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2 毫秒
1.
驻黑芝-2     
驻黑芝-2是河南省驻马店地区农科所选育的黑芝麻新品种,在2000年、2001年河南省黑芝麻区域试验中,平均667平方米产量分别为57.41公斤、67.33公斤,两年产量均居第一位,比对照中芝9号增产显著,2002年参加省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2.
优质黑芝麻赣芝6号丰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优质黑芝麻新品种赣芝6号的品种特性和产量表现,并通过试验示范提出了相应的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
黑芝麻含油量高,富含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除具有白芝麻食用特点外,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长期食用可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强身健体,深受消费者青睐。近几年黑山县按照发展杂粮作物增加经济效益的思路,在科技示范场进行了试验示范,对黑芝麻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江西黑芝麻地方品种适应性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出适合南昌地区种植的优良黑芝麻地方品种。[方法]以郑芝3号为对照,收集江西省地方品种金黄麻、青黄麻、都昌黑芝麻、武宁黑芝麻、鄱阳黑芝麻、原种黑芝麻和BS09进行适应性比较试验,了解其适应性、抗逆性及主要经济性状。[结果]各参试品种产量达1167~1392 kg/hm2,生育期为72~77 d。武宁黑芝麻产量最高,较对照增产12.2%。武宁黑芝麻、BS09、都昌黑芝麻和对照的生育期均为74 d,经济性状相差不大。BS09的单株荚果数最多,原种黑芝麻的每荚粒数最多,鄱阳黑芝麻的千粒重最大,武宁黑芝麻的抗性最好,武宁黑芝麻、BS09的田间长势好。[结论]武宁黑芝麻产量最高,适应性强,抗性好,适合在南昌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5.
中国黑芝麻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芝麻(Sesamum indicum L.)是重要的油料作物,黑芝麻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新品种选育是实现黑芝麻价值的重要途径,是黑芝麻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概述了黑芝麻营养品质,分析黑芝麻育种研究现状,提出了黑芝麻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黑芝麻育种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更好地指导江西省黑芝麻生产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调研和示范试验探讨前作、连作、播种方式、播期和施肥对黑芝麻生产的影响,并提出了病害防治方法及主要农艺措施。[结果]前作主要是通过影响播期来影响芝麻产量,而连作对芝麻产量的影响极大。播期主要影响芝麻株高、单株蒴果数、蒴果粒数和千粒重。芝麻种植户大多施用45%的三元复合肥作基肥,一般不追肥。最高施肥水平为450 kg/hm245%三元复合肥。,要获得实际产量1 500 kg/hm2以上,大面积撒播生产黑芝麻平均种植密度为28.5万~29.5万株/hm2,株蒴果数48~50个,蒴果粒数为58~60粒,千粒重在2.60 g以上。[结论]深旋耙平理畦和撒播芝麻种后结合浅旋盖籽是大面积黑芝麻高产高效生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该文阐述了宣城市良种示范推广体系现状及农民对良种示范的需求情况,提出了在宣城市现行推广体系基础上,构建新型良种示范推广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黑芝麻是一种油料作物,同时黑芝麻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在补肾、乌发方面药效很好,是药食兼用的油料品种。经济价值也比较高,深得广大农民的喜爱,种植也十分广泛。本文主要介绍了黑芝麻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希望能促进黑芝麻生产,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帮助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黑芝麻、红枣为主要原料,对黑芝麻红枣复合保健饮料的加工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黑芝麻烘烤的最佳工艺条件为120℃、15min;原料的最佳配比为原汁含量60%,黑芝麻浆和红枣汁的体积比为1∶2;蜂蜜含量8%;最佳稳定剂为明胶0.07%,海藻酸钠0.10%,黄原胶0.08%,单硬脂酸甘油酯0.25%。  相似文献   

10.
以屯昌县乌坡镇橡胶——粉蕉种植模式示范推广为例,阐述如何开展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工作。示范推广前做好全面调研工作,选择与推广地相适应的科技成果;示范推广过程中选好科技示范户,免费发放种苗,开展技术培训,加强科技宣传,组织现场参观,做到示范、培训、宣传、推广一体化。示范推广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在大范围、大面积上的转化,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1.
对冀芝3号白芝麻和冀9014、冀9104黑芝麻新品种的籽粒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黑芝麻油分含量较低、蛋白质含量较高.冀9104脂肪酸组成合理,氨基酸含量最高,营养价值大于黑芝麻.  相似文献   

