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淡水青虾土池人工育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土池中架设敞口式网箱,箱内放养抱卵青虾进行强化培育及幼虾孵化,通过适时培养生物开口饵料,及时投喂人工饲料,保持中度肥水等技术措施和20余天的培育,经验收小组确认,每亩生产1cm以上的虾苗 140余万尾。并对适宜青虾育苗的池塘生态条件及饵料生物培养,水质调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我场2000年自外地购进香鱼发眼卵25万粒,共孵化出香鱼幼苗约10万尾,经过半年左右的培育,存活不足1000尾,损失惨重。现将育苗失败的原因分析如下,供同行参考。一、开口饵料蛋黄投喂太多,水质恶化香鱼幼苗期由于轮虫、卤虫供应不充足,大量投喂熟蛋黄,残饵导致水质变坏,池水氨、氮浓度经常分别保持在0.8毫克/升和0.5毫克/升,水质状况不能达到香鱼幼苗所需的各项指标,幼苗期死亡率高达20%。二、过滤池没有起到净化、改良水质的作用由于育苗早期采用循环过滤式的培育方法,但过滤池没有形成生物膜,起不到过滤…  相似文献   

3.
蔡葆青 《福建水产》2012,34(1):16-20
本实验通过水体与育苗池消毒、合理投喂、科学防病以及育苗池水质理化因子(DO、pH、NH 4+-N、NO 2--N、COD)和病原生物(弧菌、WSSV等)的实时监测,对凡纳滨对虾高健康育苗模式做了一定的探索。实验结果显示,整个育苗期间育苗池水溶解氧保持在4.2~5.8mg/L(平均5.01±0.63mg/L),pH保持在8.04~8.38(平均8.13±0.11);NH 4+-N控制在0.15~1.21mg/L(平均0.51±0.40mg/L),NO 2--N控制在0.15~1.21mg/L(平均0.05±0.02mg/L),COD控制在1.56~7.02mg/L(平均4.75±2.18mg/L)。异养细菌数200~91000cfu/mL,弧菌0~6980cfu/mL。投放无节幼体4600×104尾,收获虾苗1280×104尾,成活率达27.8%,且虾苗体质健康,活力旺盛,无携带病毒。  相似文献   

4.
<正> 1990年,唐海县西林养殖场利用有效水体1100m~3,总育出健壮虾苗3.5亿尾(折合31.8万尾/m~2),首次突破苗种自供有余,取得了较好经济和社会效益。其主要技术措施如下: 1.充分利用当地水质肥度较高、自然饵料丰富的优势,严格掌握好易于败坏水质的豆浆、蛋黄、微颗粒(DY系列)等人工饵料投量,并尽量满足幼体嗜食、营养价值极高的自然轮虫、美国进口卤幼及盐场卤虫成体等理想天然饵料,促进了各期幼体成活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在江西人工半咸水进行罗氏沼虾育苗的育苗时间、育苗用水的调配、布苗密度、水质环境控制、饵料投喂等技术。Z1布苗密度为 10万尾 /m3,水温为 2 8 75± 1 39℃至2 9 16± 1 12℃时 ,经 19至 2 3天的培育 ,单位水体出苗量为 5 0 1± 1 89万尾 /m3,蚤状幼体成活率为4 4 6 8± 15 6 3%。  相似文献   

6.
利用克氏螯虾与鲢、鳙鱼不同的习性进行混养试验。在鱼虾苗下塘前进行清池、进水与肥水、种植水草、设置网片等准备工作。虾苗的投放量根据其个体大小可适当调整,本次养殖选用大规格鲢、鳙鱼苗按500尾/667m^2投放。在日常管理中要把握好饵料投喂量和投喂时间,控制好水质,加强病害防治工作。采取虾笼诱捕,留大放小,避免集中上市,具有较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哈氏仿对虾人工育苗技术,对从浙江近海捕获的性腺发育成熟的野生哈氏仿对虾进行了人工海水繁育试验。试验期间水温处于自然温度下,盐度控制在21~28,投喂生物饵料,亲本经过驯化和强化培育后顺利产卵,共计获得受精卵约40.88万粒;孵化出无节幼体30.2万尾,孵化率为73.9 %;经过25 d的培育,获得体长1.5 cm的虾苗20.1万尾,苗种培育成活率为66.56 %。  相似文献   

