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斑点叉尾鲴Ictalurus punctatus和云斑鮰Ictalurus nebulosus都是1984年从美国引进的,前者又称沟鲶,英文名是Channel catfish,后者又称褐首鲶,英文名是brown bullheact这二种鱼是北美重要的商品性养殖鱼类,我国目前正在推广养殖。由于它们的繁殖习性与青、草、鲢、鳙等鲤科鱼类不同,因此,人工繁殖的技术设备也有其自己的特点。本文着重介绍孵化槽、环道和产卵桶三种设备。  相似文献   

2.
江林源 《水利渔业》2006,26(3):48-49
从池塘养殖的成鱼中选择亲鱼,培育至3龄以上,自然受精、人工孵化。4月上旬获第1批受精卵,经4d室内孵化。出苗36万尾,培育至7~8cm 32.4万尾,成活率达90%。比湖北地区产苗时间提前1个多月。  相似文献   

3.
通过人工控制手段,促使红色斑点叉尾鮰与黑色斑点叉尾鮰自行配对、产卵、收集受精卵集中孵化,获得浅黑色的鱼苗;要获得稳定的红鮰鱼苗,必须采取红色斑点叉尾鮰自交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斑点叉尾鮰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无肌间刺,是出口和加工的优良品种,深受广大渔民和消费者的欢迎。近几年来我单位利用小水泥池孵化斑点叉尾鮰取得了成功,现将孵化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通过人工控制手段,促使红色斑点叉尾鮰与黑色斑点叉尾鮰自行配对、产卵、收集受精卵集中孵化,获得浅黑色的鱼苗;要获得稳定的红鮰鱼苗,必须采取红色斑点叉尾鮰自交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斑点叉尾的人工繁殖技术,其中包括亲鱼池的条件、亲鱼的选择与培育、亲鱼的产卵以及鱼卵的孵化。  相似文献   

7.
针对我区斑点叉尾鮰鱼苗供应自给率低的状况,于2000年~2002年在那马水产中试基地进行了斑点叉尾鮰人工繁殖技术试验。2000年9月选择后备亲鱼198尾,培育至次年4~5月间产卵,共获得卵块35块,产卵率为35.4%,平均受精率87%,孵化出卵黄苗36万尾,培育至2.8cm规格时存活34.4万尾,成活率95.6%。  相似文献   

8.
使用面积2668m^2的池塘进行斑点叉尾鮰大规格鱼种培育试验,通过合理投喂、采取有效的水质调控和疾病控制,结果共收获斑点叉尾鮰大规格鱼种1090.6kg,平均规格41.5g/尾,成活率为87.6%,平均每667m^2利润为1680.5元。  相似文献   

9.
丁德明 《内陆水产》2005,30(3):10-11
刚孵化出膜的斑点叉尾鲴幼苗,卵黄囊较大,不能自由游泳,喜欢聚集在水体的底部,要进行暂养,待鱼苗不断发育,将卵黄囊吸收后能自由游动时,才能进入鱼苗池中培育。  相似文献   

10.
斑点叉尾鮰(Ictalums Punctatus)属鲶形目(Sflurifonms)鮰科(Ictalurus)。其天然分布区域在美国中部流域、加拿大南部和大西洋沿岸部分地区,为美国主要淡水养殖品种。我国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自1984年引进,经过多年的研究及推广,斑点叉尾鮰适合我国大部分地区养殖,该品种也是我站近几年来引进并大力推广养殖的品种之一。其人工繁殖技术在我市目前仍鲜见报道。本文介绍了利用马来酸地欧酮(DOM)、注射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IHRH—A2)及注射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作催产剂,利用养殖池产卵、车间孵化的方法进行斑点叉尾鮰孵化,旨在研究斑点叉尾鮰在北方地区人工繁殖技术特点,为我市斑点叉尾鮰的人工孵化提供理论依据,现把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在一些养殖区域,斑点又尾鮰细菌性败血症发病率高达30%,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大。笔者在实践中成功治愈数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斑点又尾鮰细菌性败血症的防治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在面积 0.67 hm2,水深 1. 5 m的池塘中投放体长为 3 cm的斑点叉尾鱼苗 9万尾,用干红虫饲养 188 d,共产大规格斑点叉尾鱼种 1 174 kg,平均规格 62尾/ kg,养殖成活率 87. 5%,每 667 m2获利 3 780元,投入产出比为 1∶ 1.87。  相似文献   

