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4 毫秒
1.
【目的】明确成虫饲养密度对梨小食心虫寿命及生殖力的影响,为梨小食心虫的室内继代饲养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室内继代饲养的梨小食心虫,在雌雄比1∶1条件下,分别设置5,10,15,20和25对5个饲养密度,较系统地观察雌雄虫寿命、产卵前期、产卵期、产卵量、后代孵化率等主要生物学参数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饲养密度为15对时,雌成虫寿命显著低于其他饲养密度下的雌成虫寿命,雄成虫寿命显著高于其他饲养密度下的雄成虫寿命,雌成虫寿命极显著低于雄成虫。饲养密度为5对时,产卵前期显著高于其他饲养密度下的产卵前期,不同饲养密度梨小食心虫产卵期无显著差异。饲养密度为5对时,单雌产卵量显著低于饲养密度为10对、15对和25对下的单雌产卵量。在不同饲养密度下,梨小食心虫后代卵孵化率无显著差异,其单雌日产卵量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饲养密度为10对、15对、25对时,其产卵高峰单雌日产卵量显著高于饲养密度为5对时的产卵高峰单雌日产卵量。回归分析表明,饲养密度(x)与总产卵量(y)之间的关系符合S型曲线方程。【结论】梨小食心虫成虫寿命因不同的饲养密度和性别而异,在500mL烧杯空间内,以饲养密度15对最佳。  相似文献   

2.
人工饲料饲养的甜菜夜蛾发育,蛹重,产卵与存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27±1℃,自然明暗比条件下,用大豆、小麦、酵母粉为主要原料配成的人工饲料饲养甜菜夜蛾,幼虫发育历期为10-14d;蛹历期为6-9d;单头蛹重平均为97.97±1.76mg,范围为48-141mg。各代中,雌蛹重量高于雄蛹重量,蛹重有随从工谢增加而降低的现象。未交尾的雌蛾产卵前期延长,怀卵量与产卵量均明显少于正常交尾的雌蛾,但产卵期和存活天数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成虫饲养密度对井上蛀果斑螟Assara inouei Yamanaka寿命及繁殖的影响,在温度(25±1)℃、RH(70±10)%、光照15L∶9D、照度5 500lx条件下,以雌雄比1∶1共设5种成虫密度,依次为2、5、10、15和20对/产卵杯(840mL,直径10cm,高12cm),系统观察井上蛀果斑螟雌雄成虫寿命、产卵前期、产卵期、产卵量和卵孵化率等主要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成虫饲养密度对井上蛀果斑螟寿命和繁殖力有显著影响。饲养密度为2对时的产卵前期最长,产卵期最短;5、10、15和20对时的产卵前期无显著差异;10和15对时的产卵期显著高于其余3种密度。饲养密度为2对时的雌、雄成虫寿命最低,10对时的雌成虫寿命显著高于除5对外其余3种密度;5和10对时的雄成虫寿命显著高于其余3种密度。饲养密度为20对时的产卵高峰单雌日产卵量最少,10对时的产卵高峰单雌日产卵量显著高于除2对外的其余3种密度。饲养密度为20对时的平均单雌产卵量最少,5和10对时的平均单雌产卵量显著高于其余3种密度;10对时卵的孵化率显著高于其余4种密度。结果提示,井上蛀果斑螟成虫饲养密度过高或过低都显著降低其繁殖力,在840mL产卵杯空间下,以饲养密度10对最佳。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性比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Lepidoptera:Noctuidae)成虫交配和繁殖的影响,为性信息素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特设置雌雄性比为4∶1、3∶1、2∶1、1∶1、1∶2、1∶3和1∶4的7个处理,通过解剖雌蛾卵巢的方法调查不同性比对成虫交配能力的影响,并采用生物学方法调查性比对成虫寿命,以及雌蛾产卵前期、产卵历期、产卵量与孵化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减少雄蛾比例可以显著(P<0.05)降低雌蛾的交配率,单头雌蛾的平均交配次数随着雌雄性比的降低而显著增加,从4∶1时的0.39次增加到1∶4时的2.31次。随着雌雄性比的增大,平均单头雄蛾的交配次数从4∶1时的1.56次下降到1∶4时的0.50次。当雌雄性比为1∶1时,雌、雄成虫的寿命均最长。当雌雄性比>1时,单雌产卵量和卵孵化率均较低,随着雌雄性比的降低,二者显著增加,当雌雄性比降至1∶1时,二者分别为949.48粒和73.68%,但若在此基础上继续增加雄蛾比例,这两个参数不再显著增加。不同性比下,雌蛾的产卵量和幼虫孵化量均集中在羽化后7 d以内。随着雌雄性比的增大,产卵历期相对延...  相似文献   

5.
