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利用生长速率抑制法、显微观察和生物化学方法研究了纳米银离子对大豆菌核病核盘菌的抑菌效果及初步机理.结果表明:纳米银水剂对大豆菌核病核盘菌具有较好的抑制能力,在30mg·L-1浓度下可达到100%的抑制效果,其对大豆菌核病核盘菌的有效中浓度(EC50)为13.91mg·L-1;菌丝在纳米银有效中浓度下的生长受到很强抑制;经纳米银处理的核盘菌菌体中过氧化氢酶、总超氧化物歧化酶、超微量ATP酶的活力均发生相应变化,处理2h或12 h后,呈现增加趋势,但处理24 h后,则均表现为下降.因而纳米银对大豆菌核病菌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2.
从黑龙江双城大田花生茎秆中采集的核盘菌菌核中分离得到1株拟康宁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opsis),通过平板对峙培养发现该木霉菌对花生核盘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木霉菌菌落可覆盖整个核盘菌菌落,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并抑制核盘菌菌核的产生或分解已形成的菌核。显微观察发现该木霉菌丝可沿着核盘菌菌丝生长或侵入、缠绕在核盘菌菌丝上,抑制核盘菌菌丝的生长,最终使核盘菌菌丝消解、断裂。拟康宁木霉菌非挥发性代谢产物能有效抑制核盘菌的生长。因此,拟康宁木霉菌株TM对花生菌核病的主要生防机制是在重寄生过程中产生抗菌类代谢产物协同作用消解花生核盘菌菌丝,抑制菌核形成。  相似文献   

3.
黄绿木霉菌及其混剂对大豆菌核病的诱导抗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人工接种方法,测定拮抗菌剂对大豆菌核病的抗扩展能力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同时研究黄绿木霉菌及其混剂对大豆菌核病的诱导抗性。结果表明:离体试验中,叶片接种后,拮抗细菌和黄绿木霉菌及其混剂均可较好的抑制菌核病病斑的进一步扩展;盆栽试验中,黄绿木霉菌处理对大豆根、第1复叶、第3复叶的PAL、PPO、POD活性均有明显增强作用,而解磷钾菌或拮抗细菌处理对PAL、PPO、POD活性的变化无明显影响,化肥处理则降低PAL、PPO、POD活性;有机肥处理对PAL活性有明显增强作用,对PPO、POD活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防治向日葵菌核病的有效药剂,明确不同杀菌剂复配对核盘菌的联合毒力,测定了啶酰菌胺与咪鲜胺复配对核盘菌菌丝生长、菌核的萌发及生理代谢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比例啶·咪复配对核盘菌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二者复配比例为1:1时,增效系数为1.7657,增效作用最强;啶·咪复配能够有效抑制核盘菌的生长,降低菌核的萌发率和子囊盘形成率,其效果明显优于两单剂;啶·咪复配处理下,核盘菌草酸的分泌量和细胞壁降解酶的活性显著降低,核盘菌的Ss-oah1Ss-pg1Ss-pg3等3个致病相关基因的表达量与空白对照相比分别下调了69.90%、55.00%和71.30%。结果表明,啶酰菌胺与咪鲜胺复配,能有效抑制核盘菌的生长,降低核盘菌的致病力,是防治向日葵菌核病的有效复配药剂。  相似文献   

5.
La(Ⅲ)与酸雨对大豆幼苗生长的复合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索稀土元素镧和酸雨对大豆幼苗生长的复合影响,采用模拟酸雨和镧处理大豆(Glycine max),研究了La(Ⅲ)与酸雨(AR)复合处理对大豆幼苗地上、地下器官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稀土镧(RE1/20 mg·L-1、RE2/60mg·L-1、RE3/100 mg·L-1和RE4/500 mg·L-1)单独作用时,RE1对大豆幼苗生长有促进作用,RE2、RE3和RE4表现为抑制作用,且RE4>RE3>RE2.在酸雨(AR1/pH2.5、AR2/pH3.5和AR3/pH4.5)单独作用和RE+AR复合作用影响下,大豆幼苗生长均受到抑制;而且AR的pH越低,RE的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RE1和AR复合对大豆幼苗的抑制程度低于AR单独作用,其它浓度RE和AR复合抑制程度高于各自单独作用.  相似文献   

