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促卵泡生成素受体基因的SNP对牛双胎性状的标记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秦川牛和荷斯坦奶牛的双胎母牛和单胎母牛为实验材料,以牛的FSHR基因的第10个外显子作为标记牛双胎性状的候选基因,用SNP法进行了多态检测。结果发现,在秦川牛的双胎母牛中突变率为60%(6/10),而在单胎母牛中突变率为20%(2/10);在荷斯坦奶牛中,双胎母牛突变率为31.25%(5/16),单胎母牛突变率为6.67%(1/15);由此可见双胎牛和单胎牛二者之间FSHR基因的第10个外显子的突变率差异明显。这表明选择FSHR基因的10个外显子有可能作为双胎性状的候选基因。经序列分析发现在FSHR基因的第1506个碱基发生了突变(T→C),但氨基酸没有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2.
应用AI ET法分别对三组试验牛进行处理,人工诱导生产肉牛双胎,双胎率达60.8%(79/130),产犊率147.7%(192/130)。其中试验组2(自然发情后AI ET)双胎率达66%(33/50),产犊率150%(45/30),显著提高了母牛的繁殖率。  相似文献   

3.
应用AI ET法分别对3组试验牛处理,人工诱导生产肉牛双胎,双胎率达60.8%(79/130),产犊率147.7%(192/130).其中试验组Ⅱ(自然发情后AI ET)双胎率达66%(33/50),产犊率150%(45/30),显著提高了母牛的繁殖率.  相似文献   

4.
牛属于单胎动物,通常一胎产一犊,在自然状态下牛的双胎率极低,仅为0.15%~2.99%,肉牛的双胎率仅为0.5%。低繁殖率极大地制约了养牛业的发展,使得提高牛的繁殖率成为国内外养牛业研究的热点课题。从牛双胎的效应、影响牛双胎的因素、提高牛双胎率的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研究牛双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1选种选配牛通常是1胎1犊,1胎双犊不多,1胎多犊就更少。牛双胎率与品种和年龄有关,在黄牛中乳用品种双胎率约为2%,肉牛品种仅为0.8%,在乳用品种中又以荷斯坦奶牛的双胎率为高。如条件许可,  相似文献   

6.
牛属于单胎动物,通常一胎产一犊,在自然状态下牛的双胎率极低,仅为0.15%~2.99%,肉牛的双胎率仅为0.5%.低繁殖率极大地制约了养牛业的发展,使得提高牛的繁殖率成为国内外养牛业研究的热点课题.从牛双胎的效应、影响牛双胎的因素、提高牛双胎率的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研究牛双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发展乳牛和肉牛生产的关键制约因素之一是母牛的繁殖效率,即在单位时间内母牛能够繁殖后代的能力。Niein等(1989)通过对大量母牛产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认为在自然状况下牛的双胎率极低.仅为O.15-2.99%。自30年代起,国内外学者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开展人工诱导多胎的研究,使双胎率达到20-70%。张文等(2001)采用促性腺激素处理,  相似文献   

8.
母牛双胎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属于单胎动物,通常1胎产1犊,在自然状态下的双胎率极低,仅为0.15%-2.99%。 1 母牛的双胎效应双胎可使母牛的生产效率大为提高。对母牛来说, 其单产的产肉量增加;产奶量提高;终生产犊数多;孪生母牛的繁殖性能正常,而犊牛的生产发育不受影响。李连江等研究表明,双胎与单胎犊牛初生重差异显著, 而24月龄时体重差异不显著。双胎犊牛在初期生长较  相似文献   

9.
人工诱导母牛双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人工诱导母牛双胎的研究进展桑润滋刘春海(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保定071001)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役用牛将向专门的肉用方向发展,肉牛产业正在蓬勃兴起。在肉牛生产中,牛的繁殖能力及出栏商品牛的数量直接影响着养牛业的效益。但牛是单...  相似文献   

10.
广州地区奶牛胎衣不下发病规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广州地区某场舍饲喂黑白花奶牛为调查对象,对1997 ̄1998年饲养的500头成年母牛拉犊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奶牛胎衣不下与生双胎、生双胎牛死胎、早产有关;与胎次、生公或母、犊出生重无关。  相似文献   

11.
新型黄牛双胎素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们应用改进后的双胎素新配方,在豫西地区对152头秦川母牛进行试验,使152头母牛的情期双卵发育率达到76.5%,双卵排放率达到69.7%,双胎妊娠率达到57.63%,活产双胎率达到40.68%,试验证明,黄牛双胎素的研究已经达到了可以进行推广应用的阶段。  相似文献   

