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马铃薯》2018,(2):70-73
针对马铃薯扦插苗在冬季低温条件下生长发育缓慢、结薯率低的问题,开展赤霉素不同浓度处理对扦插苗生长发育及原原种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赤霉素的喷施浓度为10 mg/L时,对扦插苗生长发育、生物量的积累、匍匐茎的发生与膨大、结薯数量与产量的增加均有促进作用,单株结薯数达6.3粒/株(CK 2.5粒/株),且结薯合格率(≥2 g)较对照提高60.9%。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马铃薯原原种结薯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开展了苗源及栽培密度对马铃薯原原种生产的影响研究。试验为二因素裂区设计,4次重复,苗源为主区,栽培密度为副区,供试品种为‘费乌瑞它’。试验设置组培苗和水培苗2个苗源,200,400,600和800株/m~24个栽培密度。结果表明,苗源对匍匐茎长度和叶面积以外的其他农艺性状均有显著影响,密度仅对根长、匍匐茎数量、叶面积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有显著影响,根长具有显著两因素互作效应。同一密度下,水培苗的单株结薯数和产量(600株/m~2除外)高于组培苗。在主因素组培苗和水培苗中,密度200株/m~2单株结薯数和结薯产量均显著高于3个高密度处理,随密度增大,单位面积结薯数和产量增幅下降,组培苗和水培苗均在200~400株/m~2单位面积结薯数和产量增幅最大,分别增加68.0%和46.0%,25.3%和20.1%,组培苗在600~800株/m~2,水培苗在400~600株/m~2时增幅大幅下降,平均单薯重也随之降低。苗源类型和栽培密度均能显著影响原原种结薯数、产量和单薯重,在保证单薯重基础上,获得较多的单位面积原原种结薯数更有意义。组培苗在密度为600株/m~2处理,水培苗在密度为400株/m~2处理,既可以确保适当的单薯重,又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结薯数。因此,从原原种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考虑,组培苗栽培密度600株/m~2,水培苗400株/m~2可以获得较好的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3.
在马铃薯块茎的形成和增长过程中 ,小薯不断地形成、退化或转化成大中薯 ,其中出苗2 8d以后的 2~ 3周是决定大中薯数的关键期。在不同密度及施肥处理下 ,马铃薯块茎体积及干重的增长均呈S型曲线变化。单株块茎体积随密度增加而减少 ,适量施用氮、磷、钾 ,可增加块茎体积、单株结薯数和大中薯数 ,其中磷钾肥可使结薯时间提前 ,过量氮肥则推迟结薯时间 ;随密度的增加 ,块茎日增重逐渐降低 ,适量增施磷、钾肥可提高库的充实度 ,增加产量。在本试验因素中量 (适量 )组合 ,底西芮品种单株块茎体积最大增长速率为 2 5 7392ml d ,块茎干重的最大增长速率为 10 6 82 6 g d ;种植密度 4 5 0 0株 6 6 7m2 时 ,单株结薯数为 13 5个 ,大中薯数平均为 10个 ,单产可达 30 0 0kg 6 6 7m2 以上  相似文献   

4.
利用L9(34)正交设计,研究密度和氮磷钾肥料因素对‘渝马铃薯3号’主要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得出高产栽培最佳模型,为品种推广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渝马铃薯3号’正交试验各处理在主茎数、单株块茎数、商品薯数比和商品薯重比4个性状间无明显差异,在株高和单株块茎重间差异明显;密度间、施氮量间株高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施磷量和施钾量间株高无显著差异;密度越大,株高越低,氮肥用量越高,株高越高。单株块茎重除密度间差异显著外,氮磷钾因素间均达极显著水平;密度4 000株/667m~2和氮肥用量10 kg/667m~2时的单株块茎重最高;单株块茎重随磷肥用量增加而增加;钾肥用量11 kg/667m~2时单株块茎重最高。‘渝马铃薯3号’高产栽培最佳组合为T5处理,即密度4 000株/667m~2、施氮量10 kg/667m~2、施磷量6 kg/667m~2、施钾量为11 kg/667m~2时,‘渝马铃薯3号’鲜薯产量可达2 508 kg/667m~2。  相似文献   

