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鸽实验性感染鹅副黏病毒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人工感染鹅副黏病毒病鸽的病理变化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病鸽各种组织器官均有明显的组织损伤,但较集中于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主要肉眼病变为肺瘀血、水肿,胰腺、脾脏局灶性坏死,肠黏膜水肿、增厚或有出血、坏死,脑充血、出血;主要组织学变化为腺胃、肠道黏膜上皮坏死、脱落或伴有严重出血,肝、肾、心脏等器官实质细胞变性、坏死,胸腺、脾脏、法氏囊等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坏死,淋巴组织萎缩。  相似文献   

2.
7日龄雏鸭经肌肉接种坦布苏病毒BZ株1周后,发病率100%,死亡率为80%。接种鸭全身多数器官出现充血、出血、坏死等症状,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在肝实质严重变性、坏死;脾淋巴细胞局部减少;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肺淤血,内有大量细胞渗出;胰腺中可见凝固性坏死灶;大脑软脑膜充血、水肿,小脑脑膜上炎性细胞浸润。鸭接种该病毒后,攻毒组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酰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水平和血清尿酸的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结果表明:坦布苏病毒BZ株可造成全身多器官的病理性损伤以及主要血液生化指标的显著变化,这可能是该病毒致病性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2015年8月-11月对45例山东省近期流行的鸡肝炎-心包积液综合征剖检病变及组织病理学变化进行观察分析,并对肝组织进行透射电镜观察。剖检病变以心包积液、出血性坏死性肝炎、肺淤血水肿、肾变性肿胀、脾淤血肿胀、胰腺点状坏死及脑膜充血为特征。病理组织学观察主要表现为肝细胞灶状坏死并伴有核内嗜碱性或嗜酸性包涵体,心肌纤维变性,心间质充血、水肿及巨噬细胞浸润,胰腺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偶尔见核内嗜碱性包涵体,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间质淤血出血,肺淤血、水肿,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坏死,肠黏膜发生出血性卡他性炎症。电镜观察肝细胞核内晶格状排列直径70nm左右的病毒粒子,本研究为该病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了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4.
为了对两例疑似感染犬传染性肝炎的藏獒进行诊断和分析,研究藏獒的犬传染性肝炎的病理特征,试验通过快速检测试纸卡、解剖学和组织学方法进行诊断。结果表明:两例病犬的病料经犬传染性肝炎快速诊断试剂盒检测,结果犬传染性肝炎均为阳性。解剖学观察,病犬皮下均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多器官有充血、出血,胃、肠、胆囊和横膈膜出血明显。肝脏肿大,淤血,呈紫黑色,表面有浅灰色针尖状病灶;胆囊肿大,胆汁较黏稠,胆囊壁增厚,浆膜有纤维素样渗出物。组织学观察,肝脏有坏死灶,肝细胞肿胀,有明显的包涵体,肝窦萎缩;胆囊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和脱落,固有层水肿,黏膜肌层萎缩变形;大脑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核内有包涵体,血管周围淋巴鞘出血;脾脏被膜和小梁充血、出血,红髓、白髓坏死,中央动脉内皮细胞肿胀,脾静脉窦淤血。说明藏獒患犬传染性肝炎能够引起全身性病变。  相似文献   

5.
鸭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体温升高、两脚发软无力、下痢、流泪和部分病鸭头颈部肿大。剖检特征是食道黏膜小点出血,并有灰黄色假膜或溃疡灶,泄殖腔黏膜充血、出血、水肿和坏死,肝有不规则的大小不等的坏死灶及出血点。本病传播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1病原(1)鸭瘟病毒分类上属于疱诊病毒属,核酸类型为DNA,具有囊膜,近似球形,其大小在91~181nm。  相似文献   

6.
番鸭呼肠孤病毒病雏番鸭实质器官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人工感染番鸭呼肠孤病毒发病雏番鸭的心、肝、肺、肾、脾脏、胸腺、法氏囊等7种实质器官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电镜下发现:心、肝、肺、肾等实质器官出现不同程度的细胞变性、水肿以及局灶性溶解坏死;各器官血管内皮细胞脂滴增多、水肿以至坏死脱落.通透性增加;浆细胞、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呈散在或灶性浸润于坏死区和实质细胞间。免疫器官脾脏、胸腺和法氏囊中的部分淋巴细胞、浆细胞坏死和不同程度凋亡,且细胞溶解坏死形成大小不一的坏死灶并被大量增生的吞噬细胞所吞噬,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上述结果提示,番鸭呼肠孤病毒能导致番鸭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7.
正副黏病毒病是由副黏病毒Ⅰ型引起鸭、鹅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本病主要侵害消化道和呼吸道,以急性水样腹泻、两腿无力、呼吸困难和出现神经症状、产蛋率下降为临床特征。病理变化为脑、肝脏、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器官黏膜充血、出血、坏死、溃疡或弥漫性点状出血,胰腺及脾脏肿胀且表面有大小不等的灰白色坏死灶。本病需与鸭瘟、小鹅瘟和禽流感的鉴别。1流行病学病鸭、鹅及其他禽类和流行期间  相似文献   

