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指导鲜食春大豆高产优质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分析了2004-2017年国家区试鲜食春大豆品种的14个重要农艺性状及其演变规律。研究结果显示:国家区试鲜食春大豆品种性状的遗传变异十分丰富,变异系数为5.9%~33.49%,遗传变异系数最大的性状是单株有效鲜荚数,而采青天数、标准二粒荚荚长和荚宽的遗传变异系数较小。随着年度的递进,鲜食春大豆的株型、鲜荚产量、口感、荚型性状获得了逐渐的改良。主成分分析表明,荚数与生育生长、鲜荚产量、株型、荚率、品尝品质和荚型因子是鲜食春大豆性状变异的最主要影响因子。相关性分析显示,鲜荚产量与单株有效分枝数、百粒鲜重、单株鲜荚重、标准二粒荚荚长极显著正相关,与500 g标准荚数极显著负相关,与其余性状相关性不显著。A级口感率与采青天数、株高、主茎节数、单株有效荚数等性状极显著负相关。因此,鲜食春大豆品种选育时,应注重分枝多、粒大荚长而饱满的亲本组配及后代选择,协调荚型、株型和生育期的改良,从而选育出高产优质鲜食春大豆新品种。  相似文献   

2.
为指导湖北省籽粒型大豆新品种选育,分析了1987—2022年湖北省审定的60份籽粒型大豆品种试验数据,研究审定品种的重要农艺性状、产量、品质性状及抗病性的变化规律与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审定品种的遗传变异中,品质性状变异较小,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变异较大。审定品种的株高、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重、百粒重、产量和脂肪含量随年份更替呈上升趋势,全生育期、蛋白质含量呈下降趋势,蛋脂含量的变化趋势不明显。2015—2022年湖北省审定的籽粒型大豆品种对SMV的抗性主要为中间型,在今后育种过程中对SMV抗性的选择仍需加强。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与单株粒重呈显著正相关(r=0.277),单株粒重与有效分枝数和单株荚数呈极显著正相关(r=0.554, 0.646)。因此,在今后湖北省籽粒型大豆品种选育过程中,应着重关注有效分枝数、单株荚数和单株粒重的协同改良,以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为促进夏大豆育种,对2006-2017年国家黄淮海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系)的产量、主要农艺性状、品质及抗性性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系)产量水平明显提高;株高、单株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整体呈上升趋势,主茎节数略有上升;生育日数整体呈下降趋势,底荚高度略有下降。粗蛋白含量整体略有上升,粗脂肪含量呈下降趋势;参试品种(系)中达到高蛋白和高脂肪标准的品种 (系)分别有20个、82个。参试品种(系)对大豆花叶病毒病的抗性水平不断提高,对大豆胞囊线虫病的抗性水平明显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各性状间存在复杂的相关性,产量与单株粒重、百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株粒数呈显著正相关,与接种大豆花叶病毒SC7株系病情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多元回归、偏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单 株粒重是产量的正向作用因子;主茎节数是产量的负向作用因子。以上结果综合表明:单株粒重是黄淮海地区大豆产量提高的关键因素。因此,夏大豆品种选育时,应注重主茎节数适中、单株粒重较高的亲本组配及后代单株的选择,同时还要重视品质,强调抗性,从而选育出适宜黄淮海地区的高产、优质、多抗、广适大豆新品种。  相似文献   

4.
夏大豆单株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方法对山东省新育成的18个大豆新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进行了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有限结英习性的大豆品种单株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依次为:主茎节数、百粒重、单株英数、株高、单株粒数、底荚高、分枝数;而亚有限结英习性的大豆品种单株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单株粒数、单株荚数、主茎节数、株高、百粒重、底荚高、分枝数。明确了夏大豆主要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的影响关系,为选育高产夏大豆品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对大豆品种主要经济性状与产量的相互关系,利用相关分析及采用通径分析等方法已有研究。大多数认为影响产量的主要性状是生育日数、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及百粒重。且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与生育日数、株高、主茎节数之间,均呈现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但各种性状对产量的作用很少有明确一致的顺序,给性状的正确选择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本文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关联度分析方法,对大豆主要经济性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期明确各性状对产量作用的大小,找出影响大豆产量的主导因素,为选育夏大豆高产新品种提供…  相似文献   

