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刍议我国苜蓿草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我国苜蓿草产品市场需求状况,从苜蓿草的种植面积、苜蓿企业的生产加工能力方面论述了我国苜蓿草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重点从推进种养结合、建立运输通道、实现规模生产、扩大加工力度、健全服务体系、完善行业管理6个方面提出了促进我国苜蓿草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苜蓿草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是奶牛养殖过程中优质的蛋白质来源。我国牧草产业起步较晚,种植面积虽然居于世界第二位,但由于生产技术落后,优质商品草供给不足。从国内苜蓿商品草供给、市场需求和贸易3个方面阐述了国内苜蓿草产业的市场供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测算了优质苜蓿草的需求量和产需缺口,分析了中美贸易摩擦对国内苜蓿和奶业市场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苜蓿草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是种草大省,更是苜蓿种植大省,苜蓿种植面积占全国苜蓿种植总面积的1/3,为了进一步促进草产业发展,为畜牧业提供量多质优的饲草,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本文对全省草产业,尤其是苜蓿草产业发展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4.
干旱荒漠区苜蓿草产业发展配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干旱荒漠区提出了选择优良苜蓿品种,采取合理的草田轮作和间作套种模式、科学的节水灌溉及生产管理技术,进行苜蓿草产品开发,种草养羊、草畜结合,建立苜蓿一肉羊草地农业生产体系的苜蓿草产业发展配套技术,并在民勤荒漠绿洲建立了以苜蓿草粉和苜蓿草捆为主的苜蓿产业生产示范基地,形成了干旱区苜蓿草产业发展的技术体系和模式,为干旱区苜蓿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为了清楚地认识到国内苜蓿草产业存在的不足,更好地发展苜蓿种植业,本文通过对现有资料的整理及市场调研,总结了牧草行业的现状,发现了国内苜蓿行业存在的诸多不足,并提出了改善方案。通过对阿鲁科尔沁旗和永昌县苜蓿基地的实地考察,发现苜蓿种植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且苜蓿种植行业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我国应该大力发展苜蓿种植业。通过对苜蓿种植技术的研究,发现了永昌县特有的覆膜种植苜蓿的模式,这种种植模式产出了"优质高产"的商品苜蓿草,其种植技术值得推广和学习。  相似文献   

6.
苜蓿草粉饲喂长毛兔的优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苜蓿草粉是人工种植的紫花苜蓿收割后经晾晒或用专门设备烘干制成的.烘干苜蓿草粉一般由专门草业公司生产,品质较高.相比之下,晾晒干的苜蓿草粉质量稍差.专业化苜蓿种植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的产业,但发展十分迅速.  相似文献   

7.
苜蓿草草产品生产和加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种苜蓿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统计资料表明,目前大约有2000万亩的种植面积,居世界第4位,但完全为自然分散的种植状态,且部分品种退化,生物产量低,特别是缺少和加工方法,使之不能形成产业,生产出符合国际标准草产品。因此,它远不足以满足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求。在发达国家和美国,苜蓿种植面积约1.4亿亩,生产各类苜蓿草产品约7400万吨以上,居世界首位,其产值列小麦、玉米、大豆之后,成为美国农业第四个支柱产业。美国是苜蓿草产品最大的消费国,也是最大的出口国。现在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构成的东亚市场…  相似文献   

8.
标准体系与检验体系是影响苜蓿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初步介绍了可应用于苜蓿草产品的标准及饲草质检机构建设情况,比较了我国颁布的苜蓿草质量分级标准与美国应用最广泛的苜蓿干草质量分级标准的差异,并重点分析了质量检验标准和质量评价与分级标准领域存在的问题。建议制定一套系统完整、适合我国当前苜蓿草产品生产贸易水平并由市场认可的标准体系,充分发挥通过认证的饲草产品质检机构的力量,加强监管,规范市场,重要的是形成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从而促进苜蓿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杨春  王明利  刘亚钊 《草业科学》2011,28(9):1711-1717

