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土壤性质对钢铁电极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汮 《土壤学报》1991,28(2):117-123
本文研究了土壤的某些物理、化学性质对钢铁在土壤中的电极电位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土壤松紧度、土壤盐分、土壤pH对钢铁电极电位影响十分明显。在水分非饱和的条件下,电极电位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下降。在同一含水量的情况下,电位与土壤容重呈明显的线性反相关。土壤盐分浓度的增高引起电位的正偏。从土壤pH的影响可区分出三个pH范围,在土壤pH为4.5-8.0的范围内,影响不明显。在土壤pH为2.0-4.5及8.0-9.7的两个范围内,钢铁电极电位与土壤pH呈明显反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53及-0.982。  相似文献   

2.
本文展示了一款可应用于土壤学领域研究的简易流动电位测量装置。为验证该装置的可行性,采用石英砂和包铁石英砂模拟土体所具有的多孔结构和表面电荷特征,基于流动电位法测量了石英砂在不同浓度(0.01、0.05、0.1、0.5、1.0、2.0和5.0 mmol?L-1)NaCl溶液中的zeta电位和石英砂与包铁石英砂在不同pH(4.4、5.2、6.1、6.6、6.9、7.7和8.0)电解质溶液中的zeta电位。同时采用电泳法测量了石英砂胶体在不同pH电解质溶液的zeta电位以作比较。结果表明:在考虑表面电导时,流动电位法测得石英砂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的zeta电位随溶液浓度的升高逐渐往正值方向移动。这是由于随着离子强度增加,石英砂的双电层厚度受到压缩,zeta电位的绝对值逐渐降低;相同离子强度下,随溶液pH升高,石英砂和包铁石英砂表面官能团发生去质子化作用,流动电位法测得石英砂和包铁石英砂的zeta电位均随pH升高而逐渐降低;由于电荷屏蔽作用,在带负电荷的石英砂表面包被带正电荷的氢氧化铁后,流动电位法测得包铁石英砂的等电点pH(IEP)介于石英砂和氢氧化铁的IEP。此外,流动电位法测得的石英砂颗粒在不同pH电解质溶液中的zeta电位与电泳法测得的石英砂胶体在不同pH电解质溶液中的zeta电位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可见采用自制流动电位装置所获结果均与理论预测及常规电泳法测定结果相符,准确度较高。自制流动电位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加工制造容易。该装置可被土壤学领域的研究者借鉴参考,以望为土壤电化学研究工作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为方便准确地表征大颗粒包被物的带电特征,采用自制的流动电位测定装置测定了包铁石英砂的流动电位,并计算获得其ζ电位。结果表明,该装置能够准确测定包铁石英砂在不同液压差(ΔP)的流动电位(ΔE),二者具有极好的直线相关性,因此能保证由ΔP与ΔE拟合得到的流动电位系数(C)的准确性。由C计算得到包铁石英砂的ζ电位能够很好地表征其表面电化学特征。在同一种电解质溶液中,包被物ζ电位的绝对值随着包被度的增加而减小。低离子强度下双电层厚度占毛管孔径的比例较大,因此采用流动电位测定包被物ζ电位时必须考虑表面电导的影响。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加,包铁石英砂的表面双电层受到压缩而造成ζ电位的绝对值减小。采用流动电位法测得包铁石英砂的等电点为4.6。当溶液pH高于等电点时,包被物的ζ电位为负值,且随着pH升高,其ζ电位向负值方向位移。当溶液pH低于等电点时,包被物的ζ电位为正值,且其数值随着pH降低而增加。流动电位法测得的石英砂的ζ电位与传统电泳法测得的石英胶体的ζ电位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流动电位法测定的ζ电位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4.
李忠意  徐仁扣 《土壤学报》2014,51(2):513-519
为方便准确地表征大颗粒包被物的带电特征,采用自制的流动电位测定装置测定了包铁石英砂的流动电位,并计算获得其ζ电位。结果表明,该装置能够准确测定包铁石英砂在不同液压差(ΔP)的流动电位(ΔE),二者具有极好的直线相关性,因此能保证由ΔP与ΔE拟合得到的流动电位系数(C)的准确性。由C计算得到包铁石英砂的ζ电位能够很好地表征其表面电化学特征。在同一种电解质溶液中,包被物ζ电位的绝对值随着包被度的增加而减小。低离子强度下双电层厚度占毛管孔径的比例较大,因此采用流动电位测定包被物ζ电位时必须考虑表面电导的影响。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加,包铁石英砂的表面双电层受到压缩而造成ζ电位的绝对值减小。采用流动电位法测得包铁石英砂的等电点为4.6。当溶液pH高于等电点时,包被物的ζ电位为负值,且随着pH升高,其ζ电位向负值方向位移。当溶液pH低于等电点时,包被物的ζ电位为正值,且其数值随着pH降低而增加。流动电位法测得的石英砂的ζ电位与传统电泳法测得的石英胶体的ζ电位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流动电位法测定的ζ电位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5.
低分子量有机酸对砖红壤动电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 5种低分子量有机酸 ,即醋酸、柠檬酸、马来酸、苹果酸和草酸 ,对昆明和徐闻两种砖红壤动电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试验条件下 ,两种砖红壤的 ζ电位随醋酸浓度的递增逐渐正移 ,而后 ζ电位正移速率显著增大 ,再后 ζ电位渐趋稳定 ;两者的 ζ电位随柠檬酸浓度的增加向更负的方向移动 ,在试验浓度范围 (0~ 0 .1 5mmolL-1 )内 ,负移的速率没有明显差别。在pH 3.2至 6 .0之间 ,含有不同有机酸的两种砖红壤悬液的ζ电位均具有如下顺序 :醋酸 >马来酸 >苹果酸 >柠檬酸 >草酸 ;含同一有机酸的悬液在相同pH下的 ζ电位 ,昆明砖红壤总是高于徐闻砖红壤。在不同有机酸存在下 ,两种砖红壤悬液等电点的顺序与上述的 ζ电位顺序相同 ;对于相同处理来说 ,昆明砖红壤的等电点高于徐闻砖红壤者 0 .5~ 1 .0pH单位。  相似文献   