姚永生  张敏  潘存建  张萍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0):4351-4353
[目的]为棉铃虫的综合治理和预测预报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在室内将棉铃虫雌、雄蛾按单倍性比和双倍性比设置10个处理,研究棉铃虫成虫不同性比结构对繁殖力的影响。[结果]随着性比结构中雄蛾比例的增加,产卵前期缩短,产卵期增长,雌蛾寿命延长,卵孵化率增加。不同性比结构下,单雌产卵量在786.6~922.6粒之间浮动。在同一性比结构中,卵孵化率随产卵时间的推移而增加,以产卵高峰日为最高。同一性比结构不同倍比相比,单倍性比处理的卵孵化率相对较高。[结论]不同性比结构对棉铃虫成虫的产卵前期、产卵期、成虫寿命、产卵量和卵孵化率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大蜡螟的室内人工饲养技术及生物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军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0):38-40,119
大蜡螟的养殖一般在30℃,60%~70%RH,全黑暗条件下。以中蜂旧巢脾为饲料饲养的大蜡螟,其卵、幼虫、蛹、雌蛾、雄蛾的历期分别为7.9±1.3、38.6±3.4、8.8±1.2、6.7±2.1、11.2±2.2d。雌蛾平均产卵量为864.55±98.6粒(258~1 489粒)。雌蛾产卵前期平均1.2d,雌成虫平均寿命6.7d,产卵期平均4.25d,占雌成虫期的63.43%;雄成蛾平均寿命9.95d,大于雌成蛾。雌蛾平均每只产卵率199.19粒/♀/d。雌蛹平均体重及初生体重均极显著地大于雄蛹的平均体重。本实验在一定的范围内使大蜡螟发育周期缩短,为生物测定提供优良的、标准的供试虫体。  相似文献   

7.
为了对二点委夜蛾性信息素田间应用的可能性提供理论依据,在温度(26±1)℃、相对湿度50%±10%、光周期14 h∶10 h(L∶D)条件下对二点委夜蛾的交配行为和能力进行了研究,并对性信息素应用以及二点委夜蛾暴发为害性及其成虫防控技术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成虫一般在羽化后1 d进行交配和产卵。雄蛾和雌蛾均可以多次交配,交配能力和产卵量均受性比影响。雌蛾交配能力与产卵量呈显著正相关,雌雄比为1∶5时单雌平均产卵量为501头;雄蛾交配能力则与雌蛾产卵量呈显著负相关,雌雄比为5∶1时单雌平均产卵量降低为227头。应用性诱剂诱杀二点委夜蛾雄蛾可以降低雌蛾的产卵量,但由于雌蛾产卵量大,因此仍需结合其他措施同时降低雌雄蛾数量才能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8.
