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正受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国家政策建议由"调猪"改为"调肉",使得越来越多的生猪养殖企业开始布局屠宰业务。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牧原股份")日前宣布成立屠宰公司,注册资本3亿元。在此之前,该公司还跟正阳县政府合作200万头生猪屠宰及食品加工项目。温氏股份和大北农分别与屠宰企业华统股份、得利斯,成立合资屠宰公司,均加码屠宰业务。  相似文献   

2.
正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牧原股份")(002714.SZ)逆势扩张,规模效应渐显。10月18日,牧原股份发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公司前三季度营收和净利润皆实现增长,预计2017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变动幅度为1.21%至11.98%。受猪周期影响,我国生猪价格在2017年出现下滑。以生猪养殖为主业的  相似文献   

3.
企业     
双汇发展与牧原股份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1月1日,河南双汇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双汇发展”)与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牧原股份”)在河南省漯河市签订《双汇牧原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充分发挥双方产业优势,坚持健康、安全、绿色的产业发展理念,以生猪购销为依托,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通供应链,提高产品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合作共赢、共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牧原股份、正邦科技、温氏股份、新希望六和、天邦股份等5家生猪养殖企业为代表的我国农牧行业头部企业为研究对象,对5家企业基本情况、近5年生猪出栏量、养殖模式、投资策略、生产成本、盈利能力、财务风险等竞争力因素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各家企业下属子公司数量增长较快;多数企业生猪出栏量增长达到5倍以上;在同一企业出现2种及以上的经营模式;不同企业选择专业化投资、横向和纵向投资差别化等投资策略;在生产成本控制上牧原股份最好,新希望六和相对较差。采用等级评分制分别对5家农牧上市企业的产业竞争力进行测度和评价,并针对评价结果提出完善产业链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化成本控制能力以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研究头部农牧上市企业的发展轨迹、成长路径和竞争优势,有利于准确把握行业发展态势和企业投资趋向,并为其他企业提供启迪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正"猪周期"及其猪肉价格的变动,不时让沪深两市拥有生猪养殖相关业务的上市公司备受关注,业绩的波动也随之影响到二级市场投资者信心。不过,也有例外发生。数据显示,以2017年前11个月计算,牧原股份在此期间股价累计上涨约为100%。牧原股份有关人士日前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称,行业处在"猪周期"低谷时,更考验企业的运营能力,"成本控制得好,运营效率高的企业,仍然可以保证在低价时有利润"。此外,生猪养殖行业的集中度仍有极大的提升空间,"行业  相似文献   

6.
正市场分析认为,国内生猪期货上市后,有望率先吸引温氏股份、牧原股份、正邦科技和新希望等行业头部企业参与。此外,生猪期货的上市,还将与豆粕、玉米等饲料品种形成完善的产业链,以此进一步增强养殖行业的风险工具供给,进而加大全行业风险对冲效率的提升。生猪期货的推出将给行业带来哪些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我国的生猪及猪肉市场一直处于供应趋紧状态。随着养殖企业防控措施的加强,非洲猪瘟疫情在我国虽有点状散发,但基本趋于稳定。2020年以来,温氏股份、牧原股份、正邦科技、新希望六和、唐人神等多家养猪头部企业不断扩展养猪项目。5月底以来,部分企业生猪养殖扩产增产情况如下。据河北省政府网5月22日报道,温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与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签订3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温氏集团计划在吴桥县投资6亿元建设生猪养殖一  相似文献   

8.
中国生猪养殖产业的集中度,正在快速提升. 数据显示,头部猪企中,牧原股份2020年出栏目标为1750万~2000万头,2021年出栏量将达到4000万~5000万头;温氏股份2020年出栏目标为1200万头,2021年的出栏目标为3000万头;正邦科技2020年出栏目标为1000万头,2021年出栏量将达到2500万头;新希望2020年出栏目标为800万头,2021年出栏计划为2500万头.也就是说,仅牧原、正邦、温氏、新希望4家企业加起来,2021年的生猪出栏目标就高达1.3亿头.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近日,世界银行集团旗下的国际金融公司(IFC)向河南生猪养殖企业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牧原)提供1000万美元股权投资,支持牧原扩大产能,加强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10.
正据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牧原股份")2019年3月27日发布公告,为促进子公司的生产经营建设,牧原股份拟使用自有资金对全资子公司江苏灌南牧原农牧有限公司(增资500万元)、安徽濉溪牧原农牧有限公司(增资2 000万元)、黑龙江龙江牧原农牧有限公司(增资2 000万元)、大荔牧原农牧有限公司(增  相似文献   

