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筛选适宜高度的捕鼠筒,2015—2016年在贵州省安龙县开展开放式TBS围栏不同高度捕鼠筒捕鼠效果试验。结果表明,3个不同高度捕鼠筒开放式TBS围栏,共捕获鼠类360只,鼠种种类有小家鼠、黄胸鼠、褐家鼠、鼩鼱4种,鼠种种类与历年鼠夹法调查结果相一致,以小家鼠数量最多,共捕获274只,占总捕鼠数的76.11%;褐家鼠29只,占总捕鼠数的8.06%;黄胸鼠41只,占总捕鼠数的11.39%;鼩鼱16只,占总捕鼠数的4.44%。以60 cm捕鼠筒捕获鼠类数量最多,占总捕鼠数的48.89%;其次是80 cm捕鼠筒,捕获鼠类占总捕鼠数的26.67%;40 cm捕鼠筒捕获鼠类数量最少,占总捕鼠数的24.44%,说明不同高度捕鼠筒捕鼠效果不同,开放式TBS围栏捕鼠筒高度以60 cm最好,80 cm次之。  相似文献   

2.
观察分析了捕鼠猫对褐家鼠的控制能力,结果表明,当捕鼠猫覆盖度达8只/km<'2>左右时,可将褐家鼠控制在较低密度水平,且捕鼠猫覆盖度与平均捕鼠率及平均盗食率均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开放式和封闭式TBS捕鼠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TBS技术对害鼠的控制效果和作用,2015~2016年在贵州省安龙县旱地开展了开放式和封闭式TBS捕鼠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开放式和封闭式TBS对鼠类都具有一定的控制效果,2个TBS围栏共捕获鼠形动物151只,种类有小家鼠、褐家鼠、黄胸鼠、鼩鼱4种。其中,封闭式TBS捕鼠58只,开放式TBS捕鼠93只,分别占捕鼠总数的38.41%,和61.59%,开放式TBS捕获鼠形动物数量明显多于封闭式TBS。不同安装方式鼠形动物组成基本一致,均以小家鼠数量最多。两种安装方式不同月份捕获鼠形动物数量不同,但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不同月份捕获鼠形动物数量与试验周边生境、小气候及作物生育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4.
田间害鼠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于本所及附近乡村选择不同类型田,对害鼠的种类、密度和危害等进行了调查研究。采用夹器法,共捕鼠12600夹次,捕获3科6种294只鼠,平均捕获率2.3%,其中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占总量的63.3%,其次为黑线仓鼠和大仓鼠。  相似文献   

5.
为验证围栏捕鼠技术对鼠害的控制效果,以西瓜为诱饵作物在水稻区进行了围栏捕鼠试验,捕获黄毛鼠、黑线姬鼠和小家鼠36只,鼠害控效19.09%,水稻每667m2增产7.96%,每667m2成本降低50%,具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稳粮增油的重大技术和解决粮油争地矛盾的重要举措,而有效防控鼠害是保障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成效的重要工作。为了解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围栏捕鼠系统(TBS)对田间鼠害的防控效果,2022年在贵州省大方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区开展开放式TBS和封闭式TBS的田间捕鼠试验。结果表明:2022年6月8日至9月29日,开放式TBS和封闭式TBS共捕获害鼠143只,捕获害鼠的数量比例分别为41.26%和58.74%,开放式TBS的鼠害防控效果优于封闭式TBS;2种安装方式TBS捕获害鼠的种类和性别组成基本一致,捕获的害鼠种类以黑线姬鼠为主,捕获害鼠的高峰时间均为7月。开放式TBS和封闭式TBS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区鼠害均具有一定防控效果,可在大方县推广使用,但需结合其他灭鼠方法并选择在每年3—11月实施,以获得更好的鼠害防控效果。  相似文献   

7.
围栏陷阱捕鼠技术(TBS)是近年来应用较为广泛的灭鼠技术,具有绿色环保的特点.通过2021年4月至8月进行的小型围栏陷阱捕鼠试验,发现3个小型围栏陷阱捕获黄胸鼠、褐家鼠、黑线姬鼠、鼩鼱共260只,其中鼩鼱、黑线姬鼠捕获数量较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常用捕鼠器械的种类及使用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理灭鼠法又称为器械灭鼠法,在长期的灭鼠实践中,人们创造出约300种灭鼠器械。常用的传统捕鼠器械有鼠夹、鼠笼、竹套弓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物理灭鼠中又有电子捕鼠器和粘鼠板  相似文献   