6.
为了筛选和鉴定适宜云南省与玉米间作的大豆品种,本研究在玉米与大豆间作条件下,采用灰色关联度和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44个大豆品种(系)的10个农艺及产量性状进行综合分析及评价。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各性状的变异系数的变异范围为7.3%~51.2%,说明各地大豆资源的表型多样性比较丰富。灰色关联分析表明影响间作大豆产量的性状依次为单株粒数、主茎节数、百粒重、单株荚数、分枝数、倒伏性、株高、节间长度、每荚粒数。利用系统聚类法将44个大豆品种分为了3大类,各类群性状之间的差异较明显,其中单株荚多、单株粒多、分枝多、百粒重适中的第一类是比较适宜与玉米间作的大豆品种(系)。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栽培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演变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河北省早期(1950年以前)、中期(1951—1970年)、近期(1971—1990年)大面积用于生产的35份大豆主栽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植株高度、主茎节数、分枝数、始花至终花期的天数为下降趋势;粒数/荚、粒重/株、亩产量、鼓粒成熟期的天数呈上升趋势;荚数/株、粒数/株呈“V”字型;百粒重呈倒“V”字型。通过分析认为:在大豆新品种选育中,应以提高单株粒数为中心,粒数以一定的株高和主茎节数作保证,在基本稳定百粒重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单株产量,使大豆新品种的产量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8.
为指导鲜食夏大豆高产优质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分析了2006-2018年国家区试鲜食夏大豆13年的品种试验数据,研究了鲜食夏大豆品种14个重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2006-2018年8个鲜食夏大豆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14个农艺性状的变异范围在6.75%~38.67%之间,A级口感率的变异系数最大,标准二粒荚宽最小;参试品种的平均鲜荚产量为10 468.9 kg·hm-2,较对照减产1.7%;随着年度的推进,鲜荚产量得到了提升,采青天数、株高、主茎节数、单株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鲜荚数有下降趋势,而多粒荚率、单株鲜荚重有上升趋势,百粒鲜重、标准二粒荚长和宽、标准荚率、A级口感率逐步提升。相关性分析表明,鲜荚产量与多粒荚率、单株鲜荚重、百粒鲜重、标准二粒荚长和宽、标准荚率极显著正相关,A级口感率与百粒鲜重、标准二粒荚长和宽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鲜食夏大豆性状变异的最主要因子是标准二粒荚长和宽、荚数、多粒荚率及株型因子,在鲜食夏大豆选育过程中应注重选择多粒荚多、荚长、荚大、粒大的品种进行组配,以提高鲜食夏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9.
套作大豆高产优质育种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模拟"玉米-大豆"带状套作,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别分析了高产材料(≥1 500 kg·hm-2)的产量、高蛋白材料(≥50%)的蛋白质含量、高脂肪材料(≥20%)的脂肪含量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3种类型大豆材料中,有6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都大于10%,特别是高脂肪材料的底荚高、分枝数和单株荚数的变异系数均大于30%,说明通过农艺性状的选择,提高大豆产量、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的潜力较大。套作下高产材料、高蛋白材料和高脂肪材料与农艺性状的关联顺序分别为:生育期株高分枝数底荚高单株荚数百粒重主茎节数;生育期主茎节数株高底荚高分枝数百粒重单株荚数;生育期底荚高百粒重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单株荚数。套作下,高产材料的产量与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873**),与脂肪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709*);高蛋白材料的产量与蛋白质含量、高脂肪材料的产量与脂肪含量相关均不显著。以上结果表明,选择生育期长的品种可提高套作大豆产量、蛋白质及脂肪含量;选择分枝数、单株荚数较多和株高适中的品种可以同时提高套作大豆产量与蛋白质含量;加强对底荚高和百粒重的选择有望提高套作大豆脂肪含量。  相似文献   

