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马铃薯与紧凑型玉米不同套作方式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马铃薯与紧凑型玉米不同套作方式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不同套作方式马铃薯产量不同,单套单和双套单两种方式马铃薯产量较高,而双套双和单套双马铃薯产量相对较低。带距相同,套作方式不同,产量结果不同。  相似文献   

2.
脱毒马铃薯不同带距种植效果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脱毒马铃薯的大面积推广,其配套栽培技术的深化研究更显重要。针对习水县马铃薯种植方式多为马铃薯与玉米分带轮作套作制。为此,特开展不同带距种植试验,研究分析不同带距对马铃薯与玉米分带轮作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探索适宜的种植带距,为大面积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马铃薯/玉米2:1行比套作下,马铃薯高产的最佳空间配置模式,在带宽、行距、间距、窝距等空间因子不同配置的4种马铃薯/玉米2:1行比套作模式下,研究不同模式下马铃薯的产量及其光合性能指标变化。结果表明,带宽为120 cm模式的鲜薯产量和商品薯率、叶面积指数(LAI)、叶绿素含量(SPAD)及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均极显著或显著高于其他模式,表明2:1行比下以间距、马铃薯小行距、窝距均为40 cm的中等距离空间配置更有利于光合作用,效果最佳,宜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以4个不同类型马铃薯品种单作为对照,设置2∶2和3∶2两种马铃薯/玉米行比,研究马铃薯/玉米套作对马铃薯块茎产量和土地当量比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块茎产量套作显著低于单作,套作3∶2行比显著高于2∶2行比,套作品种以中薯5号最高,其次为费乌瑞它,鄂薯5号和米拉最低.但复合群体的套作优势与套作马铃薯产量并不呈正向相关.套作米拉3∶2行比、费乌瑞它3∶2行比、费乌瑞它2∶2行比、中薯5号3∶2行比、鄂薯5号2∶2行比(LER分别为1.40、1.35、1.31、1.24、1.19)具有较明显的套作优势,可在生产中采用;鄂薯5号3∶2行比(1.05)套作优势不明显;米拉2∶2行比(1.00)和中薯5号2∶2行比(0.88)无套作优势,不宜在生产中采用.  相似文献   

5.
平衡施肥对马铃薯-大豆套作系统中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西北一熟制灌区土壤养分条件以及马铃薯-大豆系统中作物养分吸收互补的特点,选用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和大豆品种冀豆12作为试验材料,设置3重复随机区组试验,小区处理最优施肥(OPT:N、P、K分别为180、135、135 kg hm~(–2))、最优减N(OPT-N)、最优减P(OPT-P)、最优减K(OPT-K)、最优减1/3N(OPT-1/3N)、最优增1/3N(OPT+1/3N)、最优减1/3P(OPT-1/3P)、最优增1/3P(OPT+1/3P)、最优减1/3K(OPT-1/3K)和不施肥(CK)10个处理。通过2012—2013连续2年大田试验,系统分析N、P、K对套作马铃薯及套作大豆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OPT-N处理与OPT处理套作马铃薯产量差异最大(11 653.86 kg hm~(–2));OPT-P处理与OPT处理套作大豆产量差异最大(751.55 kg hm~(–2)),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说明影响套作马铃薯、套作大豆产量的最大的因素分别是N和P。随N水平递增,套作马铃薯产量呈现递增的趋势,OPT+1/3N处理产量最高为50 231.85 kg hm~(–2);套作大豆产量则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OPT处理产量最高为3373.55 kg hm~(–2),方差分析表明,OPT和OPT+1/3N各处理套作马铃薯产量差异不显著,OPT-1/3N、OPT、OPT+1/3N各处理套作大豆产量差异不显著。随P素水平增加,套作马铃薯和套作大豆产量均呈现增加趋势,OPT+1/3P处理下套作马铃薯、套作大豆产量均最高,分别为52 430.03 kg hm~(–2)和3637.13 kg hm~(–2),同样在OPT+1/3P处理下,套作马铃薯平均单薯最重,套作大豆有效荚数、每荚粒数及单株粒数均最高,2年平均分别为185.13、74.24、1.87和139.15 g。综合考虑薯豆套作产量效应及养分利用效率,OPT施肥方案中,N适宜,P偏低,K偏高。  相似文献   