6.
将大豆悬浮培养细胞及大豆幼胚培养物置于不同浓度的卡(Kanamycin)、G_(418)和潮毒素(Hygromycin)中培养,观察三种抗生素对大豆组织生长及其形态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G_(418)的抑制作用最明显,完全抑制大豆悬浮培养细胞和幼胚再生芽生长的有效浓度分别为3μg/ml和25μg/m1。  相似文献   

7.
利用室内对峙培养与发酵液处理病原菌研究了黄绿木霉(Trichoderma aureoviride)对大豆根腐病几种镰刀菌(Fusarium spp.)的拮抗作用,并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黄绿木霉对苗期大豆根腐病发生的影响.拮抗试验结果表明,黄绿木霉在与镰刀菌对峙培养中,菌丝交叉、接触与纠结,接触后镰刀菌菌丝被破坏;发酵产物只可延长镰刀菌孢子萌发的时间,但对孢子最终萌发率没有影响,发酵产物对菌丝生长速率的影响以山梨醇、葡萄糖及蔗糖作为碳源时,抑菌效果好,抑菌能力分别可达63%、51%、58%;盆栽试验证明黄绿木霉对大豆根腐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可达73.2%,处理后幼苗株高与干重均高于未处理的对照.  相似文献   

8.
采用实验室测定和温室盆栽方法研究了8种杀菌剂对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菌丝生长和繁殖的影响及它们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接种防治效果。结果表明,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97%甲霜灵可湿性粉剂和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对大豆疫霉菌的菌丝生长和繁殖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该3种药剂能够明显抑制菌丝生长,抑制中浓度(EC50)值依次为0.1208μg/mL、0.1563μg/mL和0.3603μg/mL。浓度为10.0μg/mL时,对孢子囊形成和萌发的抑制率均为100%,对卵孢子形成抑制率分别为64.5%、59.5%和55.0%。接种防治试验结果显示,以上3种药剂喷药后7d防效依次为73.4%、68.8%和60.5%,其余的5种杀菌剂防治效果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9.
双酚A(BPA)是一种代表性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由于大规模的生产及广泛使用,其在环境中无处不在。与BPA对植物生长影响的研究工作相比,BPA的环境植物学作用机理,尤其是BPA影响植物生长的机理甚少报道。基于此,研究了BPA在大豆根系内含量的变化,以揭示BPA对大豆根系生长影响的直接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在1.5mg·L-1BPA处理时大豆幼苗根系BPA含量为23.68μg·g-1,根系各生长指标(根鲜干重、总长、表面积及体积)均有所增加。当浓度增加至6.0 mg·L-1BPA处理时大豆幼苗根系BPA含量为9.87μg·g-1,根鲜干重、根表面积及体积下降,随着BPA处理组浓度的增加,根系内BPA含量逐渐增加,并至96.0 mg·L-1达到1 044.88μg·g-1,根系各生长指标受严重抑制。BPA胁迫解除后,大豆幼苗根系内BPA含量变化规律与胁迫期一致,并较胁迫期明显下降,各生长指标均有一定程度恢复,BPA剂量越低,恢复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10.
油菜菌核病菌子囊孢子对茎叶的直接侵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苗期发生油菜菌核病的致病机理,采用室内人工接种法,研究不同温度、接种浓度、接种方法、添加外源营养物等条件下核盘菌子囊孢子对甘蓝型油菜叶片和茎秆的直接侵染特性。结果表明,核盘菌子囊孢子在温度为10~30℃之间均可萌发,当温度为20~25℃时最适宜孢子萌发和芽管生长;在20~25℃子囊孢子接种油菜无伤或刺伤叶片、茎秆发病率最高;刺伤叶片或茎秆与无伤组织相比有利于子囊孢子侵染;与茎秆相比,子囊孢子更容易侵染油菜叶片;106/m L子囊孢子液及在子囊孢子液中添加2%蔗糖或葡萄糖有利于子囊孢子侵染油菜;用子囊孢子液接种油菜叶片和茎秆,其发病率显著低于菌丝块和带菌花瓣接种。  相似文献   