8.
河蟹人工半咸水工厂化育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等从事河蟹人工半成水工厂化育苗工作几年,现将有关育苗技术总结如下,供参考。一、材料与方法1.人工半咸水的配制选用的水源应符合育苗用水标准。人工半成水的配制按照常规的方法配,但配制后的半成水须测定其中各离子的含量,以确保达到设计标准,再经消毒、沉淀后,方可使用。2布苗密度平均为15万/米’左右,密度过大,水质、饵料、管理等条件不易满足,致使水质变化大,影响产量。3.饵料投喂开口饵料主要是单胞藻,育苗整个过程以卤虫无节动体为主,适时搭配颗粒饵料(鸡蛋黄),但不宜多投,因其下沉速度快,易败坏水质。投喂量…  相似文献   

9.
一、改进养虾模式,采用先进养虾技术 随着对虾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各种先进养虾模式和实用技术不断得到推广应用。我们要一改过去粗放养殖和大水面养虾模式,因地制宜地采取封闭、半封闭小面积高密度精养、多级轮养或淡化养殖等养虾模式.采用虾苗肥水下塘、中间培育和水质调控等技术,培育天然适口的基础饵料生物,使虾池维持一定单细胞藻类等浮游生物数量.以补充对虾适口的天然生物饵料,减少配合饵料投喂量,降低饵料系数.增加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10.
人工培育的虾苗,在育苗池中主要摄食虾片、丰年虫等饵料,放养到虾塘后,环境条件变化很大,如果不投喂饵料或饵料突然发生变化,容易引起应激反应,虾苗得不到充足的营养补给,生长停滞、免疫力下降.因此,虾苗下塘后投喂何种饵料对于虾苗成活率和生长速度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截止5月20日止,浙江省宁波市,已落实对虾养殖面积1.97万亩,放养虾苗5亿尾。目前,各县(市)区养殖虾塘,对已放虾苗进行巡塘检查,加强投喂饵料和虾塘管理。  相似文献   

12.
褐毛鲿仔鱼室内培育与稚幼鱼土池生态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褐毛鲿(Megalonibea fusca)育苗采用仔鱼室内高密度培育和稚幼鱼土池生态培育相结合的育苗方式.孵化后的仔鱼在室内培育到稚鱼期,移入土池前先用鱼浆肥水培养饵料生物,鱼苗下池后一直用鱼浆或鱼糜投喂,直到出塘.土池4口总面积2.27 hm2,同时投放全长范围9.9~12.6 mm的稚鱼共53.0×104尾.秋季土池培育期间水温范围18.4 ~23.0℃,盐度13~ 25,pH 8.3~8.8.经过50 d的培育,共培育出全长范围35 ~ 69 mm,平均全长48 mm的苗种28.68×104尾,土池阶段育苗成活率为54.1%.用鱼浆肥水的水色为清绿色,水质稳定,饵料生物种群数量丰富,投放较大规格仔稚鱼可以提高育苗成活率.  相似文献   

13.
南美白对虾的养殖在广东省湛江市发展迅猛,2001年养殖虾塘达30多万亩,对虾产量占全国的1/6,育苗场达400多间,南美白对虾的育苗、养成技术相当成熟.笔者2001年4月~9月利用一个育苗水体600m3的育苗场育出虾苗1.08亿尾,产值达180多万元,2002年5月又育出虾苗1.2亿尾.现将近年来的育苗经验总结如下,与同行交流.  相似文献   

14.
为了增加天津地区河蟹育苗的养殖效益,研究了幼体培育密度,低温、低盐度培育管理,活菌生物控制水质理化指标,浓缩鲜活藻液、轮虫及卤虫成体等鲜活饵料定时定量投喂,疾病防治等生态育苗模式在河蟹育苗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采用该模式育苗,育苗水质符合健康养殖要求。河蟹Z2幼体的变态率与轮虫投喂密度符合四阶函数:y=-3E-05x^4+0.0067x^3-0.4668x^2+11.726x-44.66(R^2=0.8856);河蟹Z2幼体的存活率与轮虫投喂密度符合四阶函数:y=-1E-05x^4+0.0046x^3-0.3998x^2+11.367x-44.238(R^2=0.9455)。轮虫投喂密度在20个1 ml,河蟹Z2幼体的变态率和存活率最高。  相似文献   