9.
为黑线姬鼠预测预报及防治提供依据,采用夹夜法对1986—2015年贵州省息烽县农田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发生动态进行监测。结果表明:黑线姬鼠在当地主要分布于稻田区和旱地耕作区,共捕获各种鼠类标本10种3 986只,黑线姬鼠占总鼠数的85.15%,各年度间种群组成比例在56.25%~98.36%,为本地绝对优势鼠种,是监测和防治的主要对象。不同年度、月份及季节,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各年度间平均捕获率在0.92%~7.92%,最高值与最低值间相差8.61倍,总平均捕获率为3.92%;全年种群数量出现2个高峰期,分别在6—7月和9—10月,2个高峰期的捕获率分别为4.78%~5.93%和4.56%~3.68%;不同季节间以夏季(6—8月)种群数量最高,总平均捕获率为4.97%,冬季(12月至翌年2月)最低,总平均捕获率为2.34%。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河北省高阳县不少养貂户都是靠捕鼠来解决貂的肉食饲料问题的。养貂几十只,每年捕鼠万余只,从鼠口夺粮十多万斤,它既节约了饲养成本,又减轻了鼠对农田的危害。这确实是一件一举两得的好事。养貂,肉食饲料是个大问题,  相似文献   

11.
田丽  杜玉洁  钟金翠 《广东农业科学》2011,38(5):155-157,167
于2008年3月至2009年2月,以夹夜法调查了湛江师范学院臭鼩鼱的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臭鼩鼱平均捕获率为15.40%,高峰期出现在8月.性别比为1.251,年均怀孕率为32.41%,平均胎仔数为3.5.表明臭鼩鼱密度和种群结构受环境、气候和药物影响而改变,怀孕率也与气候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息烽县褐家鼠形态特征、种群数量动态及预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夹夜法调查逐月捕获率,用捕获率表示种群数量,对贵州省息烽县1986~2009年褐家鼠种群数量进行系统监测。结果表明:褐家鼠是当地家栖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47.68%,为监测和防治的主要对象。年均捕获率为(3.73±0.70)%,最高为(9.26±4.49)%,最低为(1.09±0.30)%。全年种群数量在3月、7月、10月出现3个数量高峰期,平均捕获率分别为(4.74±3.39)%、(4.67±4.33)%、(4.01±3.42)%;1月和12月为数量低谷期,平均捕获率分别为(3.36±1.54)%、(2.67±1.92)%。在不同季节,种群数量变化以夏季(6~8月)最高,平均捕获率为(4.33±3.71)%,冬季(12~2月)最低为(2.75±2.19)%。以此建立以捕获率为单因子指标的预测方程式为:Y1=0.508 2X1+2.459 5,Y2=1.017 1X2+0.849 6,Y3=1.315 8X3-0.263 4,Y4=1.055 7X4+0.866 3,其相关性极显著,可提前1~3个月对褐家鼠种群数量高峰期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3.
围栏捕鼠技术是近年来国际上兴起的一项农田鼠害控制技术,是国际公认的无害化控鼠技术,具有易操作、防效好、成本低和无污染等优点.其原理是在保持原有生产结构与措施的前提下,不使用杀鼠剂和其他药物,利用鼠类沿障碍物边缘运动的行为特点,在埋设了捕鼠器的围栏内种植诱饵作物,对鼠类进行诱捕.该项技术适用于种植作物基本一致、鼠类危害较重的连片农田.  相似文献   

