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研究了人工林与天然林红松木材力学性质在幼龄材与成熟材中的差异。所有力学性质在红讼幼龄材与成熟材中反映的基本趋势是:天然林红松力学性质高于人工林红松。其中,红松幼龄材的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顺纹抗压强度和冲击韧性4项指标,天然林红松与人工林红松的差异达0.01水平显著,其次弦切面硬度和弦向横纹抗压强度差异达0.05水平显著。红松成熟材的绝大多数力学性能指标天然林红松与人工林红松的差异也达到0.01水平显著,并且天然林红松力学性质高于人工林红松的基本趋势在红松成熟材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人工林红松幼龄材与成熟材力学性质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最优分割法划分出人工林红松幼龄材与成熟材的界限,分析了人工林红松幼龄材与成熟材力学性质差异的表现。结果表明:所有力学性质反映的基本趋势是成熟材性质高于幼龄材,其中,人工林红松木材抗弯弹性模量幼龄材与成熟材的差异达0.01水平显著,抗弯强度和弦向横纹抗压强度差异这0、05水平显著。  相似文献   

3.
红松人工林幼龄材与成熟材干缩性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红松人工林幼龄材与成熟材气干与全干时的干缩性能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幼龄材与成熟材气干与全干时干缩系数相比,幼龄材的径向、弦向、体积干缩系数均大于成熟材;气干与全干时差异干缩都是成熟材小于幼龄材。在木材利用上尽量选择成熟材,以提高产品质量,实现较高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4.
人工林赤松幼龄材与成熟材力学性质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人工林赤松Pinus densiflora木材的管胞长度、微纤丝角、管胞长宽比、基本密度、晚材率及生长轮宽度等材性指标的测试数据,采用最优分割法划分出人工林赤松的幼龄材与成熟材的界限,分析了人工林赤松幼龄材与成熟材力学性质差异的表现.结果表明:赤松的幼龄期为小于12 a,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顺纹抗拉强度、顺纹抗压强度和弦向横纹抗压强度等指标成熟材高于幼龄材,径向横纹抗压强度、弦面抗剪强度、径面抗剪强度、弦向抗劈强度和径向抗劈强度等项指标幼龄材高于成熟材.其中,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径向横纹抗压强度和弦面抗剪强度差异达0.01显著水平,顺纹抗拉强度差异达0.05显著水平.图1表6参6  相似文献   

5.
以现代统计预测理论为基础,结合人工林长白落叶松木材生长轮材性变异规律,提出了木材幼龄期与成熟期划分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根据幼龄材与成熟材材性的特点,建立了木材幼龄期与成熟期界定的有序聚类最优分割模型(OCDB模型).测试了人工林长白落叶松木材的晚材率、生长轮宽度、管胞长度和宽度、微纤丝角及生长轮密度等材性指标,并且对其统计分析,得出木材材性变异规律.采用有序聚类最优分割模型划分出人工林长白落叶松的幼龄期为15a.  相似文献   

6.
人工林杉木幼龄材与成熟材的界定及材质早期预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人工林杉木木材的管胞长度,微纤丝角,气干密度,生长轮宽,晚材率5项特性指标的测试结果。采用最优分割法分析得出。人工林杉木的幼龄材与成熟材的界限为第14年。在此基础上,根据材性特参数变异规律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7.
红松果材兼用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红松既是珍贵的用材树种,又是驰名中外的名,优,特干果树种,红松人工林树高4-6m时即分杈,这里营造人工用材林的难题,但用“逆向思维”观察可顺其自然,将其培养为果材兼用林,本研究根据红松人工林生长结实的特性,提出建立红松果材林的立地选择,良种培育和栽培技术,同时对当前建立红松果材林基地应做好的三项工作提出了意见。  相似文献   

8.
以黑龙江省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old et Zuccarini)人工林主要分布区域的标准幼龄林(初植密度2 500、3 300株/hm2,地位指数12、14、16 m)为研究对象,利用韦布尔(Weibull)函数预测株数保存率为85%时不同立地指数的红松人工林在10 a时的直径分布;依据红松人工林幼龄标准林分数据,利用人工红松单木-林分基础模型和球果模型构建的林分模拟器对标准林分进行生长模拟,在传统经营优化模式中嵌套单木造材优化,构建单木造材优化嵌入传统林分经营优化中的红松人工林精准经营模式(简称“精准林分经营优化模式”);以木材和球果总净现值最大为目标,对比精准林分经营优化模式、传统林分经营优化模式的差异,分析造材优化对林分经营优化结果、林分经营措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约束间伐强度和固定下层伐的条件时,与传统经营优化模式相比,精准林分经营优化模式使总经济效益提升6.5%~9.1%。立地条件越好,精准林分经营优化模式对木材净现值增长率、年均木材产量、主伐时林分平均胸径的增量影响越显著,而对年均球果产量、球果净现值增长率的增量影响较小。在...  相似文献   