 在恒温20.1 ℃,RH 48.9%的条件下,用蚕豆苗和用吸足15%的蔗糖水的棉球饲养南美斑潜蝇,测得雌、雄成虫的最长寿命、平均寿命及在蚕豆苗上的最高产卵量、平均产卵量。15%蔗糖水棉球饲养雌、雄成虫最长寿命及平均寿命是17 d,7 d,5.3 d,3 d。蚕豆苗饲养雌、雄成虫的最长寿命及平均寿命分别是19 d,6 d,10.6 d,3.5 d。在相同条件下,测得每对成虫在蚕豆苗上的最多产卵量及平均产卵量分别是316粒、214.5粒;产卵的高峰期是羽化的6~9 d。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 Yang et Zhang)成虫的羽化规律和产卵习性,采用滤纸保湿培养皿法,在室内观察了韭菜迟眼蕈蚊成虫的羽化节律及温度、不同性比对成虫寿命和产卵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韭菜迟眼蕈蚊成虫羽化高峰期出现在开始羽化后的5~10 d,每日的羽化主要集中于2∶00—10∶00,其中雌虫的羽化高峰期集中在4∶00—10∶00,雄虫则在2∶00—8∶00和18∶00—24∶00出现2个小高峰。雌虫羽化后当天即可产卵,第2天产卵量最多,产卵高峰期出现在每日14∶00—24∶00。成虫寿命及有效卵量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在15℃时寿命最长,未交尾雌、雄虫分别为11.9 d和10.7 d;交尾雌、雄虫寿命低于未交尾雌雄虫,分别为7.6 d和6.9 d;单头雌虫有效卵量平均为109.4粒;在30℃时寿命最短,未交尾雌、雄虫分别为2.6 d和2.9 d,交尾雌、雄虫则为1.9 d和2.7 d,单头雌虫有效卵量平均为49.4粒;在25℃时,不同雌雄配比的成虫寿命无显著差异,雌、雄虫平均约为2 d和4 d,单雌有效产卵量亦无明显差异。结果提示,韭菜迟眼蕈蚊成虫羽化和雌虫产卵具有明显节律性,不同温度对成虫寿命及有效卵量影响较大,不同雌雄虫配比对成虫寿命和产卵量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以大豆、小麦为主要原料配成的人工半合成饲料饲养棉铃虫,室内经90代的饲养,其蛹重为301±4.22mg单雌怀卵量和产卵量分别为549±63和423±69粒将单雌蛹重分成340mg以上、321~340mg、301~320mg、281~300mg和280mg以下5个重量级别,每重量级别的蛹产卵量分别为600±178、529±147、609±137、519±148和487±118粒经统计分析,各重量级别的产卵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雌成虫交尾率为63.33%,雄成虫为60.69%卵孵化率为89.35±3.89%产卵前期为2.02±0.12d,产卵期为483±049d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药剂对棉铃虫繁育能力的影响,为安全有效的控制棉铃虫危害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饲喂法处理棉铃虫成虫,对其产卵量、卵孵化率、实验前后成虫体重差、成虫寿命进行测定.[结果]甲氨蝶呤抑制棉铃虫产卵量效果优于紫杉醇,0.02;甲氨蝶呤处理的棉铃虫单雌产卵量(104粒)最低,比对照降低了72.48;;紫杉醇抑制卵孵化效果好于甲氨蝶呤,0.5;紫杉醇处理的卵孵化率为11.43;,平均校正不育卵率(89.19;)达到最高.甲氨蝶呤处理对雌虫的寿命比对照缩短l~2d.紫杉醇对棉铃虫雄虫有增重作用,而甲氨蝶呤对棉铃虫雌虫有减重作用.[结论]甲氨蝶呤和紫杉醇对棉铃虫繁育能力均有弱化作用,0.02;甲氨蝶呤弱化棉铃虫单雌产卵量效果最好,0.5;紫杉醇抑制卵孵化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2.
雌蛾冷藏对家蚕产卵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雌蛾冷藏对家蚕产卵性能的影响。[方法]将中系1303、日系1302家蚕在交配前于51、0、15℃下分别冷藏122、43、6、48h,交配产卵后计算产卵蛾率、单蛾遗腹卵率和不良卵率。[结果]中系1303雌蛾的平均产卵蛾率以冷藏12 h较高,平均单蛾遗腹卵率以冷藏364、8 h较高;日系1302雌蛾的平均产卵蛾率以冷藏12 h较高,平均单蛾遗腹卵率以冷藏48 h较高。5℃下冷藏12 h的1303雌蛾的单蛾遗腹卵率平均值最低,1302雌蛾的平均单蛾遗腹卵率受冷藏时间的影响,以冷藏12 h的最低。1303、1302冷藏雌蛾的平均单蛾良卵率有随冷藏温度的降低、冷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的趋势。[结论]5℃冷藏12~24 h的家蚕雌蛾的产卵性能较好,且1303较1302耐冷藏。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落叶松针叶质量对落叶松毛虫生殖,生存及发育速度的影响,结论是;落叶松毛虫成虫有选择产卵环境的趋向,发育状况优良,产卵能力强的雌虫更倾向于在落叶松针叶质量优良的未受害或受害轻微的林分中产卵,而发育状况差,产卵能力弱的雌虫则倾向于在原危害区产卵;饲喂不同林龄针叶的落叶松毛虫产卵量差异显著,取食林龄小于40a针叶的落叶松毛虫的产卵量比取食林龄大于40a的高,饲喂不同危害区落叶松针叶的落叶松毛虫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不同贮存时间的柞蚕雌蛾取卵后繁殖赤眼蜂,通过对寄生率、羽化率、平均单卵蜂数、羽化出蜂率、雄蜂率等繁殖指标的调查,结果表明:贮存后的柞蚕雌蛾用于生产对赤眼蜂繁殖有影响,随着雌蛾贮存时间的增加赤眼蜂寄生率、羽化率明显下降;平均单卵蜂数、羽化出蜂率略有下降;雄蜂率略有增加,柞蚕雌蛾贮存0~5 d各繁殖指标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5.