14.
为了确定自主研发的蛇形管毒饵站的使用效果,于2007年7月在哈尔滨市民主乡高玉环屯水稻田进行了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在处理样地中的毒饵站平均毒饵消耗量的下降趋势符合y=5.169 3e-0.0685x,R2=0.984 5;在对照中平均饵料消耗量增长趋势符合y=1.820 7e0.027x,R2=0.966 7。说明在处理样地中的毒饵消耗随着害鼠数量的减少而逐渐减少,对照样地中害鼠对毒饵站中的饵料选择性增加,使饵料的消耗量逐渐增加。夹夜结果为处理平均捕获率为2%,对照平均捕获率为11.33%,防治率为82.35%,防治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掌握广东典型农田区域鼠情发生情况及不同栖息环境的鼠类群落结构特征差异,为广东农田鼠害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在粤北地区的韶关南雄和珠三角地区的江门新会2个监测点开展连续3年的农田鼠情监测,量化分析鼠种组成、种群数量及群落生物量结构等现状,并比较不同栖息环境的鼠类群落结构特征差异。【结果】3年总捕获率为6.37%,836只捕获个体分属5种鼠类。其中黄毛鼠捕获数(589只)和生物量(322.34 g/百夹夜)皆占据优势。监测点农田鼠类基本群落结构可概括为“黄毛鼠+板齿鼠+卡氏小鼠+褐家鼠+黄胸鼠”。鼠类种群数量逐月动态呈双峰型,每年有2个高峰期(1月和11月)和2个低谷期(4月和7月)。冬季鼠类种群密度最高,平均捕获率为7.17(±2.49)%;春季最低,平均捕获率为4.86(±2.21)%。南雄监测点鼠类种群密度和生物量(8.38%±5.05%,727.92 g/百夹夜)显著高于新会监测点(4.88%±4.28%,472.52 g/百夹夜),2个监测点在鼠种组成、种群数量及群落生物量结构上亦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农田鼠类种群数量在不同月份、不同季节、不同地点皆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武胜县长安乡10村9社农民赵玉兴,靠捕鼠加工走上了致富道路,创造了“冷门”赚钱的奇迹。  相似文献   

17.
TBS灭鼠技术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BS灭鼠技术是一种新型、有效的鼠害绿色防控技术。2013~2014年在贵州省三都县葡萄种植区和蔬菜种植区开展了TBS灭鼠技术应用研究,结果表明:两个TBS共捕获害鼠273只,捕鼠种类有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鼩鼱4种,以褐家鼠为优势种鼠,捕鼠种类及优势种与本地历年鼠情监测情况相吻合。TBS捕鼠高峰期出现在4~6月和8月,9月份之后捕鼠数量逐渐减少。葡萄种植区控制效果为56.83%,蔬菜种植区控制效果为67.98%。  相似文献   

18.
对1994—2016年贵州省安龙县黄胸鼠种群数量消长动态和种群繁殖特征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总平均捕获率为1.66%,其中住宅总平均捕获率为1.57%,稻田、旱地总平均捕获率为1.70%,一年中在6月出现1个种群数量高峰期,平均捕获率为2.66%。黄胸鼠一年四季都可繁殖,3—10月为主要繁殖期,每年在4—5月和8—9月出现2个种群繁殖高峰期,平均怀孕率为56.15%~68.09%和47.15%~57.50%,多年平均怀孕率为47.29%,平均胎仔数为6.07只,平均睾丸下降率为61.17%,平均繁殖指数1.46。种群繁殖特征年际变化差异不显著,不同月份、不同季节种群繁殖特征变化差异显著。每年4月和8月为黄胸鼠的最佳防治时期。  相似文献   

19.
《现代农业科技》2019,(20):101-102
为掌握兴义市农区鼠类组成及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给其预测预报和灭鼠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利用2013—2018年贵州省兴义市鼠情系统监测数据,对兴义住市宅区、旱地区、稻田区鼠类组成及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兴义住宅区、旱地区、稻田区鼠种类有褐家鼠、黄胸鼠和小家鼠3种。住宅区褐家鼠、黄胸鼠和小家鼠分别占总捕鼠数的24.82%、59.85%、15.33%;旱地区褐家鼠、黄胸鼠分别占总捕鼠数的42.65%、54.41%;稻田区以褐家鼠、黄胸鼠为优势种,分别占总捕鼠数的51.79%、46.43%。住宅区捕获率为3.76%,鼠类种群数量明显高于旱地区(1.88%)和稻田区(1.55%)。不同年份间鼠类种群数量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20.
1984-2009年贵州关岭县鼠类种群及其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摸清贵州省关岭县鼠种种类及优势种,研究鼠类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为大面积灭鼠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对贵州省关岭县1984-2009年住宅、稻田和旱地3种生境类型的鼠情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关岭县家栖鼠类和农田鼠类主要有7种,黄胸鼠、褐家鼠均为住宅区和农田、旱地耕作区害鼠优势种,分别占总鼠量的67.15%、31.86%和62.78%、26.11%,合计占总鼠数的99.01%和88.89%,是监测和防治的主要对象。住宅区混合鼠种多年平均捕获率为12.70%,明显高于稻田、旱地耕作区平均捕获率2.76%。住宅区混合鼠种每年在5-7月出现1个种群数量高峰,多年平均捕获率均达13%以上,农田区混合鼠种每年在4-9月出现1个种群数量高峰,多年平均捕获率均达3%以上,每年4-5月为防治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