12.
于发情周期的第10天,给12头参试母牛肌注PMSG(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总剂量为1350~2000IU)。每头参试牛于肌注PMSG前的当天,肌注后24h、48h,肌注氯前列烯醇后24h、48h,发情后48h,排卵或妊娠5、10、20、60d,从颈静脉各采血1次,共采10次,每次10ml,离心后分离血清。用放免法测定上述各生理时期血清中P4(孕酮)、LH(促黄体素)、E2(雌二醇)水平。结果表明,适量的PMSG(1350~2000IU)能诱导母牛产双胎,其双胎率为42.9%(3/7)。测定早期妊娠母牛(5、10、20、60d)血清中P4水平,证明双胎牛均高于单胎牛。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能繁母牛的生产效率,验证肉牛产双胎技术的可行性,笔者开展了利用同期发情、超数排卵+人工授精的方式诱导肉牛产双胎的初步试验,选择了29头试验牛,使用孕酮阴道栓(CIDR)+雌二醇(E2)+黄体酮(P4)+促卵泡素(FSH)+前列腺素F2α(PGF2α)+促黄体素释放激素(LHRH-A3)法进行试验处理,人工诱导肉牛产双胎。结果表明:共产双胎犊牛7头,激素处理后肉牛产双胎率平均达到35%。说明应用同期发情、超数排卵+人工授精的方法对母牛人工诱导生产双胎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诱导母牛双胎多产,是现代化畜牧业发展的一件大事,也是正在不断努力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它不仅能促进肉牛饲养业的大力发展,同时还能够改变人类食物锁链的结构,更重要的是能充分发挥母牛的生产潜力,推动畜牧业的发展继续向前腾飞。促使母牛(特别是肉牛)双胎多产,是通过外源性激素诱导多排卵,一产双犊。但此法双胎率低,应用胚胎移植技术,可使母牛双胎率提高到75%。因此,广泛的开展诱导母牛一产双胎,快速培育出良种  相似文献   

15.
黄牛双胎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牛为单胎动物,对豫西75000头秦川及秦川杂种母牛连续两年(1990~1991)的调查资料表明,黄牛的自然双胎率为0.0078%。1990~1992年,我们利用超数排卵原理,在豫西地区对518头秦川及秦川杂种母牛进行试验,研究出了一种复合激素配方。将该复合激素于发情周期第17~18天注射于207头母牛的左臀部肌肉,待发情后配种,使母牛每个情期双卵发育率达到75.84%,双卵排放率达到70.04%,受双胎率达到43.31%,活产双犊率达到22.92%。试验证明,使用该双胎素可大大提高母牛双胎率,为加速养牛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正繁殖母牛数量急剧下降已经成为我国肉牛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虽然国家基础母牛扩群增量项目启动实施,带动母牛存栏总数缓慢增长,但是由于母牛饲养周期长、见效慢,犊牛(架子牛)产能不足及商品牛源短缺问题依旧凸显。充分利用有限繁殖母牛进行肉牛繁殖的新型繁育技术,对肉牛产业发展非常重要。这些技术包括双胎基因的测定、标记和浓缩、AI-MOET、免疫抑制等。通过这一系列新型技术,可以提高繁殖母牛的双胎  相似文献   

17.
牛双胚胎共移植是指1次移植过程中,在子宫内同时放置2枚胚胎,使母牛1次妊娠生产2个后代,从而显著提高母牛繁殖效率的方法。笔者针对西南山区的肉牛养殖情况,探讨了在西门塔尔牛与本地黄牛杂交的F1代母牛中开展双胚胎共移植的可能性与效果。笔者共选择9头发育良好、健康无病的后备母牛作为受体牛,经过同期发情处理后,将18枚安格斯牛冷冻胚胎移植入受体牛体内(2枚胚胎/头)。移植后75d进行直肠妊娠检测,发现有7头母牛成功妊娠,其中双胎母牛5头,单胎母牛2头,妊娠率为77.8%,双胎妊娠率为71.4%,产犊率为133.3%。本研究结果表明,牛双胚胎移植技术能显著提高母牛繁殖率,值得推广利用。  相似文献   

18.
在选购奶牛时,除从体型外貌、乳房发育、生长发育等外表和系谱进行选择外.还应重视繁殖性能的选择。尤其在选购犊牛或后备奶牛时.更要谨防异性挛卡不育母牛。正常情况下,奶牛双胎率仅3.5%左右.异性挛生率更低,在监床上只偶尔遇到。但我们在这二年被邀请对两批后备奶牛进行诊断时.却发现异性挛生母牛占60%多.应引起大家注意。  相似文献   

19.
一、奶牛育种人工授精与奶牛育种人工授精的普及促进了奶牛育种。最近,包括肉牛在内的牛的人工授精普及率(繁殖母牛中人工授精所占百分比),丹麦接近100%,日本为99%(仅算乳牛)。此外,北欧各国、法国、英国等大体在70%左右,美国的奶牛为50%。同时,近十年来冷冻精液技术迅速发展,其中北欧各国、美国、加拿大等在牛的人  相似文献   

20.
用超数排卵方法对西门塔尔牛与本地黄牛杂交的母牛进行处理,获胚胎69枚,其中可用胚胎(A、B级)45枚,移植妊娠率66.7%,诱导双胎率达到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