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裂殖弧菌是商业化生产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重要菌株。为了快速检测裂殖壶菌细胞油脂含量,本文基于尼罗红荧光染色法,系统地筛选了激发光与发射光,并探究了简化细胞处理步骤,在不使用磷酸缓冲盐溶液洗涤细胞的条件下,优化二甲基亚砜(DMSO)体积分数、尼罗红用量、染色时间及细胞密度等因素对裂殖壶菌胞油脂检测的影响,并通过气相色谱法与荧光染色法的相关性分析,验证该方法的准确性。结果表明背景荧光未对荧光强度测定造成干扰;细胞密度在一定范围内,荧光强度与油脂含量的相关性良好,通过荧光强度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裂殖壶菌油脂含量。最佳染色及检测条件为:细胞密度0.7相似文献   

2.
为选育高含油量微藻藻种,本试验以优势藻株La4-37为原材料,采用紫外线辐射法对其进行诱变处理,获得了296株藻株。利用尼罗红荧光检测法对获得的藻株进行荧光检测,筛选获得相对含油量最大的诱变藻株M077和M040。通过对诱变株生长及脂荧光强度动态跟踪发现,诱变株生长周期和油脂积累时期基本一样,当达到平稳期时,诱变株油脂积累能力均有较大提高,脂荧光强度分别是原始藻株的6.2倍和1.7倍。  相似文献   

3.
以天宝野生蕉Musa spp.AB为材料,采用不同染色方法检测天宝野生蕉花粉活力,对野生蕉花粉进行离体萌发培养,通过染色检测与花粉培养结果之间的对比验证,筛选快速、准确检测野生蕉花粉活力的方法。联苯胺——甲萘酚染色法处理花粉形态较模糊;醋酸洋红染色法、I2-KI染色法、TTC染色法,花粉形态清晰,均能取得较好的染色效果;联苯胺——甲萘酚染色法、醋酸洋红、I2-KI染色法检测结果与花粉培养结果差异极显著;TTC染色法出现深红、浅红两种染色差异,其结果与花粉培养结果相关性最好,筛选TTC染色法作为野生蕉花粉活力快速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4.
利用卡氏白和尼罗红染色观察稻瘟病菌有性世代的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是异宗配合的子囊菌,但至目前,关于其有性世代产生过程和结构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利用两个稻瘟病菌菌株Guy-11与2539在多种培养基上进行杂交试验,观察有性世代产生情况。结果表明,两菌株在所有参试培养基上杂交后均能产生子囊壳,但子囊壳的数量、产生速度和成熟度各不相同,以燕麦培养基为最佳。为了进一步观察有性世代的结构,我们采用卡氏白和尼罗红对子囊和子囊孢子进行染色和荧光观察。荧光显微镜下,子囊和子囊孢子的细胞壁均能被卡氏白染成清晰的亮蓝色,细胞结构清晰可辨。成熟的子囊壳内可产生大量的子囊,子囊中含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通常含有4个细胞。同时,子囊孢子能够被尼罗红染成橘红色,表明子囊孢子中储藏大量的脂肪类物质。本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观察稻瘟病菌有性世代结构的荧光染色方法,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茶树荧光性绿斑病是一种茶树成叶生理性病害,病叶上的绿色病斑可见自发的黄绿色荧光。为了以黄、绿色自发荧光为探针了解病害的发生规律,同时为黄色、绿色荧光物质的分离鉴定提供光谱学依据,应用荧光显微技术、显微荧光光谱成像技术、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流式细胞术研究了茶树荧光性绿斑病叶中黄、绿色自发荧光的显微观察条件、发射光谱和发光部位。结果表明:在不同激发光照射下,茶树荧光性绿斑病叶能发射多种自发荧光,其中黄色、绿色荧光显微观察的最佳条件为:蓝光激发,彩色和绿色单色光模式记录图像;在绿光、黄光范围有三个荧光峰,其波长分别为515nm、535nm和585nm;最初发出绿色、黄色荧光的病变部位是维管束鞘细胞,随后出现在部分海绵细胞、栅栏细胞和表皮细胞中;黄色、绿色荧光在细胞中的发光位置定位于液泡。  相似文献   