6.
pH值对水稻幼苗吸收NO3——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微电极技术研究了改变细胞内外pH值对常规籼稻(杨稻6号)NO3-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1)未经NO3-培养的水稻根表皮细胞吸收NO3-会引起细胞膜电位瞬时的去极化或超级化。当水稻根系吸收NO3-时,表皮细胞膜电位改变的程度随外界NO3-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在浓度为0.5.mmol/L时达到最大,而后表皮细胞膜电位的变化基本维持不变。2)外界不同pH(4.4、5.5、7.0)条件下,表皮细胞膜电位对NO3-的响应随着外界pH的升高而有所降低,并且表皮细胞膜电位对NO3-的响应在pH.8.0受抑制程度不大。3)5.mmol/L丁酸钠和3.mmol/L普鲁卡因可以使细胞内pH分别降低0.16个单位和升高0.2个单位;改变细胞内pH值对水稻吸收NO3-时引起表皮细胞膜电位的变化几乎没有明显的影响。4)不同pH条件下,培养2周左右的水稻地上部干鲜重差异显著,以pH.5.5时为最高;组织中NO3-和NH4+的含量也在pH.5.5时最高。由于细胞内pH是受系统严格调控的,具有极强的缓冲能力,因此,NO3-的吸收主要受外界pH的影响。酸性可以促进NO3-的内流;而微碱性增加了NO3-的外流,降低了NO3-的净吸收。  相似文献   

