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松分杈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红松(Pinus koraiensis)分杈现象出现在原始林的上层林冠中是不足为奇的,但分杈现象出现在20多年生的人工林中,则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天然林分杈部位一般都在主干10—20米高处,而人工林的分杈部位多在主干5—7米处。因此,红松人工林的分杈对出材率的影响是很大的。据我们1984年对伊春林区的部分红松人工林林分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19—29年生的红松人工林的分杈率平均为20%左右,最高达到95%以上,尚未分杈或分杈率仅在5%以下的林分是为数不多的,红松分杈现象十分普遍。对红松分杈原因,近年来林学界曾提出了  相似文献   

2.
阔叶红松林区,人工林比重不断增加,各地都栽植了成片的红松纯林。与此同时,在红松人工林内也出现了不少天然的阔叶树,这些阔叶树的出现给红松人工林带来了新的活力,保持了红松人工林生态系统中新的平衅,附合阔叶红松林是顶极森林植物群落的皿然模式,使得红松人工林生态系统更稳定,物流或能流能正常交换,森林生态系统内部自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湿润度对红松人工林生长和发育的影响,对辽东、辽南、辽西、辽北的气象因子和红松人工林的生长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辽宁东部和北部湿润度偏大,西部和南部湿润度偏小.湿润度在0.7以上的辽东地区,红松人工林生长旺盛,成活率、保存率和生长势都最佳;湿润度在0.5左右的辽南、辽北地区,红松人工林能正常生长;湿润度在0.3左右...  相似文献   

4.
红松人工林林木分杈原因及其防治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松人工林林木分杈较早而且普遍,个别林分分权木达到98.8%,降低了材种的出材率和木材质量,特别值得重视的问题是,由于红松人工林出现了较多的分杈木,使有些同志对人工培育红松的前途产生了怀疑。因此,探讨红松分权的原因,进而找出防治分杈的措施则有重大意义。我们结合红松人工林调查研究,以草河口地区为主,并在辽宁东部山区,采用标准地法(面积为0.10—0.25公顷)调查了林木分权现象。现将调查结果加以整理,供有关同志参考,并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5.
东丰县的红松人工林,林龄在15~20 a,结实株率6%;林龄20~25 a,结实株率48%;林龄25 a以上,结实株率71%。针对东丰县的红松人工林现状,提出了红松人工林改培为红松果林的技术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人工林抚育间伐,能使人工林增加收获,调整密度,缩短工艺成熟期,充分发挥森林有益性能,增强林分抗性,提高木材总利用率,是为保留木创造良好生长条件的一种有效措施。如何适时进行科学的抚育间伐?实为当前最迫切的研究课题。因此,在《落叶松人工林抚育间伐“三角形选树法”》基础上,试创了“红松人工林三角抚育选树法”,以便对提高红松人工林的抚育间伐质量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7.
延边地区红松人工林烂皮病初步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红松是我国主要珍贵用材树种之一。解放以来延边造了大量红松人工林,现大多数都苍郁成林,但近几年来林内发现一种较为严重的真菌性病害——红松烂皮病。由于该病蔓延迅速,致使红松幼树大量枯梢或枯死,给大面积红松人工林造成很大威胁。为摸索该病的分布、病原、危害程度及发生规律,我们对这一地区红松人工林进行了调查。一、分布与危害红松烂皮病是一种弱寄生菌引起的侵染性病害。据记载,在芬兰、德国、挪威和瑞士该病曾造成枝条大量干枯。在国内,辽宁、山东、  相似文献   

8.
在红松人工林迹地上,更新油松、樟子松成活率达90%以上,树高、地径生长快。红松、日本落叶松生长不良,5年生幼林保存率平均仅45%左右。因此,红松人工林皆伐后,油松、樟子松是较适宜的更新树种。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红松人工林结实规律及影响结实量因素进行分析可知:红松人工林结实量与林龄关系密切,红松人工林9 a左右开始结实,随林龄增长其结实株率和结实量逐渐增加,35 a后结实量达到高峰且种子质量优良,结实的周期变化为每间隔2~3 a丰收1次。林分密度对红松结实量影响较大,适宜的林分密度能提高红松人工林的结实量。  相似文献   

10.
红松人工林不同立地等级土壤肥力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前言土壤是构成林分立地条件的重要因素,其物理性质和营养元素组成,直接影响林木的生长,因此有必要对红松人工林土壤中各种营养元素含量,及其与红松生长的关系进行研究。目前,在红松人工林土壤的物理性质及土层厚度方面曾有过报导,但对红松人工林下土壤的化学结构,特别是各种营养元素与红松生长的关系,尚无系统报导。本文试图对人工红松林土壤中各种营养元素随立地指数级变化规律进行研究,找出各种营养元素与红松生长的  相似文献   