10.
黄淮海地区夏大豆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黄淮海地区73份夏大豆农艺性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影响夏大豆产量的主要农艺性状因品种结荚习性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亚有限型大豆品种中,每荚粒数、单株荚数、株高和单株粒重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在有限型大豆品种中,单株粒数、生育期、茎粗和株高对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大。在品种选育上,对于亚有限大豆品种,应优先选择单株粒重较高的单株,尤其是注重多荚和多粒性状的选择;对于有限型大豆品种,应选择生育期与单株粒重间平衡较好的单株,能充分发挥高产潜力。  相似文献   

11.
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综合评判方法,对17个大豆区试品种进行了9个主要性状指标的综合分析和评价,最后得出结论为:各性状在评价品种优劣中所占的比重依次为产量>单株粒重>生育日数>百粒重>主茎节数>株高>有效分枝>有效荚数>单株粒数。为大豆新品种的选育和评价提供了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136份夏大豆种质资源的12项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筛选出适宜西南地区的夏大豆种质。结果表明:参试品种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为6.30%~47.06%,说明参试种质资源有着比较丰富的表型多样性。通过对12项性状的相关分析表明,单株粒重与有效分枝数、主茎节数、单株荚数、每荚粒数、营养生长期和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最低分枝高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对产量和其他性状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表明,单株荚数、每荚粒数、百粒重和最低分枝高度可以解释89.9%的因变量变异。通径分析表明,每荚粒数对产量的直接正效应最大,最低分枝高度的直接作用和综合作用均表现为负,综合效应排列次序为:单株荚数每荚粒数百粒重最低分枝高。利用主成分分析可以提取出3个主成分来反映这12项性状指标的信息,累计贡献率达65.08%。根据主成分得分并借助权重计算的综合得分把136份大豆品种聚类成4类,其中第Ⅰ类的8个大豆材料表现为株高较高、底荚较高、最低分枝高较低、主茎节数较多、单株荚数和每荚粒数较多、百粒重较小,生育期较长,适宜作为西南地区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3.
不同类型大豆杂交后代主要农艺性状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琪  王金陵 《大豆科学》1994,13(3):200-206
本文研究了不同类型大豆杂交后代主要农艺性状间及产量性状与主要发育阶段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大豆杂交后代主要农艺性状存在明显差异。含有秣食豆血缘的组合较栽培大豆品种间杂交组合,在植株形态性状上表现为植株高大繁茂、粒茎比小的特点,在产量性状上表现为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多及百粒重小的特点。由于秣食豆种质的导入,植株高大繁茂与小的粒茎比存在相关遗传。大豆主要产量因子,在主要发育阶段存在相互制约现象。大豆各生育阶段与蛋白质含量的相关,与各生育阶段与油分含量的相关方向始终相反。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等产量性状与蛋白质含量与各生育阶段的相关方向相同。  相似文献   

14.
江苏淮北地区大豆品种遗传改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江苏淮北地区50-80年代推广的夏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遗传改进的趋势是:单闰数、每英粒数、百粒重、单株粒重、收获指数、粒径比、生育后期和脂肪含量增加,主茎节数、节间长度、分枝数、生育前期和全生育期减少,蛋白质含量没有改进,产量的年遗传改进为2.6%。相关分析表明,单株粒重、每荚粒重、百粒重、收获指数、粒径比与产量正相关或显著正相关,遗传改进研究是确定育种目标和后代选择方向的重要依据。提高单株荚数和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大豆主栽品种主要性状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寻求对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区大豆产量影响较大的主要农艺性状,从而为龙江地区大豆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分析黑龙江省大豆品种主要性状对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与主要性状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单株粒数>单株荚数>结荚层数>有效分枝>株高>主茎节数>百粒重>单株粒重>底荚高度,对黑龙江省大豆产量影响最大的是单株粒数,影响较大的是单株荚数、结荚层数,影响中等的是有效分枝>株高>主茎节数>百粒重,影响较小的是单株粒重和底荚高度.  相似文献   