13.
斑点叉尾鮰是我国80年代引进的一个优良品种。1997年平山县岗南鱼种场引进了斑点叉尾鮰原种,今年采用其二代作为亲本进行繁殖并取得了成功,孵化时间从6月中旬开始到7月中旬结束。现将繁殖孵化过程介绍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近两年来,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在广西斑点叉尾鮰养殖业中流行,造成鱼苗100%死亡;咸鱼的损失也高达30%~80%不等。为了确定该病病原,本试验对患病斑点叉尾鮰脑、肝脏、脾脏和肾脏组织进行了细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试验。结果从南宁和合浦两地分离到NN和HP两株G短杆菌,人工感染试验表明,腹腔注射感染可引起健康斑点叉尾鮰100%死亡,浸泡感染可引起30%-55%死亡,并且感染发病的斑点叉尾鮰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相似。两株细菌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反应指标均与国外报道的鮰爱德华氏菌参考菌株(JCM1680)相同;两株细菌的16SrRNA基因序列与JCM1680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均为99.3%。以上研究证实,NN和HP两株细菌为致病性鮰爱德华氏菌,其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为斑点叉尾鮰肠败血症。本研究首次对国内斑点叉尾鮰肠败血症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证实了斑点叉尾鮰肠败血症在广西斑点叉尾鮰养殖业中的流行及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对国内该病的控制及斑点叉尾鮰健康养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antatus)属鲶形目,卵枯黄色,受精后呈粘性,结成铁状卵块。目前,美欧等主要养殖国家,人工繁殖通常采用池塘自然产卵人工孵化,孵化使用多种类型的孵化器。我们在1992~1993课题试验期间,采用池塘放置产卵巢诱导亲鱼产卵,用水车式水动力孵化器孵化,获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16.
在3个面积1亩以下的试验池内,按密度为51-75kg/亩、性比1:1酸对放养3.5kg/尾的亲鱼,使用自己配制粗蛋折含量38%的饲料强化培育,设置产卵巢,流水刺激诱导产卵,结果产卵顺利,平均产卵率42.9%,最高为66.7%。采用改进的孵化缸对卵块孵化,平均孵化率88.9%。  相似文献   

17.
对斑点叉尾鮰致病的3株细菌,经液体培养后灭活制备三联免疫疫苗,斑点叉尾鮰鱼苗通过浸泡接种,抗感染能力大为增强.经人工感染试验,对CR79-1-1和ST78-3-3菌免疫保护率达到91%~100%,对93-Ⅲ菌免疫保护率可达64%。  相似文献   

18.
HACCP体系在斑点叉尾鮰人工繁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江西峡江和赣州进行了HACCP(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体系在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人工繁殖中的应用研究.应用HACCP的基本原理,对整个斑点叉尾鮰人工繁殖过程进行危害分析,确立了亲鱼培育池的选择、亲鱼种质选择、亲鱼产卵池的选择、受精卵孵化、苗种培育、水质监测、饲料供应、日常管理等8个关键控制点,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关键限值、监控措施以及超过关键限值时的纠正措施,使各关键控制点处于人为控制之下.实现了斑点叉尾鮰人工繁殖按无公害化、规范化、标准化生产.  相似文献   

19.
吕小专  蔡秋妙 《齐鲁渔业》2005,22(12):32-33
美国斑点又尾鮰具有食性广、生长快、适应性强、抗病力强、品质好、市场潜力大等特点,是当前推广养殖的优良品种。2001~2004年我们对该品种进行了养殖,现将其无公害养殖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渔业(京应)科技示范园于2006年在园区利用其中5口池塘进行斑点叉尾鮰与花白鲢无公害混养,其产量与效益均高于当地主养银鲫池,观将其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