天蚕不同蛾色产卵与幼虫体色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不同蛾色分离、产卵数量、幼虫体色、茧色和茧质调查结果表明:蛾色不同其造卵数和产卵数有差异,产卵数量最高的是黄色蛾早×黄色蛾6组合,平均为260粒,产卵净度达86.5%。浅灰色、黑色和暗黑色产卵量较低;幼虫体色可分为浅黄色和绿色2个类型,幼虫体色不同,其茧色也有差异,可分为黄色、浅黄色、浅绿色和绿色;不同茧色的茧层率差异不显著,雄茧高于雌茧的茧层率1%左右。  相似文献   

16.
成蜂饲养密度和繁蜂益害比对阿里山潜蝇茧蜂子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成蜂饲养密度为300对.笼-1时,子代雌蜂数量占总出蜂量的60.34%;随着成蜂饲养密度的增大,子代雌蜂比例逐渐降低;当成蜂饲养密度达700对.笼-1时,子代雌蜂所占比例降至38.30%.当寄主橘小实蝇卵与寄生蜂雌蜂的比例为5∶1时,寄主发育至蛹期的数量和羽化的寄生蜂数量分别为10.25粒和8.88只;随着寄主卵比例的增大,寄生蜂子代出蜂量也随之增多;当寄主卵与寄生蜂雌蜂的比例增至25∶1后,寄生蜂子代出蜂量不再增多.  相似文献   

17.
黑荆盗毒蛾是黑荆树的重要害虫之一,在福建一年发生3代,以幼虫越冬,卵成块产于小枝条上,5~8天孵化,幼虫5龄,主要取食嫩叶,幼虫老熟时下树,多在草丛或枯枝落叶中结茧化蛹,蛹期8~10天,成虫羽化后当晚即可交尾,第二天开始产卵,每堆产卵量127~386粒,90%敌百虫体积分数1×10-3,80%敌敌畏体积分数5×10-4,20%氰戊菊酯体积分数1.25×10-4对1~3龄幼虫均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印楝提取物对光肩星天牛成虫生物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寻求防治光肩星天牛有效的生物农药,本研究测定了不同浓度的印楝素对光肩星天牛成虫生物活性的影响。光肩星天牛取食含印楝素浓度为10、50、100、150和200μg/mL的印楝提取物处理的垂柳枝条,结果表明:印楝提取物对光肩星天牛有不同程度的拒食作用,并且抑制其产卵及卵孵化。提取物的浓度越高,效果越明显。当印楝素浓度为150和200μg/mL时,选择性取食效果均大于100%;每对天牛12 d的产卵量分别为6.11和4.17粒,对照为24.50粒,各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的产卵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孵化率分别为14.63%和0,对照组卵孵化率为98%,各处理组卵孵化率和对照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且处理组卵孵化期较对照组延长了5 d。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长交促进产卵速度加快的原因,经多次试验表明:在设区范围内,交配时间越长或交配时刻越晚,产卵速度有越快的倾向。延长交配时间与延迟交配时刻之所以表现出产卵度加快的现象其实质是延迟了拆对时刻,因而在单位时间内产卵集中,原因是拆对延迟促进了卵的成熟(内因)且接近适于产卵的黄昏时分(外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