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研究设施水生蔬菜田土表覆盖切段水稻秸秆的腐解规律及其对土壤性质和水生蔬菜生长的影响,夏秋茬种植蕹菜(Ipomoea aquatica Forsk.),冬春茬种植豆瓣菜(Nasturtium officinale R.Br.),均在土表按每公顷7 500 kg覆盖5 cm长度的切段水稻秸秆,分别比较其土壤水层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秸秆腐解率,水生蔬菜产量及氮、磷、钾含量和土壤性质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夏秋茬与冬春茬,7 500 kg/hm~2覆盖秸秆处理的土表水层电导率分别在秸秆放入后的2 d与3 d达最大值1 584.33、1 109.67μS/cm,随后下降至趋缓;土表水层氧化还原电位前期迅速下降,在夏秋茬与冬春茬,覆盖秸秆处理分别于5 d与3 d降至最小值(-481.33、-434.33 mV),后逐渐上升至趋缓;夏秋茬2015年7—10月共77 d稻秸秆完全腐解;冬春茬2015年11月—2016年3月共129 d稻秸秆腐解率为83.33%。蕹菜产量前期低于对照(不覆草),后期高于对照,总产量略高于对照,而豆瓣菜总产量较对照显著增加24.41%。2个茬口土壤全钾、速效钾、全磷、速效磷含量降幅均小于对照,夏秋茬土壤有机质含量降幅为9.44%,低于对照(12.98%),冬春茬处理土壤有机质降幅为6.52%,低于对照(15.34%),全氮、硝态氮含量降幅均大于对照。5 cm短规格切段稻秸秆还田腐解率明显高于长规格稻秸秆,能增加当季蔬菜产量,有效补充土壤中的磷、钾元素,同时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温季节宜用短规格切段秸秆,而高温季节则可以适当加长切段规格并增加秸秆覆盖总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于2007—2008连续2年在不同水稻栽培模式和秸秆还田方式下,研究油菜、小麦秸秆腐解特征及养分释放规律。【方法】在水稻常规栽培和节水灌溉栽培模式下,采用尼龙网袋研究法。将装满秸杆的网袋放在水稻田表层和埋入土中,模拟秸秆覆盖还田和土埋还田。【结果】秸秆还田后,在0-30 d腐解较快,后期腐解速率逐渐变慢。油菜秸秆在水稻节水栽培模式下,采用土埋还田腐解率最大,90 d时腐解率达61.06%。试验结束时,小麦秸秆累计腐解率为48.88%-59.95%,油菜秸秆为50.88%-61.06%。常规栽培模式下,秸秆覆盖还田腐解率>秸秆土埋;节水栽培模式下,秸秆土埋>秸秆覆盖。秸秆覆盖还田时,两种栽培模式秸秆腐解率差异不大。而在秸秆土埋还田时,节水栽培秸秆腐解率>常规栽培。秸秆中养分释放速率表现为钾>磷>氮≈碳;90 d时,小麦秸秆中48.29%-63.79%的碳、48.35%-52.83%的氮、54.83%-67.49%的磷和91.98%-95.99%的钾被释放;油菜秸秆中50.29%-66.55%的碳、46.48%-57.67%的氮、56.44%-75.64%的磷和92.31%-96.24%的钾被释放。栽培模式和还田方式对秸秆碳、氮和磷释放率的影响与对秸秆腐解率的影响规律基本一致。腐解30 d时,秸秆中已有超过90%的钾被释放出来。【结论】实行秸秆还田,水稻栽培模式宜采用节水灌溉栽培,可以促进秸秆腐解,提高其养分释放率。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设施水田适宜的水稻秸秆覆盖量,于大棚内埋设塑料栽培箱种植蕹菜(Ipomoea aquatica Forsk.),设置水稻秸秆1 000kg/667m~2、1 500kg/667m~2覆盖土表和对照(CK,不覆盖水稻秸秆)3个处理,研究水稻秸秆不同覆盖量对秸秆腐解率、土壤性质、蕹菜产量和N、P、K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比,覆盖水稻秸秆可明显提高蕹菜产量,水稻秸秆1 000kg/667m~2、1 500kg/667m~2覆盖的蕹菜产量分别增产19.95%和14.95%;蕹菜全氮含量1 000kg/667m~2覆盖处理与CK间差异不显著,但均不同程度高于1 500kg/667m~2覆盖处理;蕹菜全磷含量3个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蕹菜全钾含量水稻秸秆覆盖处理均高于CK,以1 500kg/667m~2较为显著;水稻秸秆覆盖可缓解土壤中因植株生长而下降的有机碳、全磷、全钾、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以及土壤蔗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的下降,更多消耗土壤NO_3~-,有利于缓解设施栽培土壤的盐渍化,效果随覆盖量的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4.