11.
红松人工林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根据红松人工林的不同发展阶段,调查了红松相关研究文献,分析了红松人工林在各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对当前红松人工林的研究在学科上进行了划分,概述了红松在不同学科的研究内容及进展情况,为红松人工林的研究及发展趋势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辽东红松人工林为对象,研究了不同间伐强度下该林型的生物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间伐后,红松人工林内双子叶植物的种类都大于单子叶植物,红松人工林对照区中单子叶植物科的数量最小,其他3个区随间伐强度增大单子叶植物科的数量增多。红松人工林对照区的双子叶植物属数最小;弱度区、中度区、强度区三区随间伐强度增大,属数依次减小,但都高于对照区。蕨类植物在红松人工林内虽出现但数量很少。裸子植物在红松人工林内未出现。红松人工林的草本多样性以弱度区最高,弱度区与强度区相近。红松的灌木多样性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13.
<正> 林木施肥是依据林木生理活动对营养元素的需求和土壤供应能力,协调和改善土壤的养分状况,对林木进行必要的营养补充,以满足林木生长发育的需要,促进林木生长的手段。红松(Pinus koraiensis)材质优良,是东北地区珍贵的用材树种。但红松人工林轮伐期较长。我们从1988年开始对红松人工林进行了施肥试验,通过试验分析红松人工林施用不同量硫酸铵对林木生长的影响,以便为培育红  相似文献   

14.
通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辽东典型次生林和红松人工林土壤养分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红松人工林和次生林在养分特征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次生林土壤养分状况明显高于红松人工林;森林土壤养分状况主要受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影响。建议应该积极开展红松人工林与阔叶树种混交造林工作,以提高林地的土壤肥力和水源涵养功能。  相似文献   

15.
在红松人工林迹地上,更新公,樟子松成活率90%以上,树高,地径生长快。红松,日本落叶松生长不良,5年生幼林保存率仅公45%左右。因此,红松人工林皆伐后,油松,樟子松是较适宜的更新树种。  相似文献   

16.
一九七三年,我们在凉水林场后山红松人工幼林内,发现二十二年生红松幼树梢头分叉情况,这种情况严重影响成材,我们在小兴安岭其他林场红松人工林内也发现同样的情况.看来,这种现象在红松人工林内是比较普遍的. 一九七四年,我们通过标准地每木调查,想要了解人工林内造成红松幼树分叉的原因,哪一年开始分叉以及林分因子对树木分叉的影响.方法是:1、我们选择十四和十六两个林班为标准地,采用随机取样五点式调查方法,在每一林班上取五个点(成梅  相似文献   

17.
红松人工林主要病虫害种类及营林治理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调查记录了红松人工林中发生危害的5种病原菌和44种昆虫。在辽宁东部红松栽培区,为害红松的叶部害虫以松阿扁叶蜂为优势种;枝干害虫以松梢象甲、红松切梢小蠹为优势种;果实害虫以红松球果螟为主。同时,提出了防治红松人工林主要病虫害的营林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8.
长白山林区素称红松之乡,每年向国家贡献的红松木材,占有一定的比例。为了保持红松的永续利用,建国三十多年来,在党的林业方针政策指引下,各国营林业局和各县(市)林业部门都大造了红松人工林。到一九七五年为止,长白山林区共有红松人工林面积二十一万五千五百四十二亩。而且生长繁茂、茁壮、非常良好。据调查二十三年生的红松人工纯林,每公顷蓄积量已达一百四十八立方米。但是近几年来,却发生了大量的病虫害。为了摸索病虫害的情况,给培育红松人工林打下基础,我们分别在一九七九、一九八0和一九八一  相似文献   

19.
姚博 《防护林科技》2019,(4):37-38,95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阐述了红松人工林在辽宁境内发展历程,对辽宁地区红松人工林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对该地区红松人工林发展中存在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出相应对策,为辽宁地区红松人工林培育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草河口地区红松人工林结实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前言红松天然林多分布于偏远林区,种子采集、运输皆感不便;加之天然林结实较晚,并具有明显的结实间隔期,这在保证造林所需种子的供应上,存在一些困难。为此,我们利用草河口地区人工林较多、年龄较大、生长发育较好的有利条件,从1958年起开展了红松人工林的物候观测,1959年结合物候观测又进行了红松结实规律和母树林培育的试验研究工作,借以探讨红松结实的规律和培育母树林的方法,为逐步解决红松种源问题,提供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