8.
对患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病而死亡的凹甲陆龟进行了系统的病理组织学观察,该病的病变主要发生在消化道、肝、心脏、肾、脾等部位,尤以胃肠道和肝病变最为明显,表现为卡他性一坏死性胃肠炎和坏死性一肉芽肿性肝炎,胃肠黏膜出血、水肿、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形成溃疡灶;肝细胞水泡变性,细胞核裂解,肝小叶内可见大小不等的结节性坏死灶,并伴有明显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9.
正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的特征是肝肿大、出血、坏死和水肿。1病原(1)鸭肝炎病毒,为细小的RNA病毒,呈球状,直径为20~40纳米,核衣壳为二十面立体对称,无囊膜。病毒存在于病鸭的肝、脾、全身组织和血液中,并可随粪便排出。病毒能在12~14日龄鸭胚或9~10日龄鸡胚中培养,但初次分离以鸭胚为宜。接种后经6天死亡,可见胚  相似文献   

10.
从1995年12月中旬起,在广东省南海、三水、清远、花都、肇庆等市大部分地区的鹅群暴发了临诊以拉黄白色或黄绿色稀粪,体温升高、脚软,眼睑水肿、流泪,部分病例眼、鼻、口角溢血;剖检以眼结膜、消化道粘膜出血、溃疡,法氏囊出血变性,肝表面形成出血性坏死灶,脾脏呈斑驳状变性为特征的传染病。该病传播快,  相似文献   

11.
<正>雏鸭黄曲霉毒素中毒是一种严重的中毒性疾病,是由于雏鸭误食了被黄曲霉毒素或寄生曲霉污染了的饲料而引起。黄曲霉毒素主要对肝脏造成损害,可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临床上以肝功能障碍、全身出血、消化机能紊乱、腹水、神经症状为特征。各种畜禽均可发生本病,尤其以雏鸭最为敏感,表现为与雏鸭病毒性肝炎相类似的神经症状,并出现大量死亡,容易被误诊为雏鸭病毒性肝炎。1发病情况广西桂平市某养殖场2014年4月初购进近  相似文献   

12.
一种新的黄病毒导致蛋鸭产蛋下降及死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求2010年在上海、浙江和江苏等地鸭群出现产蛋下降甚至停止的发病原因,对浙江省4个发病鸭场发病鸭进行病理剖检以及病毒的PCR鉴定。解剖病鸭发现其脾脏肿大明显,肝脏有针尖状白色点状坏死。进一步的病理学变化分析发现病鸭的肝脏呈现程度不一的脂肪变性和空泡变性,肝细胞呈现局灶性溶解,脾细胞坏死。采集临床发病鸭的脾脏,提取总RNA,用随机引物进行反转录,然后用多种病毒的特异性引物进行PCR鉴定。结果显示,4个鸭场的病料呈鸭黄病毒PCR阳性,其他病毒呈阴性,说明这些鸭场均感染了鸭黄病毒,此病毒在浙江省已广泛流行。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鸭坦布苏病毒对雏鸭的致病性,对1周龄樱桃谷雏鸭肌肉接种坦布苏病毒FX 2010株,建立雏鸭感染模型,动态观察感染雏鸭的临床表现、病理变化、组织病毒含量及免疫反应。结果显示,雏鸭攻毒后第3天食欲下降,排黄白色稀粪,第5天时出现神经症状,部分雏鸭急性死亡,死亡率高达22.5%(9/40)。剖检病、死鸭可见心内膜出血,脾肿胀、坏死,肝、肾变性肿胀,脑膜充血。感染雏鸭的组织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心、肝、肾实质细胞变性、坏死,间质炎性细胞浸润或见出血;脾淋巴细胞局灶性坏死并伴有大量异嗜性粒细胞浸润;大脑呈典型的病毒性脑炎变化。雏鸭感染后第1天各器官就能检测到坦布苏病毒,第3天器官病毒含量除脾外均达峰值,后逐渐下降。雏鸭攻毒后第5天血清中出现微弱的中和抗体,以后逐渐升高,第17天时达峰值。以上结果表明,鸭坦布苏病毒感染雏鸭后能迅速入侵机体各组织器官并大量复制,呈组织泛嗜性特征,造成全身广泛性组织损伤,重症雏鸭死于急性败血症病变。雏鸭接种病毒后能快速产生中和抗体以抵抗感染并迅速清除病毒。  相似文献   