为完善半干旱区秸秆还田技术,构建适宜当地农业生产条件的秸秆还田快速腐解技术模式,采用尼龙网袋法研究秸秆腐解菌剂种类和尿素、有机肥用量对秸秆腐解率、腐解速率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配施尿素75 kg/hm~2和有机肥45 t/hm~2可显著提高秸秆腐解率和腐解速率(P0.05),增加玉米产量(11.84%,P0.05);在5种秸秆腐解菌剂中,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所制菌剂效果较好,能显著促进秸秆腐解(P0.05),增加玉米产量(1.34%,P0.05)。  相似文献   

5.
不同还田方式下小麦秸秆的腐解特征及养分释放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尼龙网袋法,以小麦秸秆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还田方式下小麦秸秆的腐解及养分释放特征。结果表明,经过85 d的田间腐解,各处理小麦秸秆腐解率为37.75%~68.34%,秸秆翻埋还田腐解率较覆盖还田显著提高61.59%。秸秆养分释放速率与秸秆纤维素、木质素、半纤维素腐解率的变化趋势一致,均为前期快、后期慢。其中,覆盖还田钾释放率为81.60%,翻埋还田为85.79%;覆盖还田氮释放率为49.72%,翻埋还田为60.94%。翻埋还田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平均腐解率为60.89%、84.83%、36.94%,较覆盖还田分别显著提高27.64%、20.12%、49.25%。综上,在秸秆腐解过程中,翻埋还田在组成成分降解、养分释放方面均优于覆盖还田,而施肥处理对秸秆腐解速率及养分释放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小麦秸秆高量覆盖对长江流域棉田杂草防控及棉花产量形成的影响,为该区域棉田化肥和除草剂减量综合技术模式构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Bt抗虫棉GK19为试验材料,以无秸秆覆盖为对照(M0,CK),设3个小麦秸秆高量覆盖处理[15000 kg/ha(M1)、20000 kg/ha(M2)和30000 kg/ha(M3)],观察棉田不同生育期内杂草防效、土壤含水量,以及棉花叶绿素含量、株高、果枝数、成铃数等农艺性状指标。【结果】小麦秸秆高量覆盖对棉田整个生育期内杂草种群均有很好的防控效果。秸秆高量覆盖可显著提高土壤含水量(P<0.05),并随秸秆覆盖量的增加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M0处理的棉田土壤含水量在棉花整个生育期基本维持在20.79%~21.70%,而小麦秸秆高量覆盖棉田土壤含水量可达26.25%~35.65%。小麦秸秆高量覆盖还可显著促进棉花的快速生长及提高叶片叶绿素合成,但随着秸秆覆盖量的增加其增长幅度不显著(P>0.05)。另外,小麦秸秆高量覆盖对提高棉花的果枝数、蕾数和成铃数也有显著促进作用,M0处理在吐絮期的果枝数和成铃数仅为8.0和10.7,而小麦秸秆不同高量覆盖处理可达12.2~13.2和25.9~29.9。【结论】长江流域棉花定苗后,一次性覆盖15000 kg/ha小麦秸秆可有效抑制全生育期内的棉田杂草,并对棉花生长及产量形成具有积极的调控作用,可有效降低化学除草剂及化肥的使用量。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不同沟埋还田模式对菠萝秸秆腐解特性的影响,共设置5种沟埋还田处理[(1)沟埋10 cm还田起垄覆膜(DRF10);(2)沟埋20 cm还田起垄覆膜(DRF20);(3)沟埋30 cm还田起垄覆膜(DRF30);(4)沟埋30 cm还田起垄(DR30);(5)沟埋30 cm还田平作(DC30)]来分析5种还田模式下菠萝秸秆腐解率,腐解速率,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的释放率,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结果表明:菠萝秸秆腐解主要聚集在还田腐解前60 d,腐解率达到56%以上;在还田腐解15~30 d秸秆的腐解速率达到最高。DRF20处理在秸秆还田腐解15 d纤维素释放率和腐解率都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且在还田腐解30 d其木质素释放率和腐解率也最高。