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畜禽粪便和垃圾堆肥发酵过程中产生大量恶臭气体,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还给人们生活带来非常不愉快的感觉,因此必须对畜禽粪便和垃圾堆肥进行除臭处理。文章简要介绍了畜禽粪便发酵散发臭气的主要成分,并介绍了畜禽养殖场和粪便处理场的除臭技术、生活垃圾等有机废弃物堆肥臭气消除方法及枯草、落叶、秸秆等农业有机废弃物堆肥臭气的消除方法。  相似文献   

2.
简要概述恶臭气体的成分和除臭方法,阐述生物除臭技术在处理生活垃圾、污水、畜禽粪便等方面的应用现状,并对生物除臭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有效治理恶臭污染。  相似文献   

3.
应用有效微生物对畜禽粪便除臭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为了解决畜禽粪便因恶臭得不到很好利用而且严重影响城乡环境的问题,作者引进研究了日本EM有效做生物技术对畜禽粪便的除臭效果。表明:EM技术能有效地去除畜禽粪便的恶臭,总除氨率为42.12%~69.7%。经EM技术处理的饲料,营养成分显著提高,17种氨基酸总量提高28%;其兼有促进畜禽生长,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加产量的作用。应用微生态工程技术净化养殖场环境投资少、设备简单、无任何污染物产生。  相似文献   

4.
随着生猪养殖标准化规模化比重的提高,生猪养殖过程中氨气(NH3)和硫化氢(H2S)等恶臭气体的产量也明显提高,养殖场恶臭气体不仅会污染空气,还会对养殖场周边的居民产生影响。养殖企业一度被恶臭气体所困扰,也正因如此,养殖场和研究单位越来越关注恶臭气体污染物的处理。为了减少猪场恶臭气体对环境和周边居民的影响,降低周边居民的投诉率,实现生猪养殖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猪场实施臭气处理是十分必要的。为了给猪场生产过程中恶臭气体污染物处理工艺的选择提供依据,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实际,对已有治理技术的优势和劣势展开分析。首先分析了猪场恶臭气体的来源及危害,而后针对恶臭气体的来源、恶臭气体污染物质及治理机理,依次从源头减量、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给出了猪场恶臭气体污染物的处理对策。  相似文献   

5.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污染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伴随我国畜牧养殖业的飞速发展,畜禽养殖粪污对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本文通过分析畜禽粪便成分、估算畜禽粪污量,论述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的污染途径、特点、范围,指出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进行畜禽粪治理的必要性,提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处理途径和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畜牧业是我国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近几年来规模化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由畜禽养殖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渐突出,已经严重威胁到了社会的生态安全问题。畜禽粪便是主要的污染来源,需要相关人员加强畜禽粪便对环境的污染治理工作,根据畜禽粪污的特点,改进无害化处理技术。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养殖场畜禽粪污的主要特点,分析治理污染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随着畜禽养殖业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畜禽养殖场对环境的危害已显端倪.任意堆弃的畜禽粪便、随意排放的养殖污水.已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养殖场集中地区远远就可闻到一股粪臭味;未经处理的畜禽粪污中大量的氮、磷、矿物质元素及其产生的氨、硫化氢等恶臭气体,将严重地恶化空气、水体及土壤的质量,破坏生态平衡,对生存在其中的生物体将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有的甚至是毁灭性的.从而,对养殖场环境的控制已迫在眉睫.笔者就畜禽养殖场对环境的危害及控制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8.
我国规模化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分析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针对我国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严重的突出问题及推动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技术需求,以“十二五”污染物总量减排认定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为例,统计了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的类别及比例,并结合全国典型地区规模化畜禽养殖粪污治理现状对其进行了深入调研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规模、不同畜种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存在一定差异,生猪、奶牛、肉牛养殖采用储存农用模式处理粪便的占75%以上,蛋鸡、肉鸡养殖采用粪便生产有机肥的占65%左右,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主要与该地区的自然特征、农业生产方式、养殖场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等相关;规划不合理、养殖清洁生产严重不足、区域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选择不当是当前我国规模化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畜禽业的发展,养殖场产生的粪便污染日趋严重,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刻不容缓。基于此,本文针对畜牧养殖粪污产生危害展开分析,重点阐述畜禽粪污处理技术,通过采取干燥法治理技术、堆肥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固液分离处理技术来进一步加强现代畜禽粪污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畜牧业的迅猛发展,畜禽规模化养殖产生的粪便、污水等废弃物无序排放对水源、空气、土壤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危害人们的生活,畜禽养殖污染现已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加强养殖环境治理,实现养殖生产与粪污排放无害化处理同步进行,是确保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安全生产,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一、坚持发展与治理并重、生产与生态兼顾原则制订畜牧业发展规划科学规划畜禽养殖区域,合理划定禁养区、限养  相似文献   

