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鲵,俗称娃娃鱼,属两栖纲大鲵属。大鲵属有两种,即中国大鲵和日本大鲵。中国大鲵是一种名贵的野生动物,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它不仅具有高于甲鱼27倍的营养及较高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而且在动物进化史上有着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下面主要介绍大鲵的人工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2.
大鲵,俗称娃娃鱼,属两栖纲大鲵属。大鲵属有两种,即中国大鲵和日本大鲵。中国大鲵是一种名贵的野生动物,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它不仅具有高于甲鱼27倍的营养及较高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而且在动物进化史上有着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在我国,大鲵主要产于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上游的支流中,大多生活在深山峡谷的溪河之中。大鲵昼伏夜出,常顶着水流在流水口等待食物,发现食物后突然出击一口咬住,待食物死亡后即吞下。大鲵性情温驯、食性杂,其天然食物包括鱼、虾、蛙、软体动物、肉类、水生昆虫和贝类等。大鲵的生长速度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比自然条件…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大鲵属的动物,通常简称为大鲵,俗称娃娃鱼,是我国特有的珍贵动物。大鲵是古生代泥盆纪时期的鱼类演化而成的两栖类动物,被称为"活化石",因其叫声似婴儿哭声,故又称"娃娃鱼",是国家二类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是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农业重点开发品种,是野生动物基因保护品种。贵州省黔南州珍珠泉大鲵科研发展公司是从事大鲵驯养、繁殖及研究保护和经营利用等后续产品开发销售为一  相似文献   

4.
大鲵的养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大鲵俗称娃娃鱼,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为我国特有的大型两栖动物。大鲵是生物进化上的活化石;大鲵肉味鲜美,是一种名贵佳肴和滋补品;据《本草纲目》记载,娃娃鱼具有黑发美容、延年  相似文献   

5.
为利用高通量测序数据开展线粒体基因组研究,基于高通量第2代测序技术获得了美洲大鲵(Cryptobranchus alleganiensis)转录组数据,以近缘物种的线粒体全基因组为参考序列,利用MITObim软件对其组装,并进行环化、注释和分析,采用邻接法(NJ法)构建美洲大鲵线粒体基因组序列的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美洲大鲵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长度为16 358 bp,包含13个蛋白编码基因(PCG)、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和1个控制区。同时利用该项技术对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转录组数据也提取线粒体组数据,并构建大鲵属的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中国大鲵与日本大鲵(Andrias japonicus)亲缘性较近,获取的美洲大鲵与参考的美洲大鲵(Gen Bank登录号GQ368662)聚为一类。这一研究提示中国大鲵和美洲大鲵起源不同,遗传距离大。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鲵是稀有和最大的两栖类生物,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生和驯养的中国大鲵具有生态学和经 济学的意义,但系列的传染性疾病造成了中国大鲵的“生恢复减缓和驯养大鲵的经济损失,这些传染性病原体包括 细菌、真菌、寄生虫和病毒。对近年来在研究中国大鲵传染性病原体中发现的细菌、真菌、寄生虫和病毒,特别是2011 年后引起驯养大鲵大量死亡的蛙病毒进行了综述,可为中国大鲵的疾病发生机制、预防和治疗建议提供综合性基础 资料。  相似文献   

