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2018年在庄浪县卧龙镇杨魏村进行了马铃薯绿色增产增效集成技术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起垄方式、不同化肥施用量、不同耕作模式和绿肥间作对陇薯10号的经济性状、生物量和产量均有影响,其中全膜覆盖垄上微沟+化肥减量追施+深旋松+绿肥间作模式的株高、商品薯率和折合产量均最高,分别为97 cm、46.45%和36 298 kg/hm~2;全膜覆盖垄作模式(CK)的株高、商品薯率和折合产量最低,分别为91 cm、38.1%和31 858.5 kg/hm~2。  相似文献   

2.
旱地苦荞立式深旋耕作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播前准备,立式深旋耕碾、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等方面介绍了旱地苦荞立式深旋耕作技术。  相似文献   

3.
旱地饲草玉米立式深旋耕作技术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适用范围、术语定义、技术条件、栽培技术等方面总结了旱地饲草玉米立式深旋耕作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4.
针对马铃薯机械化生产中块茎产量和土壤质量降低等问题,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对马铃薯块茎产量和土壤质量的影响,传统旋耕作(T)、深翻(S)和立旋深松(L)。结果表明:深翻和立旋深松能够显著提高马铃薯块茎产量,与传统耕作相比,深翻和立旋深松块茎产量分别增加347.39kg·667m~(-2)和623.08kg·667m~(-2);深翻和立旋深松能够有效改善土壤质量,与传统耕作相比,深翻和立旋深松显著降低了10~20cm和20~40cm土壤容重;深翻和立旋深松降低了土壤萎蔫系数,特别是收获期20~40cm土壤萎蔫系数分别比传统旋耕降低3.53%和13.22%,同时深翻和立旋深松提高了0~10cm、10~20cm和20~40cm田间持水量。综上所述,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深翻和立旋深松有利于提高马铃薯块茎产量和土壤质地,是适合干旱半干旱地区马铃薯机械化生产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5.
旱地党参立式深旋耕作水肥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选地整地施肥、立式深旋、移栽、覆膜、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种子收获、块茎采挖、残膜回收、产地初加工、贮藏等方面总结了旱地党参立式深旋耕作水肥高效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6.
河西绿洲灌区马铃薯间作绿肥高效种植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河西绿洲生态条件下,研究了马铃薯与不同绿肥的间作模式。结果表明,马铃薯产量为根茬处理高于压青处理,以马铃薯间作针叶豌豆(根茬)的折合产量最高,为27515.15 kg/hm2,较单作马铃薯增产14.7%。马铃薯间作箭豌豆混播毛叶苕子,绿肥鲜草产量最高,根瘤数最多,且明显高于其它处理。马铃薯间作针叶豌豆无论是根茬还是压青处理,不同层次土壤的含水量变化相对其它处理稳定;马铃薯间作甜豌豆的土壤速效磷、速效钾、硝态氮、铵态氮含量根茬处理高于压青处理,间作箭豌豆混播毛叶苕子(根茬)和(压青)处理土壤速效钾、速效磷、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均低于单作马铃薯。  相似文献   

7.
总结旱地玉米立式深旋耕作栽培技术,包括选地整地、起垄覆膜、品种选择、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等方面内容,以为种植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四川柑橘种植面积大,但普遍存在空行闲置、地力低下、柑橘产量低、品质不高等突出问题.本文将豆科绿肥融入柑橘生产系统,集成了以耕作方式、播期协调、播量配置、周年覆盖、以草抑草、绿色防控为核心的柑橘园间作豆科绿肥高产栽培技术,并通过多年定位试验,阐明了间作豆科绿肥对柑橘园地力提升的重要作用,实现橘园科学规范管护及柑橘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9.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有效的防治黄土高原坡耕地水土流失,提高坡耕地持续利用。[方法]在陇中半干旱区6°~7°的坡耕地上,设传统耕作下春小麦与苜蓿间作(TWL)、马铃薯与苜蓿间作(TPL)、鹰嘴豆与苜蓿间作(TCL)、免耕秸秆覆盖下春小麦与苜蓿间作(NTSWL)、马铃薯与苜蓿间作(NISPL)、鹰嘴豆与苜蓿间作(NTSCL)6个处理,进行保护性耕作的定位研究,并分别探讨保护性耕作对每种间作方式的土壤容重、饱和导水率以及水土流失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T)相比,免耕秸秆覆盖(NTS)增大了土壤的容重,提高了表土的饱和导水率,使土壤的稳定性有所提高,水分易于入渗。免耕秸秆覆盖(NTS)可明显减少土壤侵蚀量和径流量。[结论]保护性耕作是控制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不同耕作方法对土壤水温动态和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华北高产农区连年旋耕导致耕层变浅、耕层生产能力下降的问题,在河北吴桥地区设置了6种耕作处理,研究大田条件下不同耕作方法对土壤水热状况与春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耕作处理对土壤蓄水量的影响较大.耕作初期,深旋松耕处理土壤易于跑墒,随着时间推移,深旋松耕处理表现出利于降水入渗、储蓄更多水分的优势,并且越是干旱的时段,表现越突出,在抽雄吐丝期深旋松耕处理土壤蓄水量均极显著高于旋耕处理和间隔深松处理,其中深旋松耕50 cm处理的0~50 cm土层土壤蓄水量分别比旋耕处理和间隔深松处理增加37.67和26.41 mm,提高了60.57%和35.96%.土壤耕作结合地膜覆盖可以防止水分蒸发,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其中深旋松耕30 cm+地膜处理的0~30和0~50 cm土层土壤蓄水量分别比深旋松耕30 cm增加18.18和24.67 mm,提高35.26%和24.64%.2)单纯耕作方法对春玉米土壤温度没有太大影响.深旋松耕结合地膜覆盖会在春玉米封垄之前气温较低时有较好的保温效应,从而延长生育期5d左右,延长了灌浆时间,利于提高产量.3)耕作方式的不同对土壤水温状况有影响,并进而影响春玉米物候期、群体LAI、干物质积累和灌浆速率以及产量的形成.所有耕作处理中,深旋松耕处理的春玉米产量显著高于深松耕作和旋耕耕作,其中深旋松耕50 cm+地膜处理产量最高达12 698.93 kg/hm2,与长期旋耕耕作相比增产27.45%.总体来看最适宜本地区的耕作处理是深旋松耕结合地膜覆盖处理.  相似文献   

