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众所周知,在许多猪场中,常见后备母猪在第一胎或第二胎时因繁殖障碍和腿病等问题而不得不被淘汰,而有时淘汰的比例可占总淘汰母猪头数的45%。因此大大增加了猪场的管理费用、生产费用,且因非生产天数偏高而进一步提高成本。本文就如何加强后备母猪的管理,使其在整个生命期中能发挥最佳生产性能而不被过早淘汰提出五大要素,仅供大家参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正>在许多猪场中,常见后备母猪在第1胎或第2胎时因繁殖障碍和腿病等问题而不得不被淘汰,有时淘汰的比例可占总淘汰母猪头数的45%。因此大大提高了猪场的管理费用和生产费用,并因非生产天数偏高而进一步提高成本。本文就如何加强后备母猪的管理,使其在整个生命期中能发挥最佳生产性能而不被过早淘汰提出5大要素,仅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分析影响低胎龄(≤4胎)母猪淘汰的原因,比较月份(1—12月)、胎次(1~4胎)、生产状态(后备、妊娠、哺乳、空怀)等与生产母猪淘汰的关系,为猪场生产提供评估参数。应用SPSS软件分析5 671头淘汰母猪,探讨母猪淘汰与影响因素的关系,预测淘汰趋势。结果表明:胎次、生产状态、月份对低胎龄母猪淘汰类别影响极显著(P<0.01),低胎龄淘汰母猪整体胎龄均值为1.33,后备和1胎母猪淘汰占比达62.8%,3—6月淘汰比例为42.7%;妊娠和哺乳母猪淘汰比例分别为45%和26.6%,由于呼吸、消化和综合因素引起的淘汰达到78.3%。建议猪场对后备和1胎母猪呼吸、消化系统疾病引起淘汰做好预防和管理,重点关注1胎哺乳母猪生殖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4.
后备母猪饲养新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常较合理的母猪群体的胎龄结构为1~2胎母猪占生产母猪数量的30~35%,3~6胎母猪占60%,7胎以上母猪占5~10%。一个新建猪场从第三年开始每年母猪淘汰更新比例为25~33%,繁殖母猪群中应经常保持17%的青年母猪。一般来说猪群平均产次不超过4产才能使猪场保持高水平的繁殖成绩。  相似文献   

5.
《畜牧与兽医》2014,(11):98-102
本文对华南地区4个规模化猪场生产母猪淘汰数据进行分析,被动淘汰比例达79.55%,主动淘汰占20.45%。被动淘汰以繁殖障碍、肢蹄疾病和采食停滞3种类型淘汰数量最多,分别占所有淘汰头数的34.94%、26.73%和5.19%。淘汰母猪平均胎次为5.46,第一胎淘汰比例达到15.4%。季节对生产母猪淘汰有显著影响,因繁殖障碍淘汰的母猪数量在5和6月淘汰最多,因肢蹄疾病淘汰的在1月份最多。提示猪场应针对季节和猪群做好预防和管理,加强后备猪管理,从而提高母猪使用年限和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6.
不同胎次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EZ猪场2005-2011年7年2万多条配种分娩记录发现,胎次对大白和长白母猪的受胎率和配种分娩率影响不大;1-9胎次母猪的受胎率相对比较理想,基本上在90%以上,4-10胎次母猪的配种分娩率相对较高。胎次明显影响母猪的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1-5胎母猪的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随胎次增加而逐渐增加,第4、5胎时总产仔数达到高峰(长白猪为11.49头,大白猪11.62头),长白母猪7胎时产活仔数明显下降,大白母猪9胎时产活仔数明显下降;为提高繁殖性能,EZ猪场的长白母猪以6胎后、大白母猪以8胎后淘汰为宜。  相似文献   