12.
以感芝麻状斑点病大白菜品系03B9为试材,通过钵栽及外源浇灌等方式,研究硝酸钾、硫酸钾、尿素等不同形态氮肥对大白菜芝麻状斑点病发生的影响,以及铵态氮代谢、酚类物质代谢有关物质对芝麻状斑点病发生或缓解的影响。结果表明:铵态氮肥能加重芝麻状斑点病发生;EDTA-Fe和苯丙烯酸等能增加硝酸还原酶活性或酚类物质含量,也会加重芝麻状斑点病发生;能抑制酶促褐变的抗坏血酸和对细胞膜具有保护作用的硅酸钾对缓解芝麻状斑点病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索了使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鉴别黑芝麻糊品牌的可行性。试验共采集了48个不同品牌黑芝麻糊样品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波长范围为800~2 500nm。使用Hierarchical聚类、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及判别偏最小二乘等方法分析了黑芝麻糊品牌的分类鉴别结果,各种方法的校正集和预测集均得到了100%的判别正确率。研究结果表明,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可用于黑芝麻糊品牌的鉴别分析,分析过程具有快速、准确等多方面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为了改善黑芝麻产量和效益偏低的现状,提高农户种植黑芝麻的效益,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多种组合物配方对黑芝麻产量和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硫酸锌、硫酸镁、钼酸铵均可以增加黑芝麻产量,但是三者的用量均不宜太高。黑芝麻专用丰产剂组合物的优化配方为:多效唑37.5~75.0 g/hm~2、磷酸二氢钾1 125~2 250 g/hm~2、硼砂375~750 g/hm~2、硫酸锌750~1 500 g/hm~2、硫酸镁3 750~5 625 g/hm~2、钼酸铵187.5~375.0 g/hm~2,对水750 kg/hm~2,该专用丰产剂能使黑芝麻较空白对照显著增产17.4%~24.6%,效益增加2 515.6~3 638.3元/hm~2。  相似文献   

15.
赣芝9号是江西省农科院作物所利用60Co-γ射线辐照处理地方品种"武宁黑芝麻"选育而成的黑芝麻新品种。该品种在3年品系比较、多点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为1616.3 kg/hm2,比对照金黄麻平均增产27.18%,种子含油率为50.5%,蛋白质含量为19.7%。具有适应性广、耐旱、抗逆性较强、品质优等特性。  相似文献   

16.
不同种植密度下黑芝麻干物质积累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黑芝麻干物质积累与产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南昌地区中等肥力水平和秋种条件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黑芝麻赣芝9号的株高增加,最低结蒴部位升高,茎粗缩小,单株蒴果数减少。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间呈正相关关系。最佳种植密度为22.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7.
江西红壤旱地黑芝麻新品种(系)比较试验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为了筛选出适宜红壤旱地种植的优质高产的黑芝麻新品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6个黑芝麻新品种(系)的生长势、抗逆性、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品质等指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GS06和BS86的实际产量较高,比对照金黄麻增加46.6%和37.6%,差异显著;单株蒴果数(最低78.3)和单株产量(超过8.0 g)与对照差异显著;GS06和BS86的品质指标表现较好,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之和达到了72.73%和72.07%;BS86和GS06对枯萎病和茎点枯病的抗性较强,枯萎病病情指数分别为12.0%和12.5%,茎点枯病病情指数分别为13.6%和16.5%。初步认为适合江西红壤旱地种植的黑芝麻新品系为GS06和BS86,其产量潜力大。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在皖北地区临泉县试点开展了芝麻种植全程机械化技术和装备应用试验,选用宜机收、抗落粒芝麻新品种豫芝ND837进行种植,对机械化种植与人工种植作业效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机械化播种效率是人工播种的29倍,无人机植保作业效率是人工喷药植保的6倍,联合收割机收获效率是传统人工收获的576倍。相比人工种植作业,采用机械化种植在各生产环节均节本增效,可节约生产成本5 938元/hm2。试验结果为推动皖北地区芝麻产业升级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并为进一步改进芝麻机械化种植技术和装备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药剂处理对黑芝麻茎点枯病的防控效果。[方法]在芝麻始花期后,连续2次喷施以72%农用链霉素SP+70%甲基托布津WP不同比列不同用量复配混用的药剂防治黑芝麻茎点枯病,以72%农用链霉素SP、70%甲基托布津WP为对照药剂,以清水为空白对照。[结果]喷施300 g/hm2+450 g/hm2(农用链霉素+甲基托布津)、300 g/hm2+300 g/hm2(农用链霉素+甲基托布津)2个处理区的防治效果最好,均达70%以上,增产效果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区,增产20%以上。[结论]在芝麻始花期喷施甲基托布津和农用链霉素单剂及其复配混用的药剂对芝麻茎点枯病的发生有一定的防控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