9.
人工林长白落叶松木材材质早期预测模式(I)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现代统计预测理论为基础,结合人工林长白落叶松木材生长轮材性变异规律,提出了木材幼龄期与成熟期划分研究的与方法。根据幼龄材与成熟材材性的特点,建立了坳 龄期与成熟期界定的有序聚类最优分割模型(OCDB模型)。测试了人工林长白落叶松木材的晚材率、生长轮宽度、管胞长度和宽度、微纤丝角及生长轮等材性指标,并且对其统计分析,得到木材材性变异规律。有杉有序聚类最优分割模型蚜分出人工林长白落叶松的幼龄期为15  相似文献   

10.
生长空间对人工林红松建筑材材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同生长空间(修枝与未修枝)的人工林红松(Pinus koraisensis)建筑材材质进行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木材的纤丝角、生长轮密度、生长速率、生长轮宽度和绝大多数力学性质指标差异不显著。木材的晚材率、抗弯强度和抗拉强度差异显著。采用综合坐标法,对不同生长空间(修枝与未修枝)的林分建筑材材质评定结果为生长空间较大的林分好于生长空间较小的林分。因此,适宜的生长空间可以提高林木材质。  相似文献   

11.
根据人工林火炬松木材的晚材率,生长轮宽,管胞长度,微纤丝角及密度等材性指标的测试数据以及方差统计得出的材性变异规律,采用有序聚类最优分割法划分分出火炬松的幼龄期为15a,同时探讨了幼龄期与成熟期的材性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根据幼龄材的构造特征和材性指标,运用回归分析方法,推导出成熟材的理论预测值,经误差分析,该值与实测值十分接近,表明回归分析可以有效地实现材质早期预测。  相似文献   

12.
马尾松木材性状幼成过渡年龄及幼成相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木材密度和管胞长度的幼成过渡年龄存在较大的种源差异,且相互独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木材密度和管胞长度的幼成相关显著,木材性状的早期选择是可行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运用响应函数分析法,研究了人工林红松管胞形态对前1年4月至当年9月的气候因子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研究选取的气候因子变化与红松管胞壁厚、早材管胞长度和晚材管胞直径的相关关系没有达到显著水平,但是与早材管胞直径和晚材管胞长度存的相关关系达到了显著水平.气候变化对早材管胞直径径向变异的影响程度达52.8%,对晚材管胞长度径向变异的影响程度达72.2%.早材管胞直径和晚材管胞长度对气候变化响应并不一致.早材管胞直径主要对当年4~6月份的降水量响应强烈,当年4月、5月份的降水量增加有利于早材管胞直径的形成,但是6月降水增加会抑制早材管胞直径的形成.晚材管胞长度主要对当年6月的气温和地温响应强烈,6月温度升高有利于晚材管胞的伸长.另外,前1年9月日照时间和前1年10月相对湿度对管胞的形成有显著的滞后影响.  相似文献   

14.
林分结构对人工林红松木材材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不同林分结构(纯林、混交林和三株一从)的人工林红松(Pinus koraisensis)木材材质进行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红松木材生长速率、生长轮宽度、晚材率差异不显著,红松木材的管胞长度,纤丝角、生长轮密度、干缩率和差异干缩、绝大多数力学性质指标差异显著,采用综合坐标法,对不同林分结构的林分木材材质进行品质评定,综合性能和建筑材评定的优劣顺序为混交林、纯林,三株一丛的林分;纸浆材的优劣顺序为混交林、三株一丛,纯林的林分。  相似文献   

15.
红松人工林的早期选择及木材密度的变异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红松人工林7株解析木的生长及18株样木木芯样品木材的基本密度进行了分析,以确定红松早期选择的最佳年龄和测量木材密度的取样方法。研究表明,红松人工林早期选择的适宜年龄为25年;木材基本密度的变民,主要存在于单株之间及单 内的水平方向之间,林分间及胸高处不同方位间的差异都滑有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水平;在胸高处某一半径方向上所取样品的密度值,基本上可以代表胸高处的密度值;木材密度自髓心向外的水平方向有明显  相似文献   

16.
修枝对红松人工林林木生长和木材力学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修枝与未修枝的红松人工林林木棰长和木木材力学性质等指标进行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红松人工林生长速率、生长轮宽度、晚材率都是修枝林分大于未修枝林分,茯中只有晚材率差异显著;主要力学指标中除顺纹抗压强度,均是修技林分大于未修枝林分,其中只有抗弯强度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