7.
可以认为母猪群是猪场的生产机器,是猪场运营的基石,母猪群繁殖性能的高低对生猪养殖企业的经济效益影响极大。而母猪繁殖力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品种、胎次、健康状况及饲养管理水平等。许多研究表明,随着母猪胎次的增加,母猪的繁殖性能会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母猪群的胎次结构对指导母猪的淘汰和引种意义重大,具体猪场胎次结构与猪场类型、运营时间以及经营理念等有关。猪场依照胎次一般将经产母猪群分为低胎次母猪(1~2胎),中胎次母猪(3~5胎)和高胎次母猪(6胎及以上)。每个阶段胎次母猪有其自身的特点,了解这些特点对管理好母猪群意义重大。文章就低胎次母猪的生理特点、繁殖特点和如何做好低胎次母猪的管理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8.
<正>养猪业中,300头母猪的饲养规模,一般属于小规模猪场。无论猪场大小,都离不开绩效考核管理,实施绩效考核,员工积极性增高,猪场效益提高。1生产指标300头母猪每头年产2.2胎,母猪利用期平均3年,年淘汰更新率30%左右。肉猪达100 kg体重日龄为161 d左右(23周),全年共产660胎,平均每月55胎,肉猪屠宰率75%,胴体瘦肉率65%。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前,在一些规模化猪场即便是从国外引进的优秀猪种,母猪平均胎次不到5胎就因各种原因被淘汰了,在那些已基本解决了健康管理的猪场,今后面临的将是如何进一步提高繁殖率、延长母猪生产寿命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集约化猪场每年母猪淘汰率 2 0 %~ 3 0 % ,饲养管理水平较差的淘汰率还要高 ,为了维持生产母猪合理的胎次结构 ,每年要补充大量的后备母猪。据台湾养猪研究院研究表明 ,一个理想的猪场 ,0胎母猪占 1 6%~ 2 0 % ,1~ 3胎母猪各占 1 0 %~ 1 4 % ,4~ 8胎各占 9%。一个万头年出栏量的猪场 ,每年补充后备母猪至少1 2 0~ 1 80头 ,而 1头后备母猪饲养到配种期 ,要花费 1 50 0~ 2 0 0 0新台币。如果由于培育过程中饲养管理不当造成过肥、过瘦、不发情或配种成功率低而被迫淘汰 ,则不但经济损失很大 ,也影响繁殖母猪群胎次结构。如何培育好后备…  相似文献   

11.
在规模化养猪生产中,生产母猪由于种种原因 (年龄、疾病、遗传缺陷等)每年大约有25%-35%被淘汰。为了保证猪场正常生产的均衡性,需要及时补充后备母猪,以替换效率低或产量低的母猪,为猪群补充更高产的母猪。合适的母猪群体分布为: 胎数0-1胎33%、2-5胎50%、6-9胎17%。  相似文献   

12.
《农业新技术》2008,(4):3-3
目前,在一些规模化猪场即便是从国外引进的优秀猪种,母猪平均胎次不到5胎就因各种原因被淘汰了,在那些已基本解决了健康管理的猪场,今后面临的将是如何进一步提高繁殖率、延长母猪生产寿命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导致生产母猪淘汰的主要原因,便于采取措施以延长母猪的利用年限,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笔者对福建省龙岩市某猪场2013年二元母猪淘汰情况的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13年该猪场母猪年淘汰率为43.30%,其中异常淘汰率为76.42%,繁殖性疾病淘汰数量占异常淘汰数量的47.50%,是母猪异常淘汰最主要的原因;1胎母猪的淘汰率最高,达39.74%;秋季母猪淘汰率为35.44%,明显高于其他季节(春季20.82%、夏季26.02%、冬季17.72%)。说明胎次与异常淘汰率总体呈负相关,二胎综合征较明显,季节变化对母猪的淘汰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猪场正常的母猪年淘汰率为30%。母猪的淘汰有母猪自身的因素,更多的是猪场在生产管理上的缺陷和不足,导致母猪中途被淘汰。母猪的淘汰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猪场对母猪管理是否重视,对生产操作细节是否到位。  相似文献   

