与FSHR、G6Pase基因的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只在大卵泡中与LHR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随着绵羊腔卵泡生长,葡萄糖与生殖激素含量和相关受体基因表达量具有显著相关性,共同参与调节卵泡发育。  相似文献   

9.
为了进一步探讨在无血清体外培养条件下,促卵泡素(FSH)和胰岛素对绵羊卵巢颗粒细胞的影响,以优化颗粒细胞体外培养体系。试验设计6个FSH浓度梯度和3个胰岛素浓度梯度。体外培养7d后,检测培养体系中颗粒细胞数和雌激素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培养液中添加FSH与胰岛素可显著提高颗粒细胞的增殖和雌激素的分泌(P<0.01);且随着FSH浓度的增加,颗粒细胞数和雌激素分泌量显著增加,当FSH浓度为5.0μg·L-1时,雌激素分泌量最高;随着胰岛素浓度增加,颗粒细胞数和雌激素分泌量显著增加,当胰岛素浓度为10μg·L-1时,颗粒细胞数和雌激素分泌量最高。  相似文献   

10.
在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液(含FSH)中分别添加10,30,50ng/ml表皮生长因子(EGF),24h后检查成熟率,并进行孤雌激活。结果表明:添加10ng/ml、30ng/mlEGF组牛卵母细胞成熟率较对照组(未添加EGF)无显著差异(79.8%vs71.5%vs70.4%,p>0.05),但EGF添加至50ng/ml时牛卵母细胞第一极体排出率显著提高,达85.4%(P<0.01);在实验1的基础上,比较培养液中添加10ng/ml、30ng/ml、50ng/mlEGF对牛孤雌激活胚胎体外发育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培养液中添加EGF并不能显著提高牛卵母细胞体外孤雌发育囊胚率(P>0.05),但可显著提高其囊胚孵化率(P<0.01)。  相似文献   

11.
Φ60~150μm牛腔前卵泡在有、无促性腺激素存在下,分别添加0、10%、15%、20%牛卵泡液(BFF)的McCoy′s 5 a无血清系统体外培养15 d,测定其雌二醇(E2)分泌量。结果显示:各添加卵泡液组在培养3、6、9、12 d的E2分泌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0组)(P<0.01)。当培养液中有促性腺激素(FSH、LH)存在下,各添加卵泡液组的E2分泌量更高,其中添加10%牛卵泡液组中Φ>100μm腔前卵泡在培养6 d时E2分泌量达最高,为48.96±11.54 pg/mL。表明培养液中添加一定比例牛卵泡液(BFF)可显著刺激体外培养腔前卵泡E2的分泌,促性腺激素存在下更加强了卵泡液对E2分泌的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不同浓度的FSH对猪腔前卵泡体外培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确定不同浓度的FSH对猪腔前卵泡体外培养的影响,探讨最佳培养体系,比较了M199培养液中3种FSH浓度(0.5、1、2IU/mL)对腔前卵泡体外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FSH浓度为2IU/mL时腔前卵泡的生长率最高,2 IU/mLFSH与0.5IU/mLFSH相比,在卵泡生长率、成腔率和存活率上都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3个处理组腔前卵泡前5d生长率与后5d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高浓度的FSH能显著地促进腔前卵泡的生长和腔的形成,且能够提高腔前卵泡的成活率。猪腔前卵泡体外培养呈前高后低的生长模式。  相似文献   