11.
以海产品腐败菌波罗的海希瓦氏菌(Shewanella baltica)为对象,评价了儿茶素单体抑制生物被膜的效果,并分析效果最佳的单体对该菌生物被膜和腐败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儿茶素单体均能抑制S.baltica生物被膜形成,其中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抑制率最高,其最小抑菌质量浓度为40μg·m L-1,亚抑菌质量浓度10~30μg·m L-1的EGCG对细菌生长无显著影响。在30μg·m L-1 EGCG作用下,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信号分子呋喃酮酰硼酸二酯(Autoinducer-2,AI-2)、二酮哌嗪类化合物(Diketopiperazine,DKPs)cyclo-(L-Pro-L-Leu)和cyclo-(L-Pro-L-Phe)活性显著下降(P0.05),其抑制率分别为63.95%、27.43%和21.94%。亚抑菌浓度EGCG能显著抑制S.baltica生物被膜形成、泳动能力和蛋白酶活性(P0.05),呈现浓度依赖性,在30μg·m L-1时抑制率分别为55.18%,66.71%和46.67%。因此,EGCG在亚抑菌浓度下能够干扰S.baltica的QS系统,有效抑制生物被膜形成,减弱致腐能力,研究为EGCG作为新型的QS抑制剂调控食品腐败菌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以野生大豆为材料,研究了外源硅(K2SiO3 )对NaCl胁迫下野大豆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及胚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00 mmol·L-1 NaCl 胁迫浓度可以抑制野大豆种子的萌发,施加0.5和1.0 mmol·L-1 K2SiO3后,可以有效提高野大豆种子的萌发速度和萌发率,增加胚根和胚芽的长度.然而当K2SiO3浓度高于2.0 mmol·L-1时野大豆种子的萌发则受到抑制.外源施加适宜浓度的硅,可以增强野大豆种子在盐分胁迫下的萌发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酶降解法制备的壳寡糖对黄瓜黑星病病菌的抑制机理。【方法】测定壳寡糖对黄瓜黑星病菌菌丝发育、孢子萌发的抑制率,观察壳寡糖处理前后病菌菌丝形态及细胞膜透性变化。【结果】当壳寡糖处理浓度为0.2g/mL以上时,可完全抑制病菌菌丝生长;当处理浓度为O.1g/mL以上时,可完全抑制病菌孢子萌发。显微观察,浓度为O.8mg/m1.的壳寡糖处理可诱导菌丝分枝增多、菌体分隔增加,分生孢子形成受到抑制。此外壳寡糖能够引起菌丝细胞膜透性发生变化,造成菌丝体内含物的渗漏。【结论】该研究可为壳聚糖对黄瓜黑星病病菌的抑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植物源化合物奥麦丁锌(ZPT)对油菜菌核病菌菌丝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EC50值为1.5μg/mL。ZPT在离体油菜叶片上对油菜菌核病具有明显的防病效果。25%奥麦丁锌可湿性粉剂200、500μg/mL对油菜叶片菌核病病斑扩展抑制率分别达到83.2%和100%。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5%奥麦丁锌可湿性粉剂100g/666.7m2兑水喷雾,对油菜菌核病具有80%左右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5.
张源  阮颖  彭琦  伍林涛  刘春林 《作物研究》2006,20(Z1):549-551
将核盘菌的侵染分为三个阶段前腐生期、致病期、后腐生期.在前腐生期核盘菌产生附着胞分泌水解酶软化细胞壁,为致病期的菌丝生长提供条件,菌丝的生长导致整个环境的改变,当菌丝在植物中占主导地位时核盘菌进入后腐生期,水解的产物诱导了菌核的产生,核盘菌生命周期完成.  相似文献   

16.
大豆子叶节对潮霉素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邹莉  文艺  张匀华  王丹 《大豆科学》2008,27(2):267-269
标记基因的利用是筛选和鉴定转基因植株的有效方法,使用潮霉素能抑制植物的生长.选用3个基因型大豆为材料,以褐化率、分化率为指标,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潮霉素对大豆子叶节分化和丛生芽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大豆对潮霉素的敏感性不同,潮霉素对大豆子叶节适宜筛选浓度黑农35为6 mg·L-1、合丰35和合丰25为4 mg·L-1;丛生芽生根筛选浓度黑农35为2 mg·L-1、合丰35和合丰25为1 mg·L-1.  相似文献   