7.
蛋白粒子zeta电位是衡量豆乳体系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在电位分析前常采用稀释介质对豆乳进行预处理。为了确保zeta电位测定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必须选择合适的稀释介质。因此,该研究采用去离子水、豆乳超滤液两种稀释介质分别对豆乳进行稀释,并比较了这2种稀释介质对zeta电位、粒径分布、pH值以及电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若以去离子水为稀释介质,zeta电位的绝对值会随着稀释倍数的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这主要是由于豆乳蛋白胶体粒子发生解聚导致粒径减小,而pH值的升高和电导率的降低则说明豆乳的离子强度显著降低。相比之下,选用豆乳超滤液稀释豆乳时,体系的 zeta 电位、粒径分布、pH值以及电导率都未随稀释倍数的增加而改变(*P>0.05),说明此法能够较好地维持豆乳蛋白粒子的荷电稳定性。由此可知,豆乳超滤液可做为豆乳zeta电位测定的理想稀释介质。  相似文献   

8.
程程  姜军  徐仁扣 《土壤学报》2011,48(3):557-562
研究了离子强度对2种可变电荷土壤中磷酸根吸附和解吸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H分别大于3.7和4.0时,红壤和砖红壤对磷酸根的吸附量随离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当pH分别小于3.7和4.0时,红壤和砖红壤对磷酸根的吸附量随离子强度呈相反的变化趋势。电解质主要通过改变离子专性吸附面上的电位来影响磷酸根的吸附。Zeta电位的测定结果表明,当pH大于土壤胶体的等电点(IEP)时,吸附面上电位为负值,且随离子强度增加数值减小,对磷酸根的排斥力减小,土壤表面对磷酸根的吸附量增加;当pH小于IEP时,吸附面上的电位为正值,它随离子强度增加而减小,不利于磷酸根的吸附。解吸实验的结果表明,吸附于可变电荷土壤表面的磷酸根在去离子水中的解吸量高于0.1 mol L-1NaNO3体系中的解吸量。这同样由于电解质浓度对土壤表面吸附面上的电位的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9.
本工作研究了阳离子吸附和pH对恒电荷土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和黑土)和可变电荷土壤(砖红壤)动电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砖红壤在不同溶液中的ζ电位随pH升高由正值变为负值,均有一个等电点(IEP);pH>5时,在不同溶液之间砖红壤ζ电位的变化顺序为MnCl  相似文献   

10.
几种吸附剂对阿特拉津的吸附及其 Zeta 电位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敏敏  项艳  司友斌  陈涛 《土壤》2012,44(1):118-125
通过振荡吸附平衡试验,研究了蒙脱石、凹凸棒石、竹炭、木炭对阿特拉津的吸附行为,讨论了pH值、离子强度对吸附的影响,并考察了吸附剂表面的Zeta电位变化。结果表明,几种吸附剂对阿特拉津的吸附均符合Freundlich方程;竹炭、木炭的吸附能力明显高于蒙脱石和凹凸棒石。吸附剂对阿特拉津的吸附量随着悬液离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在悬液pH一定(pH=6),离子强度为10-3mol/L NaNO3时,蒙脱石、凹凸棒石对阿特拉津的吸附量分别为538.30、609.68 mg/kg,当离子强度增加为10-2mol/L时,吸附量分别增至611.26、731.63 mg/kg;当离子强度由10-3增至10-1mol/L NaNO3时,竹炭、木炭对阿特拉津的吸附量有较多增加。当悬液pH在3~8范围时,几种吸附剂表面均带负电荷,其Zeta电位值随着pH的增加而增加,随离子强度的增加而减小。悬液离子强度一定时,随着pH的增加,吸附阿特拉津后吸附剂表面Zeta电位变化不显著。研究结果有助于从机理上解析吸附剂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行为。  相似文献   

11.
人工湿地中氨氮反应与pH变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三江平原气候条件下,配制以NO-3-N、NH+4-N和P(PO-4-P为主要成分的模拟进水,通过间歇运行方式,考察潜流人工湿地模拟系统中氨氮反应与pH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湿地系统对高pH值进水具有缓冲作用.在运行期间,土壤-炉渣湿地上层pH小于下层pH值,土壤湿地上层pH大于下层pH值.随着停留时间(HRT)的增加和NH+4-N浓度的降低,湿地系统中的pH值呈现规律性变化,土壤-炉渣湿地的氧化还原电位(ORP)与pH值呈负相关.湿地系统中pH值变化曲线的拐点可作为NH+4-N反应结束的指示参数.  相似文献   