16.
通过模拟"玉米-大豆"带状套作,分析了133份大豆材料的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参试大豆材料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为6.44%~52.49%,各性状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达到1.929 3,说明参试大豆材料存在比较丰富的表型多样性。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单株荚数、每荚粒数、分枝粒重、分枝粒重占比、营养生长期、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得到7个与产量呈极显著的农艺性状,正效应因子排序为:每荚粒数分枝粒重百粒重主茎节数单株荚数营养生长期,负效应因子为株高。对这7个农艺性状的通径分析表明,综合效应排名为:分枝粒重单株荚数主茎节数营养生长期每荚粒数株高百粒重。根据主成分得分并借助权重计算的综合得分把133份大豆材料聚类成4类,其中第Ⅳ类大豆分枝数、单株荚数、每荚粒数和主茎节数较多,营养生长期和生育期较长,株高适中,百粒重较小,底荚较高,适宜在套作模式中推广。  相似文献   

17.
对河南省1985—2012年审定的74个大豆品种的产量、品质及主要农艺性状演变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区域试验平均产量呈上升趋势,蛋白质含量略有下降,脂肪含量略有上升;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是株高增高,单株荚数增多,生育期延长,有效分枝数先增后减,百粒重稍有下降,变化不大。分析表明,河南省当前夏大豆产量水平为2 700 kg/hm2左右,蛋白质含量42%左右,脂肪含量19%~20%;理想株型应是株高在80 cm左右,有效分枝数2个左右,单株荚数50个左右,百粒重18~19 g,生育日数在109 d左右。  相似文献   

18.
灰色关联分析法在夏大豆育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用河南省1985~2005年间通过国审的16个大豆品种,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了产量、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与农艺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产量与株高(γ=0.69**)、单株荚数(γ=0.69**),百粒重(γ=0.65**)分别极显著正相关,且株高、单株荚数和百粒重三者之间相互极显著正相关.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与农艺指标之间相关均不显著.产量、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与农艺性状之间的关联序分别为单株荚数(0.7534)株高(0.7449)百粒重(0.7375)生育期(0.6981)分枝数(0.6517),百粒重(0.67979)株高(0.67743)分枝数(0.65838)单株荚数(0.64921)生育期(0.62917),生育期(0.67170)百粒重(0.65976)株高(0.65568)单株荚数(0.63310)分枝数(0.60824).表明在河南省生态条件下,夏大豆高产育种的主攻方向为:选择单株荚数多、植株较高的品种(系),同时加强对百粒重的选择,而对生育期和分枝数的选择可适当放宽要求.通过农艺性状的选择对优质育种有促进作用,但效果不显著,实现优质育种和高产育种协调统一的困难较大.  相似文献   

19.
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湖北省近年来推广种植的8个大豆栽培品种的产量、蛋白质及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豆品种产量与有效分枝、单株粒重、单株荚数、株高和主茎节数的关联度高,与百粒重、生育期、蛋白质含量关联度小;大豆蛋白质含量与百粒重的关联度最大,与株高的关联度最小。  相似文献   

20.
以黄淮海地区87个大豆常规栽培品种为材料,对12个产量相关的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变异、相关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有供试品种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是有效分枝数,最小的是生育期;亚有限型夏大豆底荚高度、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的变异系数(18.38%~27.56%)较大;有限型夏大豆株高、底荚高度、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的变异系数(21.02%~28.04%)较大。在亚有限型夏大豆品种中,产量与每荚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效分枝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生育期呈显著负相关。在有限型夏大豆品种中,产量与茎粗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底荚高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其它农艺性状相关性不显著。亚有限和有限结荚习性的大豆性状主成分分析中,前4个主成分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分别为79.92%和79.50%。对以亚有限和有限型为主的黄淮海地区夏大豆在进行单株选择时,应根据其不同的结荚习性而有所侧重。对于亚有限型品种,应选择株高和生育期适中,有效分枝数较少,而每荚粒数、百粒重均较大的品种。对于有限型品种,应选择茎基部较粗,株高和底荚高度较高,主茎节数较多,单株荚数、单株粒数较多的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