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正>栽桑养蚕在我市有着悠久的历史,70年代已普及炕床饲养小蚕,使养蚕水平逐年得到提高.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养蚕规模由大变小,尤其是近几年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蚕桑生产严重滑波,一家一户饲养规模越来越小.由于饲养规模小而且分散,以致组织共育难度大,为了有利于科学养蚕技术的落实,创造适合稚蚕生理需要的饲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盐城市近10年蚕茧主产区农户养蚕规模、蚕茧收益变化及蚕桑规模分布的分析表明:从2004年起,农户养蚕规模化速度加快,规模效益显著。并分析影响农户养蚕规模的因素,提出了蚕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是农户规模化养蚕的主推力量;养蚕规模的大小是农户农业生产经营的综合体现;并对蚕桑专业户的发展、兼业户与区域规模发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对全市8个蚕桑生产县(区)66个种桑养蚕农户的问卷调查发现,40.9%的农户表示今后几年仍将继续栽桑养蚕,但只有27.27%的农户表示还要扩大养蚕规模。农户普遍认为蚕桑产业比较效益下降,而且风险大于其它种植业,98.5%的农户希望政府能够补贴栽桑养蚕的风险损失,同时希望能够稳定蚕茧价格,规范蚕种和蚕药市场。  相似文献   

4.
对射阳县2010—2017年蚕桑生产情况和农户规模化养蚕情况进行了统计调查,介绍了种养大户的生产规模与养蚕布局,分析了家庭适度规模养蚕的好处与存在问题,提出了依靠专业村和规模户稳定发展蚕桑生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蚕桑生产是我县农村的骨干产业之一.这年来,县委、县政府对蚕桑生产的发展十分重视.坚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充分发动各级干部和蚕业科技人员狠抓结构调整、集约经营、规模栽桑、大户养蚕等新措施,到1994年底全县已有成片桑园2万多亩,年养蚕5张以上的农户3520户,年养蚕10张以上的专业户102户.可是,目前农村多数农户养蚕条件差,蚕房一般都是面积狭小的“口袋”式房屋,通风透气不良;有的农户在一间屋里既住人,又养蚕,  相似文献   

6.
为了了解江苏省蚕桑生产的基本情况.寻找江苏蚕业发展方向.2009年通过对吴江市和如东县蚕桑生产和蚕病疫情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养蚕户的平均年龄分别为61.9岁和56.2岁,平均养蚕年数分别为26.5年和27.8岁.养蚕农户年龄偏大.每户平均养蚕2张左右,单户养蚕规模较小,缺少养蚕大户.春蚕张种产茧量为38.9kg,...  相似文献   

7.
常山县是浙江西部的一个山区县,土地资源与气候条件适宜种桑养蚕.历史上,常山蚕桑规模较大,1994年时,桑园面积达到15 000亩,养蚕20 000多张,农民茧款收入1 200万元.20世纪90年代末,因茧价过低,桑园受毁严重,桑园面积一度萎缩于千亩之下.近几年来,随着种桑养蚕效益的提高,农户开始恢复发展蚕桑生产,新种桑园1 000多亩.为引导新种桑地区蚕桑生产健康稳步发展,笔者认为下列几个问题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8.
<正> 据安康新闻中心报道:安康市大河区,今春建立了一个专门奖励兴桑养蚕的群众性组织——兴桑养蚕奖励基金会。大河区是蚕桑生产的一个老区,也是一个大区。这里有桑园1.6万亩,800多万株,60%以上的农户都在兴桑养蚕,去年蚕茧产量占全市的五分之一。为了强化蚕桑生产的后劲,促进蚕桑进一步发展,桑蚕奖励基金会将上级林业部门和其它部门的蚕桑生产扶持  相似文献   