6.
试验对川西高原半高山地区马铃薯/玉米/大白菜套作、马铃薯-玉米套作、小麦-玉米套作3种套作模式的产量和经济效益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实行马铃薯-玉米-大白菜套作种植总产量、总产值、净收益均极显著高于其它两种套作模式.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华北地区棉花与马铃薯套作模式下节水高效的灌溉制度,2011-2012年,连续两年研究了不同滴灌定额(75、90、105和120 mm)对棉花/马铃薯模式中马铃薯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的产量与滴灌定额呈正比,且与块茎形成期和块茎膨大期的降雨、灌溉定额显著相关,2011和2012年其相关系数分别为r=0.960 (P<0.05)、r=0.998 (P<0.01)。2011年,不同处理的马铃薯产量差异不显著,2012年,滴灌120 mm处理的马铃薯产量最高,达到24 921.2 kg hm–2,比滴灌75 mm处理提高了15.2%,差异显著;马铃薯的耗水量随滴灌定额的增加而增加,不同处理之间差异显著,但不同处理的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差异不明显。初步表明,适当增加滴灌定额、合理调整灌溉时间结构有利于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玉米套作对马铃薯品种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马铃薯品种中薯5号(早熟, 株型直立)和米拉(中晚熟, 株型扩散)单作为对照, 在大田条件下, 调查马铃薯/玉米套作模式中2个品种光合指标的变化、块茎形成期至块茎增长期不同叶位气体交换参数的变化, 分析光合指标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整个生育期马铃薯叶绿素含量(Chl a+Chl b)套作高于单作, 叶面积指数(LAI)、比叶重(SLW)和叶绿素a/b值(Chl a/b)套作低于单作。从块茎形成期至块茎增长期, 群体光合有效辐射(PAR)、水分利用效率(WUE)、气孔限制值(Ls)呈下降趋势, 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蒸腾速率(Tr)呈上升趋势。PAR、Pn、Gs、Tr均随叶位的降低显著下降, 套作下降幅度低于单作。套作中、下层叶片Pn的下降受气孔因素和非气孔因素限制。套作降低了马铃薯上层叶Pn, 提高了中、下层叶Pn。套作中薯5号的Chl a+Chl b生育前期高于米拉, 生育后期低于米拉, SLW则相反; LAI和Chl a/b整个生育期高于米拉。套作中薯5号上层叶PAR高于米拉, 中、下层叶PAR低于米拉; 套作中薯5号上层叶Pn与米拉相近, 中、下层叶Pn高于米拉; 各层叶WUE、Ls高于米拉, Gs、Ci、Tr低于米拉。总之, 套作改变了马铃薯的光合特性, 并显著降低了马铃薯块茎产量; 套作恶化了中薯5号/玉米复合群体的光环境, 改善了米拉/玉米复合群体的光环境, 米拉/玉米套作体系土地当量比(1.40)大于中薯5号/玉米体系(1.24), 显示了较强的套作优势, 宜在生产中优先推广。  相似文献   

9.
套作马铃薯不同密度的试验结果表明,马铃薯高产栽培适宜密度为3500-4500株/667m^2,产量达到788.5~913kg。  相似文献   

10.
毕节地区套作条件下脱毒马铃薯高产栽培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四元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设计方法,对影响套作条件下脱毒马铃薯高产的主要栽培技术措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试验因子中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为密度>氮肥>磷肥>钾肥,增加密度,增施氮肥与磷肥,酌施钾肥是实现马铃薯高产的技术关键。通过计算机模拟寻优,得出毕节地区套作脱毒马铃薯大于1300kg/667m2的高产技术模式为:密度3272~3440穴/667m2,平均3256穴/667m2、N肥(N)9·42~10·18kg/667m2,平均为9·80kg/667m2、P肥(P2O5)3·01~3·32kg/667m2,平均为3·30kg/667m2和K肥(K2O)9·78~10·89kg/667m2,平均为10·22kg/667m2,N:P:K施肥比例平均为1:0·34:1·04。  相似文献   

11.
以课题组前期从多个品(系)马铃薯中筛选出的钾高效马铃薯HKE-1和HKE-2为材料,与大豆进行套作试验,马铃薯/玉米套作,马铃薯、大豆、玉米净作为对照,研究马铃薯、大豆在行比为2:1和2:2栽培模式下的效益情况。通过对各种栽培模式下效益的分析,结果表明:薯/豆在行比为2:1栽培模式下的经济效益较好,材料HKE-1的薯/豆套作纯收益为2546.79 元/667m2,HKE-2的薯/豆套作纯收益最高,为2678.11 元/667m2,适宜推广。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脱毒马铃薯生产种在高海拔地区的最佳栽培密度,特进行了不同密度比较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脱毒马铃薯费乌瑞它在遵义市遵义县高海拔(1250m)地区最佳栽培密度5000株/667m2(50cm×26.67cm),产量达1756.4kg/667m2,纯收入1171.80元/667m2。  相似文献   

13.
马铃薯是贵州省的重头作物 ,目前全省种植面积约为 55万公顷。特别在只能种马铃薯的高寒地区 ,它是当地人民几乎唯一的粮食和蔬菜 (比如 :水城、威宁等地 )。而这些地区恰是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地区。所以 ,搞好马铃薯生产 ,不但对贵州的粮食生产有促进作用 ,而且对扶贫攻坚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 ,贵州省的马铃薯的生产极为落后。平均约为 1.2万 kg/公顷 ,距全国平均产量 (1.35万 kg/公顷 )相差约 0 .15万 kg/公顷 ,距马铃薯产量高的省份(2 .94万 kg/公顷 )相差约 1.6 5万 kg/公顷 (中国农业年鉴 ,1995)。可见贵州省的马铃薯生产发…  相似文献   