15.
2012 年已悄然逝去, 总结猪场的生产绩效, 大部分养猪业主或从业者会重点关注母猪产仔数、成活率、饲料报酬等数据, 而不重视“母猪的繁殖效率”或被称作“母猪的利用效率”, 即母猪的年平均分娩胎次。近期经过对数个母猪规模100 ~ 1 500 头的猪场全年生产数据总结分析发现, 由于配种技术、返情、流产、屡配不孕、低生产效率母猪长期无淘汰等因素, 2012 年被统计猪场的母猪年均胎次仅有1.85 胎。  相似文献   

16.
《养猪》2018,(6)
以某规模化猪场2017年生产数据为例,分析了母猪淘汰原因。生产母猪年淘汰率为39.73%(708/1 782),其中非正常淘汰占80.08%(567/708),明显高于正常淘汰率19.92%,非正常淘汰为生产母猪群淘汰的主要因素。进一步分析导致母猪非正常淘汰的原因发现,繁殖障碍性疾病和肢蹄疾病分别占57.8%(328/567)、11.46%(65/567),为主要原因。在繁殖障碍性疾病之中又以久不发情(19.05%,108/567)、屡配不孕(13.23%,75/567)两大因素为主。不同季节之间母猪淘汰率以秋季31.50%(223/708)最高。母猪平均淘汰胎次为3.8胎,2胎母猪淘汰率最高为31.50%(223/708),1胎次之为12.60%(89/708)。  相似文献   

17.
《养猪》2006,(6):I0001-I0002
集约化猪场经营效益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猪繁殖性能的高低.即每头母猪年产胎数和每胎产仔数。近年来,随着养猪业的迅速发展.如何提高母猪繁殖率成为大家关注的重要内容.也是人们研究的主要课题。统计表明.种猪的平均生产水平低于预期标准,大约10%的生产潜能被丢失.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母猪和后备母猪的发情障碍。母猪繁殖障碍是工厂化、规模化养猪场的常见疾病.也是造成优良种猪淘汰的主要原因.而母猪繁殖率的高低是直接影响猪场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影响母猪繁殖率的因素很多,如季节、营养、运动等都与母猪的发情、受胎有关,而应用外源性激素来提高母猪的繁殖力,是解决母猪繁殖障碍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合理及时地补充后备母猪是一个猪场保持持续高生产力的前提和基础。为保持基础种猪群优秀的生产成绩,每年应淘汰老龄、发情配种异常以及泌乳和护仔性能差的母猪,按计划选留后备母猪补充到生产猪群中,保持猪群合理的胎次结构。母猪群理想的胎龄结构为:1胎母猪占20%,2胎18%,3胎17%,4胎16%,5胎14%,6胎10%,7胎5%。  相似文献   

19.
张金辉 《猪业科学》2015,(10):32-34
<正>母猪能否被合理的淘汰直接影响着猪场的经济效益,也是养猪生产者比较关心的话题之一。对于异常淘汰的母猪我们没有选择余地,常因疾病等原因无法繁育后代不得不淘汰;而为了提高猪场的经济效益和育种水平我们也必须要定期淘汰一些繁殖水平低下、利用年限较长、导致生产成本增加的母猪。本文主要从猪场的管理和育种角度出发特别邀请到了行业内特别是育种界的专家、精英针对及时、适时的淘汰母猪问题进行讨论,希望能对猪场科学合理淘汰母猪提高经济效益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繁殖母猪胎次与生产性能及疾病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对 1 4 91头长大杂种繁殖母猪和 1 3 31 6头杜长大仔猪进行了生产性能和疾病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 :母猪的繁殖性能从第 1~ 5胎产仔数逐渐增加 ;第 4~ 6胎处于高峰稳定期 ;第 7胎以后产仔数逐胎下降。母猪胎次与疾病的关系是 :子宫炎、断奶后不发情 (推迟发情 )、配种后不受胎、死胎弱仔、肢蹄病等随胎次的增加而上升。难产则主要发生在初产母猪和年老体弱母猪。提示规模化猪场应注意 1~ 8胎次母猪种群结构的比例 ,合理淘汰产仔低、疾病多的母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