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是古代社会发展的基础,农业科学技术是推动古代农业社会发展的动力。先秦时期,发达的农业是楚国强盛的基本条件,也是光辉灿烂的楚文化的物质基础,其中粮食生产在楚国农业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文章运用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知识,对楚国粮食产量进行测算,并对楚国农业粮食生产水平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2.
一、楚国开始使用铁器的时间在人类的发展史上铁的使用曾起过划时代的作用。近些年来,对我国古代铁器的研究逐步深入,关于我国使用铁器的时代这个问题,一般认为应在公元前6~7世纪。从考古发掘出的文物来看,楚国开始使用铁器的时间大致也在这一时期,因为在湖北、湖南、河南等地都曾发现过春秋中晚期或战国早期的楚国铁器。如仅湖南17座早期楚墓中出土的铁器约有20件之多。表1中所列举的是部分较早的楚国铁器的有关情况。  相似文献   

3.
湖北省江陵县北约5公里的纪南城,是东周时代楚国的郢都故址,当时称为纪郢。“楚之郢都,车毂击,民肩摩,市路相排突,号为朝衣鲜而暮衣蔽也”(桓谭:《新论》),纪南城曾经是一座十分繁华的大都市,是我国东周时代最大的城市之一。当年的郢都,不但是楚国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而且是楚国的经济中心。今日的郢都故址,盛产水稻、油菜和各种鱼类、家禽。纪南城一带是今江陵县著名的农业生产基地,是富足的鱼米之乡。纪南城及其周围的农业生产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以种植水稻为主,以养殖为辅  相似文献   

4.
从整体上看,楚国的生态环境处在第二个温暖期。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表明,优越的农业生态环境是楚国农业发展的前提,确定了中国古代南方稻作农业发展的方向,为楚国的崛起和兴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5.
楚国最早农业耕作技术是火耕与水耨,最后发展为火耕水耨的耕作方式,期间经历了由单一使用到二者并用的历史过程,由此形成以火耕水耨为主,火耕、水耨为辅的楚国农业耕作技术体系,有力地推动楚国农业迅速发展,为楚的强盛和发达奠定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6.
向安强 《农业考古》2000,(3):100-109
1.2 农耕技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与中原各国一样,采用了“耦耕”的方式。在刘向《说苑·正谏》中,记载有诸御已不顾耦耕伙伴的劝告,冒着杀头危险去进谏楚庄王,不要劳民伤财修筑层台的故事,可见楚国已实行耦耕。随着青铜农具和铁农具的运用,扩大了耕地面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并为精耕细作创造了条件。1.2.1 从楚农具看其农作技术楚文化考古提供的农具资料,对于了解楚国的农业生产,特别是它的耕作技术,具有特殊的意思,现就如下几点加以分析。(1)楚国的青铜和铁制农具类型较多,形式各异,而这种情况的出现,显然是适应当时农业…  相似文献   

7.
<正>栾书,史称栾武子,春秋时晋国大夫,一生勤谨廉洁,轻财重德。郑国为了防御楚国,和晋国签订了盟约。楚国进犯郑国时,晋军派兵救援,楚军摄于栾武子的威名,不战而退。有人主张乘机攻击楚国。中军佐认为为了道义和保存实力,应该撤回晋国。栾书觉得有理,毅然命令大军归国。于是有了“从善如流”这个成语,  相似文献   

8.
楚国农业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西周时期楚人使用什么生产工具,文献乏载,地下出土的实物也极少。1960年,今鄂西秭归鲢鱼山发现了时代为西周或略早的打制石斧2件和砍砸器3件。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今鄂西和洞庭湖沿岸发现了被视为是西周早、中、晚各期的楚文化遗存,却未见生产工具出土。迄今为止,属于西周早、中期的楚国铜器尚未发现,因而谈不上有当时的青铜生产工具面世。西周晚期,楚国的青铜礼器、兵器、乐器均有出土,但仍未见有青  相似文献   

9.
<正>在古代的政治家中,不乏深谙市场规律的高手,他们以超人的智慧,长袖善舞,呼风唤雨,成为那个时代的能臣。管仲重金求鹿有"春秋第一相"之称的管仲,是一位善打经济战的高手。《管子·轻重篇》收录了管仲靠"重金求鹿"而使楚国大败的趣闻。齐桓公把南方的楚国看成称霸事业上的"假想敌",整日里都在琢磨如何削弱楚国。但楚国的军事战斗力很强,这让齐桓公很头疼。管仲告诉齐桓公:要称霸,办法很多,未必要打,运用市场的手段即可。没有多久,楚国市面上突然出现了一批来自齐国的客  相似文献   

