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技术流程及操作要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豆遗传转化效率低,是大豆转基因育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以大豆子叶节为外植体采用农杆菌介导法,系统地研究了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各技术环节的操作要点,包括工程菌液制备、无菌苗获得及外植体制备、农杆菌的侵染及共培养、不定芽诱导、不定芽伸长、根诱导、驯化与移栽、抗性植株的获得及转基因植株的检测等,建立了一套较稳定、高效的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体系。并利用该体系,将野生大豆耐盐碱相关基因A1对大豆品种绥农28、合丰50、合丰55、东农50进行遗传转化,系统地探讨了大豆基因型、影响T-DNA的转移效率的各环节、筛选剂浓度及不同基因型转化效率等几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大豆转化效率,建立一个稳定高效的大豆遗传转化体系,选择了4个代表性基因型大豆子叶节为外植体,以子叶节和丛生芽GUS瞬时表达率为指标,优化了大豆遗传转化过程。结果表明:在侵染阶段分别进行超声波和抽真空辅助处理,GUS染色显示,4个基因型品种处理不同时间后遗传转化效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超声波30 s或者抽真空2 min后农杆菌的侵染效率提高最为明显,转化效率分别提高8%~42%、16%~41%。在芽诱导前期进行PPT浓度筛选,4种基因型的最适PPT浓度均为0.2 mg·L~(-1),转化效率提高18%~33%。  相似文献   

3.
以3个大豆品种为材料,采用GUS瞬时表达的方法,对适合于大豆子叶节和胚尖转化的基因型进行筛选,结果表明:适合大豆子叶节转化的品种为东农50,适合胚尖转化的品种为黑农41。在子叶节转化系统中,摸索了农杆菌侵染浓度与侵染时间的最佳配比组合、乙酰丁香酮浓度和超声波辅助处理对大豆转化效率的影响。优化后的条件为:农杆菌侵染的浓度OD600=0.6,侵染时间30~40 min,乙酰丁香酮浓度200μmol.L-1,超声波辅助转化时间5 s。在上述条件下,成功获得了转基因植株,转化效率为2.3%。  相似文献   

4.
根癌农杆菌介导花生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表面活性剂(MES,methyl ester sulfonate)、真空渗入法和二次侵染对提高花生转化效率的影响,建立了一种农杆菌介导的花生快速高效遗传转化体系。该体系以带子叶的胚轴为外植体,在OD600为0.7的菌液中,加入150mg/L的MES,40kPa真空处理10min,共培养3d后进行二次侵染。采用该体系可显著提高遗传转化率,GUS基因阳性表达率最高,达73.3%。  相似文献   

5.
利用GUS基因的稳定性和特异性及在植物体中瞬时表达的特点,对农杆菌介导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过程中的一些影响因素(激素浓度、筛选剂浓度、基因型和农杆菌菌株)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芽诱导阶段6-BA浓度为1.6mg· L-1时诱导效率较高;适宜的草铵膦筛选浓度为3 mg· L-1;同时对24个大豆基因型的再生能力和对农杆菌菌株...  相似文献   

6.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大麦幼胚遗传转化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和优化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大麦遗传转化体系,以大麦幼胚为转化受体,研究了根癌农杆菌介导法转化大麦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以gus基因瞬时表达率、抗性愈伤组织诱导率为转化指标,筛选出了对大麦幼胚感染力比较强的农杆菌菌株EHA105,以及高敏感受体基因型甘啤4号和秀81-47等。实验结果还表明,预培养1 d的大麦幼胚具有较高的瞬时表达率(91%),是较好的转化受体。菌液侵染浓度OD600=0.5,侵染时间为30 min时转化效率最高。在此基础上,侵染后幼胚与农杆菌采用液体共培养方式可明显提高转化效率,gus基因瞬时表达率最高可达90%。在优化条件下,转化约30 d后抗选择剂潮霉素(Hyg)的愈伤组织占受体组织总数的34.2%。  相似文献   