7.
以在山东地区开展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大规模人工养殖为目标,开展了地下室微流水人工养殖的试验研究。试验对大鲵养殖场地建设、水质、饲料和病害防治的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设置1龄和3龄2个年龄组,根据生物学测量的结果进行中国大鲵生长情况分析。结果显示:经过2年人工养殖,1龄大鲵和3龄大鲵的平均体重增长率分别达到6 874.5%和167.5%,平均体长增长率分别达到254.3%和50.5%;体重增长速度随养殖时间增加呈现"慢-快-慢"特点,体长增长速度随养殖时间增加逐渐降低;特定生长率呈现先高后低,随着时间变化显著降低的特点;生长拐点为3.38,说明3~4龄是大鲵体重增加的关键时期。地下室微流水人工养殖中国大鲵具有体重、体长增长快速,生长拐点出现较早,养殖周期缩短的优点,该研究可为大规模开展大鲵人工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大鲵人工养殖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鲵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大鲵属,俗称娃娃鱼、大头鱼、人鱼、鳀鱼等,是现存两栖类中个体最大的动物,为我国特有的珍稀两栖动物,已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名录,并列入CITES公约附录I中。资料记载大鲵最大个体可逾100 kg,体长近2 m。它是从水生到陆生过渡的典型两栖动物,在生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氯化汞(HgCl_2)对大鲵皮肤CATH-BF基因及心脏和胰腺CATH-2、CATH-3基因表达的影响,将幼龄中国大鲵分别暴露于0 (对照)、1、10、100 ng/L HgCl_2中24、48、72 h,采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分析HgCl_2处理不同时间后,大鲵皮肤CATH-BF、心脏和胰腺中CATH-2、CATH-3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大鲵暴露于HgCl_2 24 h后,大鲵皮肤CATH-BF基因表达水平均呈现下降变化趋势,即1、100 ng/L HgCl_2对大鲵暴露24 h极显著下调了大鲵皮肤CATH-BF基因表达水平(P0.01),10 ng/L HgCl_2对大鲵暴露24 h显著下调了大鲵皮肤CATH-BF基因表达水平(P0.05),10、100 ng/L HgCl_2对大鲵暴露48 h显著诱导了大鲵皮肤CATH-BF基因表达(P0.05),大鲵暴露于HgCl_2 72 h后,HgCl_2对大鲵皮肤CATH-BF基因表达无显著影响;大鲵暴露于HgCl_2 24 h后,不同质量浓度HgCl_2对大鲵心脏CATH-2基因表达水平有不同的影响,即1、10 ng/L对大鲵暴露24 h极显著下调了心脏CATH-2基因表达水平(P0.01),100 ng/L HgCl_2对大鲵暴露24 h极显著上调了心脏CATH-2基因表达水平(P0.01),10、100 ng/L HgCl_2对大鲵暴露48 h后显著下调了大鲵心脏CATH-2基因表达水平(P0.05);10、100 ng/L HgCl_2对大鲵暴露24 h显著下调了大鲵胰腺CATH-2基因表达水平(P0.05);1、10 ng/L HgCl_2对大鲵暴露24 h极显著诱导了心脏CATH-3基因表达水平(P0.01),大鲵暴露于HgCl_2 24、48、72 h后,HgCl_2对胰腺CATH-3基因表达均无显著性影响。可见,HgCl_2对大鲵皮肤CATH-BF基因及胰腺和心脏CATH-2、CATH-3基因表达的影响处于动态变化模式,并且HgCl_2对大鲵胰腺和心脏CATH-2、CATH-3基因表达影响存在组织特异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18S核糖体RNA(18SrRNA)、延伸因子1-α(EF1-α)、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β-肌动蛋白(β-actin)和琥珀酸脱氢酶A亚基(SDHA)等5种常见内参基因在大鲵不同组织、不同发育阶段及嗜水气单胞菌感染下的稳定性,为大鲵后基因组学研究提供指导。【方法】采集3龄健康大鲵的肝脏、肠、胃、胰腺、肾脏、肌肉、皮肤、脾脏等组织,3龄、2龄、1龄、9月龄、1周龄健康大鲵的皮肤组织及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大鲵后第3,5,7天的皮肤组织,提取其RNA,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应用3种内参基因稳定性评价分析工具(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分析5种内参基因在大鲵不同组织、不同发育阶段以及不同病理状态下的稳定性。【结果】5种内参基因在大鲵不同组织中表达稳定性较好的是EF1-α和SDHA,而在不同发育阶段及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大鲵的皮肤组织中,5种内参基因的表达稳定性不同于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稳定性较好的是EF1-α和GAPDH。【结论】EF1-α表达最为稳定,是大鲵定量PCR首选内参基因,而SDHA、GAPDH以及β-actin表达稳定性受生理状态的影响较大,作为第二内参基因时应视试验目的而定,在不同组织中进行定量PCR比较时应选用SDHA,而在不同生理状态下则应选用GAPDH为第二或备用内参基因。  相似文献   

11.
陈德经  陈曦  方斌  王杨科  梁永金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109-14110
[目的]研究大鲵皮肤、黏液、肉粉和脂肪的抑菌效果。[方法]用80%甲醇水溶液分别浸提大鲵粘液、皮肤及肉粉获取提取物,用乙醚萃取大鲵油。采用滤纸片扩散法,研究大鲵4种提取物对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结果]大鲵皮肤浸提物对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而对大肠杆菌无抑制作用。大鲵黏液、大鲵肉粉、大鲵油对4种菌的抑制作用均不显著。[结论]大鲵的主要抗菌部位为皮肤。  相似文献   

