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稻普通矮缩病(简称普矮病),近年来在光泽县单季稻田已由次要病害发展成为主要病害之一.该病80年代未见发生,90年代初在连晚稻田零星发生,1995年后逐步在低海拔区(215~250 m)的单晚稻田发生,1999年发展到中海拔区(350 m左右)的单晚稻田,涉及光泽县的所有乡镇,发生面积0.24万hm2,占单晚总面积28%.丛发病轻的0.3%~9.4%,重的36.2%~52.0%,为近年来发生最严重的一年.普矮病为水稻病毒病,其传播媒介主要是黑尾叶蝉,病毒在带毒的黑尾叶蝉体内越冬,第2年春季成虫迁飞到秧地成为初侵染源.本文就其发生规律,分析导致1999年水稻普矮病在光泽县山区单季稻田流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水稻病毒病,俗称水稻矮缩病。浙江省发生的有灰稻虱(Laodelphax striatella Fallen)传播的黑条矮缩病(Black—streaked dwarf)和条纹叶枯病(Stripe);黑尾叶蝉(Nephatettix cincticep uhler)传播的黄矮病(Yellow stunt)、普通矮缩病(Dwarf)(以下简称普矮病)和黄萎病(Yellow dwarf)。近年以后者发生为害较重。为了摸清  相似文献   

3.
浙南山区水稻普通矮缩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普通矮缩病是由水稻普通矮缩病毒经多种叶蝉传毒的病毒病害。主要分布于沿江及长江以南稻区。近年来,位于浙南山区的文成县水稻普通矮缩病发生程度逐渐加重,发病面积不断扩大,尤其是高、中山单季稻发病日趋严重,重病田块损失5%~30%。  相似文献   

4.
<正> 水稻普通矮缩病(以下简称普矮病)和黄矮病,是安庆地区近十年来,水稻上新发生的重要病毒病害。这两种病在田间常混合发生,在一些地方其危害性甚至超过稻瘟病、纹枯病和白叶枯病,成为晚稻增产和杂交稻推广的一大障碍。例如,大流行的1978年,桐城县30多万亩晚稻,就有8万亩早栽农垦和杂交稻的病株率达50~70%,其中近万亩插花田几乎颗粒无收,全县晚稻因受普、黄矮病为害损失稻谷约2,000万斤。对于水稻病毒病的流行预测,目前国内外正在研究中。日本桐谷圭治等(1977、1978)根据迁入单季稻田的黑尾叶蝉虫量与发病关系提出了单季稻普矮病  相似文献   

5.
水稻病毒病是一类严重危害水稻生长发育的重要病害,包括植原体及类似病原,全世界已知的水稻病毒病有16种。各种病毒病有其相应的地区分布,我国稻区分布的已知水稻病毒病有11种,即普通矮缩病、黄矮病、黑条矮缩病、条纹叶枯病、黄萎病、簇矮病、草状矮化病、橙叶病、东格鲁病、锯齿叶矮缩病和疣矮病,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各省市。我县历史上曾以黄矮病、普矮病和簇矮病3种水稻病毒病发生最为普遍。2005—2008年,我县田间水稻病毒病以锯齿叶矮缩病危害为主:2009—2011年,我县田间水稻病毒病以黑条矮缩病为主。  相似文献   

6.
黑尾叶蝉是水稻上为害严重的害虫之一,汉川县1970年以来,由于耕作制度的改革,红花草籽和三熟面积不断扩大,对黑尾叶蝉繁殖提供了充足饲料,也为黑尾叶蝉越冬及冬后各世代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条件,故为害逐年加重。黑尾叶蝉为害不仅直接刺吸稻汁,还传播水稻黄矮病和普通矮缩病,使近几年来水稻病毒病发病面积不断扩大,1975年,我们对黑尾叶  相似文献   