6.
EGCG与锌离子互作对PC-3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Hoechst33258荧光染色法观察EGCG、Zn2+和EGCG+Zn2+对前列腺癌PC-3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采用HPLC法检测了EGCG、Zn2+和EGCG+Zn2+对PC-3细胞内腺苷酸(ATP、ADP、AMP)含量的影响,并分析了能量负荷(EC)和ATP/ADP比值。结果表明,Hoechst33258染色后正常细胞发出均匀微弱的蓝色荧光,细胞核未见异常,EGCG、Zn2+和EGCG+Zn2+处理后凋亡的PC-3细胞都发出较强的蓝色荧光,细胞核DNA断裂及染色体高度浓缩;EGCG、Zn2+及二者混合物处理后细胞内总腺苷酸含量、EC及ATP/ADP比值都下降,表明EGCG与Zn2+对PC-3细胞能量代谢都存在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吖啶橙(AO)与溴化乙啶(EB)荧光双染色以及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法对HMC毒素诱导玉米B37-C、B37-N根冠细胞凋亡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 采用AO/EB双染色后, 当HMC毒素浓度为50、100、150 μg/mL, 处理7 h时B37-C根冠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4.8%、58.2%、70.2%, B37-N仅为11.0%、25.7%和36.6%;当浓度为150 μg/mL, 处理时间4 h时B37-C根冠细胞最大凋亡率为62.3%, B37-N为25.8%。经Hoechst 33258染色后, HMC毒素浓度为50、100、150 μg/mL, 处理7 h时B37-C的根冠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2.5%、58.7%、74.5%, B37-N仅为7.5%、22.3%和30.7%;HMC毒素浓度为150 μg/mL, 处理4 h时B37-C的细胞凋亡率为62.3%, B37-N为19.3%。  相似文献   

8.
王立丰  陈月异 《热带作物学报》2010,31(12):2208-2212
从水稻组织培养突变体中发现可稳定遗传的白色条纹突变体,其生育期呈现白色和绿色条带相间的表型。电镜观察表明突变体绿色条带叶肉细胞具有正常的叶绿体发育,白色条带叶肉细胞则表现出叶绿体缺失。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单位重量叶片叶绿素含量显著下降,但叶绿素光能吸收强度略有上升。突变体类囊体膜上的光系统II产生的激发能量降低,并将更多的激发能分配给光系统I。突变体保持叶片光合效率稳定的机制是通过提高胡萝卜素与叶绿素比值来补偿光合色素含量和激发能的降低引起的光合效率下降。  相似文献   