12.
大鲵俗称娃娃鱼,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为我国特有的大型两栖动物,具有极高的科研、食用及药用价值。近几年人工养殖大鲵逐渐兴起,但病害也随之蔓延。防治大鲵病害有喂药、搽药、打针、药浴等多种给药方法。大鲵一旦发病,治疗上的工作与其他动物有很大区别,因为大鲵皮肤薄,容易受伤感染病菌,个体较大,大嘴有齿能咬人。根据我公司大鲵养殖场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打针这一方法最有效,因为药液直接注入大鲵体内吸收快,但给大鲵打针的技术值得注意的地方较多,现将绎马台.甑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鲵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80—90年代,大鲵资源锐减,栖息地越来越小,呈现零星破碎化和点状分布的特点。为中国大鲵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分析了野生大鲵的地理分布、种群数量、资源衰退的原因和大鲵人工驯养现状,并根据大鲵资源近年来的发展特点,提出了针对性的生态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4.
大鲵俗称娃娃鱼,属两栖类,是著名的活化石,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具有很高的科研、食用、药用和观赏价值。现将大鲵的人工养殖技术介绍如下。1、生活习性成鲵喜清静,怕声惧光,一般不集群,白天常单独栖居于水中洞穴内,夜间外出觅食,黎明前又回到原洞穴,早春时白天也觅食或外出晒太阳。幼鲵有集聚的习性,常成群聚于石缝中。冬季大鲵藏匿于洞穴中冬眠,每年4~12月为捕食期。幼鲵以捕食无脊椎动物为主,如虾、蟹类和昆虫。成鲵捕食无脊椎动物、鱼类、蛙类、蛇类和啮齿类等,偶尔也摄食绿色植物。如果种群密度高且食物缺乏,则会相互残食。大鲵摄食…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大鲵是我国的特有珍稀物种,近年来,随着人工养殖的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大鲵病害也逐渐严重。本文综述了中国在大鲵养殖过程中出现的常见疾病,共讨论了细菌性疾病、真菌病、非传染性疾病、寄生虫病,并对病因和预防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旨在克隆中国大鲵热激蛋白90基因(heat shock protein 90,简称Hsp90),并探讨该基因在低温、高温胁迫下的响应机制及其分子机制,分析Hsp90基因与中国大鲵对温度胁迫的关系。利用中国大鲵皮肤转录组测序获得的热激蛋白基因部分序列,克隆获得中国大鲵热激蛋白基因家族中Hsp90B1、Hsp90AA1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分别将其命名为CgHsp901、CgHsp902,其中CgHsp901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大小为2 388 bp,编码795个氨基酸;CgHsp902的开放阅读框大小为2 184 bp,编码727个氨基酸。2个基因的理论分子量都为90 ku,等电点分别为4.81、5.32。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这2个基因在中国大鲵心脏、肝脏、胃、胰腺、肌肉、皮肤和肠道7个不同组织中在低温、高温胁迫下mRNA表达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在低温(0、5℃)、高温(20、25℃)下胁迫24、48 h后,2个基因在大鲵皮肤、肌肉和心脏组织中的表达量整体表现为显著上调的趋势,低温时2个基因在肠道、胰腺、胃中的表达量出现下调,高温时则上调,但差异不显著。结果说明,CgHsp901、CgHsp902基因在大鲵抵抗高温、低温胁迫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人们对优质水产品的需求不断提高,大鲵具有营养、药用、保健、美容、观赏作用,而大鲵对养殖要求的自然生态性和对饲料的特殊要求,加上资源的紧俏,使大鲵成为了一种高档优质水产品,供不应求。加强安全风险控制和检验检疫监管,推进大鲵国际贸易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大鲵是一种濒危两栖动物,尽管目前对它各种状况的研究尚未清楚,但已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和CITES的附录Ⅰ中。主要介绍了大鲵的分布状况、栖息环境、繁殖和人工养殖、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其价值方面的内容,并提出了一些保护生物学的建议和措施,例如:建立自然保护区、在群众中人力宣传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完善法律制度、严禁在大鲵生活区使用化肥和杀虫剂、加强大鲵的生态和人工养殖技术的研究;同时认为人类对其生境的严重破坏和过度的捕杀使其种群分布和数量遭到大幅度下降。因此,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大鲵生存的概况和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显得尤为的重要。  相似文献   

19.
大鲵的研究进展(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大鲵是一种濒危两栖动物,尽管目前对它各种状况的研究尚未清楚,但已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和CITES的附录Ⅰ中。主要介绍了大鲵的分布状况、栖息环境、繁殖和人工养殖、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其价值方面的内容,并提出了一些保护生物学的建议和措施,例如:建立自然保护区、在群众中人力宣传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完善法律制度、严禁在大鲵生活区使用化肥和杀虫剂、加强大鲵的生态和人工养殖技术的研究;同时认为人类对其生境的严重破坏和过度的捕杀使其种群分布和数量遭到大幅度下降。因此,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大鲵生存的概况和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显得尤为的重要。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大鲵资源现状及保护遗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大鲵为我国特有珍稀两柄动物,主要分布于长江、黄河、珠江中下游及其支流.近十年来虽然中国大鲵人工繁殖及规模化繁育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种群数量也有一定的恢复,但由于对中国大鲵遗传背景缺乏了解,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其濒危问题.目前,中国大鲵的相关研究主要侧重区系分类、生态、形态、解剖、繁殖、胚胎发育、起源演化等宏观方面,而遗传学、生理生化、细胞、分子生物学等微观方面的研究较少.结合现有资料将目前大鲵保护遗传学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