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80年代后期成熟起来的纤维产量和品质解剖估测技术研究苎麻主要种质资源,结果表明:1、不同品种的单株纤维产量和单纤维支数解剖估测值差异明显,一般全年三季平均单株产量≥3.9克的为高产资源,而全年三季平均支数>2000支的则属优质资源的范畴。这些资源可供生产和育种应用。2.纤维细胞直径小,茎横截面分布密度大是高产优质苎麻资源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来自全国主要苎麻产区的基因资源光合作用及其与产量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显著影响苎麻田间净光合强度(Pn)的因素,头、二、三麻依次减少;其中胞间CO_2浓度,叶室CO_2浓度、气孔阻力和气孔导度对三季麻Pn均有显著影响,而蒸腾强度对头、二麻Pn,叶温对二、三麻Pn有显著影响。(2)经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各季麻Pn与其主要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方程,这些方程对Pn的回归拟合结果,头、二、三麻平均误差率分别为3.35%,1.46%和3.30%。(3)季内务基因型间Pn差异显著,季间Pn则三麻>二麻>头麻;Ph与原麻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n与单纤维支数相关不显著。头、二、三麻Pn均较高的资源有:浏阳“鸡骨白”、邻水“牛皮麻”、邻水“红顶家麻”、“园青6号”等品种。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湘苎二号"苎麻良种在我区不同海拔高度的性状表现,为大面积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我们进行了多年跟踪观测试验.试验表明该品种随海拔升高,头季麻出苗期推迟,末季麻生长终止期提早,季生育期延长,年生育期缩短,收麻次数减少.海拔 300米区域可收四季麻,其年生育期平均达 252天;海拔 600- 800米区域只能收三季麻,其年生育期平均为 225和 207天;作为丘陵山区高产苎麻产量均比一般投产麻大为提高,提高的幅度以头麻小,二、三麻大,而季产量则以头麻 >二麻 >三麻.并以黑杆 1/2- 2/3收获,其产量质量均达最佳指标.试验观测还表明,该品种在我区表现出适生性强,产量高(低海拔区平均达 256.3kg/667m2,高海拔区平均达 191.0kg/667m2,),品质优(平均纤维细度达 1970Nm,最高达 2304Nm)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用相关遗传力的分析方法,探讨了苎麻5个经济性状与产量和品质的相关遗传力,结果表明,通过各经济性状来间接选择单蔸产量和单纤维支数的相对效率不同,二麻各经济性状与单蔸产量和单纤维支数的表型相关变异中大部分是由遗传原因引起。相关遗传力的通径分析表明,苎麻高产和优质表现型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主要由株高(二麻)、茎粗(三季麻)、鲜皮厚度(头麻和二麻)、鲜皮出麻率(头麻和三麻)、有效株率(二麻和三麻)引起,高产优质苎麻品种的选择应着重在二麻进行。  相似文献   

5.
“华苎3 号”是在新余麻与稀节巴杂交后代中选育出来的新品种。该品种产量高,在品系比较试验中比对照细叶绿增产21 .44 % ,在区域试验中与高产对照品种华苎2 号产量相当;纤维品质优良, 年均纤维细度在2100 支以上, 且三季麻的纤维细度均达1800 支以上,在品系比较试验中头, 二、三麻的纤维细度分别为2627 、1988 、2175 支,年均2263 支。在区域试验中,头、二、三麻的纤维细度分别为2492 、1984 和1944 支,平均2140 ;抗逆性强,对炭疽病亚免疫, 不感染花叶病, 抗旱耐渍,抗风性中等。  相似文献   

6.
从国家苎麻种质长沙苎庥圃中选择有代表性的55个苎麻品种为材料,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苎麻精干麻的结晶度,用面积法计算各个品种的结晶度,分析苎麻纤维结晶度及其与主要纤维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如下:苎麻品种间纤维结晶度有显著性差异.55个苎麻品种纤维结晶度平均值变幅在69%~73%之间,变异系数为0.9769%,纤维结晶度最低是川苎二号,其值为69.03%,最高是印尼麻,其值为72.31%.同一品种的不同季别的苎麻纤维结晶度有一定的差异,二麻结晶度最低,与头麻、三麻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同一品种苎麻不同收获期、不同部位纤维结晶度有差异.品种中苎一号、圆叶青和NC01在1/3黑杆时期的纤维结晶度与1/3黑杆前的纤维结晶度有显著性差异,1/3黑杆前收获可显著降低结晶度,但是会降低苎麻的产量;1/2黑杆时期后的结晶度值无显著性差异,结晶度值趋于稳定;苎麻纤维结晶度与断裂强力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 0.39526**(n=55);苎麻纤维结晶度与纤维细度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1363*(n=55).  相似文献   