12.
盐分对土壤锰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司友斌  章力干 《土壤通报》2000,31(6):255-258
盐分能诱导土壤锰的释放 .Na+和Ca2 +的离子交换作用促进了土壤锰向水溶液中释放 ,提高了土壤锰的有效性 ;同时 ,盐分降低了土壤的 pH值 ,并使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发生变化 ,引起土壤中锰形态间的转化 .NO- 3 离子对氧化还原电位影响显著 ,硝酸盐处理土壤中易还原态锰含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3.
根据氢离子活度,用单离子活度性质解释pH,受到很大限制,液接电位是主要误差。液接电位除受接触面的几何形状影响外,校正或测试带给盐桥的任何稀释物或污染物也影响整个原电池电位差的重现性。除了复合电极外,商售参比电极没有迅速更新  相似文献   

14.
腐殖酸-金属离子反应动力学特征与稳态指标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用经改良的电位滴定法研究了腐殖酸与质子和钙离子反应的动力学特征 ,在恒温和连续通氩气保持严格无氧条件下 ,用标准酸将腐殖酸从中性滴定至pH2 6左右 ,在每一滴定点的反应动力学可分为快反应和慢反应两个阶段。各阶段体系的氧化还原电位 (ER)和玻璃电极电位 (EG)的变化可用松弛动力学方程Y =Y0 EXP(-t/τ)描述。在一定条件下 ,在慢反应阶段可观察到明显的震荡反应 ,表明腐殖酸体系为非平衡体系。腐殖酸与钙离子的反应是受扩散控制的慢反应过程。反应达到稳态后 ,ER 和EG 呈线形依托关系 ,其斜率ΔER/ΔpH(4 5 3± 1mV/pH)随腐殖酸和支持电解质不同变异甚小 ,可作为腐殖酸—金属离子反应的稳态指标。据此研究了腐殖酸的质子反应特征 ,获得了重现性很好的试验结果。表明供试腐殖酸存在HA、H2 A、H3A和HA2 四种类型配位基团 ,其表观解离常数 (pK)分别为 5 79~ 5 82、3 77~3 84、1 64~ 1 71和 2 75~ 2 79。  相似文献   