摘要:伴随着国内外苜蓿(Medicago spp.)草市场供需的快速变化,我国苜蓿草产品贸易格局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如何准确把握苜蓿草市场的供求变化格局,抓住机遇快速发展我国的苜蓿产业将是草业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研究在全面分析我国苜蓿草贸易现状与特点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苜蓿产业的发展机遇与未来趋势,进一步提出推动我国苜蓿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目前金塔县苜蓿草产业发展现状、价格变化特点及原因分析,找出苜蓿草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我县今后苜蓿草产业发展建议,以促进我县苜蓿草产业的稳步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为了比较不同紫花苜蓿品种对病毒病的抗性,对30个紫花苜蓿品种的病毒病发病情况进行了田间调查,利用小RNA深度测序技术结合RT-PCR技术检测鉴定各紫花苜蓿品种中的病毒种类,并测定了各紫花苜蓿品种的发病率、病情指数、相对株高、相对单株干重、相对茎秆直径、相对叶面积、相对叶长和相对叶宽,综合比较各紫花苜蓿品种的抗性,并对部分指标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0个紫花苜蓿品种均只受到苜蓿花叶病毒(alfalfa mosaic virus, AMV)的侵染,所有紫花苜蓿品种的田间发病率均超过94%,病情指数范围为31.53~55.50;30个紫花苜蓿品种中,抗性较强的品种有1个,为射手2号,抗性一般的品种有6个,其余23个品种的抗性较差,分别占供试品种的3.33%,20.00%和76.67%;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抗性较强的射手2号与其他紫花苜蓿品种的亲缘关系较远,与其杂交有可能产生较大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2.
马建华  赵紫华  张蓉 《草业科学》2017,34(12):2521-2527
近年来随着宁夏苜蓿(Medicago sativa)产业集约化发展,病虫害日趋严重,采用绿色可持续方法进行苜蓿害虫生态调控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选择6个苜蓿品种,通过设计单播和混播的不同试验处理(单播、两品种混播和三品种混播)探索研究苜蓿品种播种方式对苜蓿害虫及天敌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苜蓿多品种混播能够显著降低蚜虫(Aphidoidea)的种群数量,皇冠和德宝两个品种混种蚜虫种群密度最低,为149头·10复网-1,品种WL343HQ单播苜蓿田蚜虫种群密度最高,为823头·10复网-1,同时多品种混播能够显著提高天敌瓢虫的种群数量(P0.05),但不同试验处理间苜蓿蓟马(Thripidae)的种群密度差异不显著(P0.05)。本研究结果可为建立新的苜蓿种植模式提供重要的试验依据,为苜蓿害虫综合治理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Mechanical maceration of alfalf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aceration is an intensive forage-conditioning process that can increase field drying rates by as much as 300%. Because maceration shreds the forage and reduces its rigidity, improvements in bulk density, silage compaction, and ensiling characteristics have been observed. Macerating forage also increases the surface area available for microbial attachment in the rumen, thereby increasing forage digestibility and animal performance. Feeding trials with sheep have shown increases in DMI of 5 to 31% and increases in DM digestibility of from 14 to 16 percentage units. Lactation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increases in milk production and BW gain for lactating Holstein cows; however, there is a consistent decrease in milk fat percentage when dairy cattle are fed macerated forage. In vitro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maceration decreases lag time associated with NDF digestion and increases rate of NDF digestion. In situ digestibilit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maceration increases the size of the instantly soluble DM pool and decreases lag time associated with NDF digestion, but it may not consistently alter the rate or extent of DM and NDF digestion.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研究苜蓿草粉和苜蓿黄酮对断奶仔猪结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选取平均体重为(8.1±0.5) kg和胎次相近的(35±1)日龄"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120头,随机分成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8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添加1(Ⅰ组)、2(Ⅱ组)、4(Ⅲ组)g·kg-1的苜蓿黄酮和50 g·kg-1的苜蓿草粉(Ⅳ组);预试验期3 d,正式试验期32 d。试验采集的结肠内容物,提取总DNA后在Illumina Miseq平台进行测序。结果表明:1)5个组共产生了484个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其中共享327个OTU,占总OTU数量的67.56%,其中Ⅰ组的OTU数量最高。2)物种丰富度ACE指数(community richness the ACE estimator,ACE)呈先上升再下降再上升趋势,其中Ⅰ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物种丰富度Chao指数(community richness the Chao estimator,Chao)呈先上升再下降再上升趋势,其中Ⅰ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Ⅳ组的Sobs(the observed richness,Sobs)、ACE、Chao指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之间的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3)在门水平上,各组间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在属水平上,各组间梭菌属相对丰度有升高的趋势(P>0.05),其中Ⅰ组和Ⅲ组梭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Ⅱ组粪球菌属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各组间真细菌属相对丰度有升高的趋势(P>0.05),其中Ⅱ组真细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间Anaerotruncus相对丰度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Ⅱ组和Ⅳ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间NC2004相对丰度有差异(P>0.05),其中Ⅲ组NC2004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各组间UCG-014、Erysipelotrichaceae和胃球菌属相对丰度有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苜蓿草粉和苜蓿黄酮能够改变结肠微生物细菌组成和结构,进而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代谢。  相似文献   