而DRF30处理腐解率,腐解速率及纤维素、半纤维素释放率都显著低于其他处理。还田腐解540 d后DRF30处理木质素释放率及腐解率都显著高于其他处理。DRF30处理土壤含水量、温度高于DR30和DC30处理。DRF30、DR30和DC30处理酶活性高于其他处理,但并不总显著。秸秆腐解率与纤维素、木质素释放率呈显著正相关,与磷酸酶呈显著负相关。综上所...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减少果树枝条肥料化过程中枝条的捡拾、搬运、粉碎、堆肥、施肥环节的劳动力消耗,降低枝条肥料化成本,探索农村劳动力缺乏大背景下省时、省力的枝条肥料化技术。【方法】采用开沟机在苹果园作业行内开宽30~35 cm、深35~40 cm的深沟,将果树枝条、落叶、枯草填入沟内,添加微生物菌剂、尿素、土壤调理剂后覆土回填技术(回填深度8~10 cm),研究枝条掩埋发酵模式对枝条腐解率、果树腐烂病、轮纹病发病率、果园CO_2浓度、土壤温度、水分含量的影响。【结果】(1)枝条掩埋发酵枝条腐解率随时间推移呈由小变大再变小的趋势,按75 kg/hm~2自带营养的微生物菌剂、50 kg/hm~2尿素及20 kg/hm~2土壤调理剂的比例(处理2),周年腐解率最高、为40.1%。(2)处理组果树腐烂病、轮纹病的发病率低于对照,以处理2果树腐烂病、轮纹病的发病率最低,分别为0和15.2%。(3)处理组近气层CO_2浓度显著高于对照,以处理2近气层CO_2的浓度最高、为550μmol/mol。(4)各处理寒冷时土壤温度高于地表温度,炎热时土壤温度低于地表温度,以处理2较为显著;处理组土壤的水分含量高于对照组。【结论】微生物菌剂、尿素、土壤调理剂处理可加速果树枝条腐解,增加近气层CO_2的浓度;枝条掩埋发酵技术能降低苹果腐烂病、轮纹病的发病率;果树枝条掩埋发酵具有缓和土壤温度、蓄水保墒的作用。处理2为最佳果树枝条掩埋发酵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适合干旱地区枣园生产的保护性耕作措施,促进南疆红枣产业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方法】设置不同的保护性耕作措施,对枣园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分析红枣的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结果】(1)翻耕秸秆覆盖(TS)处理的平均土壤含水量达到16.55%,比旋耕秸秆覆盖(RS)、免耕秸秆覆盖(NS)、免耕裸地(NB)处理分别高了4.93%、1.97%、7.34%。(2)在枣树萌芽期、开花期、坐果期、成熟期,0~100 cm土层剖面的土壤含水量总体呈现"减少-增加-减少"的变化趋势,其中翻耕秸秆覆盖能有效提高60~10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3)翻耕秸秆覆盖(TS)处理的红枣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分别为10 500kg/hm~2和21.67 kg/(mm·hm~2),分别比RS、NS、NB处理产量增加了1 650、3 000和3 150 kg/hm~2,水分利用效率增加了4.33、7.94和、8.07 kg/(mm·hm~2)。【结论】翻耕秸秆覆盖的保护性耕作措施,更有利于在极端干旱地区的枣园实施。  相似文献   

10.
秸秆腐解剂对麦秸腐解速率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麦秸不还田(CK_1)、麦秸全量还田(CK_2)、麦秸还田且施用4种秸秆腐解剂(T_1~T_4)6个处理,研究秸秆腐解剂对麦秸秆腐解动态和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麦秸还田24 d后,施用腐解剂能够提高小麦秸秆的腐解率,并且在麦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施用秸秆腐解剂能够显著促进小麦秸秆中氮的释放;在插秧30 d后,腐解剂能够显著促进磷的释放,但降低了水稻有效穗数、结实率、水稻产量,减产幅度达1.8%~7.1%;麦秸全量还田处理(CK_2)能提高水稻的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质量、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1.