5.
为加快高产、高抗晚疫病的国审马铃薯新品种"鄂马铃薯5号"的推广应用,进一步降低马铃薯脱毒种薯的生产成本,本试验在高海拔地区(1 880 m)对标准原种(≥5g)的高效生产进行了初步试验。试验对脱毒原原种以不同的密度进行栽培,统计标准原种的产量及效益。试验结果为:原原种的种植密度每667 m2为32 000株时,标准原种产量及效益最高,分别达14.22万粒和10 220元。试验结果还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低重量标准种薯的比例逐渐增加,尤其是5~15 g的种薯比例增加较大,标准种薯的平均单薯重逐渐降低,以利减少种薯的运输成本。  相似文献   

6.
阴山北麓地区马铃薯不同栽培密度、施肥量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以马铃薯费乌瑞它为供试品种,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4种种植密度、4种施肥量,比较不同栽培密度、施肥量对马铃薯单株性状、产量和商品薯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肥量以667m2施基肥尿素20.67kg、二铵17.36kg、硫酸钾30.62kg、追尿素9.95kg时,植株长势最好,单株结薯数和单株产量均以该处理效应最佳;在该施肥量水平下,每667m2种植密度为5000株时产量最高,达3526.1kg,而每667m2种植密度为4000株时形成的商品薯率最高,为84.3%。  相似文献   

7.
基施有机肥对马铃薯原原种生产及二次结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早熟马铃薯‘早大白’为供试品种,在防虫温室内进行了有机肥对脱毒马铃薯试管苗生长及二次结薯影响的试验,旨在探索提高微型薯产量及试管苗利用率的途径。试管苗移栽70 d后收获微型薯并尽量保护好根系,继续使其结薯,进行多次收获。结果表明:多次收获微型薯的产量远高于一次性收获的微型薯产量,因此二次结薯可大大提高试管苗的生产效率。全部追施处理二次结薯单株结薯2.3粒,而基施有机肥33 kg/667 m2条件下单株结薯3.8粒,因此基施有机肥有利于试管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于2018年在湖南长沙进行,以湖南农业大学选育的JX0010为供试材料,在短季直播栽培模式下设置了五个种植密度,分别是A1为30000株/hm^2,A2为60000株/hm^2,A3为90000株/hm^2,A4为120000株/hm^2,A5为150000株/hm^2。通过对棉花的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考察,探讨短季直播栽培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棉花总铃数、棉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的影响大,其中总铃数表现为随密度增加先增加后减少,A4处理拥有最高的群体成铃数量,为117.2万个/hm^2;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A5>A1>A4>A3>A2,且在A2~A5之间时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纤维长度而变长,以A5处理最长,为28.10mm;纤维的断裂比强度随着密度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A3处理的值最低,A1处理有着最高的棉纤维断裂比强度,为28.4cN/tex。对衣分和纤维整齐度的影响不显著,对铃重、马克隆值的影响没有趋势性,对棉纤维伸长率无影响。本试验中,密度为120000株/hm^2时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最高,分别为5983.79kg/hm^2、2217.64kg/hm^2,可作为棉花短季直播栽培的参考密度。  相似文献   

9.
晋西南山区川水地马铃薯不同栽培密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晋西南山区川水地覆膜种植的马铃薯主栽品种费乌瑞它进行不同栽培密度试验。试验结果的方差分析表明:每公顷密度在53 892~89 820株范围内,其单株商品薯数、单株薯重、单株商品薯重、小区产量、小区商品薯产量存在显著与极显著差异;单株结薯数无显著差异;小区产量以每公顷76 989株最高,小区商品薯产量以每公顷67 365株最高,而在生产实际中,追求更多的是商品薯产量,所以,该区域的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覆膜种植以每公顷67 365株的密度为宜。  相似文献   