15.
苜蓿品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新疆大叶苜蓿为对照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通过对苜蓿的出苗速度、生育期、产草量、抗寒性、抗病性及根茎直径与根茎入土深度等项指标调查研究结果表明,FunduleaⅠ苜蓿出苗速度高于对熙2.8%,第2,3年干草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16.4%与12.4%,成熟期比对照提前9~16d,且抗霜霉病。就抗寒性而言,FunduleaⅠ苜蓿第2年越冬率略低于对照新疆大叶苜蓿,第3年与对照品种相同,2种苜蓿干叶率相比,FunduleaⅠ苜蓿低干时熙品种新疆大叶苜蓿。  相似文献   

16.
17.
苜蓿草地土壤氮矿化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12周温室培养条件下,研究了淋洗起始矿质氮、施N和植被覆盖对庆阳黄土高原5龄和9龄苜蓿草地土壤氮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起始无机氮对土壤N矿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去除起始无机氮后,N净矿化率提高了0.05~0.07 mg/(kg·d)。添加外源N肥使5龄苜蓿草地NO3--N含量增加了56倍,N净矿化率提高了200%;9龄苜蓿草地NO3--N含量仅增加了2倍,N净矿化率降低了62.5%。植被覆盖对土壤N净矿化率有显著影响,N净矿化率比对照提高了12~18倍。施N肥且覆盖植被使N净矿化率提高了18~25倍。9龄苜蓿土壤的矿化能力显著高于5龄苜蓿土壤。在草田轮作系统中,苜蓿土壤翻耕后不宜休闲,应立即种植后续作物,可减少雨季土壤表层氮的淋失,提高氮素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不同抗蚜苜蓿品种(系)对苜蓿斑蚜耐害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选用4个不同抗蚜苜蓿品种(系):HA-3(高抗)、甘农3号(抗虫)、金皇后(低抗)、猎人河(感虫),在苜蓿3叶1心期按不同虫口密度5,10和20头/株接苜蓿斑蚜后,以株高和鲜干比为指标测定其耐害性。结果表明,HA-3对苜蓿斑蚜的耐害性最好,20头/株处理的植株在去虫后30d的增高率仅比对照低19.82%,且不同虫量处理间鲜干比无显著差异;猎人河的恢复和补偿生长能力最差,20头/株处理的植株在去虫后30d的增高率比对照低98.57%;甘农3号被苜蓿斑蚜为害初期症状表现明显,但随着植株的恢复生长,表现出较好的补偿生长能力;金皇后对苜蓿斑蚜为害后的耐害性表现不稳定。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甘肃省大面积种植的苜蓿品种苜蓿花叶病毒(AMV)和白三叶草花叶病毒(WCMV)带毒情况及这两种病毒侵染后对苜蓿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利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DAS-ELISA)和生理生化方法分别对种植于实验室30 d苗龄的12个苜蓿品种进行了带病毒检测及携带不同病毒的苜蓿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含量、防御酶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12个苜蓿品种可分为不携带病毒、携带病毒AMV、携带病毒WCMV、携带病毒AMV和WCMV,病毒检出率为66.7%,其中AMV检出率为50.0%、WCMV检出率为41.7%、AMV和WCMV复合侵染率为25.0%。方差分析表明,两种病毒复合侵染、AMV、WCMV单独侵染与不带病毒(CK)相比,苜蓿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著降低,而3种防御酶过氧化物酶 (POD)、多酚氧化酶 (PPO)、苯丙氨酸解氨酶 (PAL)的活性均显著升高,且两种病毒复合侵染的苜蓿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含量均低于两种病毒单独侵染;而POD、PPO、PAL均高于两种病毒单独侵染。结果表明AMV、WCMV侵染不同品种苜蓿对其生理生化活性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以田间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为指标,在甘肃榆中县品种比较试验田,对12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进行了抗霜霉病(Peronospora estioalis)、白粉病(Leueillula leguminosarum)、褐斑病(Pseudopeziza medicaginis)的调查。结果表明,不同苜蓿品种对抗霜霉病的表现为甘农5号、苜蓿王、驯鹿、游客、中兰1号的病情指数分别为8.1、8.1、8.0、2.5、1.1,属高抗品种;哥萨克的病情指数为45.0,发病率为75.6%,属高感品种。对抗白粉病的表现,驯鹿的病情指数4.2,为高抗品种;阿尔冈金、甘农5号为抗性品种;而哥萨克、苜蓿王、德宝的病情指数分别为25.6,23.9和15.6,均属感病品种。对抗褐斑病的表现,新疆大叶、甘农3号、皇后的发病率分别为90.0%,88.9%和76.7%,为高感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