汉代"亡人"的存在背离"编户齐民"理想社会组织秩序。作为行政管理者难以控制而实际上长期存在的社会人群,"亡人"的活动往往促成了生产技术和文化礼俗的自然传播。"亡人"的数量和流向,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若形成规模,也可能导致"流民"运动。分析汉代江南地区经济文化进步的原因,不应当忽视"亡人"和"流民"的积极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2.
高丽  沈镭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0):6148-6149,6152
西部地区矿业和能源开发已经成为其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但受到自然、经济、社会及环境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为此,应加强资源管理,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实施绿色矿业和能源开发模式,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加强环境监管,建立完善生态环境与资源补偿机制,减小资源开发负外部性,明晰资源产权,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加强资源环境领域国际交流等,以增强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3.
现阶段,在我国社会快速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国家的经济和科技水平得到了良好的 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校园工作的重要性,因为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 础,所以高校各项工作开展情况,成为社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本文就是针对高校后勤 人资管理的相关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研究,希望其工作能够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现状,适应社会的 变革,以此为高校育人提供基础支持。精细化管理理念在其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后勤人资 工作的质量,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成本和资源消耗,所以其属于一种先进管理理念,能够为高校后 勤的人资工作开展提供最为基础的保障。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通过网络表达民意,激发民众参政议政的热情,既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又有利于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当然,在互联网政治上,要善于梳理、整合网络民意,对网民加以引导,实现网络文明。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国内外农业生物技术发展概况并展望了生物技术在我国农业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荔枝胚性愈伤组织及其体胚发生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荔枝胚性愈伤组织及其体胚发生过程中,各离体培养物染色体数目均出现广泛的变异.除正常的荔枝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2x=30外,还出现大量染色体数目异常的细胞.植物生长调节剂、培养时间、外植体种类及基因型等对染色体数目变异有一定的影响.愈伤组织染色体数目变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荔枝体胚的再生植株频率,但胚性愈伤组织仍能分化形成大量的胚状体.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2002年《河南图书馆学刊》所载学术论文、作者、地区和机构分布及引文等多项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8.
从DNA甲基化修饰、组蛋白甲基化和乙酰化修饰、基因印记和RNA干扰等几个方面,综述了表观遗传学的基本机制及其对哺乳动物生殖细胞发育分化的影响。表观遗传学对于动物机体生长、代谢及功能的正常维持具有重要作用,其中任何方面的异常都会导致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生长分化调控失常,甚至引发疾病。  相似文献   

19.
森林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础物质,凋落物中易分解植物残体(DPM)和难分解植物残体(RPM)含量及比值是反映凋落物分解速率的重要指标之一,英国洛桑试验站建立的土壤碳模型(Roth C)把DPM/RPM值作为一个重要输入参数模拟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DPM/RPM的值与森林类型等有关,为了探明秦岭主要森林凋落物的DPM、RPM含量及其比值,采用硫酸水解法对秦岭主要森林凋落物的DPM/RPM值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秦岭主要森林凋落物DPM/RPM的比值范围为0.45~1.22,其中白桦(Betulaplatyphylla)林的比值最高(1.22),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i)林的最低(0.45),其平均值为0.792;不同森林类型排列顺序为白桦林>锐齿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eserrata)林>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巴山冷杉(Abies fargesii)林>华北落叶松林;2)不同类型森林凋落物中易分解植物残体DPM所占比例在31%~55%之间,其中阔叶林的DPM值平均为49.3%,大于针叶林的35.3%,从一个侧面证明阔叶林凋落物更容易被土壤微生物分解利用,针叶林凋落物有机碳周转的时间要长于阔叶树植物。这一结果将为今后利用Roth C模型进行秦岭林区不同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动态模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在玉米育种中选育高产性状好的玉米品种,从玉米果穗发育上研究玉米短苞叶品种的原因,本文论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玉米雌穗与苞叶发育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