7.
为了进一步完善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小麦遗传转化体系,以小麦成熟胚为转化受体,研究了根癌农杆菌介导法转化小麦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以gus基因瞬时表达率、抗性愈伤组织获得率和分化率为转化指标,小麦成熟胚在预培养基CM4C1P上预培养14d后,用侵染培养液Ⅰ侵染3 h,再经干燥共培养方式处理3 d,是根癌农杆菌介导成熟胚转化的合适条件.在优化条件下,转化约30 d后GUS稳定表达的愈伤组织数占受体组织总数的15.83%;GUS稳定表达的抗选择剂G418的植株数占受体组织总数的0.28%.  相似文献   

8.
农杆菌介导大豆子叶节转化法外植体选择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遗传转化一直是植物转基因领域的难点之一,农杆菌介导的子叶节法是大豆遗传转化最常用的方法,靶细胞与农杆菌的互作是该方法的关键环节,而外植体的状态是影响靶细胞活力进而影响外植体对农杆菌敏感性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利用中黄10、Jack和水里站3个品种材料开展转化试验,根据子叶和下胚轴的颜色和形态变化将外植体划分为6种状态,并以GUS基因瞬时表达效率为指标,比较不同状态外植体靶细胞对农杆菌敏感性,旨在鉴定外植体的最佳制备时期。结果表明:随着萌发时间的增加,外植体状态变化与萌发时间和真叶长度呈正相关,其瞬时表达效率差异显著,且3个受体品种外植体最佳瞬时表达状态存在差异,Jack和中黄10品种的最佳时期为HG、HG+CG、CG这3种状态的外植体,水里站品种的最佳时期YL状态的外植体,研究结果为大豆遗传转化体系的标准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农杆菌介导大豆遗传转化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基因工程育种和功能基因组分析亟需建立高效大豆转化体系。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影响农杆菌介导大豆遗传转化体系的农杆菌因素、植物因素及培养条件等方面的进展,主要包括农杆菌菌株、菌株生长状态、大豆基因型、外植体类型、防御酶、内源激素及侵染和共培养方法等,为提高大豆遗传转化效率及基因工程育种等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科丰14是一个适应性较广的大粒型大豆品种,以农杆菌介导的子叶节法为转化途径,研究农杆菌侵染时间、6-BA浓度及培养基中添加硫代硫酸钠对转化率的影响,以建立适宜科丰14的子叶节遗传转化体系。结果表明:当农杆菌侵染外植体时间为15 min、丛生芽培养基中6-BA的浓度为1.50 mg·L-1时产生的丛生芽率最高,可达72.92%;在共培养基中加入1 mmol·L-1的硫代硫酸钠能有效防止外植体褐化,提高丛生芽率;利用GUS基因染色技术检测转化效果,表明在大豆常规转化体系的基础上,上述措施可提高科丰14的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8个基因型的大豆愈伤组织GUS瞬时表达的效果及其最佳染色条件,以考察不同基因型大豆愈伤组织对农杆菌菌株EHA105的敏感性.GUS染色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对农杆菌EHA105敏感程度差别较大,吉林47和东农42愈伤GUS染色效果较好;不同品种要求的最佳染色时间存在差异,对农杆菌EHA105较敏感的2个基因型吉林47...  相似文献   

12.
大豆产量相关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5个大豆品种配制的10个组合作为研究材料,运用朱军(1997)提出的包括加性、显性、上位、加性×环境、显性×环境、上位×环境效应的混合模型方法分析大豆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及遗传参数。结果表明,大豆株高、节数、荚数和单株粒重的加性效应,节数、荚数和粒数的显性效应,株高和节数上位效应,株高和粒重的加性环境效应,5个产量相关性状的显性×环境效应,株高、荚数、粒数和粒重的上位×环境效应达到显著水平;株高和主茎节数、主茎节数和单株荚数、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株高和单株粒重、主茎节数和单株粒重、单株荚数和单株粒重、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等成对性状间的表型相关系数和遗传相关系数均为显著的正相关,表明这些成对性状可以协同改良。  相似文献   