9.
茶多酚绿色荧光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茶多酚为材料,研究了茶多酚浓度、溶液pH、溶剂、金属离子(Ca2+、Al3+)和热处理对茶多酚绿色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上各因素对荧光强度的影响都极为显著,当溶液pH=7.4±0.2、茶多酚浓度为3βmg/ml或溶剂采用50%乙醇水溶液时,荧光强度达到最大值;金属离子(Ca2+、Al3+)的直接影响不明显,主要通过影响游离茶多酚浓度而降低其荧光强度;加热处理能显著增大荧光强度。当茶多酚浓度过高(>3βmg/ml)或pH>8时,能导致最大发射峰位置显著红移,其它因素对其影响较小;此外,溶剂极性显著地影响激发峰的形状和荧光强度,但对最大发射峰位置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
目前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对其生活饮用水、农田灌溉水、加工用水、畜禽用水等的水质都有相应的标准 ,其中汞是主要监测项目。我们利用原子荧光光度计法对水中汞含量进行了检测 ,认为此方法灵敏度高 ,重现性好 ,操作简便。1 材料和方法1.1 原理水样消化后 ,在酸性介质中 ,样品中的汞被硼氢化钾 (KBH4)还原成原子汞 ,由载气(氩气 )带入原子化器中 ,在特制汞空心阴极灯照射下 ,基态汞原子被激发至高能态 ,在去活化回到基态时 ,发射出特征波长的荧光 ,其荧光强度与汞含量成正比。与标准系列比较定量。1.2 仪器( 1)CAFs 2 2 0 1双道原子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鹿茸多肽对冈田酸(OA)诱导的小鼠海马神经元HT22细胞损伤模型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半胱氨酸蛋白酶-9(Caspase-9)表达的影响,探讨鹿茸多肽对HT22细胞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含10%胎牛血清(FBS)培养液(DMEM/F12)传代培养HT22细胞7d后,分为正常对照组、二甲基亚砜(DMSO)对照组、OA细胞损伤模型组、鹿茸多肽高、中、低剂量组。正常对照组给予含10%FBS的DMEM/F12,DMSO对照组给予DMSO终浓度<0.01%的DMEM/F12,OA细胞损伤模型组给予10nmol OA的DMEM/F12,鹿茸多肽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50、500、1000μg/ml的DMEM/F12,于37℃、5%CO2条件下孵育24h。利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各组实验细胞内PI3K、AKT含量,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实验细胞内PI3K、AKT、Caspase-9表达水平。结果MTT比色法检测结果表明,与OA细胞损伤模型组比较,鹿茸多肽能够明显提高细胞存活率(P<0.05);ELISA检测结果表明,与OA细胞损伤模型组比较,鹿茸多肽能够明显提高受损HT22细胞内PI3K、AKT含量(P<0.05或P<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与OA细胞损伤模型组比较,鹿茸多肽能够明显提高受损HT22细胞内PI3K、AKT、Caspase-9表达水平(P<0.05或P<0.01)。结论鹿茸多肽对OA诱导的HT22细胞损伤模型具有保护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受损HT22细胞内PI3K、AKT、Caspase-9表达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2.
分析测定了大田试验条件下11个玉米品种的3个氮肥处理、2个密度处理和6个生育期的150张叶片在350~2500nm波段的反射率和吸收率及其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玉米叶片在叶绿素吸收波段的最大吸收波长位于665nm附近,665nm处叶片的吸收率与反射率间呈高度负相关(R2=-0.7533,n=150),而吸收率较高(>92%)的叶片的相关性明显强于吸收率较低的叶片。基于近红外波段和叶绿素吸收波段(红波段)或叶绿素反射波段(绿波段)构建的8个高光谱参量只有以反射率为基础计算时才与色素含量间存在相关性。mSR705和mND705无论以反射率还是以吸收率为基础计算,均表现出与色素含量间的强相关关系,而以吸收率为基础计算的mSR705和mND705与色素含量间的相关性又稍强于以反射率为基础计算的mSR705和mND705。本研究结果暗示叶片的表面反射是干扰叶片光谱(尤其是吸收光谱)对色素浓度变化响应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索短柄草的遗传转化体系,以二倍体短柄草ABR 6为受体材料,通过对诱导培养基类型、潮霉素筛选浓度和根癌农杆菌侵染浓度等参数的优化,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短柄草遗传转化体系。结果表明,来源于未成熟胚的胚性愈伤组织在LS培养基上诱导率最高,达76.27%,最佳Hpt筛选浓度为40 mg·L-1,最佳农杆菌侵染浓度为OD600=0.6,在此条件下ABR 6的转化效率可达5%;通过PCR检测12株抗性植株,发现7株能扩增出Hpt基因(845 bp)条带;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转基因植株叶片,发现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进一步证实了转基因植株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反式脂肪酸检测方法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甲醇钠-甲醇、氢氧化钾-甲醇、浓硫酸-甲醇和三氟化硼-甲醇4种甲酯化试剂的浓度、用量及甲酯化时间和温度对反式脂肪酸检测的影响,优化了色谱条件,建立了以三氟化硼-甲醇法甲酯化,RT-2560(100m×0.25mm×0.2μm)毛细管柱为基础的反式脂肪酸气相色谱检测方法,C18:1-9t,C18:1-11t,C18:2-9t,12t和C22:1-13t 4种反式脂肪酸的最小检出浓度在0.77-4.08 mg/kg之间。4种反式脂肪酸不同添标浓度回收率为98.44-101.23%,重复测定的相对标准差在0.22%-1.31%之间,有较好的准确度和重现性。应用该方法检测了武汉部分小型市场散装食用植物油和一些餐馆的废弃油脂,以所含脂肪为基准,其反式脂肪酸含量分别为:0.12%-0.25%、3.63%-6.58%。表明天然食用植物油中反式脂肪酸含量较低,但油脂在高温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反式脂肪酸。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华南大豆种植所面临的土壤酸化问题,筛选出耐酸铝高效根瘤菌,通过回接试验找出适合华南酸性土壤环境的根瘤菌及其共生固氮体系。利用菌株活化培养法分离来自广东增城和惠州地区的20个栽培大豆上的根瘤菌,通过分光光度计检测在酸铝条件下的培养的菌株,筛选出耐性菌株YX30号,并对其生长特性以及接种后对大豆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 H4.5及p H6.0条件下含一定浓度铝的营养液中,接种YX30号根瘤菌后,铝浓度为200μmol·L~(-1)时耐酸铝品种华夏1号、PI416937仍能结瘤,桂夏1号和Young不能结瘤。在p H4.5和p H6.0条件下,营养液铝浓度达到100μmol·L~(-1)时,大豆地上部干重均为负增长,铝明显的抑制了大豆的生长;低铝浓度(25和50μmol·L~(-1))条件下,结瘤数均、固氮酶活性、地上部干重及氮含量均高于对照,酸性环境中低浓度的铝能促进结瘤,提高地上部干重和含氮量。  相似文献   

16.
稻瘟病菌对三环唑的敏感性检测技术与抗药性风险评估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研究了稻瘟病菌对三环唑敏感性的离体检测技术及其潜在抗药性风险。三环唑抑制菌丝黑色素生物合成的有效中浓度(EC50 H)和抑制附着胞黑色素化的最小抑制浓度(MIC A)都与活体条件下三环唑防治稻瘟病的EC50有很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2)分别为0.8995和0.8244。但EC50 H比MIC A的稳定性和重复性更好,可用于离体检测稻瘟病菌对三环唑的敏感性。在2000年抗药性检测中检测到的最敏感菌株DY2和最不敏感菌株GY6的无性单孢后代对三环唑的敏感性不稳定,平均EC50分别为4.4968 μg/mL和5.4010 μg/mL,差异不显著,说明DY2和GY6对三环唑的敏感性差异可能不是由抗药性变异引起的。DY2和GY6经过20代的活体药剂筛选后, GY6的EC50没有显著升高;但DY2的敏感性有一定的下降,EC50为初始菌株的10.0倍,说明稻瘟病菌对三环唑仍然属于低抗药性风险。  相似文献   