7.
“华苎3号”是新余麻与稀节巴杂交后代中选育出来的新品种。 量高,在品系比较试验中比对照细叶绿增产21.44%,在区域试验中与高产对照品种华苎2号产量相当;纤维品质优良,年均纤维细诺2100支以上,且三季麻的纤维细度均达1800支以上,在品系比较试验中头,二、三麻的纤维细度分别为2627、1988、2175支,年年2263支。在区试验中,头、二、三麻的纤维细度分别为2492、1984和1944支,平  相似文献   

8.
川苎4号是从大红皮自交后代中筛选出的优良单株,经过多年培育而成的新品种。1987—1989年连续三年的区域试验结果表明,平均比对照红皮小麻增产50.8%,平均单纤支数1941m/g;1989—1991年连续三年五县七点生产试验表明,平均比对照增产24.78%,平均单纤支数为1970m/g。该品种属中根散生型,在长江流域表现为中熟,头、二、三麻工艺生长天数分别为80~85天,45~50天,60~65天,且有较强的抗旱、抗花叶病特性。  相似文献   

9.
苎麻主要经济性状与产量品质相关遗传力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瑞祥  刘正书 《中国麻作》1995,17(1):10-15,19
本文试用相关遗传力的分析方法,探讨了苎麻5个经济性状与产量和品质的相关遗传力,结果表明,通过各经济性状来间接选择单蔸产量和单纤维支数的相对效率不同,二麻各经济性状与单蔸产量和单纤维支数的表型相关变异中大部分是由遗传原因引起。相关遗传力的通径分析表明,苎麻高产和优质表现型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主要由株高(二麻)、茎粗(三季麻)、鲜皮厚度(头麻和二麻)、鲜皮出麻率(头麻和三麻)、有效株率(二麻和三麻)引  相似文献   

10.
通过1998~1999年对高产优质苎麻品种桐梓空杆麻的刈割试验,结果表明刈割头麻;刈割头、二麻;全年刈割对当年与次年原麻产量的影响较大,减少幅度在62~282kg/hm2,但纤维支数有所提高,增加幅度为39~119支,其产值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1.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通过3季苎麻(Boehmeria nivea L.)试验探讨了4个不同配方叶面肥对苎麻产量、纤维支数和败蔸情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配方叶面肥均能提升苎麻株高、茎粗、鲜皮厚度、有效株数和鲜皮出麻率等产量因素,原麻产量和生物产量提高。随着叶面肥中营养元素种类增加,苎麻的原麻产量、生物产量进一步提高,且以F4腐植酸复合叶面肥的增产效果最为明显,与其他处理相比全年纤维产量和生物产量均达到显著水平。叶面施肥能提高苎麻的纤维支数,但在不同的收获期处理间差异较大。其中以F4腐植酸复合叶面肥处理下纤维支数最高,与其他处理相比中苎1号提高了1.12%~4.75%(头麻)、0.57%~5.44%(二麻)和0.94%~2.62%(三麻),多倍体1号提高了2.48%~7.22%(头麻)、0.70%~7.64%(二麻)和0.55%~7.49%(三麻)。不同处理下苎麻败蔸情况差异不大,叶面施肥不能减少败蔸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湘苎二号”苎麻良种在我区不同海拔高度的性状表现,为大面积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我们进行了多年跟踪观测试验。试验表明:该品种随海拔升高,头季麻出苗期推迟,末季麻生长终止期提早,季生育期延长,年生育期缩短,收麻次数减少。海拔300米区域可收四季麻,其年生育期平均达252天;海拔600-800米区域只能收三季麻,其年生育期平均为225和207天;作为丘陵山区高产苎麻产量均比一般投产麻大为提高,提高的幅度以头麻小,二、三麻大,而季产量则以头麻〉二麻〉三麻。并以黑杆1/2-2/3收获,其产量质量均达最佳指标。试验观测还表明,该品种在我区表现出适生性强,产量高(低海拔区平均达256.3kg/667m^2,高海拔区平均达191.0kg/667m^2,),品质优(平均纤维细度达1970Nm,最高达2304Nm)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武陵山区随海拔升高,苎麻头季麻出苗期推迟,末季麻生长终止期提早,季生育期延长,年生育期缩短,收麻次数减少。不同海拔间,较高海拔区纤维发育状况较差,各海拔区,随生长期向后推移,纤维发育状况趋好。武陵山区高产苎麻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均较一般麻大为提高,提高的幅度以头麻小,二、三麻大。研究还表明,选用湘苎二号品种,以黑杆1/2标准收获,加强培管,适当增施肥料等是该区苎麻高产优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夏玉米高产群体形态质量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玉米品种掖单22不同群体密度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群体密度(X)与产量(y)呈二次曲线关系,回归方程为y=127.53+406.16X-39.42X2;与单株粒数、穗重、百粒重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88 9**、-0.9949**和-0.981 6**;穗位以上叶面积(X)与产量(y)呈直线关系,回归方程为y=154.44+0.308 6X,r=0.961 3**;节间长度与穗重、穗粒数、百粒重呈负相关,穗粗、重量与之呈正相关.每公顷产量13 500kg时,适宜群体密度为6.69万~8.75万株/hm2,单株穗位以上叶面积为3 406.2~4 765.7 cm2,单株地上根条数达到35~46条.  相似文献   