11.
科技短波     
《新农村》2016,(12)
正粉垄技术改变传统耕作模式最近,广西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等单位发明的新型耕作技术——粉垄耕作技术引发了多方关注。粉垄耕作技术是利用专用的粉垄深旋耕机,带动垂直螺旋钻头,对土地进行垂直旋削碎土的深耕深松,推动数千年来传统犁翻碎土的"浅层翻犁",向借助现代化机械设备的"垂直深旋"新模式转变,促进了农耕技术创新的前行。摘自《农民日报》国内首台园艺多功能机面世最近,我国首台园艺固肥施用、残秧处理多功能机正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针对华北高产农区连年旋耕导致耕层变浅、犁底层变厚变硬、耕层生产能力下降的问题,探讨深旋松耕作法在华北地区作物生产上的可行性。【方法】在河北吴桥地区设置了4种耕作处理,即传统旋耕15 cm、间隔深松耕30 cm、深旋松耕30 cm、深旋松耕50 cm,研究大田条件下不同耕作方法对土壤性质与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1)不同耕作处理对土壤蓄水量的影响较大,深旋松耕处理表现出利于降水入渗、储蓄更多水分的优势,并且越是干旱的时段,表现越突出。在冬小麦返青期深旋松耕处理土壤蓄水量均极显著高于旋耕处理和间隔深松处理,其中深旋松耕50 cm处理的0—50 cm土层土壤蓄水量分别比旋耕处理和间隔深松处理增加11.69 mm和10.56 mm,提高12.21%和10.90%。(2)不同耕作方法对土壤容重影响很大,耕作一年半之后,深旋松耕两个处理在0—30 cm土层容重显著低于深松和旋耕两个处理,其中深旋松耕30 cm在20—30 cm土层容重分别比深松和旋耕低了13.67%和13.99%,深旋松耕50 cm在20—30 cm土层分别比深松和旋耕低了14.20%和14.51%,30—50 cm土层深旋松耕50 cm土层依然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其中,40—50 cm土层分别比深松和旋耕低了22.66%和22.80%,深松处理在冬小麦播前略低于旋耕处理,之后的时期则与旋耕处理间几乎没有差异。(3)耕作方式的不同对土壤性质有影响,并进而影响作物群体LAI、干物质积累和灌浆速率以及产量的形成,对冬小麦季影响最为显著,其中冬小麦花期深旋松耕50 cm处理的群体LAI分别比旋耕处理和间隔深松处理提高51.98%和39.22%,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比旋耕和间隔深松处理提高26.78%和16.92%,冬小麦灌浆30 d时深旋松耕50 cm分别比深松和旋耕的籽粒干重提高10.37%和11.40%。(4)所有耕作处理中,深旋松耕土壤耕作处理的作物产量显著高于深松耕作和旋耕耕作,其中耕作一年半后夏玉米季深旋松耕50 cm处理产量达到了13 822.68 kg•hm-2,深旋松耕30 cm处理产量也达到了13 127.87 kg•hm-2,均显著高于旋耕处理,对比旋耕处理分别增产38.19%、31.24%。【结论】考虑生态经济等因素的综合考虑,深旋松耕30 cm处理为最适合华北缺水区的耕作方法。  相似文献   

13.
马铃薯间作玉米(在马铃薯播种的同时间作大春作物玉米),利用高秆与矮秆、深根与浅根相结合的原理,并适当增加播种密度。试验结果说明,间作种植以2∶2模式复合单产量最高,以4∶2模式复合产值最高。  相似文献   