7.
李华清 《广西农学报》2010,25(1):36-37,35
普通矮缩病是一种由黑尾叶蝉等昆虫传播发生的水稻病毒病,2003年以来,该病在平乐县发生和为害日趋严重,2009年全县发生面积达0.38万hm2,已由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笔者通过分析其发生原因,提出在防治上应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防治叶蝉为中心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水稻普通矮缩病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病害,对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水稻矮缩病毒(Rice dwarf virus, RDV)是该病害的病原物,主要依赖黑尾叶蝉经卵以持久增殖方式传播。探明水稻矮缩病毒对介体昆虫 黑尾叶蝉的影响,可为黑尾叶蝉的种群治理和水稻普通矮缩病的可持续控制提供依据。【方法】设置健康与感病 2 个水稻处理,在室内 27 ℃条件下,观测黑尾叶蝉的生长发育、种群增长情况,组建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介体 昆虫黑尾叶蝉在感染水稻矮缩病毒的水稻上取食后,若虫期存活率、成虫鲜重无显著差异,雌成虫寿命和产卵量略 有延长 / 增加,但雌雄虫若虫发育历期和雄成虫寿命显著缩短,种群数量显著增多,5 个生命表参数中净生殖率显著 提高。【结论】感染水稻矮缩病毒的水稻对介体黑尾叶蝉存在有利的间接影响,水稻矮缩病毒有利于黑尾叶蝉种群 的增长。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水稻普通矮缩病(简称普矮病)在我县及周边地区零星发生,有的连片上千亩暴发成灾。水稻普通矮缩病由病毒RDV寄生引起,传播媒介主要是黑尾叶蝉,电光叶蝉和大斑黑尾叶蝉也能传播,其传毒特征:黑尾叶蝉在病株上吸食1天以上,多数虫子可带毒,在气温27—30℃时循回期一般8—9天左右。在健株上吸食数分钟至1小时就可以传毒,受害稻株的潜育期在气温28℃左右时,一般9—12天;溫度高,稻苗小,潜育期缩短。带毒黑尾叶蝉可经卵将病毒传给后代。病毒在黑尾叶蝉虫体內越冬,翌年4月黑尾叶蝉若虫羽  相似文献   

10.
用嘉兴秀洲区不同乡镇秧田和麦田及江苏武进农科所麦田5月底采集的长翅型稻灰飞虱,黑尾叶蝉,分别在高密度(60目)尼龙丝网罩栽培的水稻幼苗上接虫饲养,一直到成虫自然死亡,秧苗在网罩的盆内恢复生长一段时间后移栽到大田继续用高密度尼龙丝网罩住并直至所有分蘖抽穗。结果接种稻灰飞虱的水稻秧苗出现比接种黑尾叶蝉更明显的直接伤害,表现植株瘦小、茎秆上棕黄色斑点密布、叶鞘和部分叶片枯黄。接种稻灰飞虱的秧苗,条纹叶枯病首先显症,约比黑条矮缩病早10~15d;而接种黑尾叶蝉的秧苗,始终都没有矮缩病显症。试验表明,近年浙江嘉兴地区开始大面积发生的矮缩病和江苏武进水稻上发生的矮缩病是由同一传媒稻灰飞虱传播的黑条矮缩病;嘉兴秀州区范围内的黑尾叶蝉不引发矮缩病。搞清楚矮缩病的种类和病原,有利于进行合理的防治和有效地开展抗性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11.
<正> 1973年以来,我们在福建从南到北的20个县、市发现了一种新的水稻病毒病——水稻簇矮病(bunchy stunt,原称类普矮病dwarf—like)。病株矮缩、丛生、并不黄化,有些象普矮,但不具普矮病叶的黄白色条点,往往簇生如草,有的还节上生枝、簇生小叶,形成“雀巢”状物;病害仅能通过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和二点黑尾叶蝉(N.impicticeps)传播。带毒的黑尾叶蝉可终身传毒,但有明显的间歇现象,不经卵传播。电光叶蝉(Recilia dorsalis)、白翅叶蝉(Empoasca Subrufa)、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和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均不传病;病土、  相似文献   