15.
虾苗暂养就是培育大规格的苗种。育苗厂出池的虾苗体长仅0.7厘米,体质弱,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逃避敌害的能力也较弱。所以从育苗厂出池的虾苗需先行密集强化培育,待虾苗体长达到2厘米左右,经计数后再放入虾塘饲养。这样有利于避免成虾饲养过程中的盲目性。暂养池不宜大,这样管理上便于彻底除害、集中投饵,既可以确保仔虾有较安全的生活环境,又可以保证仔虾有适口的饵料来源。另外,虾苗暂养期间,可以使养殖成虾池中的饵料生物得以充分地生  相似文献   

16.
泥蚶(Tegillarca granosa)人工育苗试验国内曾多次报道,本文是在利用现有设施的生产条件下,采用亲贝提早促熟、阴干、流水刺激产卵、合理选择附着基粒径和饵料生物种类与投喂方法、加大水体交换量等措施进行人工育苗试验的总结,并获得受精卵4亿粒,培育D型幼虫3.5亿个,眼点幼虫2.5亿个,出池650mm~950mm稚贝1.8亿粒.  相似文献   

17.
周李柳  但学明  刘丽  甘炼 《水产科技情报》2014,41(4):199-200, 204
为探索花鳗鲡的苗种培育技术,2013年在温棚水泥池中进行了花鳗鲡苗种的培育试验。试验水温在28~30℃,每池放养苗种12万尾,放养密度500尾/m2。放养后60 d内饲喂水丝蚓,60 d后投喂鳗鱼配合饲料。试验结果:经过150 d的培育,投喂水丝蚓期间的饵料系数为6.65,成活率为99%;投喂配合饲料期间的饲料系数为1.70,成活率85%。  相似文献   

18.
《海洋渔业》1980,(2):22-22
<正> 浙江1979年的对虾工厂化育苗,采用充气、加温和控制饵料等措施,提高了出苗率,共育出虾苗78万尾.孵化率最高的一个试验池,达95%.为工厂化大量生产种苗,提供了技术经验. 通过试验认为:  相似文献   

19.
彭张明  蒲桂川 《河北渔业》2020,(2):22-26,62
为探究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室内工厂化培育生态式无特定病原苗种的育苗方法,在室内育苗池开展不同工厂化育苗模式,对育苗过程水质、细菌和虾苗进行跟踪与检验,结果显示:传统方形池和U型池的三种育苗充气模式(气管+气石+铅粒的吊管模式、纳米管模式和PVC底管模式)的水质和细菌均未出现超标,PL5阶段虾苗抗应激成活率达95%以上,PL10阶段虾苗抗应激成活率达85%以上;U型池平均育苗成活率77.03%,相比方形池的63.96%差异显著(P<0.05);U型池虾苗体长日增长率0.06 cm/d,较方形池的0.05 cm/d差异不显著(P>0.05);方形池纳米管模式PL10阶段虾苗体长变异系数达到15.8,相比其余组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不同工厂化育苗模式均可培育出生态化无特定病原苗种,方形池的纳米管模式对PL10阶段的虾苗体长变异系数有显著影响,可能不适用于高密度大规格虾苗的养殖;U型池在育苗成活率、虾苗生长速度及虾苗均匀度上优于传统方形池。  相似文献   

20.
第三讲虾苗中间培育和成虾养殖的主要方式1虾苗中间培育虾苗中间培育是将体长O.8~Icm的虾苗放在较小池内密集培育20天左右,长成3cm左右大规格虾苗的过程。进行虾苗中间培育有如下优点:(1)便于虾苗管理和集中投饵;(2)虾苗体形大,适应环境和躲避敌害的能力增强,放养后成活率高;(3)便于养成阶段精确计算投饵量,做到合理投喂;(4)延长养殖地内基础饵料的培养时间,减少虾在养殖地内的饲养时间,减轻养殖地的压力;(5)加速育苗池的周转,减轻虾苗在育苗池中的自相残杀;(6)调节二茬或多茬虾的养殖时间,使之合理衔接。中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