13.
猪腔前卵泡的体外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不同基础培养液和培养方法对猪腔前卵泡体外培养的影响,试验采用了M199和NCSU23两种基础培养液及96孔培养板法、凹窝培养法和颗粒细胞铺层培养法对猪腔前卵泡进行体外培养。结果表明:培养在M199的腔前卵泡生长显著快于培养在NCSU23的腔前卵泡,培养在该2组的猪腔前卵泡前5 d的生长速度都极显著地高于后5 d的生长速度,而腔前卵泡的成腔率和存活率没有明显差异;培养在凹窝培养体系的腔前卵泡生长速度显著低于96孔培养板法,但凹窝培养体系可以显著地增加腔前卵泡的存活率。同时证明,颗粒细胞铺层培养法对腔前卵泡生长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养殖场分离的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大肠杆菌基因突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从养殖场动物、环境和饲养员分离的大肠杆菌的gyrA 和parC 基因突变特征。【方法】用琼脂稀释法测定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对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PCR扩增gyrA 和parC 基因的喹诺酮耐药决定区,扩增的片段长度分别为525 bp和487 bp,PCR产物直接测序。【结果】在63株突变株中,在GyrA 亚基发生的氨基酸替代有Ser83→Leu(62株)和Asp87→Asn(52株)、Asp87→Tyr(2株)、Asp87→His(2株);ParC 亚基的氨基酸替代有Ser80→Ile(47株)、Ser80→Arg(2株)和Glu84→Val(3株)、Glu84→Lys(4株)、Glu84→Gly(5株)、Glu84→Ala(1株)。环丙沙星对菌株的MIC小于0.125μg·ml-1时,GyrA和ParC亚基均没有任何变异;环丙沙星的MIC为0.125~0.25 μg·ml-1时,GyrA亚基出现单一氨基酸替代;环丙沙星的MIC为0.5~32μg·ml-1时,出现GyrA 83位和87位双替代或者GyrA83和ParC80位双替代;环丙沙星的MIC为4~128μg·ml-1,发生GyrA 双替代和ParC单替代;环丙沙星的MIC在16~128μg·ml-1,发生GyrA双替代和ParC 双替代。【结论】不同来源的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大肠杆菌GyrA和ParC具有多种氨基酸替代类型,而且GyrA和ParC突变位点的数量与菌株对氟喹诺酮类耐药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IGF-I、TGF-α、bFGF对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和卵裂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IGF-I、bFGF、TGF-α 3种细胞因子单独或者联合作用对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和孤雌激活后卵裂的影响,以确立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3种细胞因子对卵母细胞的成熟和激活后卵裂呈现双重效应(1)20 ng·ml-1的IGF-I的成熟率和卵裂率显著的高于对照组和10、30、40、50、100 ng·ml-1组[(85.3 ±2.11) %,(85.4±2.81)%;(71.1 ±1.91)%,(62.5 ±0.98)%;(77.5 ±2.5)%,(59.1 ±3.93)%;(61.9 ±1.72)%,(54.3 ±3.48)%;(58.6 ±4.26)%,(53.1 ±1.23)%;(44.4 ±5.10)%,(49.8 ±3.55)%;(33.9 ±3.48)%,(46.1 ±3.59)%,P <0.05),当IGF-I的浓度达到100 ng·ml-1时,成熟率(33.9±3.48)%和卵裂率(46.1±3.59)% 降低,与其它各组相比差异显著(P < 0. 05)。(2)20 ng·ml-1的bFGF的成熟率(85.0 ±1.70)%和卵裂率(85.0±2.82)%最高,和其它各组相比,差异显著(P < 0.05)。(3)15 ng·ml-1的TGF-α的成熟率(86.9±0.46)%和卵裂率(86.3±2.01)%最高,和其它各组相比,差异显著(P < 0.05)。(4)15 ng·ml-1TGF-α和20 ng·ml-1bFGF联用组,卵母细胞成熟率和分裂率显著高于20 ng·ml-1 bFGF和20 ng·ml-1 IGF-I联合组;15 ng·ml-1TGF-α和20 ng·ml-1 IGF-I联合组;与20 ng·ml-1 bFGF、20 ng·ml-1 IGF-I和15 ng·ml-1 TGF-α三者联用组。[(89.2±1.44)%和(88.8±0.17)%.(75.6±0.98)%和(78.3±1.65)%;(77.2±2.54)%和(80.2±2.26)%;(76.4±1.28)%和(77.4±3.73)%,P <0.05]。  相似文献   

16.
添加物对小鼠腔前卵泡体外培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培养添加物对小鼠腔前卵泡生长成熟的影响,在培养液中分别加入不同体积分数的犊牛血清(FCS),牛卵泡液或添加促性腺激素,对小鼠腔前卵泡进行了培养。结果表明,5%以上犊牛血清明显提高腔前卵泡存活率,而10%以上犊牛血清能明显促进卵泡的生长发育,20%以上牛卵泡液可抑制卵母细胞的体外自发成熟分裂,并能促进腔前卵泡的生长发育,在不含犊牛血清的培养液中加入促卵泡素(FSH),促黄体素(LH)或FSH+  相似文献   

17.
二苯基噻吩活性氧量子产率、杀虫活性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法】以α-三联噻吩(α-T)为对照,首次研究了二苯基噻吩活性氧量子产率、杀虫活性及稳定性。【结果】二苯基噻吩紫外光照射280 min后吸光度变化最大值为 A=0.438,α-T在200 min后吸光度变化值最大 A=0.480;二苯基噻吩和α-T对白纹伊蚊3龄幼虫24h的LC50值分别为9.18×10-3 ?g·ml-1和9.69×10-4 ?g·ml-1,对小菜蛾3龄幼虫LC50值分别为267.87 ?g·ml-1和 222.22 ?g·ml-1;二苯基噻吩和α-T在甲醇中半衰期为113.62 h和10.65 h。二苯基噻吩量子产率与α-T相当,对白纹伊蚊和小菜蛾具有较好的光活化毒杀作用,但稳定性好。【结论】二苯基噻吩克服了光活化杀虫剂稳定性差而难以在田间推广使用等不足,在杀虫的同时又能催化降解残留农药三唑磷,二苯基噻吩有广泛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