10.
氮肥基追肥比例对马铃薯微型薯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马铃薯微型薯合理的氮肥施肥方式,以‘早大白’马铃薯脱毒试管苗为材料,在温室内进行了氮肥不同基施和追施比例对马铃薯微型薯生产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在施氮肥量为纯氮105 kg/hm2条件下,单株结薯方面,基追比为5:2时,单株结薯最多,全部做基肥的处理,单株结薯最低;单粒重方面,基追比为2:1时,单粒重最大,全部追肥的处理最低。可见氮肥基施和追施配合有利于提高单株结薯率及平均单粒重。因此,微型薯生产重视氮肥基施同时配合追施比较符合移栽的试管苗对氮肥的吸收规律。  相似文献   

11.
彩色马铃薯新品种‘红美’品质优良,市场潜力巨大,为品种推广提供依据。利用L_9(3~4)正交设计,研究密度和氮磷钾肥料对于彩色马铃薯品种‘红美’主要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得出最佳高产模式。结果表明,不同的密度和氮磷钾肥对‘红美’单株块茎重和商品薯率的影响极显著,对单株块茎数的影响不显著。密度、磷钾肥均以中间水平时单株块茎重最高,单株块茎重随着氮肥用量增加而增加,商品薯率随着磷肥增加而增加,施氮量和施钾量均处于中间水平时商品薯率最高。‘红美’最佳高产组合为T9组合,即密度5 000株/667m~2,施氮量15 kg/667m~2,施钾量10 kg/667m~2,施磷量5 kg/667m~2时,‘红美’鲜薯产量可达2 149 kg/667m~2。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马铃薯脱毒试管苗在温室条件下的适宜扦插密度问题,利用早熟品种荷兰15号、中熟品种尤金和中晚熟品种克新13号的脱毒试管苗为试验材料,种植并生产原原种。采用单因素随机设计,设密度分别为每平方米154株、182株、222株、286株、400株和667株共6个处理,用方差分析探讨了扦插密度与结薯个数(单位面积上的商品薯数、单株商品薯数、单位面积上的结薯总个数、单株结薯总个数)、产量参数(单位面积上的商品薯产量、单株商品薯产量、单位面积上的总产量、单株产量)和经济参数(利润和经济效益)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荷兰15号、尤金和克新13号的脱毒试管苗扦插密度每平方米在154~667株之间时,随着扦插密度的增大,其结薯总个数均逐渐增多,单株商品薯产量和单株产量均逐渐变低;这3个品种在每平方米上的商品薯产量、总产量、利润和经济效益的变化趋势不同;通过结薯个数和经济参数的综合评价,得出荷兰15号和尤金的适宜扦插密度每平方米为400株,克新13号的适宜扦插密度为286株。  相似文献   

13.
在大垄条件下,研究了5个不同密度处理对马铃薯的单株薯重、产量及商品薯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以4168株/667m2为最佳,平均产量达到3759.7kg,5个密度处理下,667m2产量均在3200kg以上,商品薯率都在71%以上,这表明克新19号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丰产性。  相似文献   

14.
在日光温室中 ,以蛭石为无土栽培基质 ,脱毒马铃薯试管苗直接移栽 ,生产微型薯 ,通过炼苗提高成活率 ,调控温湿度促壮苗 ,及时培土提高结薯率 ,水肥适宜促薯块膨大。平均单株结薯率达到 4 2粒 株 ,由于长期生长 ,单薯重增加到 6 8g ,提高了脱毒薯 1~ 2个等级 ,试管苗直接结薯不仅解决了扦插伤口二次污染的问题 ,而且产量提高了 4 9 6 9% ;效益提高了 16 9 15 %。  相似文献   