9.
我国蚕桑生产机械设备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我国的栽桑养蚕专用机械设备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蚕桑生产恢复时期以及70年代至80年代的蚕桑生产快速发展时期取得了较大进展,研制出一系列桑园管理机具、养蚕机械设备、制种及蚕茧干燥设备。但是,这些机具的生产实用率较低,特别是蚕桑机具的研究队伍薄弱、资金匮乏,导致其在蚕业技术体系中仍然是一个弱势环节。2008年建立的国家蚕桑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及所属的设施与机械研究室,在以下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适合养蚕农户栽桑养蚕的设备改良与省力化设备研究;桑枝伐条机械研制;桑枝粉碎机及食用菌专用烘干机研制;废弃生物质燃料环保节能热风烘茧机研制等。为提高我国蚕桑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建议加大对蚕桑生产机械研究的投入,重点开展省力、高效、优质蚕桑生产机械设备的研制,并将生产急需的一些实用蚕桑机械的推广纳入农机补贴。  相似文献   

10.
随着蚕桑生产区域化、规模化发展,户均养蚕规模也不断扩大,2003年杭州市有年产500 t茧乡(镇)6个,年产50 t茧村28个,年产0.5 t茧户2079户.但在养蚕规模扩大的同时,蚕室和劳动力紧张,食桑不足的问题也开始凸现.而建造蚕室又受到资金和土地限制,大棚养蚕恰好为养蚕生产规模化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2002~2003年在总结学习各地大棚养蚕经验的基础上,杭州市进行了大棚养蚕技术的试点、示范、推广,两年来虽有少数农户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养蚕成绩不理想,但总体上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1.
重庆市蚕桑生产组织模式的调查分析与调整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东梅  黄先智  沈以红 《蚕业科学》2010,36(6):1056-1060
重庆市现有的蚕桑生产组织模式主要包括农户分散经营模式、公司规模化经营模式、公司+农户模式、专业合作社模式。对这4种生产组织模式的运行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认为4种模式分别存在规模小风险大、投入大成本高、制度设计有缺陷、服务功能有限等问题。调整与完善重庆市现阶段的蚕桑生产组织模式建议从3个方面入手:(1)通过桑园流转等方式,重点发展蚕桑生产基本户;(2)构建使农户与龙头企业或合作社成为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干、鲜茧利益共同体的新型生产组织模式;(3)以蚕桑资源高效利用和提高蚕桑产业总体经济效益为目标,充实蚕桑生产合作社的生产与经营内容,提高合作社的自我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2.
孙波 《蚕学通讯》2021,41(3):37-40
蚕桑产业作为重庆市涪陵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的传统产业备受重视.在分析重庆市涪陵蚕区近5年蚕桑生产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持续稳定发展蚕桑产业的对策:一是调整蚕桑产业结构,做好发展目标管理;二是加强政策扶持,调动农民养蚕的积极性;三是推广蚕业科技成果,提升生产水平和总体效益;四是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规模化高效发展;五是构建公益服务平台,稳定蚕桑技术推广队伍.  相似文献   

13.
1产业历史海宁蚕桑产业历史悠久,至唐代已具一定规模,并把蚕丝作为贡品之一。宋室南迁,大批官兵南渡,将北方的先进经验带到江南,使海宁蚕桑有了较大发展。元末蚕桑生产遭受破坏。明代提倡种桑养蚕,至中叶已成为农民家庭的主要副业,蚕桑产业的发展,使桑苗、桑叶、丝绸等产品的商品交易及缫丝、织绸等手工业生产随之加快。清初因战事影响,蚕桑受到一些损失,后经康熙、乾隆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使蚕桑产业又开始回升。鸦片战争后,生丝出口增加,农户养蚕采茧后大多缫丝出售,城镇出现了缫丝工厂,促进了养蚕业的发展。至1911年全县桑园面积15533 hm2;养蚕农户6.20万户,占总农户数的86.7%;产茧2100 t。  相似文献   