17.
嗜线虫致病杆菌代谢物拮抗大豆疫霉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测定嗜线虫致病杆菌(Xenorhabdus nematophilus)发酵液对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菌丝生长、孢子囊形成及萌发的影响,采用种子和土壤处理的方法研究了发酵液对幼苗发病率的作用。结果表明:发酵液对大豆疫霉(Phytophthora sojae)菌丝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50ml/L发酵液能完全抑制菌丝的生长,6ml/L发酵液的抑制率仍达68.86%;发酵液能强烈抑制大豆疫霉的孢子囊形成,10ml/L-100ml/L的发酵液处理孢子囊8天后的抑制率分别达97.04%和99.19%,5ml/L发酵液仍达到82.74%的抑制率;发酵液对孢子囊的萌发有一定抑制作用,处理后48小时,6ml/L-100ml/L发酵液的抑制率达72.94%-88.56%;发酵液浸种结果表明,发酵液浓度为25ml/L-50ml/L对大豆种子萌发均没有显著影响。用浓度为50ml/L的发酵液处理种子,播种后9天,病株减退率可达79.8%,但12天调查,病株减退率仅达34.4%。发酵液处理带菌土壤能有效减轻大豆幼苗的发病率,50ml/L发酵液处理的病株减退率为76.3%,化学农药甲霜灵处理的病株减退率为84.0%。  相似文献   

18.
大豆灰斑病菌生长和产孢高效培养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大豆灰斑病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有效方法,探讨了V8培养基组分中V8蔬菜汁和碳酸钙含量对大豆灰斑病菌菌丝生长速率和产孢量的影响及最佳组分配比。利用5种不同浓度V8蔬菜汁和5种浓度碳酸钙组成25种不同组分处理,以广泛使用的PDA培养基为对照培养基,接种大豆灰斑病7号生理小种进行暗培养,每2 d测量其菌落生长情况和产孢子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5种不同组分V8培养基的菌落直径、生长速率、生长面积及产孢子量均大于PDA培养基的菌落。V8培养基菌落直径生长最快为3.47 mm·d^-1;孢子产量最多达每皿9.87×106个。培养第5天时,病原菌的生长活力最大。最适宜培养时间为11~13 d,其产孢量达到高峰。培养基组合A4b4碳酸钙含量为1.5 g·L^-1、V8蔬菜汁浓度为15%时,最适合菌落直径生长,菌落生长面积最大。培养基组合A4b3碳酸钙含量为1.5 g·L^-1、V8蔬菜汁浓度为12%时,产孢子量最多。  相似文献   

19.
青霉菌发酵液对大豆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生理检测及生物化学方法,研究了青霉菌发酵液对大豆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用一定浓度的青霉菌发酵液对大豆浸种和茎叶处理,大豆幼苗的生长呈明显上升趋势,处理后大豆的株高、根长、株鲜重和根鲜重均明显得到了提高,且生长状态好于对照,不同浓度处理间具有明显差异,在发酵液浓度为5 g·L-1时,效果最佳。尤其是对根鲜重的影响,促进率最高可达56.21%,同时增强了幼苗根系活力,最大可以提高57.82%,浸种和茎叶处理后,分别提高了叶绿素含量41.25%和15.40%;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12.20%和11.70%;过氧化物酶31.33%和29.95%;过氧化氢酶活性42.8%和20.0%,这为发酵液在大豆田推广应用、提高大豆产量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了拓宽大豆受体材料基因型,提高转基因大豆的应用价值,对两个综合性状较好的新品系大豆哈交5337和哈交5489进行子叶节器官发生途径再生条件的优化研究.在芽诱导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6-BA和IBA,采用正交法进行分析,取含6-BA(G1)萌发培养基中的大豆子叶节与不含6-BA(C2)萌发培养基中的大豆子叶节做平行对照,结果表明哈交5337最适的萌发培养基与芽诱导培养基的组合为G1S7(萌发培养基中不添加6-BA,芽诱导培养基中添加1.7 mg·L-16-BA和0.1 mg·L-1IBA)和G2S4(萌发培养基中添加1.0 mg·L-1的6-BA,芽诱导培养基中添加1.1mg·L-16.BA和0.1 mg·L-1IBA);哈交5489最适的萌发培养基与芽诱导培养基的组合为G1s4(萌发培养基中不添加6-BA,芽诱导培养基中添加1.1 mg·L-16.BA和0.1 mg-L-1IBA)和C2S4(萌发培养基中添加1.0 mg·L-1的6-BA,芽诱导培养基中添加1.1 nag·L-16-BA和0.1 mg·L-1IBA);同时确定两个品系大豆在丛生芽分化阶段采用延迟筛选方法,草铵膦筛选浓度为3.5 mg·L-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