13.
简要回顾了水稻转基因发展的历程;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水稻的流程,分析了几种根癌农杆菌介导的目的基因转化水稻的影响因素:农杆菌菌系及Vir基因的活化、水稻基因型和培养基种类、农杆菌侵染外植体的时间、共培养的方式、共培养时间、选择标记与报告基因的选择、选择压;最后提出了水稻遗传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调节剂对大豆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大豆品种垦农5号、垦农18、垦鉴豆21、东农42为材料,研究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同大豆品种某些生理指标、产量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调节剂促进了大豆叶片的光合速率,提高了大豆叶片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了大豆植株的干物质积累,对大豆产量构成因素株荚数、株粒数、百粒重等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提高了大豆产量.调节剂对不同大豆品种增产幅度不同,其中垦农5号、垦农18、垦鉴豆21产量与对照相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5.
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遗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6个在黑龙江省大面积推广的高油或高蛋白大豆品种(垦农4号、垦农18、垦农19、垦农21、垦农22、垦农30)与6个转基因抗除草剂品种(TSB1~TSB6)进行杂交,对杂交后代F1、F2、F3和BC1的抗除草剂特性进行了遗传分析并对每个世代抗感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抗除草剂基因在F2代开始分离,各世代抗感比为F2代3∶1、F3代5∶1、BC1代1∶1,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表明抗除草剂基因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6.
酰脲是大豆固氮产物,是根瘤固氮由根系向地上部运输的主要形式。以高油型大豆品种东农47和高蛋白型大豆品种东农48为供试材料,采用沙培培养的方法研究了鼓粒期间大豆植株酰脲含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鼓粒进程的推进,两个品种大豆各器官酰脲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各器官酰脲含量顺序为茎荚果根叶;不同器官中尿囊酸和尿囊素比例变化趋势不同;茎中酰脲含量与氮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东农48叶中酰脲含量与氮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东农47未表现出相关关系,两个供试品种其它器官酰脲含量与氮素含量无相关关系;高蛋白大豆品种东农48叶片酰脲含量较高、氮素含量较低,而高油型大豆品种东农47叶片酰脲含量较低、氮素含量则较高。  相似文献   

17.
宁麦13是目前生产中应用面积较大的弱筋小麦品种,以此品种建立农杆菌介导的成熟胚遗传转化体系有助于对该品种的个别性状进行针对性改良。本研究利用分别携带不同质粒pCXK1301和pAt-MYB12u的农杆菌株系GV3101对宁麦13成熟胚愈伤组织进行转化,通过对预培养时间、共培养时间和干燥处理等参数的研究,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宁麦13成熟胚遗传转化体系。宁麦13成熟胚转化体系的条件为:利用预培养6d的宁麦13成熟胚愈伤组织作为转化受体,使用含pAtMYB12u质粒的农杆菌株系GV3101,侵染菌液浓度OD600=0.6,侵染时间60min,采用干燥共培养4~5d(23℃,暗培养),诱导恢复培养10d,分化培养每4week继代一次,分化培养8week(12h光周期,25℃,2 000lx)。试验侵染2 600个宁麦13愈伤组织,获得127株再生植株,经分子检测,其中9株证实为阳性转化植株。  相似文献   

18.
大豆种皮特异性启动子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CR技术从大豆品种吉农17基因组DNA中分离得到大豆种皮特异性启动子片段SCSP,长度约为1268 bp.序列分析表明SCSP与报道序列同源性达97%以上.将其与GUS基因融合,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SCSP-GUS后,转化到EHA105根癌农杆菌中,通过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法转化烟草(Nicotiana tabacum)NC89.转基因植株的GUS活性检测表明,仅能在种皮检测到GUS活性,而在茎、叶和花等其它组织中都未检测到GUS活性,证实SCSP片段具有种皮特异性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