10.
2.楚国农业特点及生产水平 该部分已发表于:《第三届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云南科技出版社.1998年9月。本刊从略。 3.楚国农业发展机制 该部分以《试论楚国农业的发展》为题已发表于:《中国农史》2000年4期。本刊从略。 4.结论 本研究表明: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农业发生了深刻变化,从而形成我国历史上开发南方的第一个高潮,其农业生产工具、农耕技术、农田水利、天文历法、农林牧副渔生产等,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在楚国这个特殊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农业,具有自身的区域性特点:“火耕水褥”的…  相似文献   

11.
浅谈荆楚茶俗茶歌湖北大冶一中汪从元(一)本文所说“荆楚大地”的范围,离不开战国时期的楚国。楚国曾先后建都于今天的秭归、江陵、淮阳等地。楚国统治的范围最盛时,东至于海,西至湖南沅陵和四川的巫山县,南至南海之滨,北至淮颖汝泗。我们现在所说的“荆楚大地”,...  相似文献   

12.
五代楚国,产茶业在唐基础上得到了较大发展。本文认为楚国共有十个产茶州,其对产茶业的管理除了征收茶税外,还通过低价收购茶叶,广设回图务进行官方贸易。丰厚的茶利增强了楚国的经济实力,另外,茶叶作为楚进奉给中原王朝的贡品,在外交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清嘉庆年间 ,岳麓书院创建屈子祠 ,改变省城无屈原专祠的局面 ,使“湖南乃屈贾之乡”得以名实相符。此举的文化意义有二。一是将湖湘忠诤爱国的优良传统由北宋上溯于楚国与西汉。二是将岳麓学术由朱熹、张木式向上溯于周敦颐 ,最终确立了湖南学术道统  相似文献   

14.
正在中国农业博物馆展厅中有一个特效场景,它向我们展示的是我国的宏大水利工程——都江堰。它无坝,却能让岷江水乖巧地流入成都平原,时至今日两千多年,仍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为什么要建造都江堰?公元前316年,秦灭蜀之后,攻打楚国成为其统一全国的首要任务。成都成了秦国统一长江流域及华南地区的上游据点(楚国位于长江中游,因此位于长江上游的蜀自然成为秦国的战略后方)。但在当时,岷江水道并不流经成都。因此,为了方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淮滨县位于淮河之滨,是楚国丞相孙叔敖的故里。哺育淮滨人民的淮河水永不停息地向前奔流,那里可谓是人杰地灵,风光无限。  相似文献   

16.
一、子贡推广桔槔的故事孔子有个学生叫子贡,他是当时能与诸侯分庭抗礼的卫国(在今河南省)富商,对有用技术比较关心。有一次他从南方的楚国北返,经过晋国汉阴(在汉水以北)某地方,见到一个老头在浇菜。老头采用的是远古的笨办法:从地面开凿一条隧道通到井下,一次次地由隧道下井,用瓦罐打满水抱上去浇菜,既费劲,效率又低。子贡便忍不住  相似文献   

17.
孙乾博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651-11652
以秦、楚各自的特点为基础,分析了秦、楚两国农业文明的差异,指出楚国各阶层对秦国农业文明的抵触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亡秦必楚"的观点做了诠释。  相似文献   

18.
文野 《农家参谋》2011,(7):38-38
距楚国国都负函城(今信阳市境内)南四十公里住着一家宋姓财主,十分富有,拥有"富甲一方"的美誉。  相似文献   

19.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农业探研华南农业大学史研究室向安强目录前言1楚国农业概况1.1农业生产工具1.1.1木质农具1.1.2青铜农具1.1.3铁农具1.1.4楚农具的三个发展阶段1.2农耕技术1.2.1从楚农具看其农作技术1.2.2“火耕水耨”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盛夏时节,流火如炙,当你走进战国末期楚国歌舞艺术家莫愁女故地、世界文化遗产明显陵之地一一湖北钟祥市,顿时会感受到钟祥农行贴心服务三农的别样之情如同春风拂面,沁人心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