14.
<正>近来,在肉鸭中发生了一种以脾脏出血,后期脾脏出现不规则坏死或整个脾脏坏死为特征的传染病,长期以来困扰着广大肉鸭养殖户。由于对该病缺乏认识,大部分兽医临床工作者常误诊为雏鸭病毒性肝炎  相似文献   

15.
1971年在台湾突然发生鸭病毒性肝炎,全岛死亡小鸭200万只,平均死亡率达27.4%。当时从病鸭中分离出11株病毒,从养鸭池船养殖的鱼中分离出11株病毒。分离出的病毒对小鸭及小鹅有致病性,但对3日龄以上的小鸡却不能致病。6—7日的鸡胚EID50为10~(5.0)—10~(7.0),受染胎儿出血,水肿,死的慢些的鸡胎矮小,肝呈绿色,发现坏死、出血点。  相似文献   

16.
由于种蛋,苗鸭、成鸭及鸭产品四通八达地跨地区运输,近年来在广东、福建等地不同品种鸭群中新发现的一种以急性、高死亡率的严重减蛋为特征的烈性传染病已逐渐侵入我省。1发病特征湘南某鸭场此病的发病先后顺序规律是:雏番鸭→肉用白羽→肉用麻羽→种鸭。分别进行过鸭瘟、禽霍乱、雏鸭病毒性肝炎,传染性浆膜炎、大肠杆菌、番鸭细小病毒等免疫的鸭群,均可感染此病。1)肉鸭。这种病在肉用鸭表现为肝肿大、弥漫性出血,腺胃环状出血,脾脏有出血点2)产蛋鸭、种鸭。产蛋鸭、种鸭突然大幅度减蛋、主要病变为腹膜炎,卵泡变性坏死,表面…  相似文献   

17.
鸭病毒性肝炎多发于 5~ 2 5日龄雏鸭 ,死亡率 1周龄内达 95 %,1~ 3周龄 5 0 %左右 ,4~ 5周龄很低或无死亡。1 临床症状 病鸭精神萎顿 ,行动迟缓 ,离群独处 ,眼半闭 ,翅下垂 ,食欲废绝 ,偶有腹泻。后期表现神经症状 ,共济失调 ,角弓反张 ,数小时内死亡。2 剖检变化 肝肿大 ,质松脆 ,淡红色 ,表面有出血点或出血斑 ,实质部可见坏死灶 ;胆囊肿大 ,充满胆汁 ;脾肿大 ;肾脏充血或肿胀 ;胰腺有坏死点。3 防治措施 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 ,保持鸭舍清洁干燥。对发病鸭舍地面用消特灵 ,每包加水 12 5 kg,带鸭喷雾消毒。治疗 :可用鸭病毒性肝炎…  相似文献   

18.
鸭静脉接种或经眼-鼻-口腔-泄殖腔接种禽流感病毒A/duck/Guangdong/220/2004(H5N1)后,全身多数脏器充血、淤血、出血,血栓形成、组织水肿,以及心、肝、脾、肺、肾、胰、脑、胸腺、法氏囊等许多器官的实质细胞发生坏死或凋亡;主要表现为血管炎、坏死性胰腺炎、萎缩性坏死性胸腺炎和法氏囊炎、脾炎、气管炎、出血性支气管间质性肺炎、病毒性心肌炎、非化脓性脑炎、局灶性病毒性肝炎、溃疡性肠炎、肾小管间质性肾炎和系膜细胞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等。结果显示,该病毒的致病机制与细胞坏死和细胞凋亡有关,而鸭多脏器严重的病理损伤是其死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鸭呼肠孤病毒病是由呼肠孤病毒引起的一种鸭的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俗称"花肝病",临床上以脚软、下痢等为主要特征,剖检主要表现肝脏、脾脏肿大,表面有点状或斑块状出血,并出现大量白色坏死灶,呈花斑状[1-3],主要发生于番鸭和半番鸭.目前,多数学者报道该病毒只对番鸭易感,对其他品种雏鸭的易感性差.2009年12月份,重...  相似文献   

20.
由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鸭的急性、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发病鸭头颈部肿大,俗称“大头瘟”。该病不同日龄和不同品种的鸭均可感染。死亡率在90%以上。本病的主要特征是病鸭高热、头颈肿大、缩颈、流泪、眼睑水肿、两翅下垂、脚麻痹,重病鸭伏地不起,排绿色或灰绿色稀粪。产蛋鸭产蛋量下降。病鸭呈全身急性败血症,肝有灰黄色、不规则、大小不等的坏死点和出血点,泄殖腔黏膜充血、出血、水肿及出现坏死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