14.
试验研究了玉米—花生不同带距间作对玉米、花生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带距玉米—花生间作,其产量及经济效益均有明显差别,以3.3m(10尺)开厢,0.80m(2.5尺)种2行玉米(0.5×0.14m),2 800株/667m2,2.5m(0.33×0.27m)种6行花生5 000穴/667m2,其综合产量及经济效益最高,净产值达1 143.56元/667m2。  相似文献   

15.
基于惠东县1967-2017年逐日平均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等气象资料及2007-2016年惠东县冬种马铃薯产量数据,分析了惠东县气象条件对冬季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惠东县冬季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距平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目前都处于负距平增多的年代。不同生育期内气象要素对马铃薯的影响不同,全生育期马铃薯产量与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发芽期产量与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幼苗期与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快速膨大期产量与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影响惠东县冬种马铃薯生产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有持续性干旱和霜冻,其中以霜冻的影响最严重。因此要适当采取措施,减少灾害性天气对马铃薯生产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不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新疆主栽的马铃薯品种紫花白为材料,在高纬度和高海拔条件下,应用生长分析法和发育研究法,采用方差分析、曲线拟合等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了在6个不同种植密度下对大田马铃薯生育期、产量、产量构成因素以及商品品质等方面的影响。得出结论,马铃薯的产量与密度方程呈抛物线型。通过高密度栽培以达到丰产的目的是可以实现的,其高产适宜的密度为4 000~5 000株/667 m2,产量可以达到2 501.67~2 587.65 kg/667 m2。利用马铃薯不同种植密度与产量相关关系的拟合曲线可知,马铃薯在当地条件下种植获得最大商品产量为2 175.94 kg/667 m2的密度为4 650株/667 m2。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新型施肥技术,在三都水族自治县周覃镇采用大垄(单垄双行)栽培模式实施不同施肥方法对于马铃薯费乌瑞它产量和商品率的对比验证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分层施肥技术,能够为马铃薯的整个生育期提供充足的肥力,增加马铃薯费乌瑞它的产量和商品率。  相似文献   

18.
2007年1~7月在余庆县关兴镇进行脱毒马铃薯品比试验结果表明:威芋3号产量居第1位,单产1519.4kg/667m2,比本地马铃薯(ck)增产746.1kg,增长96.5%。其次是草米拉产量居第2位,单产1510.6kg/667m2,比对照增产737.3kg,增长95.3%;再其次是洋人洋,单产1498.9kg/667m2,比对照增产725.6kg,增长93.8%。产量表现最差的是对照品种,产量773.3kg/667m2,其次是费乌瑞它产量为1028.3kg,比对照增产255kg,增长33%。从产量结果表中看出,脱毒马铃薯均比本地马铃薯增产。  相似文献   

19.
刘德安 《耕作与栽培》2011,(1):36-36,44
通过特在岑巩县天星乡毛坪村进行脱毒马铃薯费乌瑞它的测土配方肥效试验(3415试验)表明,不同氮磷钾配施对脱毒马铃薯费乌瑞它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有较大影响,在本县黄大泥田脱毒马铃薯费乌瑞它的最大施肥量为N8.7kg/667m2、P2O52.6kg/667m2、K2O52.3kg/667m2,推荐施肥量分别为用N8~10 kg...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黔西北山区马铃薯的产量,以威芋 5 号马铃薯原种为试验材料,研究白色透明膜垄作、黑膜垄作覆土自动破膜、白膜半膜覆盖集雨、黑膜半膜覆盖集雨 4 种不同覆膜方式及露地栽培不覆膜对马铃薯的生育期、经济性状、产量及种植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地膜能有效缩短马铃薯的生育期,覆膜最高能缩短 16d;不同海拔地区覆膜方式也会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在海拔为 953m 的地区以白膜半膜覆盖集雨和白色透明膜垄作的覆膜方式马铃薯产量最高,分别达 2079.91kg/667m2、2078.54kg/667m2,较露地栽培不覆膜增产 25.17%、25.09%;海拔高度 1562m 的地区白色透明膜垄作的覆膜方式马铃薯产量最高,达 2286.12kg/667m2,较露地栽培不覆膜增产 28.99%。4 种不同覆膜方式均较露地栽培不覆膜纯收益增加。因此,推荐在黔西北山区中低海拔 950m 左右地区种植马铃薯采用白膜半膜覆盖集雨和白色透明膜垄作的覆膜方式,在海拔 1500m 以上地区采用白色透明膜垄作的覆膜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