11.
本论文通过对螺旋藻粉进行脱腥研究分析,探索更为有效的综合脱腥方法,并进行螺旋藻饮料研制.试验结果表明,螺旋藻粉脱腥的最佳方法为:在65℃,0.085 MPa的真空度下抽真空70min.螺旋藻饮料的配方为:螺旋藻液0.8%,木糖醇2.5%、柠檬酸0.025%,乙基麦芽酚0.001%.制得蓝绿透明,口感柔软的螺旋藻饮料.  相似文献   

12.
微生物脱臭的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恶臭问题受到人们的关注 ,相应的对其治理各种技术的研究也逐渐兴起 ,特别是微生物除臭技术 ,处理恶臭污染的研究热点。文章论述了微生物除臭的原理、方法、应用状况 ,并预测今后的发展方向及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生活垃圾降解菌除臭效果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周耀明  张恒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6):8312-8313
从土壤中采集微生物,分别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马铃薯蔗糖培养基和高氏一号合成培养基分离、纯化得到不同的菌种。培养接入菌种的臭液,测定其氨氮含量和硫化物含量。结果表明,放线菌、细菌、真菌对氨氮以及硫化物的降解能力明显不同;放线菌除臭能力较强,细菌和真菌不具有除臭能力。  相似文献   

14.
通过采用酵母发酵、β-CD包埋、柠檬酸和CaCl2混合溶液浸泡、乙醇萃取等对鲣鱼肉进行脱腥处理,以三甲胺含量和感官评定作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各法脱腥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发酵法脱腥效果最好,最佳工艺参数为:酵母浓度2.00%,时间1.5 h,温度40℃,pH 6。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脱硫细菌的培养驯化、影响脱硫效果的主要因素以及生物滤塔的抗冲击负荷能力。[方法]采用生物滤塔处理恶臭气体H2S。[结果]在进气流量为5 L/min,停留时间为60 s,H2S进气浓度不高于130 mg/m3,生物滤塔最高容积负荷低于188.2 g/(m3.d)时,H2S的去除率基本稳定在98%以上,生物滤塔对H2S进气容积负荷变化的缓冲能力较强,在偶尔超负荷条件下运行,短时间内并不能使系统崩溃,pH值的降低并没有影响H2S的去除效率。[结论]生物滤塔对恶臭气体H2S的处理是完全可行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为了治理恶臭对环境的污染,利用初筛与复筛相结合的方法,获得了对氨去除率达80%以上、对硫化氢去除率达60%以上的菌株。对有效菌株进行垃圾除臭试验,采用对比试验检验除臭效果。结果表明:除臭菌株在24h内可有效减少垃圾产生的恶臭。  相似文献   

17.
发酵床除臭微生物的筛选与Z-22菌株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猪场采集土样,经过初筛、芽孢鉴定、感官法等步骤,筛选出9株有一定除臭能力的产芽孢菌株,对筛选出的9株菌进行分解利用NH3和H2S能力的检测,最终得到1株有较强除臭能力的芽孢杆菌Z-22.依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全序列分析,鉴定Z-22菌株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 aciens).该菌株对NH3的去除率为29.2%,对H2S的去除率为52%,具有明显的除臭效果,为微生态发酵床的研究提供了微生物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8.
为减少家禽粪便中NH3的释放,有效改善鸡舍生产环境,保障鸡群健康,分离来自水、土壤、粪便等127株芽孢2,并进行最佳抑氨2的筛选.菌株的筛选包括限制性培养基的初筛和抑氨富集培养基的复筛,抑氨2的实际除臭效果试验采用三角瓶封闭检测法.经过初筛和复筛共筛选出6株氨氮降解率>20%的芽孢菌;通过6株芽孢菌对粪便的除臭效果验证试验发现,24 h时芽孢菌Y-64的除臭效果最好,达33.33%,随着时间的延长各组的除臭效果均逐渐减弱.试验结果表明,Y-64是一株性能较好具有抑氨和除臭功能的芽孢菌.  相似文献   

19.
大豆蛋白水解物的精制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碱性蛋白酶催化大豆蛋白水解以后,对所分离出的蛋白水解物进行脱臭、脱盐处理。结果表明,使用0.4%(w/v)的活性炭处理即可得到满意的结果,氮的回收率可达95%以上;在用阴阳离子交换树脂对水解物脱盐时,脱盐率达86%以上,并且氮的回收率不低于9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