11.
财经     
<正>牧原股份7月份销售生猪71.1万头8月7日,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牧原股份")发布的《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7月份生猪销售简报》报告显示,2017年7月份,牧原股份销售生猪71.1万头,销售收入8.66亿元。商品猪销售均价13.63元/千克,比2017年6月份上升2.8%。商品猪价格在7月份整体围绕均价呈现震荡走势。  相似文献   

12.
正3月23日,温氏股份与遵义市余庆县签订了40万头生猪养殖一体化项目投资协议。按照规划,温氏股份将在余庆投资4.8亿元,逐步建成配套1个行政中心、1个饲料厂及3个种猪场一体化生猪养殖项目。3月24日,温氏股份与沧州市政府200万头生猪一体化项目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在沧州市举行。温氏股  相似文献   

13.
<正>11月19日晚间,牧原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在滑县成立子公司,并与滑县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建设年出栏4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及饲料加工项目。2014年11月18日,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与滑县人民政府签订《滑县年出栏40万头生猪产业化项目合作协议书》。据介绍,年出栏40万头生猪产业化项目,建设期二年,预计5年内全部达产,建设内容包括养殖场(后备场、繁殖场、生长场、公猪站)及其配套建设项目等。点评:牧原股份生产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为  相似文献   

14.
正据巨潮资讯网2018年11月5-16日报道,2018年10月份,温氏股份、牧原股份、正邦科技、雏鹰农牧、天邦股份、天康生物、罗牛山、金新农、龙大肉食等9家上市企业销售生猪总量为399.27万头,销售收入总计60.31亿元,具体生猪销售数量和销售收入分别为:温氏股份销售商品肉猪189.75万头,收入30.35亿元;牧原股份销售生猪110.5万头,销售收入15亿元;  相似文献   

15.
正据巨潮资讯网2018年12月5-12日报道,2018年11月份,温氏股份、牧原股份、正邦科技、雏鹰农牧、天邦股份、天康生物、罗牛山、金新农、龙大肉食等9家上市企业销售生猪总量为414.05万头,销售收入总计59.86亿元,具体生猪销售数量和销售收入分别为:温氏股份销售商品肉猪211.67万头,收入32.69亿元;牧原股份销售生猪92.3万头,销售收入11.48亿  相似文献   

16.
正据齐齐哈尔新闻网2018年8月1日报道,日前,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政府与牧原股份签订了32亿元生猪产业扶贫项目。据介绍,牧原股份是集饲料加工、生猪养殖、屠宰加工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农牧企业,集约化养殖规模居亚洲第一。牧原股份计划在富裕县投资32亿元,项目建设分布在二道湾、塔哈、繁荣、富海、富路等5个乡镇,建设规模为年出栏200万头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投资建设期限为3年,主要建设项目包括育肥场、养  相似文献   

17.
正近日,温氏股份与贵州福泉市4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正式举办。据悉,这一项目将配套建设行政中心、技术服务中心、饲料加工基地、良种繁育及商品苗生产基地等。采用"公司+家庭农场"的养殖模式,温氏股份与合作家庭农场一起实施生猪产业化经营,推动温氏股份养猪产业在黔南区域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彭华  郑立 《中国猪业》2016,(7):34-35
<正>截至2016年6月16日,共有7家上市企业公布了生猪销售数据。从生猪销量看,温氏的老大地位无法撼动,其次为正邦科技,牧原股份和雏鹰农牧分别位列第三和第四名。从生猪销量变化情况看,7家企业有4家出现下滑(表1)。5月温氏股份生猪销量环比下降4.78%,虽然  相似文献   

19.
猪又上了风口!19日猪肉板块井喷大涨5.5%,新希望、唐人神、天康生物、天邦股份、正邦科技、傲农生物等纷纷涨停,牧原股份、温氏股份等也大涨7%. 另一边的港股市场,猪肉概念也走势强劲,其中雨润食品涨超17%,普甜食品涨10%,惠生国际涨近4%. 同时,生猪期货也不断走高,收盘涨逾5%,报价超28000元/吨,创上市首日后报价新高.  相似文献   

20.
企业     
正温氏股份预计前三季度养猪业务深度亏损10月16日,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温氏股份")发布2021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告,预计亏损92.5亿元~97.5亿元,比2020年同期下降212.24%~218.3%。温氏股份表示,亏损的主要原因是受国内生猪价格大幅度连续下跌影响,养猪行业第三季度陷入全面亏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