15.
从国家苎麻种质长沙苎麻圃中选择有代表性的55个苎麻品种为材料.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苎麻精干麻的结晶度。用面积法计算各个品种的结晶度,分析苎麻纤维结晶度及其与主要纤维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如下:苎麻品种问纤维结晶度有显著性差异。55个苎麻品种纤维结晶度平均值变幅在69%-73%之间,变异系数为0.9769%,纤维结晶度最低是川苎二号。其值为69.03%,最高是印尼麻,其值为72.31%。同一品种的不同季别的苎麻纤维结晶度有一定的差异。二麻结晶度最低,与头麻、三麻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同一品种苎麻不同收获期、不同部位纤维结晶度有差异。品种中苎一号、圆叶青和NC01在1/3黑杆时期的纤维结晶度与1/3黑杆前的纤维结晶度有显著性差异,1/3黑杆前收获可显著降低结晶度,但是会降低苎麻的产量:1/2黑杆时期后的结晶度值无显著性差异,结晶度值趋于稳定;苎麻纤维结晶度与断裂强力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9526**(n=55);苎麻纤维结晶度与纤维细度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O.31363*(n=55)。  相似文献   

16.
采用系统育种方法从湘苎2号种子繁殖后代选育成功赣苎4号(原代号93-24)新品种,全国区试平均原麻产量2556.6/hm2,比对照品种湘苎2号增产15.5%;单纤维支数三季平均1825m/g,单纤维强力58.95CN.品系试验平均原麻产量2903.1kg/hm2,比对照品种湘苎3号增产33.5%;单纤维支数2012m/g,强力29.2 CN.生产试验中二、三龄麻平均产量2478kg/hm2,比对照品种赣苎 3号增产13.9%.该品种为中根丛生型,抗风性较强,高抗花叶病、炭疽病和根腐线虫病;生育期中熟偏晚,全年三季工艺成熟天数合计195天左右.该品种于2005年12月通过中国麻类作物品种鉴定委员鉴定并命名.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三熟制条件下适合种植的再生稻品种及头季叶片衰老频度对再生力特性的影响,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10个杂交水稻品种为材料,比较分析了这些品种的再生力、再生季产量及头季衰老强度等若干性状。结果表明,头季不同品种结实率与再生季再生力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620,头季千粒重、叶干质量下降率、叶绿素含量下降率、产量与再生季再生力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522、-0.516、-0.637、-0.676。再生季有效穗数与再生力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活芽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57和-0.615。头季结实率、叶片叶绿素含量、产量,以及再生季有效穗数和千粒重是影响再生力的重要因素。综合两季产量和再生力特性来看,深两优5814、C两优608、准两优608、丰两优香1号等4个品种可以作为再生稻在江西中北部的三熟制条件下种植。  相似文献   

18.
通过1998-1999年对高产优质苎麻品种桐梓空杆麻的刈割试验,结果表明;刈割头麻;刈割头、二麻;全年刈割对当年与次年原麻产量的影响较大,减少幅度在62-282kg/hm^2,但纤维支数有所提高,增加幅度为39-119支,其产值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9.
以单雌性工业大麻云麻雌1号作为对象,研究不同雌雄配比(雄株比例为10%、20%和30%)种植模式下种植密度(5210、10 420、15 630株/hm2)对麻籽和麻糠产量的影响,进而探讨单雌性工业大麻用于籽糠兼用的生产模式。结果表明,在同一雌雄比例下,种植密度越大,麻籽、麻糠、麻秆及大麻二酚(CBD)理论产量越高;在最大种植密度15 630株/hm2下,20%雄株率下的麻籽、麻糠、麻秆及CBD理论产量均高于10%和30%雄株率的产量,其麻籽产量为5738.02 kg/hm2,麻糠产量为6087.14 kg/hm2,麻秆产量为9396.35 kg/hm2,CBD理论产量127.58 kg/hm2。在单雌性工业大麻云麻雌1号籽糠生产实践中,建议配置花期一致的20%左右雄株,保证授粉充足,实现麻籽和麻糠丰产。  相似文献   

20.
以32个山东省主要推广玉米品种为材料,对其茎秆性状和产量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当阈值为16.67时,分为抗倒性相对较强和相对较弱两大类。茎秆抗推力和茎粗在不同类玉米品种中差异显著,茎秆抗推力与茎粗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5**。抗倒伏强的玉米品种,单株产量比抗倒性弱的品种增加了31.99%,单株产量与茎秆抗推力和茎粗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6**、0.44**。穗长、穗粗和百粒重与单株产量表现出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0**、0.62**和0.57**;穗粗和百粒重与茎秆抗推力表现出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7**和0.44**。增加茎秆抗推力、茎粗和穗粗有利于提高品种抗倒能力和单株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