15.
CaCl2和pH值对水酶法提取大豆油形成乳状液破乳效果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探明粗酶水相提取大豆油所产乳状液的破乳机制,通过破乳率、Zeta电位、黏度、粒径分布和平均粒径指标分别考察无机盐和pH值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为了比较无机盐的破乳效果,该文在乳状液中分别添加浓度均为0.06mol/L的CaSO_4、CaCl_2、MgCl_2、NaCl,80℃条件下反应10min,结果显示4种无机盐均可显著降低乳状液稳定性,其中CaCl2破乳率最高,然后依次为CaSO_4、MgCl_2、NaCl。尽管CaCl2在60、70、80℃时均可实现彻底破乳,但破乳率随CaCl_2浓度(0.02~0.08mol/L)、反应时间(0~90min)、反应温度(60~80℃)的增加而提升。CaCl_2实现彻底破乳后,破乳率随反应时间延长而下降。添加CaCl_2后乳状液的电位绝对值和黏度降低,油滴发生聚合,平均粒径增加,使乳状液稳定性下降。CaCl_2浓度和反应温度的提升均可导致电位绝对值和黏度下降程度增强,破乳率进一步上升。在50℃、pH为值3~9时,降低pH值可使乳状液电位绝对值和黏度显著下降,导致油滴平均粒径增加,乳状液稳定性下降。pH值为3~4时乳状液的电位绝对值最低,接近0,此时乳状液稳定性最低,破乳率最高。但当pH值小于3时,乳状液电位绝对值和黏度再次升高,致使油滴平均粒径和破乳率降低。光镜照片显示破乳后乳状液中油珠直径明显增大。该研究可为水酶法提取大豆油破乳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张献义 《土壤学报》1979,16(2):184-189
土壤酸碱性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林业生产中,往往根据土壤的pH值决定树种适生的土壤类型。在测定土壤pH的方法中,电位法的精度较高。混合指示剂比色法的精度较差,一般认为其误差在0.5个pH单位左右。关于我国常用的几种混合指示剂在使用上的问题和优缺点,袁可能和朱祖祥(1956)已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李清曼  季国亮 《土壤学报》2003,40(3):360-366
土壤在淹水条件下 ,氧化铁是土壤中主要的电子接受者之一。本文利用抗坏血酸和针铁矿模拟研究了土壤中的有机还原性物质与氧化铁之间的反应。结果表明 :在抗坏血酸与针铁矿作用的过程中 ,由于溶液中质子被消耗 ,溶液的pH上升 ,质子的消耗量随着抗坏血酸加入量的增加而增加。质子消耗的动力学曲线表明 ,抗坏血酸与针铁矿之间的作用属于异相反应 ,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较长。在反应的初期 ,二价铁的还原溶出速率很慢 ,在较长的时间内溶液中二价铁浓度不发生变化。pH对抗坏血酸与针铁矿之间的反应有影响 ,pH上升 ,反应速率受抑制 ,pH下降 ,反应速率加快。从不同pH条件下的抗坏血酸的峰电位的测定结果推断 ,pH对抗坏血酸与针铁矿反应的影响可能通过影响针铁矿表面化学性质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大豆油体乳液稳定性和流变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大豆油体乳液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将为其工业应用提供参考。以水为介质提取大豆油体,方法无毒,利于食用。对其在不同pH值(pH值2~8)、NaCl浓度(0~250?mmol/L)和加热处理(30~90℃,30?min)条件下的Zeta电位、平均粒径和乳析稳定性进行测定,并对其流变性进行考察。大豆油体乳液的Zeta电位为+20?mV~-40?mV(pH值2~8),等电点约为4.5。在pH值≤3和pH值≥6条件下,平均粒径均为0.4?μm左右;而在3<pH<6时,产生了乳析现象。在较高NaCl浓度下(>25?mmol/L),粒径较大和发生了乳析现象。大豆油体乳液在30~90℃加热处理时较稳定。大豆油体乳液呈现出弱凝胶的性质,其黏度随着油质量分数的降低而降低。研究表明,大豆油体乳液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连续性解吸对可变电荷表面吸附性铜离子解吸的影响,研究了高岭石在去离子水和0.1 mol L~(-1) NaNO_3溶液中吸附铜离子后,依次在去离子水以及浓度由低到高的NaNO_3溶液中连续解吸时,离子强度变化对不同pH段铜离子解吸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去离子水中和不同浓度NaNO_3中解吸吸附性铜离子时,pH-解吸分值曲线的变化趋势完全不同。在去离子水中解吸时可出现重吸附现象,而在NaNO_3中解吸时出现解吸峰现象。高岭石pH-铜离子解吸分值曲线的拐点pH与pH吸附有着对应关系,且pH特征与高岭石pH0关系密切。离子强度变化导致的吸附表面电位变化、高岭石边面的诱导水解作用和土壤表面电荷性质随pH升高的变化被认为是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索不同品种花生油脂体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差异,以5种(豫花23,豫花27,豫花9719,豫花9830和豫花9502)油脂含量不同的花生品种为原料,采用水剂法提取油脂体,并对提取后油脂体的粒径、ζ电位、氨基酸组成、蛋白质分子量分布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提取后,5种花生油脂体粒径间存在一定差异,以豫花9719的粒径较大;花生油脂体均含有油脂体蛋白和贮藏蛋白,但不同品种间存在蛋白质种类的差异;5种花生油脂体在pH值为3.0时ζ电位为正值,在pH值为7.4和pH值为9.0时ζ电位为负值,盐浓度的增加会降低油脂体ζ电位的绝对值;5种花生油脂体的蛋白质均为极性带负电氨基酸质量分数均大于非极性带正电或不带电氨基酸,但氨基酸总量各不相同,以豫花27较低。该研究可为花生油脂体的品质特性研究和应用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