17.
选用猪屎豆、丁香等7种常见药用植物的提取物作为单一保鲜剂对圣女果进行保鲜实验,研究单一植物提取物对圣女果腐烂率、失重率和品质的影响,筛选出保鲜效果较好的3种植物提取物。对3种植物不同浓度的提取物进行正交优化试验,通过研究不同组合的保鲜剂对圣女果腐烂率、呼吸强度、Vc含量等指标的影响,筛选出保鲜效果最佳的复合植物保鲜剂。结果显示:0.40 g/L猪屎豆、0.30 g/L丁香、1.50 g/L夏枯草组合的复合保鲜剂处理的圣女果腐烂率、失重率、呼吸强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显著低于其它组合(p0.05),而Vc含量显著高于其它组合(p0.05)。与对照相比,筛选的复合保鲜剂可使圣女果推迟6 d腐烂,且贮藏期间,感官品质良好,腐烂率、失重率、Vc含量等指标均显著低于蒸馏水对照处理。  相似文献   

18.
通过构建GmPEPc基因的植物RNAi双元表达载体,并通过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遗传转化方法将控制油脂和蛋白合成途径的相关基因GmPEPc转入受体品种沈农9号中,通过抑制大豆内源GmPEPc基因的表达,增加油脂积累,从而获得高油的转基因大豆新品种。在大豆组织培养过程中,共切取大豆外植体407块,获得T0代转化苗35株,转化率8.9%。通过对转基因后代中目的基因的整合及表达情况进行分子鉴定。获得23株T_1代转基因后代,其中高抗草丁膦除草剂(喷施浓度300 mg·mL~(-1))14株,通过PCR检测结果表明其中12株为PCR阳性;PCR和Southern杂交检测表明,GmPEPc基因已经成功插入到转基因大豆植株基因组DNA中。对T_1代测定结果显示,转基因大豆籽粒的平均含油量比对照高9.51%,平均蛋白质含量下降5.44%。这些研究结果为筛选高油脂含量的转基因大豆新株系提供了依据,为下一步高油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了种质基础。  相似文献   

19.
通过发芽试验,筛选出宜于业经长时间恒温贮存的圭亚那柱花草[Stylosanthesguianensis(Aublet)Swartz]种子的重复吸水-回干处理方案,并依据此方案,测定了种子浸泡液的pH值、电导率、可溶性糖含量和紫外光密度。结果表明:浸泡8h/次×3次的重复吸水-回干处理可提高柱花草种子的活力,而其他处理方法均使种子活力呈下降趋势;种子活力与8h/次×第3次种子浸泡液的电导率尧紫外光密度密切相关,与pH值和可溶性糖含量相关性不大。因此,测定8h/次×第3次种子浸泡液的电导率、紫外光密度,可作为圭亚那柱花草种子活力的非破坏性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为筛选可用于干旱半干旱区春小麦冠层叶绿素含量估算的高光谱植被指数,2017年通过测定春小麦关键生育时期冠层的田间高光谱与叶绿素含量,利用光谱指数波段优化算法分别计算400~1 300 nm光谱波段中不同波段两两组合的比值光谱指数(ration spectral index,RSI)、归一化光谱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spectral index,NDSI)、叶绿素指数(chlorophyll index,CI)、简化光谱指数(CI/NDSI,NPDI),并将这些参数及其他17个不同高光谱植被指数分别与实测冠层叶绿素含量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通过变量重要性准则筛选最优光谱参数,使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建立冠层叶绿素含量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RSIs、NDSIs、CIs和NPDIs与冠层叶绿素含量的相关性都优于前人研究中定义的17种高光谱植被指数,并且冠层叶绿素含量与NDSI(R_(849),R_(850))、RSI(R_(849),R_(850)),CI(R_(849),R_(850))和NPDI(R_(849),R_(850))表现出强相关性。(2)用此4个优化光谱指数分别建模时,以CI(R_(849),R_(850))、 CI(R_(539),R_(553))、 CI(R_(540),R_(553))、 CI(R_(536),R_(553))为自变量的X-3模型预测精度最高(r~2=0.74,RMSE=0.272 mg·g~(-1))。(3)结合4个优化光谱指数构建的组合模型预测精度,其r~2=0.83,RMSE=0.187 mg·g~(-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