14.
CMC 体制是现代绿肥耕作制的简称。它的内容是用绿肥和粮食作物或经济作物进行间、套、插、混作,并用绿肥盘青做追肥利用,大致相当于一般所谓的粮肥间作制,但粮肥间作这个名称不能反映它的全部内容,为简便起见,用几个字母表示,称它为 CMC 体制,字母 C 表示农作物,M 表示绿肥,CM 表示半绿肥作物。CMC 体制广泛的利用绿肥和农作物组成粮肥共生的复合群体,这种土地利用方式是在我国古老的农作物间、套、混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反映了在耕地资源全部被利用以后,农业生产向纵深发展,在多熟制条件下如何维持土壤系统生态稳态的要求。实践己经表明,  相似文献   

15.
山区复垦田土培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建设用地复垦完成后,后续种植和培肥已成为农业生产上一项重要工作。通过采取工程、农艺等多项措施,推广种植培肥技术,使复垦的耕地通过改土培肥,逐步达到中高产农田的标准。1.推广适宜当地的复种模式按照要求,新复垦的田土不准栽种多年生果树等作物,以种植一年生或两年生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为主。对山区而言,新开稻田以推广水稻-油菜、水稻-绿肥,旱地推广玉米-油菜、玉米-马铃薯或间作套种红薯等耕作制度。一年两熟耕作制,减少新  相似文献   

16.
正一、马铃薯机械化深松近些年来,马铃薯的种植越来越多,在一些旱地山区,因为需要增加土壤的出水量,为马铃薯的生长发育提供所需的水分。为了构建土壤水库,经常会用到机械化深松技术。通过使用这项技术,可以深松50cm的土壤,这样,地表以下的50cm的土壤都会蓬松自如。所以,将机械化耕松技术进行推广,可以更有效的帮助农民突破常年耕作农  相似文献   

17.
为帮助农民实现增产增收,减少农民单种一种作物所带来的收入上的风险,目前一些农村地区推广了小麦—玉米—马铃薯3种作物的间作套种技术。该耕作模式有利于促进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文章对小麦—玉米—马铃薯三种三收这一栽培技术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8.
深松联合耕整地机是由多种土壤耕作部件组合而成的复式作业机械,适用于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以深松为主,兼顾表土松碎,松耙结合,既可用于隔年破除犁底层,又可用于形成上松下实地全面深松,一次进地可以完成深松、灭茬、旋耕等多项作业,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减少了机具对土壤的频繁耕作而导致的各种消耗,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质,促进了作物的生长。但是,深松联合整地机作业过程中尚存在土块过大,土层中存在较多较大空隙,不利于作物根系的扎根生长和农田的蓄水保墒。为了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达到较好的松土与碎土效果,在对国内外深松整地机械调研基础上,研制了一种带有立旋刀工作部件的深松联合耕整地机,对深松铲柄、铲头、立式旋刀等主要工作部件进行了结构设计和参数优化。通过田间试验,对免耕(土壤不进行任何处理)、常规深松整地、带有立旋刀的深松联合整地三种不同耕作方式下的土壤坚实度和土壤含水率变化进行测试,并应用Excel 2003,Origin 8.6和SAS 9.2统计分析软件对试验测试结果进行了数据处理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带有立旋刀的深松联合耕整地机深松常规深松免耕,说明研制的带有立旋刀的深松联合耕整地机能有效粉碎的土块,增强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  相似文献   

19.
<正>玉米—马铃薯间作(在大春作物玉米播种的同时间作马铃薯),将高秆的玉米与矮秆的马铃薯进行间作,利用高秆与矮秆、深根与浅根相结合的原理,并适当增加播种密度,使作物高矮成层,相间成行,有利于改善作物的通风透光条件,充分发挥玉米边行优势的增产作用。间作后,调整了田间结构,变单作顶部平面用光为分层、分时交替用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绿肥植物间作对茶园土壤pH、重金属离子含量、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为茶园土壤改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pH计检测绿肥植物间作模式对茶园土壤pH的影响,利用原子荧光法分析不同绿肥植物间作对茶园土壤重金属的改良情况,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绿肥间作模式对茶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土壤细菌群落组成与结构的影响。【结果】间作植物并非越多越好,宿根羽扇豆-油菜-圆叶决明组合(LBC)间作后,土壤pH不升反降;而油菜-圆叶决明组合(BC)、宿根羽扇豆-油菜间作组合(LB)对土壤pH改良效果显著;盆栽试验表明多种绿肥植物套作间作的效果并没有随着植物数目的增多而效果更好,仅有LB组合可显著降低重金属Cd和Hg的含量;此外,与对照组相比,变形菌比例明显升高,成为丰度最高的菌门;放线菌比例明显下降,在L、LB和LBC处理组中,放线菌比例低于20%。此外,绿肥间作可显著提高土壤中蓝藻菌的含量,不同的绿肥间作处理组中的蓝藻菌含量高于1%,而对照组仅为0.1%~0.3%。【结论】宿根羽扇豆-油菜间作组合(LB)可提升土壤PH、降低茶园土壤重金属Cd和Hg的含量,且改变土壤细菌结构并提高了土壤中有益微生物菌群的相对丰度,对茶园土壤的生态环境改良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