15.
选择毕节地区主推品种威芋3号微型薯(大小为每粒11~20 g)开展不同种植密度对一级原种繁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品种和粒级相同的情况下,原原种扩繁一级原种时晚疫病发生轻重与种植密度不相关;每667 m2种植密度从4 500粒增加至6 500粒,各处理间产量不存在显著差异性。综合单位成本、产量、大中薯比例等分析,在选择粒级为每粒11~20 g的原原种进行栽种时,每667 m2种植密度以4 500~5 500粒较适宜。  相似文献   

16.
以科玉1108为材料,设4个种植密度处理(4.5、5.25、6.0、6.75万株/hm^2),研究密度对粮饲兼用玉米籽粒产量和青贮生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和穗位高增加,行粒数、千粒重、单株生物鲜重和单穗重降低,籽粒产量和青贮生物产量呈抛物线分布。收获籽粒的最佳种植密度为5.25万株/hm^2,做青贮玉米的适宜种植密度在6.0万~6.75万株/hm^2,两者兼顾的合理种植密度为5.25万~6.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7.
试验在海拔 190 0m处的自然条件下 ,将鄂马铃薯 3号脱毒试管苗直接进入大田土床培育、切顶扦插繁殖 ,以同一密度 ,不同时期将土培扦插苗移栽到试验区内 ,生产种薯。试验结果表明 ,从 5月 2 8日至 6月 2 6日移栽的土培扦插苗 ,5 g以上块茎重量占 94 %以上 ,其中 ,10 0~ 15 0 g块茎重量占 17 6 7%~ 19 5 5 % ,产量达 14 4 5~ 180 3kg/ 6 6 7m2 ,处理间差异极显著。 6月 6日移栽的单株结薯数平均 4 0 5个 /株 ,尔后随移栽时期的延迟 ,单株结薯个数呈缓慢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8.
宁夏中南部地区马铃薯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栽培密度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夏中南部地区是宁夏主要的马铃薯种植基地,近年来该区由于马铃薯产业的不断发展和环境气候的逐渐改变,马铃薯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栽培已开始较大面积推广。因此,针对宁夏中南部地区不同土壤肥力及气候条件,不同地区选用当地的主栽品种(南部山区为‘陇薯3号’,中部干旱带为‘虎头’),布置了马铃薯不同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宁夏中南部地区马铃薯双垄全膜覆盖种植密度的高低与其生育期、商品薯率及产量间均存在较大的关系。从马铃薯生育期、商品薯率和产量综合因素来看,宁夏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马铃薯适宜栽培的密度分别为3 500~4 000株/667 m2和2 000~2 500株/667 m2,通过函数拟合发现,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种植高产的密度为3 612株/667 m2,中部干旱带为2 564株/667 m2。  相似文献   

19.
叶面调控对马铃薯新品种微型薯结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叶面调控对马铃薯微型薯结薯的影响,以丽薯6号和云薯505为材料,以清水处理为对照,设2种叶面肥和2种植物生长激素处理(叶面肥设2个浓度,植物生长激素设1个浓度)。结果表明:在叶面肥调控中,促进丽薯6号、云薯505微型薯结薯的最佳处理分别是浓度1 g/L的花多多和浓度1 g/L的K_2SO_4,2种叶面肥均能够显著增加2 g以上及2 g以下薯块数量。植物生长激素调控中,浓度5 mg/L的ABA显著提高了丽薯6号、云薯505的2 g以上微型薯结薯数;浓度5 mg/L的6-BA显著增加了2 g以下云薯505的结薯数,而丽薯6号的2 g以下结薯数减少。在微型薯繁育过程中,选择适宜的叶面调控方案能够提高单株结薯数。  相似文献   

20.
冀中南地区马铃薯种薯大小对商品薯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以5~35 g大小的费乌瑞它脱毒马铃薯种薯为材料,研究了冀中南地区不同种薯大小对商品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重量的种薯播种产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以种薯重量为20~25 g的小型种薯株高平均值最大,产量最高;整薯播种比切块播种产量增加,增产幅度为1.2%~26.7%。冀中南地区生产商品马铃薯,应采用重量为20~25 g左右的小整薯作为种薯,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