12.
水稻矮缩病综合防治示范方实施经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主要介绍2002年在季宅乡季宅村水稻矮缩综合防治示范方实施经验,得出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和灰飞虱虫量消长规律;水稻普通矮缩病发生和黑尾叶蝉虫量消长规律;全县矮缩发生情况;并制定出一套综合防治水稻矮缩病的办法.  相似文献   

13.
一、常见的几种水稻病害的防治 (一)稻矮缩病 稻苗上的一种病毒病害,病原物是植物呼肠孤病毒组的稻矮缩病毒.病毒呈粒体球状.传毒介体有黑尾叶蝉、电光叶蝉和大斑黑尾叶蝉等,循回期14至20天.  相似文献   

14.
对海南岛南部三亚、琼海、陵水等南繁水稻产区市县的病毒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同时根据国内外已报道的10种主要水稻病毒设计特异PCR检测引物,对23个疑似水稻病毒样品进行分子检测,结果表明:海南南繁区水稻病毒病主要有2种,即由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引起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和由水稻齿叶矮缩病毒(rice ragged stunt virus,RRSV)引起的水稻齿叶矮缩病;经分子检测鉴定了6例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样品和14例水稻齿叶矮缩病样品,检出2个交叉复合感染的样品,2种病样的检出率分别为26.09%和60.87%,其余8种水稻病毒均未检测到。研究结果表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和水稻齿叶矮缩病毒是南繁水稻种植区域需重点防治的病害对象。  相似文献   

15.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dwaffvims)是一种新的水稻病毒病,以迁飞性白背飞虱为辜要传毒媒介。通过对横县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原因,发生特点,为害症状,病原及传播途径,提出了防控该病的一系列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水稻矮缩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沂年来,水稻矮缩病的发生与危害在不同乡镇和年份有起有伏,局部性发生危害不断,稻区晚稻发生较重。据田间调查,该病轻度发生的面积较大,部分田块严重的造成大幅减产。有的甚至绝收,每年给水稻生产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失。结合生产实践。根据水稻矮缩病的发生规律.针对延平区水稻栽培和气候特点.应采取以下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7.
水稻矮缩病是不同病毒引发的几种植株矮缩症状的总称。为全面了解该病媒介昆虫的传毒机制,对水稻普通矮缩病毒、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锯齿叶矮缩病毒和草状矮化病毒引发的水稻矮缩病的媒介昆虫及其传毒机制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分析和讨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韦俊贞 《吉林农业》2011,(4):125-125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近两年来上升速度快、为害损失重、潜在威胁大的一种新病害,局部地区群众反响较为强烈。2010年河池市都安县刚发生水稻矮缩病,导致好多农民的收成减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文章首先分析了水稻矮缩病的病原,其次,就如何有效防止水稻矮缩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水稻普通矮缩病简称水稻普矮病。近年来,闽北山区每年单、双晚稻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少数年份发病率高达30%—40%,仅因普矮病的危害,每亩减产可达12.5—50公斤以上,已经成为近年来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同时,由于普矮病症状与杂交水稻亲本不育系和保持系相似,常被部分农民误认为是杂交水稻种子混杂所致,其实,普矮病是  相似文献   

20.
水稻锯齿叶矮缩病是一种严重的水稻田间病害,自2005年9月著名水稻病毒病专家谢联辉院士在沙县夏茂镇千亩超级稻示范片田间首次现场确诊发现以来,短短几年时间,就在沙县大面积发生且危害严重.2007年以前锯齿叶矮缩病危害表现主要集中在水稻生长发育的前期,即为害水稻秧苗造成心叶叶尖的旋转,在水稻分蘖期为害,症状表现为叶片皱缩扭曲,心叶下叶缘破裂成缺口状,稻株矮化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