14.
适度规模经营 提高经济效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不同规模养蚕农户的调查,适度规模养蚕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对稳定蚕桑生产将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根据重庆市南川区蚕桑生产"五多五少"的现状,提出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蚕桑现代化生产的必由之路,并提出实现这一目标的措施.通过桑园流转实现养蚕专业户有2~4 hm2投产桑园用于养蚕,培育年养蚕上百张的大户,从而推进蚕桑生产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聚阳乡推行小蚕联户共育的效果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聚阳乡是启东市发展蚕桑生产最早的乡镇之一.自1978年以来,该乡以通启河沿岸4个村为重点,着力发展蚕桑规模生产基地,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聚阳、南塘2村建成了桑园基础,养蚕设备、共育和养蚕水平均为全市一流的蚕桑专业村.聚阳乡在抓好蚕桑生产中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一贯注重小蚕共育这个基础.1996年,在经过前3  相似文献   

17.
1 全南县蚕桑的简要回顾全南县地处江西省最南端 ,是个边远山区小县 ,全省重点蚕桑基地县。 80年代末以来 ,蚕桑已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 1984年 ,全县蚕桑生产以 8户农户 ,8亩桑园起家 ,经过 17年风风雨雨 ,蚕桑生产几经起伏。 1992~ 1994年是全南县蚕桑业鼎盛时期 ;1992年全县种桑养蚕发展到 18个乡 (镇 )场 ,99个村 ,10 2 4 3户 ,桑园面积 175 4 2亩 ,养蚕 4 130 2张 ,产鲜茧 966吨 ,产值 92 7 36万元 ;1994年 ,蚕桑呈现产量和效益同步增长的良好态势 ,投产桑园 82 10亩 ,养蚕 38374张 ,产鲜茧 110 1吨 ,全县 5 987户蚕农 ,户平蚕茧收入 2 75 9元 ;县缫丝厂生产白厂丝 93 2吨 ,实现工业产值 1675 5 0万元 ,创税利 199 2万元。但是由于前几年茧丝绸行情滑坡 ,我县蚕种饲养量 ,鲜茧产量也逐年下降 ,蚕桑生产面临着种种问题。1996年全县投产桑园 5 188亩 ,养蚕 175 81张 ,产鲜茧 65 6吨 ;1997~ 2 0 0 0年 ,蚕桑生产步入低谷 ,每年在养蚕 85 0 0张、...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以来,在巩固提高、稳步发展蚕桑生产的方针指引下,育苗、栽桑、制种、养蚕、收茧和缫丝、织绸、印染一条龙的生产,在合川市太和这个养蚕历史悠久的老蚕区,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格局.我区从九十年代以来,蚕茧产量不断下滑,主要表现是重栽轻管,只突数量多,而不注重经济效益的发挥,在抓蚕桑基地建设上没有形成规模,基础建设树立不牢,对前几年集中栽植的一些间作桑园逐年毁坏减少,幼桑我得多,由于管理不善而损失较大.七十年  相似文献   

19.
重庆市巫溪县具有悠久的栽桑养蚕历史,自1983年全县大育苗栽桑以来,蚕桑产业蓬勃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桑园面积达到5333hm2。4万多农户栽桑养蚕,发种最高峰达5万余张,产茧150万kg,分别在1983年发种10065张、产茧20.5万kg的基础上净增4倍多,丝厂、绸厂从无到有,每年上缴县财政税费300多万元,直接解决就业人员达2000人以上,是县上重点培植的纳税大户之一。近些年、特别是2008年,我县与其他蚕区一样,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蚕桑产业规模逐步萎缩,目前全县年发种2万多张、产茧85万kg左右徘徊。  相似文献   

20.
曾一度辉煌的阆中蚕桑生产在经历了十年持续稳定发展之后,终因生产规模较小,千家万户经营,无力抵御茧价暴跌的市场风险,而今步人了低谷.1985年被列为省的蚕丝商品基地县,经过一番努力,阆中的蚕桑生产得到了快速发展.1995年底全市累计栽桑达1.2亿株,折合桑园6666.7公顷(10万亩),养蚕16.3万张,生产蚕茧4012吨.桑树、发种、产茧年均分别以10.5%、13%和10.6%的速度递增,1995年茧款收入5000万元,户平茧款300元.尽管1995年蚕桑生产是阆中栽桑养蚕收益最好的年份,然而,由于生产规模小,每个养蚕户1季只养蚕0.36张,产茧8.9公斤,茧款也仅100元.1995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